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刘伯温,朱家是否可以长久?刘伯温说,吾主万子万孙是什么意思?

红雨说历史


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而刘伯温当时对朱元璋回答所说的“万子万孙”是指万历皇帝的儿子儿孙。

刘伯温预测明王朝迁都

刘伯温是明朝第一高人,精通医卜星相,天文地理,所以朱元璋每当有什么事大都要问一下刘伯温。早在修建南京都城时,朱元璋让刘伯温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好让大明王朝长久兴盛。这天朱元璋要刘伯温选择一个地方作为皇宫正殿的根基。刘伯温选择了前湖,于是命人在湖边水中打一个木桩。可朱元璋看到后觉得离水太近,便命令将木桩移到离水稍远之处。刘伯温想要阻止,却又怕得罪老朱。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脸色,便问道“刘爱卿觉得不妥吗?”刘伯温说“大殿乃大明根基所在,如今木桩移动,恐怕将来我大明会迁都。”朱元璋不以为然。


刘伯温预测燕王谋反

南京都城竣工后,朱元璋带着刘伯温前往巡视。朱元璋望着美丽的亭台楼阁,雄伟坚固的城墙,护城河又宽又深,于是对刘伯温说“这都城城墙这么高大坚固,谁能攻得进来呢?”刘伯温回道“陛下所言甚是,敌人攻不进,只有燕子能够飞进来。” 果然,后来燕王造反,攻入南京。


“万子万孙”

朱元璋生性多疑,当了皇帝后又挂虑明朝能延续多少年。这天他于是又问刘伯温“刘爱卿,你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你算一算我大明国祚有多长呢?”刘伯温马上回答说“大明国祚悠久,万子万孙方尽!”朱元璋听了之后非常满意,心想一万个儿子,一万个孙子,应该有很多年了。其实刘伯温指的是后来“万历皇帝的儿子和孙子”。 明朝万历皇帝的儿子是泰昌皇帝,两个孙子则是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在媒山自缢死后,明朝灭亡,南明弘光帝也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这就是“万子万孙”的真正寓意。刘伯温在明朝初年就预测到了明朝在何时灭亡,真是不可思议。


其实,当时对于朱元璋这样的提问,刘伯温这“万子万孙”也是挺随和的回答,然而没想到明朝后来还真有一个“万历皇帝”,这也许是偶合吧。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万子万孙既是刘伯温的一句奉承的话,同时也是对明朝天下寿限的一种计算方法。



世人都说刘伯温是神机妙算,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万子万孙的这个结局似乎是历朝历代没有逃出来的历史规律,似乎和数学有着深刻的关系,或者说和当前比较流行的评价理论相关联,这个评价结果似乎都符合朝代发展规律,刘伯温似乎早就研究明白了这个道理?



按照明朝的分封制度,朱元璋家所有人都是要被分封的,分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你一个王、给她一个公主的名号,而是有具体实在的实物和土地,土地叫封邑,实物是俸禄。皇权的体现不就是封邑和俸禄吗?给不同的封邑和俸禄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是各朝各代职官体系!

万子万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局?为什么要预示着明朝要灭亡这个事情?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按照推断方式来计算一下,到达万子万孙的时候,明朝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当朱元璋有1万个儿子的时候,按照明朝给予分封王的土地是2000亩,他光儿子的土地就达到了2000万亩。再加上那么多公主、格格的封地是多少呢?再加上王公大臣等等人的封地,粗略估计会达到8000万亩,当时大明朝的土地有多少呢?

按照中国当前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计算,根据《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20.24亿亩。按照明朝当时所占领地域350万平方公里具体分析,最大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为1.4亿亩。光老朱家这群吃闲饭的人都占有国家一半以上的土地,这些土地根据明朝的律法来说,土地上的产出归个人所有,不上交国家。

按照当时明朝粮食的主产小麦、水稻和玉米,按照当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大致为每亩地产量为300斤-400斤计算,这个养活大明自己的老百姓是相当困难的!

再加上当时明朝采取的科举制度,秀才、举人、状元,及个人所具有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纳粮的,这个群体又不在少数,谁给国家纳税交粮,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呢?


国家财政没有,哪里有钱给大家发工资啊,没有钱发工资,大家上班还有啥劲啊,那要到岂不是跟闹着玩一样吗?

