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是恶谥,齐桓公的名声为什么却很好?

印影2


简单来说,题主的先决条件就出了问题,“桓”是美谥!齐桓公的名声好是很正常的。

提到“桓”这个谥号,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齐桓公,然后就是汉桓帝,这两位是名气最大的,恰恰也导致了人们对“桓”这个谥号的误解。

先说汉桓帝,这是位有名的昏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课本里有的句子,所以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他的谥号“桓”是恶谥,其实不然,“桓”是正经的美谥,虽然不是“文”、“武”这种最高级美谥,但也绝不是恶谥。

谥号是周朝创立的,用于给君主贵族大臣等盖棺定论,用一个或数个字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功过,所以谥号是含有褒贬的,谥号的议定准则《谥法》里的谥号可以分为三类,表赞扬的美谥、表怜惜的平谥和表批评的恶谥,恶谥存在的意义就是监督君主大臣等不要胡来,不然死后给你上了恶谥,遗臭万年。

周朝以后,除秦朝废除谥号,历代帝制王朝都言而用之,直到清朝灭亡才结束,期间也有不少人获得过“桓”的谥号,不论获得者生前表现如何,这个谥号都是表示对获得者赞扬的。

在《谥法》中,对“桓”的解释是“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满足这三者中一个及以上的,就可以获得“桓”的谥号,当然这是废话,符合不符合全凭一张嘴,像明清时期皇权极度专制,皇帝说先帝符合,谁敢说个不字。

从《谥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桓”的核心是“辟土”,也就是开疆拓土,而土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想要土地,就得调动民力,发动武力,去打,如此才能获得土地。

而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击败宋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是完全符合“桓”这个谥号的。虽然其晚年宠信奸佞,酿成死后齐国的内乱,但他的功业无可指责。

再说汉桓帝,他能得这个谥号一方面是因为群臣的谄媚,群臣甚至还给他上了个庙号,要知道在西汉也庙号的皇帝才四个,汉景帝都没有;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汉桓帝在位期间搞出了点名堂。

汉桓帝在位前期由外戚梁氏掌权,汉桓帝借宦官之手诛杀外戚,宦官专权,引发党锢之祸,同时汉桓帝荒淫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汉朝国力渐衰。但也是汉桓帝时期,汉朝持续对西北用兵,解决了困扰东汉百余年的羌乱,就凭这一点,群臣给他上了“桓”的谥号。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提的恰恰相反。齐桓公的桓字并非恶谥,而是美谥。但齐桓公却非一代英主,而是暗主。

谥号——桓: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桓公暗主: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此次会盟,周天子派太宰参与会盟,正式承认了齐候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并且打压了楚国嚣张气焰,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卫复国。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认和册封。

管仲去世后,齐国便失去了号令诸侯能力。甚至在鲁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齐国伐鲁,鲁国击退齐师。不久卫国伐齐。年终之际,鲁僖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地。

此时,齐桓公依然在世,齐国不但威信尽失,还被各个诸侯轮番狂揍。 齐国霸业为何衰落。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能任用贤能。而是重用易牙竖刀。导致齐桓公晚年,自己被易牙竖刀囚禁,活活饿死。然后齐国诸位公子争夺君位,太子流亡。齐国的长期内乱,损耗了国力。使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甚至连争霸的资格都没有。

是齐桓公葬送了齐国霸业。鄙人比较赞同韩非之论——桓公暗主。


杨朱学派


此话从何说起?“桓”不是恶谥,而是美谥。题主会觉得“桓”是恶谥,可能因为汉桓帝吧,其实那是误解了。

我们看一个谥号是美谥还是恶谥,不仅仅是去看获得这个谥号的人,而要追本溯源,去看《谥法》中的严格规定。《谥法》中对“桓”字解释是这样的:“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所以说,“桓”最基础的意思就是开疆拓土,建立战功。从这点来说,齐桓公谥号“桓”一点问题都没有。而《谥法》中“桓”这一项并没有贬义内容。

(齐桓公)

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击败山戎、宋、楚等强敌,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的战功卓著,是“桓”字谥号很生动的体现。至于他晚年昏庸,中影易牙等小人,死后更是几个儿子更是停尸不顾,束甲相争,导致了齐国衰落。但这些问题与“桓”这个谥号无关,并不体现在谥号中。

(孙策谥号“长沙桓王”)

另外,说明“桓”是美谥的证据,我们还可以举两个例子,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是著名的小霸王孙策。孙权即位后,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虽然有人觉得孙权不厚道,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孙权的地位是孙策给的,应该追尊孙策为皇帝,而他仅仅给了个“王”。但对孙策的“桓”字谥号是没有异议的。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扛起大旗,打下江东基业,才有了后来的东吴,称得起一个“桓”字。

(张飞谥号“桓侯”)

第二个更著名了,那就是张飞。蜀汉后主刘禅给张飞谥号“桓侯”。就是表彰他在蜀汉政权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他又怎么可能给岳父一个恶谥呢?

