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前,德国只有10万部队,如何在一年内扩军800万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纳粹德国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间就可以从十万,扩充到八百万的,虽然在这个国土中,只要有人,就会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扩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种多样原因的掣肘。

背景原因

因为德国的不可一世,冒然挑起了第一次的世界大战,在这次的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前期简直是所向披靡,可是越到后面,便越感受到了这种侵略式发展的阻力。侵略式发展和普通的经济发展不同,前者需要依靠的是很多的重工业, 以及侵略,所以说侵略式发展便是通过:以暴力的方式,来掠夺别国资源,从而达到本国发展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模式,他们的国家可以不用考虑自己今年的粮食生产量是否很好,不用担心自己国家的GDP,所要担心的便是,今天攻打的这个城市经济发不发达,后天将要拿下的那个城市粮食产量充不充足,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一种掠夺式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方式是畸形的,是原始的,同时也是野蛮的。

而后者的发展,是通过加强本国经济方面、农业方面、科技方面等多种元素混合的发展方向,他们是通过以一种较为正常的手段去谋发展,以一种和别国平等共利的地位去谋合作。这种发展的方式是正常、高效的,同时也是文明的。

正是因为德国以这样最为原始的方式进行发展,才导致了它在一战中的失败,也进一步导致了他们会在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导致了他们曾经象征光荣、象征精神的普鲁士传统军队,会因为他们的失败而土崩瓦解。

在这个条约上,等于是“阉割”了德国的军队,除了将他们正常的国防军人数降低到了十万外,还限制他们拥有重武器,最为过分的是德国的一些领土,他们的国防军还不能去把守,甚至为了不让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再度崛起,战胜国还规定德国不能再组建空海军,从一定的程度上彻底约束了该国在后来发展的可能。

可是在希特勒上台后,这样的局面打破了。首先阿道夫利用英国首相的妥协,一步步的将德国这个被束缚了很久的战争机器打开,从最初的放宽军队人数,到后来的闪电战波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英法两国“纵容”的结果。

也正是在纳粹把持着政权后,德国的军队开始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德国军队的变动

大家都知道,一口气是吃不了一个胖子的,所以该国军队力量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时候,阿道夫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将德国的军队增加了很多的兵种,从当初单一的步兵和骑兵,到后来的装甲师、山地旅。而兵力也从原来的十万人,扩充到了五十万人。

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的兵种变得更加的多种多样了,除了后来的装甲师、山地旅外,还有了摩托化师、轻装甲师、山地师,人数也从五十万人,一举扩大到了一百五十多万人。而在这个时候,纳粹不仅着手建立和强大了陆军,也趁着这个契机将海军和空军一并发展了五十万人,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计算德国总兵力的话,应该是有两百多万人。

而德国兵力达到七百多万的时候,也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德军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完善,不仅在海军、空军以及陆军上,还有党卫队的发展。


木剑温不胜


希特勒没有“撒豆成兵”的本领,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把军队从10万人扩充到800万之众,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新武装和扩军历程,其实是分波次进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直到1941年5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军总兵力才扩充至大约720余万人,但仍旧没有达到800万这个数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规模的陆军,且不得有重武器(mg42成为通用机枪就是这么逼出来的)。同时必须解散作战指挥机构总参谋部,更不允许拥有海空军。不过规模被压缩至很小的陆军,反而使这支小型部队成为了“精兵”:只有普鲁士精英军官和军士才能留在军中,这种浓缩版的武装力量在纳粹德国后来的扩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国防军只有两个军司令部、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共计十个师的正规军。从1935年开始希特勒秘密进行扩军,到1936年完成第一波次24个野战步兵师的增编,同时新编3个装甲师、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加上原有的10个师,德军规模达到41个兵团单位约50万人马,并且这些师旅都成为日后纳粹军队继续扩编的基干部队,番号靠前。



随着纳粹德国逐步开始武装扩张,先后吞并莱茵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战争资源和可动员人口进一步得到增强,希特勒扩大军队规模的脚步加快,至1938年底第二波次基本完成,德军已经有6个集团军司令部、21个军级司令部、35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3个山地师、1个骑兵旅。上述德国野战陆军共有156万余人,如果再计算海空军的话,当在200万人以上。

