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每天了解一个人


作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他的才干、性格、品行、德操,均没有什么明显过人的特别之处,甚至还有着斑斑劣迹,荀子说他和自家姑姨姊妹乱伦者七人,后来的大儒们也都羞于谈论五霸的故事。

但在齐桓公的时代,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无论他怎样挥霍无度,他的国民们却并不觉得他奢侈。那么,作风毫不正派、毫不清廉甚至荒淫的齐桓公,究竟又凭什么可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呢?

在《管子》这部书里面,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齐桓公打算通过增加税收来充实国库,他就去咨询管仲,两人间这样交谈:

桓公:“我打算对我国居民的房屋进行征税,来充实国库,你觉得怎么样?”

管仲:“这就等于是叫房屋涨价,让大家都住不起,最终会把建成的房屋都毁掉。”

桓公:“我打算对山上的林木征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是在鼓励大家快速砍光尚未成材的树木,很快就荒成一片秃山。”

桓公:“我打算对牲畜征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滥杀牲畜,不让它正常的繁殖。”

桓公:“我打算征收人头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让人们故意隐瞒人口的实际数字。”

桓公:“我打算征收车马税。”

管仲:“这就等于是把有车的人都赶到国外去。”

两个人就像说相声一样,齐桓公每说一句想要征税的话,立马就被管仲当场否决掉。

收这个税也不行,收那个税也不行,最后,齐桓公急了,不征税,那我们这个国家的财富从何而来?你还叫我怎么当国君?

管仲听了,不慌不忙,说了这样一句话:“唯官山海为可耳。”

“官山海”,这个词就出自《管子》,什么意思呢?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靠海一带,土质碱性,不适农耕,如果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去拼农业,则处于劣势,毫无竞争力。但因为靠海,先天的渔、盐资源非常丰富,这种优势则又是别的诸侯国所不具备的。

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谁都少不了。管仲主张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控制食盐专卖,通过商业活动从中谋利,而不直接征税。

这样,表面上没有加重任何赋税征收,纳税人也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政府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又控制了食盐流通的各个环节。

一般来说,国家机器是不从事生产的,一旦脱离了税收,便无法继续支撑运行。但管仲自有高招,他不但不增税,反而还减税免税,在桓公上台后第十九年,实行了大减税政策,成为税率最低的国家。

这样一来,到齐国发展,就成为当时天下各国商人们无法拒绝的最佳选择,有钱人纷纷跑来齐国投资,齐国焉能不强?

另一方面,齐国专卖的食盐,高价流入各国,各国的黄金也就潮水般涌入齐国。齐桓公大赚特赚了天下各国诸侯们的巨额财富,阔绰到足以让他买来第一霸主的地位,却没有向他的人民多要一分钱。

这就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赚取他国财富的典型案例。

在强国如林、大国争霸的时代,一个好的君主,不是说性格好、道德高、有修养、有礼貌、善良仁慈,就是好了,这些都是虚的。管仲非常清醒,他是最务实的人。

一个执政合格的君主,或许有着诸多的标准,但最基本的两个硬指标则是:

1. 对内:是否能够让你管辖范围内的人过的更幸福。

2. 对外:是否有能力有本事赚到其他外国君主的钱。

因为在竞争的局面中,君主的对手,必须瞄准其他的君主,你没有能力赚他,他必然赚你。

即使缩小到最小单位,拿我们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说,也还是这个最基本的道理:1.你能不能让你的家人过的更舒服;2.你能不能在外面赚到更多的钱。而并非总是在家里找你老爹要钱。

不管你是何种性格,也不管你信奉什么理念,能达到这两个标准,就是合格,否则不及格。不及格的也就自然而然的会被淘汰。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缺点,甚至恶习,但这并不妨碍你成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还都有着上天赐予我们的与众不同的优点。

发现自己的优势,才可以在竞局中脱颖而出。


山东尹氏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受到周天子赏赐,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步强盛。


贝贝127554956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它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积比过去缩小了一多半。武力方面,以前王室有六军,现在只能有三军、二军、甚至不足一军。周天子这个"共主",其实已是徒有虚名。


他的发号施令已无人听从,诸侯朝觐天子的旧礼,已经极为少见;相反的,天子却要向诸侯朝聘了。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于鲁。


