邯鄲之戰,趙國為何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

天哥談史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國慘敗,被白起坑殺降兵四十萬人,而作為獲勝方的秦國亦是損失慘重。

此戰造成的後果就是趙國青壯年皆死,國內空虛。白起趁此機會,向秦昭襄王諫言,要求乘勝追擊。哪曾想范雎害怕白起功勞過大,從而爬到他的頭上,於是便勸諫秦昭襄王暫時止兵。

秦昭襄王亦感覺秦國傷亡太重,便決定暫時休兵。幾個月後,趙國拒絕向秦國割地,這才惹怒了秦昭襄王。於是,時隔數月後,另一場重量級戰役,邯鄲之戰再次打響。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長平遭受重創的趙國在此戰中居然大敗秦國,使得秦國不得不退兵。

那麼,趙國是如何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打贏秦國的呢?

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平原君及時醒悟,極大地激發了趙國士兵的戰鬥熱情

長平之戰都源自於上黨之爭。而上黨之爭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平原君趙勝和趙王過於貪婪導致的。正如司馬遷所評價的那樣: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

好在,平原君及時醒悟,在國難之際,散盡家財,分發給士兵,並將自己的妻妾編到士兵隊伍中,一起抵抗秦國的攻打。

平原君此舉使得邯鄲子民極為感動,而平原君也藉此獲得了死士三千人。這三千人極為關鍵。正是因為他們,才使得趙國及時地支撐到援軍的到來。

秦國發動滅國之戰,引起了諸侯們的警覺,魏國、楚國分封派兵支援

在邯鄲之戰中,僅僅依靠趙國殘存的士兵只能守得住一時,但是絕對守不住一世。因此,趙國必須找到盟友,才能渡過這場危機。

好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行為,還是引起了諸侯們的警惕。尤其是引起了魏國信陵君的警惕。

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他一聽說秦國攻打邯鄲的消息,就決定支援趙國。哪曾想當時的魏王貪生怕死,害怕事後受到秦國的報復,因此一直猶豫不定,龜縮不敢向前。於是,信陵君只好偷偷地拿到魏王的虎符,並帶人擊殺帶兵的晉鄙,親自支援趙國。

另外,平原君趙勝因為毛遂的緣故,同樣說服了楚王,讓他出兵支援趙國。

秦昭襄王和白起生隙,邯鄲之戰,白起拒絕出征

長平之戰過後,白起本想乘勝追擊,卻因為范雎的讒言,錯失了滅趙的好機會。因此,當白起聽說秦昭襄王想要再次攻打趙國時,白起一直稱病不願前往。

與此同時,秦昭襄王因為屢次被白起頂撞,心裡也是滿腔怒火。因此不計後果的增兵邯鄲。然而秦昭襄王的這種欲速則不達的行為,卻是兵家大忌。

因此,秦國在邯鄲屢屢失利。

結束語

邯鄲之戰,趙國的勝利和秦國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國經過連年的征戰,國力本身就不復當年。再加上滅國之難使得趙國上下同仇敵愾,也難怪秦國接連失利了。


小云軒談史


趙秦長平之戰中,主將趙括與45萬趙軍覆沒。趙國被迫與合縱國交好,加強戰備,並違約不割六城予秦。秦王怒,令王陵率兵二十萬直取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應戰,邯鄲之戰開始。

廉頗率兵十萬死拼,趙相平原君散盡家財犒賞士卒並編妻妾入行武。邯鄲軍民同仇敵愾死守一年,逼迫秦軍增兵十五萬的同時,城裡糧草亦消耗殆盡。趙王無奈,求救於魏楚。

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國求救,門客毛遂自薦隨行。關鍵時刻,毛遂力陳利害,成功說服楚王發兵十萬救趙。楚國春申君亦率軍救趙。

