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豬”竟是湘潭歷史文化符號!背後有什麼故事?

這隻“豬”竟是湘潭歷史文化符號!背後有什麼故事?

  1981年初,九華船形山金盆養鯉的一戶村民忙著建新房,附近的村民也都來幫工。就在平整地基時,大家挖出了一件形狀像豬的銅器。

  慶幸的是,這件器物鑄造得比較堅固,在挖掘過程中沒有被破壞。後來,經文物專家鑑定,這件豬形青銅器為“尊”,是盛酒器,製造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

  全國唯一以豬為造型的商代青銅尊

  這件貴為國家一級文物的豬形銅尊,長72釐米,高40釐米,重19.75千克,容積13升。

  湘潭市博物館文物專家盛兆華介紹,這件豬形銅尊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野公豬的形象,頗具特色。豬的嘴部相比現在的豬較長,兩側突出的獠牙,充分展示了它的野性。但是,這隻野公豬身上又有被馴化的家豬的特點。山東農業大學一位教授就做過相關研究,在純野生狀態下生存的豬,需要不停地奔走尋找食物,豬的腹部是不可能如此圓鼓的。

  再仔細觀察這件豬尊,豬的雙眼直視,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巴下垂。豬背上有一個帶蓋的橢圓形口,為酒的出入口。蓋捉手以鳳鳥造型,豬肘部飾有夔龍紋。豬尊的前後肘部有橫穿的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

  根據器型的大小、紋飾以及製作工藝,盛兆華推斷,豬形銅尊是一件象徵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禮器。

  在全國出土的各種動物造型的商代青銅尊中,湘潭出土的這件文物是唯一以豬的形象造型的青銅尊。

  精湛的製作工藝

  從豬尊獨特的造型和別出心裁的設計,文物專家看到的,不僅是持有者對審美的注重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是商代青銅器製造工藝最高水準的體現。

  鑄造一件青銅器物之前,首先就得製作一個欲鑄器物的模子,再用泥巴敷在這個模子外面,形成鑄件的外範。此外,還要用泥巴製做一個體積與欲鑄器物內腔相當的內範。當內外範套合在一起,中間的間隙就是欲鑄器物的厚度。往間隙灌注溶化後的青銅液,等待銅液冷卻,除去內外範,欲鑄器物就完成了。

  “湘潭出土的這件豬形銅尊器型較大,在它的製作過程中,所使用的範可能是一次性的,這就意味著,當時要製作兩件完全一樣的豬形銅尊是不可能的。”盛兆華說,“雖然現代人有了更先進的技術,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3000多年前人類的智慧。”

  榮登湘潭對日本宣傳冊封面

  幾年前,盛兆華在整理市博物館的書刊資料時,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宣傳冊。

  上世紀90年代,湘潭和日本的彥根市建立友好關係。當時,湘潭的代表出訪彥根市之前,製作了一本推介湘潭的宣傳冊。讓盛兆華意外的是,這本宣傳冊的封面選擇的不是湘潭的歷代名人,也不是代表湘潭的某個地標,而是這件出土於湘潭的豬形銅尊。

  豬形銅尊緣何在湘潭出現?

  無論是從文獻還是考古中,文物專家都無法證明,幾千年前湘潭被納入了商朝的版圖。那麼,這件製造於商朝的豬形銅尊為何會出現在湘潭境內呢?

  專家推測,隨著周朝的崛起,商(族)人失去了原有的權力和地位,商人被迫離開原來居住的地方,四散逃離。當商人離開故土時,他們會選擇攜帶一些重要的東西,很有可能豬形銅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湘潭的。

  在豬形銅尊被髮掘後,省博物館的文物專家曾做過調查,豬尊的出土地點是面對湘江的一個山坳裡,附近並沒有發現其他器物,屬於窖藏出土。有意思的是,窖藏內靠近豬尊的填土是細沙土,與窖藏本身的泥土不一致。沙土不積水,豬尊周邊置沙土,應當是為了保證銅器周邊相對乾燥。

  “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商人可能會遇到各種緊急情況,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攜帶這麼大件器物是很不方便的。當時,他們可能只是想著暫時找個合適的地方把豬尊保存下來,過後再返回來取。但最終還是由於種種原因,豬尊永遠被留在了這裡。”盛兆華告訴我們,在湖南,圍繞寧鄉一帶,出土了很多青銅器,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埋藏的。在湘潭境內也發現了不少商代遺址,可能都是南下的這一支商人遷過來的。

  而當時的湘潭境內,並沒有固定的社會形態,在這裡生存著土著居民,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相對落後。商人的到來,為湘潭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終推動湘潭的歷史文化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