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謝爾曼坦克被德國坦克完全碾壓,為什麼美國不製造可以跟德國坦克匹敵重型坦?

順其自然123754031


謝饅頭並不是被完全碾壓,從裝甲來看早期型的是50.8mm厚,56度斜面(圖裡的60有誤),等效厚度90.8mm。後期版本的63.5mm厚,47度斜面,等效93.1mm。

炮盾是一塊76.2cm的裝甲,等效的話和下邊戰雷裡的饅頭數據差不多。

也就是說,謝饅頭正面裝甲還強於德棍IV號,即便是IV號後期正面裝甲也是80mm,炮盾50mm,防護上弱於謝饅頭

而同時期的謝饅頭和IV號基本上都能保證在1000米之內互穿。

所以說,被碾壓這個說法不正確,但確實遇到虎豹時候謝饅頭還是慌的(其實謝饅頭後來的76 炮還是能打的)

然後再說美國人為啥不研發能剛虎豹的坦克,我自己認為是,美國人當時壓根還不知道怎麼去造坦克。你就想二戰之前美國人一直信奉孤立主義政策,而美國地理位置又決定了他對坦克這種玩意需求性不足,畢竟隔了兩個大洋,海空第一。

等到法國被德棍一棒槌敲死之後,美國人才逐步重視坦克的研發。但迫切性還是不足,你就看美國人1942年去了北非還在用一堆的破M3/5斯圖亞特輕坦,連M3這種沙雕中坦都不多。

我的意思是,美國人因為不夠迫切,也沒有技術積累,尤其是重坦的技術積累。結果設計出了一些沙雕


瘋狗的輕武


謝爾曼只是個30噸級坦克,只是比同級T34差,並不比同級四號差。你覺得不如德國,那是拿德國四五十噸級虎豹去比。而美國也不是沒設計針對虎豹的重坦,潘興不就是嗎?打打虎豹還是沒問題的,只是出來的晚,二戰沒啥存在感。再說美帝是飛機流啊,虎豹再強還不是被飛機按地上摩擦。二戰美帝造了十萬坦克,卻造了三十萬戰機啊。

當然美帝自己坦克設計思路也有問題,開始想著謝爾曼支援步兵,坦殲M10反坦,所以只給了謝爾曼一門短管76炮,這炮打四號還行,對虎豹無力,所以後面改了一些長管76和螢火蟲,但數量不多,不像T34,發現76炮打不穿虎豹,就直接量產T34-85了。


果汁kuk


世界上沒有最棒的武器,只有最適合的武器

T34吼不吼啊

你說他不吼也行,人機功效一塌糊塗,早期炮塔設計糟糕至極,車長觀察視野極其受阻,車載電臺後期型號才有配備,發動機,傳動模塊老是故障等等等等

你說他吼也可以,領先時代的傾斜裝甲設計,帶給了他同時代無與倫比的防護能力,克里斯蒂懸掛系統賦予了它極強的高速越野通過能力,讓它能成為蘇聯裝甲部隊的尖刀與骨幹力量

不論吼不吼,那人家老毛子就是憑藉這玩意從德國佬從自己家裡推到了他們家裡,將紅旗插到了柏林

那你說饅頭吼不吼啊

你說他吼也行,懸掛承重能力強,改進空間大,從裝甲增強版“巨人”到後期以色列的魔改105炮饅頭,改進空間不是一星半點,車內設計佈局合理,成員舒適度高,人機功效好,炮也不錯

那你說他不吼也行啊,早期的型號由於彈藥架設計不合理,擊中起火率奇高,打火機這外號可不是蓋的,後來用上了溼式彈藥架才改進了這點,車體高大容易被發現,早期型號反裝甲能力嚴重不足,甚至沒有配備穿甲彈