魏國信陵君依靠如姬盜取魏王虎符,奪取兵權後率精兵八萬救趙,此即“竊符救趙”。

援軍至前,平原君招募三千名敢死隊員進擊秦軍,卻秦三十里。兩國援軍抵達邯鄲近郊後立即展開攻擊,趙軍亦出城反擊。秦大敗,先後損失約二十萬人。邯鄲之戰終。

可見,趙國能堅守邯鄲之因如下:一,眾志成城,保家衛國。二,各顯其能,同心協力,戰國四公子只有孟嘗君未出鏡表演。三,決策正確,求救合縱。


2許雲輝


長平之戰時秦國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因為那時秦國的士卒傷亡近半,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長期在外,士氣低迷;魏楚蠢蠢欲動,非常不安全。因此秦國與趙國和平共處。但是之後趙國卻沒有履行之前的合約,這讓秦國十分惱怒,秦趙邯鄲之戰一觸即發。

  秦國失敗有很多原因,第一個就是沒有事先估量好自己的實力。當時秦昭王派白起出徵被白起拒絕,因為白起注意到經過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慘重,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但是秦王對自己的軍隊十分有信心,仍然揮軍伐趙。

  第二是秦國將士的心沒有趙國的齊。白起在長平之戰時發現趙人的戰鬥意志十分頑強,且他們的頑強在於內在的民族氣質,不像秦國要靠著利誘才能激發士卒的戰鬥激情。在邯鄲之戰中,雖然邯鄲城內傷員遍地,但士氣高昂。趙國民眾可以“以骨為炊”、“刎子而食”,秦國士卒卻怨聲載道,疲憊不堪。

  第三是秦國沒有考慮到魏楚的動向。之前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就因為擔心魏楚的威脅而暫時接受了趙國的求和。此次邯鄲之戰中,魏楚成了趙國的聯軍,三方齊力,打擊了秦國的囂張氣焰,嚴重消耗了秦國的實力。




柴創6


趙國在長平戰敗後國力大損可以說是傷筋動骨,40萬人戰死,以至於家家戶戶穿戴孝服哀鴻遍野。同時更加深了百姓和官員對秦的憎恨,對白起恨不得食其肉。現在高平有種炸豆腐的小吃就叫“白起肉”,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曾做過報道。可見百姓對秦和白起的憎恨。

也因於此趙國上下在邯鄲之戰中眾志成城民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空氣上提升,寧願易子而食也絕不投降,平原君趙勝更是殺妻勞軍,率領家小抗拒秦國...種種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都在不斷的發生。這種攻城守城的消耗戰一直維持了兩年之久,趙國也沒有投降。後起再加上聯合楚魏兩國的友軍由魏無忌領軍反攻,以至於使秦國戰敗,一潰千里退入函谷關。


真空陽臺壁掛太陽能


長平之戰時秦國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因為那時秦國的士卒傷亡近半,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長期在外,士氣低迷;魏楚蠢蠢欲動,非常不安全。因此秦國與趙國和平共處。但是之後趙國卻沒有履行之前的合約,這讓秦國十分惱怒,再次發兵攻打邯鄲。 邯鄲戰役涉及到秦國、趙國、魏國、楚國四個國家。其中秦國六十五萬兵力;趙魏楚成為聯軍約六十萬兵力。最後,秦軍敗於趙魏楚聯軍,損失慘重。秦國失敗有很多原因,第一個是不知己。當時秦昭王派白起出徵被白起拒絕,因為白起注意到經過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慘重,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但是秦王對自己的軍隊十分有信心,仍然揮軍伐趙。第二是不知彼。趙國是衛國之戰,因此戰鬥意志十分頑強,且已做好戰爭準備,不像秦國要靠著利誘才能激發士卒的戰鬥激情。在邯鄲之戰中,雖然邯鄲城內傷員遍地,但士氣高昂。趙國民眾可以“以骨為炊”、“刎子而食”,秦國士卒卻怨聲載道,疲憊不堪。第三是秦國沒有考慮到魏楚的動向。之前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就因為擔心魏楚的威脅而暫時接受了趙國的求和。此次邯鄲之戰中,魏楚成了趙國的聯軍,三方齊力,打擊了秦國的囂張氣焰,嚴重消耗了秦國的實力。趙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打敗了秦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