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搭載步兵危險麼?

小李析事


坦克搭載步兵並不危險,而且是很正常的作戰手段,從坦克誕生那天起,就一直搭載步兵作戰,從一戰和二戰時期,到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最後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各國步兵都經常以坦克作為機動工具,相互配合作戰,不僅中國軍隊有這個習慣,最先進的美軍也經常用坦克搭載步兵,甚至蘇聯紅軍還將這種戰術愛稱為“紅色坦克騎兵”。

在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面世之前,步兵的兩條腿無論如何也跟不上坦克履帶前進的速度,要想跟上高速突進的裝甲縱隊,各國都不約而同的“創造性的”發明了坦克搭載步兵戰術。

這種戰術經常被一些西方的軍事家嘲笑。但西方國家也照樣有步兵搭乘坦克的現象,美軍甚至對步兵搭乘坦克有著嚴密複雜的條令規定。

坦克不能獨立作戰,必須有步兵的掩護。但坦克搭載步兵時,在崎嶇地形行駛時,會非常顛簸。可以給每名步兵發一根保險繩,圍系在腰上,再用掛鉤掛在坦克兩側的扶手上,並把82無坐力炮、重機槍等重武器用繩子捆綁在坦克上。

如果坦克搭載步兵遭遇敵軍攔路襲擊,步兵可以迅速下車,就地展開,發起攻擊,迅速的擊潰了敵軍。

所以,坦克搭載步兵作戰,一點都不危險。不僅外軍這樣做,我軍也照樣使用;不僅在過去的戰爭裡應用,現代化戰爭照樣應用。


科羅廖夫


坦克搭載步兵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步坦協同模式,步兵和坦克可以非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可以使步兵節省體力,跟上坦克的運動速度,尤其是步兵缺乏機動車輛時,搭載坦克是常見的做法。

在中國和蘇聯的老式坦克上邊,炮塔的側面原來都有一道或者幾道用鋼筋焊成扶手,就是方便步兵在搭載坦克時步兵用手扶著。美軍的坦克上沒有,對此巴頓將軍回答如何保證步兵不從坦克上掉下來的問題時,答案是“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不過坦克並不是專門運載步兵用的,設計上不會考慮外邊裝人的問題,所以坐在坦克外邊的確是有一些危險的,主要是在坦克高速運動,以及山區急轉彎時容易把上邊的步兵摔下去,所以步兵在搭載時要做一些準備,而美軍美軍就有規定坐M1坦克時步兵坐的位置(而不是像某些不負責任的文章/作者一般說美軍對這種行為有明文禁止),以及需要的一些設備。一個聯絡員,兩個擲彈手,兩個是步槍手,還有兩個自動步槍手就是機槍手,SL是班長。

而且一輛坦克上面的位置本來就不是特別寬裕,搭載士兵的時候基本上都不要超過12個人,否則位置以擠,那麼就可能讓上文中提到的事件的發生概率成倍增加,而且在人員過於密集的時候,人員手腳伸展不開,在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很難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曾經在對越反擊戰的時候,解放軍一輛59上就曾經搭載了20餘人,看上去就是密密麻麻的掛在上面,最後就是在遭遇越軍伏擊的時候損失慘重。


楠竹一


圖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搭乘步兵的我軍坦克

坦克是英國人最早的發明,當時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為了突破由火力兵器、塹壕等組成的既設陣地和築壘地域,發明了坦克這種集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於一身的突擊兵器。在坦克發明之初,英國人就意識到坦克機動性和步兵機動性之間存在的矛盾,因而提出了以速度機動性為主、高速突破敵軍陣地的巡洋坦克和伴隨步兵行動、掩護支援步兵作戰,速度較慢的步兵坦克。但很快的,在實戰中,世界各國坦克技術人員和專家們就認識到,步兵坦克速度緩慢,在實戰中沒有很大的效果。而德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通過“閃電戰”和裝甲集群突擊的方式橫行歐洲,證明了機動性是坦克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步兵坦克隨之消亡了。但步兵如何能夠跟得上坦克的速度,配合其擴大、鞏固戰果,依舊是一個難題。德國人、美國人的辦法,是大量組建摩托化步兵部隊,裝備大量的卡車和裝甲車,提高其機動速度,使其能夠跟得上坦克的速度。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缺少卡車和裝甲車等交通工具的蘇軍,為了能夠讓步兵伴隨坦克開進,經常讓坦克搭乘步兵,即步兵們爬上坦克,坐在坦克上一同前進。