但燈塔國就是靠著饅頭帶領盟軍把德國佬從諾曼底推到了柏林呀

東西好不好我們說了不算,在那個時候的人說了才算,要是沒有T34的方便生產,蘇聯可能撐不到反擊那天,要是沒有饅頭的萬金油,美國也可能撐不到德國境內



孫Ting


實際上,美軍也有重型坦克,美國先後搞出來了T-20,T-22,T-25,T-29,T-30等等重型坦克樣車。

甚至裝備了105毫米坦克炮,最後,還有155毫米坦克炮威力遠遠超過德國的虎王重型坦克。但是,美國陸軍非常牴觸這些重型坦克,美國陸軍認為M4謝爾曼坦克就已經足夠了,美軍需要的是進攻,比較關注,越野性能,行駛里程和簡化後勤。

首先是美國陸軍認為這些武器,都太重了,比如安裝105毫米主炮的M6型坦克,還配備了附加裝甲,全重達到了77噸。美軍原本計劃建造5000臺M6型坦克,後來縮減到100多臺,直到最後縮減到僅生產40臺。最後,則被艾森豪威爾一票否決,根本不要。

主要原因是美國陸軍到歐洲參戰,與德軍,蘇軍不同。美國陸軍需要坐船才能抵達戰場。重型坦克要想橫跨大西洋,就要有專門的加固甲板型運輸船,而且還要有超級船用起重機。而德軍,蘇軍重型坦克投入戰場,則不需要這麼麻煩。

實際上,德國和蘇聯也沒有能力橫跨大洋,部署重型坦克。他們也沒有相應的船隻和船用起重機。最後,美軍的折中方案是40噸級90毫米炮的M-26型重型坦克。這種坦克是可以對戰德國虎式坦克的,但是投入戰場太晚。

最後為了登陸日本,美國還研發了升級版M-26重型坦克,主要武器改為240毫米口徑超級榴彈炮。專門用於打擊日軍堅固設防陣地,但是由於日本投降而取消了生產計劃。


深度軍事


二戰以前,美國的坦克技術應該說是比較落後的,當時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對於歐洲那邊的事情沒有什麼興趣,而美國本土有兩大洋的屏障,陸上的兩個鄰國都沒有威脅美國的能力,所以美國的陸軍裝備都是很弱的。

克里斯蒂設計的坦克,機動性能非常出色,尤其是可以使用負重輪行駛,最快速度有70公里/小時。

美國其實有比較出色的坦克設計師,就是克里斯蒂,在二三十年代,克里斯蒂設計了一系列的坦克,包括輕型坦克,中型坦克,水陸兩棲坦克等等,這些使用克里斯蒂懸掛系統的裝甲車輛美國軍隊倒是挺感興趣,但是在這個時候正好趕上了大蕭條,沒錢了,所以克里斯蒂的坦克在美國沒有留下什麼印記,但是到了歐洲卻是結出了一個巨大無比的碩果,就是T-34。

任何技術都是需要技術積累的,美國在二戰前,沒有怎麼研製重型坦克,使用的都是輕型坦克,比如M2這種,後來在研究了歐洲的戰爭後發現,坦克需要75炮,於是先攢出來一個M3格蘭特/李,然後才是謝爾曼。
麥克奈爾將軍,負責編制美軍的編制訓練,坦克打步兵,敵人的坦克讓反坦克殲擊車對付就是他的高見。不過,美國陸軍在短短兩年內從20萬一下子擴充到1200萬,麥克奈爾功不可沒,他還是美國陸軍自己幹掉的軍銜最高的自己人,在諾曼底戰役中,美國的轟炸機。

平心而論,謝爾曼的性能還是可以的,和德國的主力坦克3,4比起來並不吃過虧,甚至還要領先,就是後來4號開始換長身管火炮,謝爾曼也不吃虧,當然和老虎豹子相比,就有距離了,而且美軍當時有一個非常神奇的設想,坦克是用來打敵人的步兵的,敵人的坦克是給反坦克殲擊車準備的,美軍裝甲師裡邊一百多輛坦克,才幾十輛好像是36輛反坦克殲擊車,這種設想毫無疑問還是受到步兵支援坦克的影響,在歐洲殘酷的蘇德戰場早就證明了坦克最大的敵人是對方的坦克,兩邊早就給坦克換更粗的管子了,但是美國就沒有。