(汉桓帝在位期间基本平定了西北羌族入侵)

至于题主会觉得“桓”是恶谥,估计是因为汉桓帝,他与汉灵帝并称昏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们“亲小人远君子”。但是汉桓帝和汉灵帝其实是有区别的。汉灵帝的“灵”真的是恶谥,就是昏庸的意思。但汉桓帝不是这样。他在位期间虽然重用宦官,导致党锢之祸,朝政打乱。但同样是在他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基本解决了羌族的外患,在西北击败了扰乱边疆近百年的羌族侵扰。所以,他的“桓”字不是说朝局动荡,而是说平定羌乱的功劳。


伊耆角木


桓: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看来谥“桓”的大多跟武力有关,这些君王多是开疆拓土者.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虽然争霸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破坏,劳动人民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绝大部分前半生丰功伟绩,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的人一样,齐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干出点让人惊叹的事情来。晚年时候的齐桓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英明神武,开始变得昏聩无能,而且随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继去世,齐国上下竟然短时间内没有了丞相的人才,于是奸邪小人开始趁机作乱,易牙、竖刁等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



这些人和齐桓公的感情其实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齐桓公的交情甚至让人毛骨悚然。据说当时齐桓公一次无意间跟易牙说到自己这一生什么美食都吃过了,但是唯一没有吃过的就是婴儿肉,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谈,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把这话记下了,回家之后把自己的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给清蒸了送给了齐桓公,这也让齐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试想这么一个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够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呢。果然后来齐桓公老了,管仲等人去世以后,易牙和其他的一些奸臣联合起来把齐桓公“请”到了一个小房子里,监禁着他,而他的儿子们都忙着争夺皇位根本没工夫管他,所以曾经叱咤风云的齐桓公竟然在这么一个小黑屋里面活活饿死了。



用户3222727529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

应该是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仅仅是第一个霸主,还是最值得称道的霸主,虽然晚年凄惨。但是在位为君42年期间,先后16次会盟诸侯,不仅通过会盟建立起中原诸国秩序,同时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为中原建立起了相对平稳的内部环境。

《諡法》有云: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所以桓不是恶谥号!那为什么题主会问这个问题呢?

我想应该与汉桓帝有关,这个风评很差的皇帝谥号也是桓。

《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个桓指汉桓帝!

其实汉桓帝还是有所作为的,平外戚跋扈将军梁翼就是一大功勋,大体平定羌人之乱也是汉桓帝的功绩!

千年功过谁评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意纵横1


答:“桓”不是恶谥,而是美谥。

根据谥法,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即谥“桓”多偏向于开疆拓土,建立战功者。

以桓侯张飞为例,“桓侯”的谥号是蜀汉后主刘禅所赐,“桓”字是表彰张飞在蜀汉政权发展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想想看,刘禅是张飞的双重女婿——刘禅连娶的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他是不可能给岳父上一个恶谥的。

认为“桓”是恶谥,多半是受到了东汉桓帝的影响。

汉桓帝十四岁登位,三十六岁暴崩,在位二十二年,但其真正亲政是从二十八岁开始的,时间只有短短八年。在这八年里,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作战连战连胜,降乌桓、压鲜卑、伏南匈奴诸部、诛休屠各各部首领,边尘平静,国内人口剧增,在籍人口达5600多万,比西汉任何一个时代都多,达到了古代中国土地承载量的上限。

就因为有这样的文治武功,他才获得了“桓”字美谥。

但是,汉桓帝时代不过是东汉回光返照的最后一缕余晖。

到了他的继任者汉灵帝当政,东汉政权衰落,随后便出现了三国乱世。

汉桓帝和汉灵帝两朝相连,后人谈论这段历史,都喜欢串在一起说。

比如,诸葛亮就在出师表中串在一起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不免使后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桓”和“灵”都是恶谥。

但是,属于恶谥的只是“灵”,“桓”绝不是。

齐桓公拥有美谥“桓”,名声的确非常好,那是因为他身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战功卓著。

此外,历史上获美谥“桓”的人还有很多。

如西周桓公、季桓子、曲沃桓叔、荀林父、秦桓公、卫桓公、赵桓子、齐桓子、魏桓子、韩桓子等等。

下面说两个比较著名的。

一是三国时代的小霸王孙策,他的弟弟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

另一个是元宪宗蒙哥汗,他的弟弟元世祖忽必烈追谥为“桓肃皇帝”。

结合齐桓公、张飞、孙策、蒙哥汗这些人的事迹和成就看,也可以知道“桓”字美谥里的称颂和赞扬之意味了。


覃仕勇说史


首先,按《逸周书·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可见,“桓”一字,并非恶谥。

对齐桓公而言,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足以当得上“辟土服远”四字,因此他的谥号“桓”也足以评价他的一生功业。

然而,齐桓公的一生,“辟土服远”四字又是否足以涵盖?