要問這樣危險嗎,答案是挺危險的。但凡是開過坦克的人都知道,坦克駕駛員的視界是非常狹小的,只有眼前的一小塊區域能夠看到,遠遠沒法跟家用轎車司機們相比,這本來就給駕駛坦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同時,坦克行進的地方,經常是野戰路面,坑窪不平是最起碼的,路面條件是極為惡劣的。因此坦克行進間遭遇翻車等事故,是常有的事兒,不久前臺灣地區陸軍進行演習,演習中一輛坦克直接翻進河裡,造成人員傷亡。既然坦克本身開著就有很大危險,那麼坐在上面的人自然也挺危險。而且,坐在坦克上,會感到非常顛簸搖晃,因此步兵們就想出主意,用各種辦法,將自己綁在坦克上,即固定在坦克上,防止掉下來。這種做法在實戰中可謂屢見不鮮。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步兵們就把自己固定在59式中型坦克上向前開進。但實戰中遇到了麻煩,在遇到敵人埋伏和襲擊時,綁在坦克上的步兵們難以很快下車作出反應,因為這個造成了相當的傷亡和損失。這也成為日後我國大力發展研製步兵戰車的因由。

正因為坦克搭乘步兵十分危險而且在實戰中非常不實用,伴隨坦克行進、運輸步兵的步兵戰車應運而生、發展壯大起來。

當然現在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路子,比如以色列人,就獨闢蹊徑,直接將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的功能結合起來,在其“梅卡瓦”4主戰坦克上,增加搭乘步兵的能力,一輛坦克,可以在內部搭乘最多6名步兵。


兵工科技


(“翻車”前,自拍的小哥矚目)

2018年4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名為“Battle Steel”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中,活動組織者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來搭載乘客進行越野表演。可業餘畢竟是業餘,令人沒想到的是,其中一輛T60坦克在越坡時,其搭載乘客從坦克上滑落,甚至有一人落入坦克下,險些被碾壓。所幸該事故只造成三人受傷,無人死亡。

(乘客“翻車”瞬間)

在慶幸三位遊客的好運之餘,不得不說騎乘坦克實際上也是個技術活啊,在和平時期地形平緩的訓練場尚會發生這樣的事故,險惡的戰場之上,騎乘坦克對敵衝鋒的危險,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步兵騎乘坦克一直是蘇軍傳統強項)

那麼問題來了,“騎乘坦克技術哪家強”呢?想想西方長期調侃“二戰德國坦克防護靠鋼板,美國坦克防護靠沙袋,蘇聯坦克靠人肉外掛”的趣聞,恐怕“騎乘坦克”這樣的操作,當屬俄羅斯人最為擅長。而二戰歷史也證明,蘇聯步兵騎乘坦克這一戰術,的確為蘇軍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缺乏像德軍,美軍那樣大量列裝的裝甲運兵車之前提下,通過步兵騎乘坦克,實現了步坦協同,為紅軍縱深突擊戰術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二戰中的蘇軍坦克騎乘步兵)

作為步兵騎乘坦克大國,蘇聯自然也在騎乘坦克安全性上下足了功夫。首先是裝備上,蘇系坦克自T34後期型號開始,便一律在炮塔上加裝可供士兵抓握的扶手;同時冷戰中,T55,T62等蘇系坦克,較同期的歐美坦克而言,擁有更大的發動機艙板,可以為騎乘步兵提供更大的空間。

而訓練上,自二戰結束後,蘇聯依然重視步兵騎乘坦克這一戰術動作的操練,不僅寫入日常步兵操典當中,更是在歷次實戰演習中都堅持著對這一“傳統節目”的反覆演練。對於蘇軍而言,儘管步兵戰車已成為步兵代步的主流工具,但在單兵反裝甲武器越發普遍越發先進的現代,面對敵軍的伏擊,視野狹小,空間侷促,防護有限的步兵戰車更有可能成為“鐵棺材”。相反,騎乘坦克的步兵雖然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至少不會全軍覆滅,且能迅速做出反應。

而作為蘇軍曾經的“徒弟”,中國軍隊步兵對於騎乘坦克突擊這一戰術並不陌生,但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如老山戰役期間,一些戰士出於方便偷懶的緣故,將自己“捆在”炮塔上,結果在面對越軍伏擊,與步戰車同理,由於反應不及時,造成了不必要的犧牲。

(跟隨59“下山”的解放軍步兵班)

時至今日,騎乘坦克突擊戰術在伴隨一定風險性的同時,也具有極強的實戰價值。如果有機會去俄羅斯“蹭”坦克的話,老哥們可千萬記得握緊炮塔外的扶手,要曉得“你是在用生命來蹭車”!