此时德国陆军另有39万左右的后备军,加上党卫军、冲锋队等准军事武装,德国可动员兵力有330万人,远远超过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而对这种扩军,其实英法等西方大国是基本掌握的,只是他们奉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对德国的违约睁一眼闭一眼。



时间进入到1939年以后,希特勒对波兰的战争已箭在弦上,于是第三帝国进行了第三波次的军队扩编,希特勒决心动员700万人分批入伍。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时,德国陆军已拥有108个师230万人,投入波兰战役的约为150余万;1940年,德军发起西欧战役时陆军野战部队再度加强,总兵力大约为350万人,德军投入作战的为136个师330余万人,三军总兵力在450万人左右。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已经完成第四波次的扩军,总兵力已达到723万余人,拥有坦克5639辆、飞机万余架、火炮与迫击炮6万余门、舰艇217艘,其中野战陆军兵力约500万人,共214个师又2个旅(含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步师)。



另有空军168万人,由五个航空队、国土防空军和空降兵组成。海军兵力为40.4万人,此外还有武装党卫队15万人。也就是说,从10万人的陆军扩充至700多万人的武装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时间。

纳粹德国直到1943年以后才进行总动员,兵力再次膨胀终于突破800万人,高峰时期大约1200万人(1700万是总动员数字),即使是在情况急剧恶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国的军队仍然有900多万,所动员的兵力占全国总人口的21.5%,这个比例已经非常之高了。


度度狼gg


从10万部队,到800万军队,希特勒耗时六年,经过了三个阶段才完成

德国作为一战发起者,他们在失败后,签订了《凡尔赛协定》。

希特勒上台前,根据协定规则德国陆军部队只有10万人,并且不准组织空军。

如此背景下,希特勒是如何在几年内,完成了从10万军队到800万军队的扩军之路?

第一个阶段、1933年到1937年,从10万人到50万人

希特勒上台后,便开始发展军工产业,并且,为了最快发展起来,他在训练10万军队的时候,特别要求以军官的标准去训练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军官是军队的核心枝干,士兵是绿叶,只要先把枝干修整好,等到时机上来,可以迅速配合绿叶成长为参天大树。

对希特勒而言,有了这10万军官预备役,等同于已经组建好了军队的框架,到时候只要征召士兵,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兵源的裂变。

第二个阶段、1937年到1938年,50万人到300万人

1938年,是希特勒决心和英法摊牌的前夕,他已经决定通过战争的手段,去换取所谓的生存空间。

这个阶段,希特勒动员的兵力,主要是国内的青壮年,这个时刻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1938年到1944年,300万到1500万兵力

希特勒的三次扩兵,最有特色的是第三次。


当时,希特勒将国内的兵力调动到了极致,这个时刻,他就将眼光转到附属国,希特利又从这些国家调了300多万士兵。

如此,希特利才完成了,题目中所说的800万扩军任务。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受《凡尔赛合约》的约束,军队数量被控制在十万人以内。并且不得拥有空军,重炮,坦克,军校,潜艇等。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发动战争,他于1935年3月16日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并确定陆军人数为36个师。1936年3月,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合约》,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

到了1939年二战开始前,德国陆军已经发展到二百七十万人以上,还拥有一百万人的后备军人。到了苏德战争时,德国陆军发展到五百万人,加上空军和海军,共达到七百多万人。因此,德国军队并不是一年内从十万人扩大到了八百万的。

德国把《凡尔赛合约》当做奇耻大辱。一个传统的军事国家被剥夺军事权力,更是被这个国家不能容忍的。因此,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军方就在偷偷摸摸的为重整军备而努力。希特勒就是顺应了这个要求,才得到了军方的支持。

有人说,德国是利用了那十万军人实现了重组军队,并想当然的猜测他们都是军官。这也对也不对。这十万军人是德国重组军队的种子,但是他们并非都是军官。因为到了苏德战争的时候,德国军官团才编成有70524名军官,其中的现役军官为21768名,预备役军官48756名。根本也也没有达到10万军官的数量。

因此那种认为,象掺白开水一样的扩充,用一个军官就能够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的观念是错误的。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悲剧。苏德战争前,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大批的人员和军事装备被补充进部队。