齐桓公晚年重用易牙、竖刁、公子开方等等小人,使得齐国政坛陷入混乱,自己临死前也被这些小人禁锢,落得个孤独病死在床无人知晓的可悲下场。

以齐桓公晚景的凄凉而言,“桓”的谥号似乎又过誉了。

从齐桓公的例子就可见,以谥号来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其实是极为困难的。“辟土服远”,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恶谥,齐桓公本人也确实有过“辟土服远”的功业,但是他晚年的昏庸也是历史事实。因此,后人在给齐桓公定谥号前,究竟是该突出他的功业还是突出他的过失?

对齐桓公,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楚共(恭)王死前,曾经留下遗言:“我没有德行,丧失了先君的霸业,败坏了楚国军队,这是我的罪过。如能保全首领而终,得以在春秋二季祭祀时追随先祖,请将我的谥号定为‘灵’或者‘厉’。”

灵:“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事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鬼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厉:“致戮无辜曰厉”。“灵”,肯定不是美谥,但还算不上恶谥;“厉”则肯定是一恶谥了。楚共王如此看待自己,说明他确实在临死前意识到了自己的执政失误,否则楚国也不至于失去了楚庄王时期的霸主地位了。

然而,楚共王死后,楚国令尹子囊却将他的谥号定为了“共(恭)”。楚国大臣们都说:“大王不是已经定了吗?”子囊回答:“不行,侍奉国君之人,议定谥号时要举出他的善行而不是他的过失。楚国威名显赫,在君王统治下,镇抚南方,畏服中原,尊荣可谓大矣。如此尊荣,又能知其过,难道不可以称为‘共(恭)’吗?如果要举出君王善行,那就请定为‘共(恭)’!”

子囊在定楚共王谥号时,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因此,国君去世后的谥号是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其一生功过,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后世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因为“先其善不从其过”的原则,在谥号方面往往存在一些不符其实的现象。典型的如汉桓帝,虽然有清除跋扈将军梁冀之功,可是他重用宦官乱政、卖官鬻爵,以致民不聊生,引发了著名的党锢之祸,可谓是昏君的典型。后世刘备与诸葛亮在谈及汉朝历史时,也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可见,对汉桓帝的评价,普遍不高。可他却得了“桓”这一美谥,可谓是糟蹋了这一谥号了。然而,从“先其善不从其过”的原则来看,就可以理解了。虽然汉桓帝执政多失,但汉朝政权并非在他手上倾覆,当时大臣从这一原则出发,为他选取一美谥也是正常。

然而,对齐桓公而言,“辟土服远”四字完全当得上他一生功业,“桓”字当之无愧。“桓”谈不上是什么恶谥,只不过后世在定谥号时,常常把控不住基本原则罢了。


欲云谈史论今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桓根本不是恶谥,而是美谥


根据谥法: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可见,桓表现的是能够开疆拓土,征服四方,这是大大的赞美。按上中下分级,桓也是典型的上谥。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打退少数民族入侵,整合华夏诸侯国,用这个谥号算比较合适的。


天外村药房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齐桓公肯定是符合“辟土服远”的,所以桓对他来说是美谥。然而桓这个谥号也有都是下场悲惨的,或死于非命的,下面列举几个:

1.齐桓公:桓公病危时,他的儿子们就在积极准备争夺国君之位,根本不管齐桓公死活,甚至齐桓公死后(可能也是没人管饿死的),也不给他收尸,尸体躺在床上六十七天,都腐烂长虫了。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2.郑桓公:郑国始封之君,周幽王时担任司徒,犬戎攻杀周幽王,并杀郑桓公。

3.卫桓公:被公子州吁弑杀。

4.鲁桓公:鲁桓公夫人文姜和齐襄公私通,被鲁桓公发现,齐襄公派人杀死鲁桓公。

5.楚声桓王:即楚声王。史记楚世家云声王六年,盗杀声王,子悼王熊疑立。

6.宋桓侯:宋国国君,被司城子罕所废。纪年云宋易城盱废其君辟而自立也。即戴氏取宋。

7.晋桓公:史记晋世家有孝公,竹书纪年作桓公。纪年云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已后更无晋事。则晋桓公为亡国之君。

8.长沙桓王:即江东小霸王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

最后吐槽下,楼上几个回答直接照搬百度未免太过分了吧



晨起北风其凉


齐桓公为人光明磊落,处事公正有礼,逐山戎、尊周礼,功业赫赫,为春秋五霸之首。从业绩或人品各个角度来看都比后来的晋文公高出许多。连孔夫子也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客观的。"桓"字在当时是一个评价很高的谥号,而齐桓公也绝对当得起这个字。有人说他晚年昏聩,重用小人,以至于终受其害,也是实情。但是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呢,秦始皇、汉武帝、唐明皇老了也都犯糊涂,英雄的通病,何况齐桓公还是个帅哥,所以我们应该原谅他,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