兵器次元是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提問,科普更多的軍武知識。


兵器次元


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況最焦灼的時候出現的技術兵器,英國人苦於無法突破德國人用機槍和火炮封鎖的戰線,於是將裝甲方艙裝載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上,形成世界上第一輛坦克。

在坦克的第一次作戰中,雖然遭遇機械故障和地形陷阱等問題,坦克還是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對德軍陣地實施了有效突破。不過有個問題也突顯出來——那就是坦克的機動速度達10多千米/小時,負責支援的步兵無法在槍林彈雨中跟上皮糙肉厚的坦克。坦克很多時候只能自己單打獨鬥,一旦遭遇敵人的反坦克手,周遭沒有步兵保護的話,很容易就被敲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結束,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德國人研製了可以跟隨坦克作戰的半履帶裝甲車——Sdkfz205系列。德軍步兵搭載這些裝甲車,在裝甲突擊作戰中,以與坦克相同的速度進行衝鋒。待抵達敵陣地後,步兵下車,跟隨在坦克周圍作戰,最重要的就是消滅蘇軍的反坦克手。

另一種思路,就是蘇聯。我們經常從歷史照片和紀錄電影裡看到,蘇聯T-34坦克車身後部和炮塔周圍,趴著10幾名蘇聯步兵。坦克快速突擊,士兵們都緊緊抓住坦克的扶手,降低身姿。一旦抵達敵陣地,士兵們就跳下坦克進行衝鋒。

如果要比較危險性,自然是蘇聯的做法危險度比較高。槍彈無眼,在子彈和彈片橫飛的戰場上,有裝甲防護和沒有裝甲防護,差別是很大的。德國裝甲車雖然也是薄薄的裝甲板,但總好過直接靠肉身防彈。各種彈藥直接射擊人身的畫面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大家可以參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的一個片段:幾名美軍傘兵趴在德軍虎式坦克外想要將其炸燬時,遭遇德軍25毫米機關炮橫掃,血肉橫飛。

蘇軍的這種做法,無疑造成了極大的傷亡,這也迫使蘇聯裝甲兵器設計者開動腦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型可以運輸步兵跟隨坦克作戰的專用步兵戰車——BMP-1。BM9-1在車體後部有一個步兵艙室,可以搭載7名步兵,艙室有一定裝甲防護。BMP-1開進時能跟上坦克的越野速度,能伴隨坦克作戰。


兵器肖寧


坦克搭載步兵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步坦協同模式,步兵和坦克可以非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可以使步兵節省體力,跟上坦克的運動速度,尤其是步兵缺乏機動車輛時,搭載坦克是常見的做法。

在中國和蘇聯的老式坦克上邊,炮塔的側面原來都有一道或者幾道用鋼筋焊成扶手,就是方便步兵在搭載坦克時步兵用手扶著。美軍的坦克上沒有,對此巴頓將軍回答如何保證步兵不從坦克上掉下來的問題時,答案是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不過坦克並不是專門運載步兵用的,設計上不會考慮外邊裝人的問題,所以坐在坦克外邊的確是有一些危險的,主要是在坦克高速運動,以及山區急轉彎時容易把上邊的步兵摔下去,所以步兵在搭載時要做一些準備。


這是美軍規定的在乘坐M1坦克時步兵坐的位置,以及需要的一些設備。TL是組長,GRN是擲彈手,R是步槍手,AR是自動步槍手就是機槍手,SL是班長。

一輛坦克上邊搭車的步兵不能太多,一般是以一個班為好,最多不能超過12人,人數太多的時候,如果遭到突發情況,上邊的步兵來不及下車,容易導致傷亡,網上傳的揹包帶主要原因是一輛坦克搭載步兵太多,59式坦克上邊有的擠了20個人,遇到了越軍的伏擊時,人員來不及下車所以遭到了不應有的損失。那個揹包帶就是做了一個扶手,被綁著坦克上的是類似於無後坐力炮和重機槍一類的武器。主要還是坦克上邊的人太多,下車不方便。

現在,隨著人員輸送車的大量裝備,坦克搭載步兵的情況現在不容易看到了,不過還是有,至於危險,戰爭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


有痰


坦克搭載步兵在戰時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做法,坦克在行進時,搭載在坦克上的步兵為了不掉下來,常常將自己固定在坦克上,結果遭遇伏擊時,根本無法快速跳車隱蔽,大多都變成了活靶子,這在我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過這樣的例子,在俄羅斯的車臣戰爭中也有不少例子,因此這是一種很不可取的做法。


老何157501439


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你必須用什麼東西固定住自己才能在路上愉快的玩耍,但是當你被伏擊的時候,你要怎麼才能證明自己不是人肉附加裝甲。然後第二個問題來了,你確定想死於爆反裝甲?這樣的話有個全屍甚至比活下來更難。


軸98138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