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關於肉身和靈魂之間關係的思考

《雲遊》的作者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終於以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她以一種更顯細碎的小片段形式,將散文、短篇小說、民間故事等文體揉進同一部小說裡。這不僅讓她表達出她所關注的思想和情感,更加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雲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關於肉身和靈魂之間關係的思考

1

在《雲遊》的一百多個小片段裡,作者帶領我們,或以第一視角敘述,或者穿越到時間和空間的某地和某人對話,或者參與、觀看人們生活中的鏡頭。

作者更偏向於把世界萬事都按照時間來切割開,一格一格的,如同原始的電影膠片。在每一格膠片上,都記錄下人物的事件、經歷、思想和態度等等,然後把每張底片裁剪下來,再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拼接。

上一個片段的小標題是“衛生巾”,下一個片段的小標題是“遺骸聖物:向聖地的朝聖”,接著的小標題是“肚皮舞”“子午線”“一元世界”……

讀者在讀到這一張張的底片時,難免會去思索原始的底片順序到底是什麼樣的,或者思考作者如此重新拼接膠片所遵循的主要邏輯。

當你把大量精力放在這兩方面時,反而會錯失掉許多珍貴的情緒、情感體驗和思想火花。

在這些體驗和火花中,我們能夠看到曾經在大腦中一閃而過的想法和態度。似曾相識的感受,以及更進一步的昇華,會讓你重拾生活的本真。


《雲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關於肉身和靈魂之間關係的思考

2

通讀全書,我們會對作者寫作的功力有更多的體會。她十分擅長讓讀者感受到“雲遊”的狀態,不論是肉身的雲遊還是精神的雲遊。或許你會把這種雲遊當做一種精神溜號兒,又或者你會把這當做穿越後對另一種人生的體驗。

比如沉迷於解剖學的醫生,比如被生活重擔壓迫到看不見光芒的婦女,比如在機場給等待起飛的旅客做演講的人,都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到他們的精神追求。

我朝電視屏幕開的第一槍瞄準了腦門,其實裡面沒有腦子……

我最後一次見到菲利普·費爾海恩是在1710年的11月,是他的僕人叫我去的……

吃完塑料餐盤裡的飛機餐後,大家都開始醞釀睡意。只有幾個幾個人帶著耳機看電影,電影講述了一段科幻齊旅……

全書中的“我”,並非是一個人物的第一視角“我”,更像是一個在時空中自由穿梭的“我”。猶如孫悟空的分身,在時間裡程中來來回回,又能夠上天入地,然後進入某個人的大腦裡,看到他或她的所有狀態;又或者僅僅站在一旁,觀察著整個事件,然後把感受和想法都同步到你的大腦裡。

這樣的“我”,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到整部書中,也讓讀者能夠以觀察者的身份去深刻體驗和思考。

靈魂在這些片段的跳躍中顯得無比自由,構成了整個精神世界。這種靈魂遊歷具有真實的情感、情緒體驗,卻不是意識流的無形可以相比擬的,更具備真切的腳踏實地和肉身之上的超脫之感。

作者對片段順序的安排,看似無意,卻運劍氣於無鋒。當精神元素,甚至於整個靈魂漸漸從肉身中脫殼而出,我們才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有招似無招,無招勝有招。讓人一步步跟隨她的腳步和思路,又企圖加快步伐超越過去,去看看那些在眼前現實背後的,是怎樣浩渺的靈魂星空。


《雲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關於肉身和靈魂之間關係的思考

3

讀完全書,我們會更加體會到“雲遊”二字的意義,它是原書名《Bieguni》最恰如其分、最傳神的翻譯。

作者帶著我們從肉身的旅行,到對人生追根溯源的思考;再以精神從肉身中緩緩流出,到精神在軀殼之外凝聚成靈魂;之後再從靈魂與肉身的分離,到靈魂與肉身的牽絆。走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世界原來分為兩面,一面是觸碰得到的實體,而另一面是聚集如星海的靈魂世界。

沒錯,菲利普給那條腿(菲利普放在防腐液體裡的自己的斷腿)寫了信,好像在對一個活人、一個獨立的個體講話,我不會否認這個事實……他在思考的是:曾經構成一個整體的部分在分崩離析之後,依然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方式強有力地彼此聯繫,但研究起來太困難了。

當靈魂超脫與肉身羈絆共存,當人體的滄海一粟和靈魂的聚精會神同在,我們更加感受到人生的另一重意義和境界。那是一種相對的困頓和絕對的自由。

《雲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關於肉身和靈魂之間關係的思考

4

作者的寫作內容和思想,顯然受到其所信仰的心理學的影響,尤其是榮格這一派精神分析流派的影響。

比如思考什麼才是一個人不斷遊歷四方的動力?思索一個人花費畢生精力要尋找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找尋認識自身的方式,更加關注肉身背後,以及肉身之上的東西。

作者組織內容的形式給人一種“隨意”之感,無數看似無關聯的片段猶如對無關聯之夢境的記錄一般。也正如內有關聯的無數個夢一樣,這些片段也有一種內在的聯繫和最終的指向。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來引領讀者進行發掘和梳理,找尋其中的根源,進而看到真理性的根本。

這時,她抬起視線,透過眼鏡片,將尖銳的視線投向聽眾,好像在等待某種證明,確證她不是在對牛彈琴。這樣的眼神讓一對小夫妻略有不適,他們推著的嬰兒車裡有兩個孩子,兩人交換了一下眼神便推著行李往前走了,去看看倫勃朗的複製品吧。

與許多學院派的著作不同,作者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理念的灌輸者,像機場裡做演講的人那樣嚴肅。藝術化處理之後的文字,不是榮格式的對夢境的真實記錄和自我思考的論述,也非弗洛伊德式的主觀性極強的偏執分析。她更加是讀者的夥伴,挨著讀者的肩膀坐下,成為了一名靈魂導遊,手挽著手把世界的模樣指給你看。

《雲遊》充分展現出“托爾卡丘克式”小說的獨特,並在2018年獲得國際布克獎。

小說讓我們不斷跨入到不同人生的生命河流中,體會精神世界的“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感嘆生命的“無盡藏”的同時,也感謝作者每一步的引領和給予。


——關注 不做惆悵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