M-6重型坦克,設計出來就落伍的坦克,說句不好聽的,威龍的模型恐怕賣出去的都比它的產量多。不過,作為早期技術的驗證品,沒有成功也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美國也不可能看著蘇德在那裡血拼,自己無動於衷,美國也搞出來一種重型坦克M-6,這種裝一門76炮,還有一門37炮的玩意,毫無疑問在1942年研製出來就已經是落後了,這種多門火炮還是英國獨立重型坦克的思路,就是多炮塔的坦克,而且那門37炮還沒有炮塔,是直接固定在車體上的,這種老古董製造了40輛也有說是60輛就停產了。
潘興還是不錯的,後來在朝鮮戰爭中和T-34/85交過手,戰績不錯。M-103重型坦克,美陸軍不要,處理給了陸戰隊,一直用到海灣戰爭前,這個是為了對抗蘇聯的斯大林3而趕出來的東西。


美國人還是老老實實的在現有的技術上發展自己的坦克,首先就是找一個合適的管子,這一次是美國人做了一個很大眾的做法就是,想辦法把90毫米高炮放到坦克上,這樣就有了M-26潘興,應該說M-26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性能,不過潘興還是一種可以用的重型坦克,不算是特別出色但也是中規中矩,並且在美國的坦克發展中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美國戰後的M-47/48,一直到M-60都可以看作是潘興的改進型,不過在二戰中,潘興參戰的時間已經很晚了,只是在雷馬根大橋的爭奪戰中露了一面,表現原來說是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披露的消息表明,表現只是一般,不過作為一種新式武器肯定是還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雖然沒有坦克性能上碾壓德國的重型坦克,但是美軍憑藉著出色的後勤補給能力,流暢的通訊指揮,出色的空軍和火力支援,用整體的作戰優勢還是壓倒了德軍。工業化時代的戰爭已經不是在單純比較某種武器的性能了,而是要看整個國家的工業能力了。


有痰


美國的也不是沒有製造重型坦克,只是由於美國自身的作戰觀念、裝備研發思路、歐洲戰事結束過早等原因,除了M26潘興修成正果,其他基本停留在了試驗車的階段,沒能投入實際使用。

二戰之初的美國裝甲兵是十分稚嫩的,當德軍已經裝備3號、4號坦克時,美國人還在使用著有些簡陋的M2輕型坦克,後來感到戰局緊迫的美國人才開始研發M3、M5等坦克。而美國坦克的發展思路也是較為特殊的,美軍的作戰理念中,坦克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步兵,至於反坦克任務則是交給坦克殲擊車等完成。 到了戰爭中期,美國人終於拿出了M4中型坦克,此時的M4早期型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美軍也只能在不斷的作戰中積累經驗對其進行改進。美軍在當時有不少優秀的反坦克炮,但是由於美軍的作戰思想中反坦克任務要交給坦克殲擊車,因此M4坦克只能繼續使用效果不佳的M3坦克炮。
此時的M4面對德軍的4號坦克(此時主要是換裝75毫米長管火炮的F2、J、H等子型號)略佔下風,但也並不是無法抗衡,但是面對虎式、豹式就很吃力了。而儘管裝甲兵器處於下風,但是美軍在整體實力,尤其是航空兵等方面佔據絕對優勢,因此即使佔據著裝甲兵器的優勢,德軍依然在西線節節敗退。 即使如此,美軍也並沒有停止重型坦克的研發。但是缺乏經驗的美國人在最初搞出來了M6這種怪胎,而同時期的德軍已經有了虎式,蘇軍則有了IS1、IS2。後來美軍的重型坦克才走上正軌,但是由於進度較慢,M26正式裝備並投入實戰已經是1945年了,沒有多少實戰經歷。而像T29、T30、T34(這可不是蘇聯的T34)等試驗型重型坦克,最終也沒能修成正果進入美軍服役。


戰爭之王


打仗可不是玩遊戲,裝備發展也不是拍一拍腦袋就行,這個想法完全不及實際情況,等於要求讓美國人開天眼,提前為未卜先知,德國人制定虎式坦克計劃之前,美國就已經上馬了更先進坦克,這可能嗎?