这时诸侯方面,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大国衰落了,有的弱国变强了。过去被称为蛮、夷丶戎、狄的少数族在中原较先进的文化、经济影响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周王室衰落的情况下,经常向中原各地发展势力,构成了对华夏族各国的很大威胁。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想取而代之。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公开夺取天子位,不如表面打着"尊王"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最先成为霸主的。他任用管仲为相,整顿了行政和军队,实行了变革。使得齐国迅速成为强国。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共二十六次,首先称霸中原,齐在"尊王攘夷"旗号下,扩大了地盘,奠定了大国的基础。


行云流水1437995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是卫国人,与齐襄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小白哥哥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后来,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小白和其哥哥公子纠闻讯立马回国争位。在小白赶往齐国的路上,被管仲带兵截住,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齐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小白即齐国君位后,立即发兵攻打鲁国,要鲁国交出公子纠、管仲和召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时,幸得鲍叔牙劝说,成就天下霸业非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和管仲进行了一场霸王之术的谈论,谈论结果齐桓公很是满意。齐桓公不计较管仲曾经射伤他,正式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整顿朝政。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就来自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十万字哲学书籍《体悟道》作者,致道绝学传播者,欢迎百度体悟道,了解更多。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管仲拜相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实力逐渐强盛。

实力逐渐强大的齐国开始东征西讨,首先攻灭的是谭国,谭国这个地方曾经桓公逃亡时路过,谭国待桓公并不友好,于是这次直接发兵灭了谭国。然后齐桓公又与宋、陈、蔡、邾等国国君在齐国北杏会盟,齐国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指导盟军联合作战。

桓公五年(前681),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齐桓公八年(前678),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致道绝学



快乐人生166747061


“春秋五霸”中,晋文公“谲而不正”,楚庄王在当时中原人眼里算是“非我族类”,宋襄公则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业偏于一隅,唯独齐桓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代霸主,连孔子都夸他“正而不谲”,孟子赞他“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就是中庸,有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是齐桓公的大智慧。

齐桓公稳重,善于权衡利弊,及时变招,一旦遇上问题或挫折,知道从中认真汲取教训,尽快刹车。刚登基时,他雄心勃勃,血气方刚,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早早确立起齐国的霸权,汲汲于“欲诛大国之无道者”。可是长勺之战那一大盆冷水给浇灭了,强大的齐军居然让曹刿率领的鲁国兵马在长勺之战中杀得丢盔弃甲、惨不忍睹。齐桓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得以平复下来,马上调整自己的争霸战略,改急进冒取为稳重待机,变单凭武力为文武并举。正是这种稳重的做法使他一步步接近事业的顶峰。

召陵之盟,更彰显齐桓公战略利益的稳重风格。当时,楚国威胁中原诸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如果心血来潮,同楚国真刀真枪干上一仗,不是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是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兵临楚境,给其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于是,齐桓公与楚国方面在召陵(今河南偃陵)地区联袂上演了一场妥协大戏。楚国承认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给了齐桓公所需的脸面;而齐桓公也达到了警告楚国、阻遏其北进迅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

正因为齐桓公处事稳重,尽管他在霸业上的成就似乎不及晋文公、楚庄王,然而他的历史形象却远比其他霸主来得高大。


大先生的故纸堆


经济战打得好…


宿孽总因情怅恨复相思


一言以蔽之,因为有管仲


参商192547771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你说是不是首席。


释刀而立


齐桓公称霸离不开仲父管仲的辅佐,更因为齐桓公的胸怀。当初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被管仲一箭射中带钩,桓公咬破舌头装死躲过一劫。按说桓公的一箭之仇只有杀掉管仲才能得报,但是管仲是国家栋梁之才,齐桓公为成霸业尊管仲为仲父。而管仲确定没有辜负齐桓公的信任,竭尽全力为齐国富强呕心沥血。事实证明,齐桓公知人善任以德报怨是明君的选择,管仲士为知己者死的回报是君子风范。所以桓公用人不疑,管仲鞠躬尽瘁。君臣同心,才有军事、政治、外交等一系列强国措施的顺利施行。这样的人这样的治理措施,齐桓公称霸自然是水到渠成。另外,说到管仲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鲍叔牙。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拜相,也就没有后来的仲父治国助桓公称霸。如果读读《史记》,看了管仲的治国政策,就是放在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所以管仲是桓公称霸的主要功臣,而鲍叔牙更是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