可是,这些部队在补充进新的人员和装备后,却因过度扩张失去了战斗力。这使得苏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没有战斗力的庞大数量的军队被德军轻易消灭。德军的扩充采取的是另外的方式。它走的是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扩军之路。

德国的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民尚武的传统,二是精干的军官团,三是军事理论研究单位。在这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军事理论研究单位。大批的院校,全世界最先进的思想体系,造成了德国在军事理论研究上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这虽然不是这个问题的主要答案,但是,它造成了德军重组时的编制变化和战略战术的变革,所以在这里提一下。

德国陆军的核心是国防军陆军。尽管受到凡尔赛和约限制,国防军陆军仍然以人员素质极高著称,在军队教育和专业训练方面,大大超过了它过去的敌人。由这些人员组成的为数众多的“教导分队”成了动员时组建新军队的骨干。而重炮和坦克部队则是重新组建的。通信兵、工程兵和其他专业兵种增加的人数,要比诸兵种合成兵团增加的人数多得多。

德国陆军能够保有战斗力扩大的秘密是:它按照普鲁士传统保留了世界上任何其他陆军都没有的士官,这些士官为数众多,军容整齐,训练有素。正是士官成了运用从国防军那里学来的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方法的典范。尽管陆军持续扩大,但是士官作为军队训练的基础始终保持了很高的素质。此外,战前从士官队伍中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军官(战时更多),也能证明他们的素质。

德军对军官的要求自然是很高的。但是,扩大他们的数量,要比扩大士官的数量困难得多,因为新建的空军要求从国防军陆军现有3500名基干军官中抽出500名给它,于是,许多恢复现役的原德皇军队的军官及暂时在警察部队中服役的人,大多被任命为连,营长。后备部队的军官则要完全重新培养。适于担任此种职务的干部,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年轻的军官。

同时,由于是重新组建的军队,德国军队因祸得福。德军可以实验它新研究出的战争理论成果。德军采取了新的,适合它的“闪电战”理论的编制,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海军的扩大和陆军差不多。它只是缺少舰艇。而且它的扩大并不是德国的重点。因此,直到二战爆发,德国海军都没有能够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而德国空军在1920年就被解散了。为了将来重建空军,德国保留的陆军军官里,就包括了少量战时曾在空军服役的军官。而空军的头等重要的事是在训练飞行干部方面不能落后于其他国家。

根据1926年巴黎航空协定,原来的敌国准许德国陆军和海军每年训练36名运动飞行员。由于实行经短期训练后退人预备役的特殊制度,所以能训练出少量驾驶员,并让他们在国外进行补充战斗训练。到三十年代初,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已经过时,在德国的民航驾驶员学校也可以开始训练飞行干部了。

不过这里仍然不能进行战斗训练,德国飞行员只能在国外进行训练,而且就是这种训练也不是大规模的。但不管怎样,到1933年前还是从陆军和海军人员中培养了大约2500名飞行员。这些都成为重建空军的基础。

在撕毁《凡尔赛合约》后,德国的军事工业蓬勃发展,为德国军队提供了大批的先进武器装备。而德军的大批专业军事人员迅速武装起来,形成了由先进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军队。最终,德国走上了战争之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希特勒上台,是在当时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德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大量德国企业倒闭,大量的德国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鼓吹民族主义而上台的。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任德国总理之后,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就把当时的德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题目所说的德国一年内扩军800万实际是错误的,德国军队达到800万人是在战争后期的事情,在战前1933年也就是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是10万人左右,直到后来苏德战争前夕德军总人数才达到了将近800万人,直到1943年军队人数才突破800万人,所以说一年内扩军800万这个说法不对。

不过这也说明德国的扩军能力非常地强,原因就在于,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以后,使德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德国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并实现了快速增长,使德军获得了扩军的能力。

希特勒摆脱经济危机

一是实行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政府投资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类似于当时的罗斯福新政。

通过政府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需求,如钢筋、水泥的需求,同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也就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当时德国兴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高速公路和港口等设施,很多至今仍然在用。