美國人在1939年以前根本就沒有什麼戰爭準備,在坦克裝甲方面的發展方面也嚴重落後於其他國家,當戰爭爆發時,美國所謂的m2中型坦克還在使用37毫米火炮,這才造成m3中型坦克緊急上馬,只能把火炮安裝了側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出現了m4,也就是謝爾曼坦克,總算是給他安裝了一個大炮塔,這是完全屬於應急性的產品,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完成生產交付,成為美軍的主力坦克。

不能因德國人出了一個虎式坦克,就可以隨意貶低謝爾曼的性能,美國人做不到先知先覺,武器裝備是有個研發過程的,不是拍一拍腦袋,一天兩天就完事兒了,研發出來還不行,還需要大量裝備,m4坦克的最大優點就是批量,可以生產大規模的裝備,美軍也不是說沒有重型坦克,比如:m26型坦克,但是生產不是很快,還沒有成為主角,這是一個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能夠拍腦袋想象。


浴火


因為當時只有蘇聯和德國在坦克發展方向上走對了路,英國法國美國等則始終抱著坦克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想法不丟,所以雖有技術但是沒能及時造出可以抗衡德國主力坦克的坦克。在二戰中被德國打醒了以後研發的真正適應戰場的坦克對德國可是形成了性能優勢的,指示大戰已到後期,我們未能目睹美國潘興坦克痛毆虎王的局面。


勳爵大人


二戰美國主力M4謝爾曼主要缺點:火力,裝甲防禦能力與德國坦克相比,有相當差距,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作戰時,極易中彈起火,美軍給它起了外號ronson打頭機,但不能說M4謝爾曼就不好,在諾曼底登陸後,北非戰場和租借法案提供給去蘇聯使用,都受到很高評價。包括北非統帥隆美爾都對它相當高的評價,動力充沛,堅固耐用,火力,機動力都不弱於德國4號坦克,在諾曼底登陸後,對德國虎豹就不行了,當然有個6萬輛產量,虎豹總和不到7千輛,對於它和虎豹相比,有點不公平,就象拿雪佛蘭和寶馬比較,謝爾曼設計之初,就不是打坦克的,伴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武器,打坦克的活,是坦克殲擊車,再不行,就呼叫空軍來打坦克,美國國會也是權恆力弊,才不放棄謝爾曼,只是到1943年底,才研究新坦克,就是潘興,1945年初才投到實戰,





其實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無法將盟軍趕下大海,戰役後期,隆美爾將坦克和突擊炮隱藏起來,進行伏擊,理由是暴露在視野良好戰場上,德國坦克不是被螢火蟲坦克17磅火炮摧毀,就是被美飛機

擊毀,螢火蟲坦克就是狂怒電影裡主角開的那款。


遼寧盤錦管燈


誰跟你說被碾壓?且不說謝爾曼的本職工作不是反坦克,就算是反坦克,75短管謝爾曼對上長三短四也不怵,a3e8碰上黑豹一點也不怵,洛林戰役,還有個阿爾薩斯?忘了,打的黑豹抱頭鼠竄,另外謝爾曼在人機功效,維修好多東西在二戰中坦是最好的,還有個水套,被擊中殉爆的幾率不知道比t34那貨低多少,美國租借給蘇聯的a3被整體裝備好像是第六近衛坦克軍,另外,這個軍的坦克兵的回憶錄跟t34比較的時候,那簡直了,回憶錄名字我忘了,小20年了,所以,謝爾曼毫無疑問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坦,包括黑豹,話說黑豹那重量真心不能歸到中坦裡,用車比的話,謝爾曼就是凱迪拉克,t34應該是皮卡,可能還比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