在经济学里面有个乘数效应,比如100万的投资,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面,那么就能够拉动100万的建材消费,如钢筋、水泥等,同时要雇佣大量的工人参与监舍 ,同时生产钢筋水泥工厂的工人因为企业有了效益而增加了工资,这些人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就增加了,为他们提供消费的商家自然就能赚钱了,而这些商家雇佣的人员收入也增加,他们也会增加消费,等等,所以经济学认为100万元的投资往往带来的是500万元的效益,罗斯福新政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二是废除了一战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主要是一战以来签订的各种赔款条约全部废除,这样德国就不用交钱给一战的战胜国了,财政负担就自然减轻了许多。

三是鼓吹排犹主义,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希特勒鼓吹平排犹主义,将大量的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同时掠夺了他们的财富,而犹太人是最会做生意的民族,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希特勒得到了这些资产之后,就用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扩张军备,总之有钱就好办事了。

四是当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尾声。

实际上,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市场在繁荣的时候容易催生人们的贪婪,因为发现干什么都好赚钱,于是人们大量地追加了投资,大量投资的追加就大量地增加了社会的产能。比如钢铁,由于产能太多,社会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产能,就必然有大量的钢铁产能不能被市场消化,说白了就是卖不出去。除了钢铁,其他各个行业当时都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美国还出现了把牛奶倒到河里的事情,(说明当时美国牛奶产生严重过剩,要是能卖出去可能为了保价而倒掉么)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实际上就去掉了过多的市场产能,大量的产能必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退出市场。从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际上已经过去5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过多的产能已经被市场基本去化掉了,剩下的都是市场实实在在需要的产能。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当时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没有必要,即便罗斯福什么都不做,美国也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希特勒是遇上了好运气——实际上他上台的时候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正迎来经济复苏期。

五是希特勒在当时德国人心目中的个人魅力实在太大,凝聚了德国人的人心

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人就是如此,因为人们都相信他,相信一个人,而这个人成为了国家领导人,那么人们就会对国家重新产生信心,这种信心化为了建设的动力,那么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人的生活确实慢慢地改善了,于是这种信心就更为强烈,焕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自然也就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因此,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德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能力迅速恢复并增长迅猛,同时废除了一战时期的“不平等条约”也就解除了德国扩军的限制,这些都为德国迅速扩军打下了基础。

二战时期扩军的基础——工业生产能力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军队的人数并不完全由人口总数所决定的,最重要的是工业生产能力。实际上在二战时期,一名士兵的装备,就拿简陋的来说,至少要有一支枪,同时在作战的时候要有一定数量的子弹。如果军队的战斗力要更强,就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枪支、弹药还要有足够的轻重武器。对于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国家来说,普通部队在装备了足够的轻重武器(如大炮、迫击炮、重机枪)还要有运输车、装甲车、坦克以及飞机、舰艇等,这些都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就拿我国来说,比人口的话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大约4.5亿人口,而当时中国军队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就570万人。相对来说,人口比我们少的多的日本,人口数为7800万人,军队最多的时候有700多万,而德国大约8000万人口,军队最多的时候800万人,动员人数达到过1700万人。

就拿1941年的钢铁生产能力来说,德国为3000万吨,苏联1870万吨,美国为6000万吨,日本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而中国只有4万吨。

所以综合本题来说,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他使德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迅速发展了德国的经济,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的高速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德国能够将军队规模从1933年的10万扩充到最高峰1943年的800多万。


老威观史


德军从来没有从10万人在一年内扩充到800万过。

在纳粹上台前,德国陆军员额为11.5万人,编有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布德国开始重新武装。从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武装开始,德国陆军花了17个月将原来的10个师扩充为36个师,根本不存在什么一年内扩充到800万人的问题。



实际上即使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军就一直在偷偷为重新武装做准备,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军被禁止采取征兵制,并且禁止组建总参谋部,而德军也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尽可能把11.5万的条约员额玩出了花,一方面德军对现役军人进行各种超标准的培训和训练,使其能够胜任未来重建所需的高级职务另一方面,通过渗透和扶植警察和各类准军事力量(党派武装)之类,保存离开部队的陆军骨干人员。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外投资收购的方式,在国外研制和测试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的坦克,重炮,飞机,潜艇等装备。



所以在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武装之后,以魏玛时代的德国国防军“十万大军”作为骨干,很快就搭起了36个师的架子,同时恢复征兵制,通过征兵将这36个师的架子填满,剩下的就是对新征新兵进行训练,并在17个月内完成了36个师的组建和训练。

魏玛时代的德国陆军

这之后就是再从这36个师里选拔骨干进行高一级培训,再以这些骨干搭配以新征士兵组建新的师和军,同时抽调人员通过援助弗朗哥,来检验新的战术,获取实战经验,19378月年德军又组建了两个军,1938年又新建4个军,应该说,德军在从1935年3月正式宣布重新武装开始,到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动员扩军步伐一直走的非常稳(和平时期动员到波兰战役前,波兰战役到法国战役以波兰战役老兵为基础走进行了动员扩充,法国战役到巴巴罗萨之前再次进行了动员扩充),除了第一步从10个师扩充到36个师的步子比较大之外,一直都是在不影响现有部队实力的前提下逐步扩充而来,根本并不存在什么1年时间从10万扩充到800万的骚操作,实际上,德国陆军整个二战期间动员员额也不过1300万左右而已。


DDG的老船坞


二战前夕,德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爆兵数十倍,首先是因为德国自身的工业基础实在雄厚。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德国战败告终,尽管这让德国损失惨重(损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但一战的战火并没有烧到德国本土。因此,德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所积累的雄厚科研、技术和工业实力,实际上都得到了保存。

而这些基础的工业实力,为日后德国的迅速爆兵提供极大的支持。要知道,二战打的其实主要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谁的工业实力更强,就能生产更多、更先进的军事装备,从而才能支撑起更庞大的军队。

比如日本,虽然是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但其工业水平却远不如欧美等传统老牌列强,因此日本二战总动员兵力才不到900万,而人口与之相当的德国却能够动员1700万人。

如果工业实力更差的国家,即便人口再多,动员能力也是不高的,比如我们中国,虽然当时也拥有四亿多人口,但由于工业落后,二战时期的动员能力就更差了,也就只动员了700多万人。

除了工业实力外,德国军队能够迅速爆兵还离不开一个人,他便是一战后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

塞克特是德国的军事贵族出身,是德国著名的军事家,更是一战后改组德国陆军的核心人物。他的国防建设思路,对一战后德国国防军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德军日后的快速扩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关于塞克特的国防建设思路,我们通过他于1933年访华期间所提出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中也能窥视一二。当时他给蒋介石提出了三大军队建设要点:1、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2、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3、军队之作战潜能在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其中的第2、3点,正是德军得以迅速爆兵的要因。一战后虽然德军只能保留10万人的规模,但在塞克特的建设下,这10万人可都是德军的精华,他将每个士兵都培养成为日后的预备军官。拥有这样优良的军官团队,日后只要装备到位,人员的快速扩编成军自然不是问题。



这些历史要读


二战前期,德国要想在凡尔赛体系下增兵,不仅需要争取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军工科技的繁荣。

一战结束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在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后,最后定为德国的赔偿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分为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的固定赔偿,和交付德国每年出口值的26%的不定赔偿。

到了1922年,德国马克汇率暴跌,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德国支付不了赔款的情况下,法国联合比利时等国,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区。然而法国的行为却让其国际声望大降,法国法郎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价值下跌25%。德国的钢产量则下降了80%,煤产量下跌了85%,铁路运输和矿山交通丧失了70%。



此时的德国已经无力再偿还赔款,法比两国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所有协约国都无法获取赔款。为了让德国的经济好转,让其有能力支付赔款,1924年8月16日,协约国在伦敦通过了由美国金融专家查尔斯·威尔斯主持起草的道威斯计划。旨在通过向德国输入国外贷款,使德国经济恢复后,按德国的偿付能力重新确定赔偿款。

德国通过英美的贷款扶持,渡过了一战后的经济,政治,外交危机。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德国,1925年德国的经济便开始止跌回升,到1928年,其工业资本已经超过战前1倍多,电力生产比1913年增加了6倍,铝的产量增加了31倍。1929年,德国国民收入已达到了759亿马克,为一战前的150%,黄金储备已经达到了22.6亿马克,超过战前的1倍多。



(查尔斯·威尔斯)

经济的崛起让德国有了谋求增加话语权的底气。1924年9月29日,德国政府向战胜国发出了一份照会,提出了三项要求,包括让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常任理事席位;免除德国的战争责任;取得殖民地委员会统治和修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在军备方面的不平等状况的军事条款。

1926年9月,德国获准加入国联,并跻身国联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国际地位上实际已经和英美法平起平坐。而德国在军事实力的诉求尽管没获得准许,但是英美出于平衡欧洲,避免法国的一家独大,以及抑制苏联的崛起考虑,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凡尔赛体系下,德国尽管不能在总人数上突破,但是它采取了曲线的强军道路,德国国防军通过培养大量中低层军官,为以后的扩军储备基层的训练人才。一旦德国打破《凡尔赛条约》,就可以无缝衔接,迅速扩军。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就已经获得了发展军事实力的土壤。

1932年以后,德国陆军的军官名单每年都不再对外公布,以免由于军官名单人数过多,而引起国际社会对德国扩军的猜疑。1933年2月20日,刚上任三个星期的希特勒会见了德国大约20位工业巨头。1934年初,纳粹批准了约24万家工厂来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仅在希特勒执政的头三年,就有300多家兵工厂投入生产。在1929年到1939年间,德国军火生产力增加了9倍,飞机制造增加了约22倍。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在全球排名第三。

德国主要枪炮制造商克虏伯军工厂,以及伊·格·法本化学工厂是德军扩充后的主要装备来源。虽然协约国禁止克虏伯在1919年以后继续从事军火业,但是却管不了它对枪炮在图纸上的设计。克虏伯在1942年德国横扫欧洲时称,坦克上炮塔的设计,在1926年就已经搞出来了。而德军在1939年—1941年使用的枪炮,最重要的种类在1933年就已经设计齐全。

而伊·格·法本化学工厂在一战初期英国封锁切断了智利对德国正常的硝石供应后,发明了利用空气制造人造硝酸的方法。二战前夕,这家化学工厂从已经在1920年代中期,实现从煤里提炼出汽油,在1933年以后,纳粹政府命令伊·格·法本公司把人造汽油的产量到1937年实现提高到每年30万吨。与此同时,该公司也发现了如何从煤和德国有充分储藏的其他物产中提炼人造橡胶的方法,并实现大规模生产人造橡胶。



除了石油还需要大量进口外,德军的武器和发动战争的基本战略物资,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战前的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实施普遍军役制,并规定为德国和平时期建立12个军和36个师的军队,大约50万人。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实际已经名存实亡,除非英法两国立即采取行动,遏制德国扩军的趋势。然而,英法只是象征性地表达抗议和失望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5月21日晚上,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了关于倡导和平的演说,并提出了维护和平的13点具体建议,用以蒙骗世人,以及塑造其和平者的形象。



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军的陆军总数已经达到了275.8万人,装备有各型装甲车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以及大量工程,通信等装备和器材。

由于希特勒对空军的发展高度重视,40%的扩军备战经费应用到空军。到了1939年8月二战前夕,德国空军拥有1.5万名军官,士官和士兵37万人,有21个飞行联队,302个飞行中队,作战飞机4093架,成为闪击战的中流砥柱。

德国作为陆权国家,一直以来对海军都不够重视。而希特勒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利用其长期以来在欧洲大陆搞平衡政策的心理,极力拉拢英国,而不是对付英国等海上强国。而这也麻痹了英国,里宾特洛甫与英国进行德国海军建设谈判时,英国竟同意德国建立一支像英国海军吨位的1/3大的海军。



于是在英国的同意下,德国在1938年10月底,曾提出建造军舰数量的最终目标,即10艘战列舰,15艘装甲舰,5艘重型巡洋舰,24艘轻型巡洋舰,36艘小型巡洋舰,8艘航母和249艘潜艇。然而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受限于缺少技术熟练的工人,以及军费开支,这些目标直到二战爆发时都没有实现。在1935年z计划刚动工时,德国海军只有2艘战斗巡洋舰,3艘装甲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34艘驱逐舰和鱼雷艇。也就是说,在德国闪击波兰前,由于军舰建设周期长,德国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底大概就这些了。1939年时德国海军约有5万人,1945年时约有70万人,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服役总人数约有150万人。

因此,即使满打满算,德国二战前夕的三军总人数也就464.3万人,而不是800万。德军尽管在闪击波兰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还不足以同时对付英法和苏联,也就有了后来希特勒拉拢苏联,共同瓜分波兰的交易。

总之,德国在二战前的扩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前人的“努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尔虞我诈的算计实现的,也脱离不了英美的助攻。然而这波神级操作,最终也摆脱不了邪不胜正的历史规律。或许正应了这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梓蕤


德国在一战战败之后,被签约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中规定德国的军队不得超过10万人,英法就是为了防止德国报复,对于这样的条约,可以说是德国的耻辱,签订之后,不仅仅自己的国家军队被大大的削弱,而且很多的海外殖民地也被剥夺,虽然战败了,但是德国还保留了很多的工业,也是德国可以发动二战的根本。

一战的战败德国非常的不甘心,英国法国的不断压迫,德国暗暗的发誓,一定要要推倒英法,统治欧洲,希特勒上台之后,就把这10万人的军队训练成精英,1935年的时候,希特勒就开始在德国内成立青少年团和国家劳动贡献团,为了不违反《凡尔赛条约》,德国以野外考察和参加国内建设的名义,对很多的青年人进行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青年人素质和纪律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为二战做好准备。

一边是从青年人开始入手,一边又从队伍军人上入手,把很多的队伍军人召回,于是德国成立了很多的防卫区,后面把这些防卫区开始慢慢的变成步兵师。

在二战前,德国的海军和空军是比较差的,虽然也在不断的增加兵力,因为《凡尔赛条约》原因,限制了德国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后面德国的海军以各种身份进入到了各种军事机构,德国的主要方向还是以陆军为主,空军和海军为次要发展,德国攻打英国的时候,在面对英国的强大海军吃了很多的亏,而当时的德国海军是世界第一,德国在丢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强登英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德国就开始两线作战。



前面我们也说了,在一战战败之后,德国的工业还算比较完整,而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大力的发展工业,而军队可以发展的那么快,背后都是因为有强大的工业支撑,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很多的军事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就是要逃过英法的眼睛,当时英国和法国为了限制苏联,也对德国进行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德国企业也得到发展。


希特勒把10万的士兵训练成很多优秀的士官,通过优秀的士官在训练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士兵,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因为利用自己优秀的演讲能力,德国上下的凝聚力更加的强,希特勒手下很多优秀的将领,因为希特勒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展现机会,所以这些人都一直跟随着希特勒,为德国播种播下更多的种子。

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焕然一新,失业率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再加上工业的发展迅速,很多人从希特勒身上看到了德国的希望,而且在希特勒的洗脑下,很多的年轻人更加的崇拜他,所以很多年轻是年轻人纷纷的加入,德国的招士兵招募进行非常的顺利,德国的军队人数开始快速的提升。


工业发展很快了,那么就要制造坦克、飞机、摩托车,拥有机器之后,那么还要人去驾驭它,德国又以俱乐部的名义训练飞行员,还有坦克驾驶员,闪电战术中,飞机的轰炸和地面装甲部队是闪电战术的核心,闪电战术中装甲队为主,飞机轰炸为辅,飞机先对前方的基础设施进行轰炸,然后再结合地面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所以德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队人数可以得到很快的增加。


风暴吴逖


这个只能说来源于德国的文明优势!德国是日耳曼人,这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雇佣兵民族。他们的孩子从小便在军人的熏陶下成长,他们很小的时候便要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在德国,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立马变身成战士,这才给了他们这么快的成军速度!日本曾于1931年派武官到德国学习,对德国人的预备役管理方式非常震惊,回来便成立关东军,并按德国的管理方式去操作。

日耳曼人从事雇佣军工作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在历史上,德国所在地区是农耕禁区,极端恶劣的气候使得日耳曼人不得不以军人为职业,到处受人雇佣打仗,这使得他们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练兵制度。

在日耳曼人区,每个孩子从9岁开始就要接受军事理论,从11岁开始便要正式参加军训,14岁开始则每年需要到军队里去服役两个月,接受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从事后勤类军事操作,到18岁时候则正式参军。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加入部队服役以前实际上已经是有9年经验的老兵了, 他们一加入军队就可以形成战斗力,而其他国家的兵则是完完全全就是新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柏林战役的时候,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希特勒青年团竟然可以重创苏军百战将士,打出了1比2.2的伤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