刘伯温提出的万子万孙这个情况,需要多少年能达到?

老朱一辈子娶了一大堆媳妇,一共生了25个儿子,24个公主。大家都像老朱这样的生子女有点吓人。按照一个人能生两个孩子计算,老朱家的天下,从第一代开始到万子万孙这个标准,需要多少年呢?第一代1个,第二代2个,第三代4个,第四代8个,第五代16个,第六代32个,第七代64个,第八代128个,第九代256个,第十代512个,第十一代1024个,第十三代2048个,第十四代4096个,第十五代8192个,第十六代16384个。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计算下来,一代人20年,大明朝就是300年的命,事实上,明朝的天下多少年呢?276年!算下来就是14代,多一点。大汉天下400年,分为东汉和西汉,唐朝也是289年。生的儿子越多,万子万孙来的越早,国家灭亡越早。

土地的生产力决定了国家人口的数量上限值,同时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收入的上限值,相应的也决定了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随着老朱家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倾吞了本属于老百姓、王公大臣的工资和私人收益,这些老百姓和王公大臣似乎就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事实了,造大明朝的反是必然的结果,大明朝倒闭是必然结果。

在大明朝传世传到第14代的时候,刚好出现了刘伯温出现的万子万孙的时期,这个时候大明朝的年号也到了万历,有人便说是刘伯温《烧饼歌》的预言,万子万孙,万历皇帝和万历皇帝的儿子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属于后世文人的意淫罢了。



烧饼歌中所谓言中的哪些历史事件,不过是科学计算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不是刘伯温玄而又玄的什么预测之术,一切意淫在数据和科学理论面前都是经不起验证的!

相信科学,不要相信文人那张不靠谱的嘴。


少华聊史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他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他从最底层做起,在刘伯温等人的辅佐下打下了江山。他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对朱家的江山顾虑重重。

有一天早上,朱元璋在大殿内吃早餐,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生活依然很简朴,他的早餐是烧饼、稀粥、一些青菜。他拿起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就听外面一个太监来禀报:“刘伯温觐见”,朱元璋便心生一计,想测试下刘伯温,于是他便把这个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在一个大碗里,并用碗盖盖上。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给身旁的太监一招手,那太监宣刘伯温晋见。

刘伯温,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这个人在民间被传为神人,他幼时是神童,12岁考中秀才(见县太爷不用跪)相当于本科,23岁进士(天子门生,相当于博士),26岁县长,就现在来说他的学历也是很牛。他是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也叫刘青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知天机,未卜先知,可谓精通。他在军事、政治、文学上都造诣匪浅。他就像一个完美的穿越者,料事如神。民间更是广为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50岁出山,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无论大战、小战,文战、武战,他的妙计都层出不穷。所以朱元璋只要有疑难问题,都会找他去密室商量,尊他为“老先生”。



这次朱元璋故意先卖个关子,等刘伯温走进大殿内,行过礼。

a: 朱元璋就问他:“老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您猜这碗里是什么?”

b: 刘伯温掐着手指来回一算,说:这东西是圆的,既像太阳又像月亮,它刚被大金龙咬一口,它就是个烧饼”。

朱元璋开怀大笑,令人打开碗,果然是个烧饼。

a:朱元璋接着问:俺家的江山寿命大概有多长?以后发展趋势咋样?



万子万孙含天机

b:刘伯温又掐掐手指说:“一切老天说了算,陛下您万子万孙,不必问了。”在这里刘伯温说出了天机,“万”指的是万历皇帝。明朝最后果然毁在了万历皇帝的儿孙手中。更确切地说大明从万历皇帝这就已经有了灭亡的趋势,他30年不上朝,纵情酒色。

他的儿子朱常洛沉湎酒色,纵欲淫乐,“一月天子”最后服“仙丹”死了,终年38岁。

万历的孙子朱由校,鲁班的忠实粉丝,“木匠皇帝”,整日沉迷于木匠活,1627年8月11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

万历的孙子朱由检,哥死弟继位,内忧外患,天灾不断。吊死煤山,明亡。这正是刘伯温唱词:“万子万孙”的应验。

a:朱元璋没有听懂,又看刘伯温说话有顾虑,他就说到:“国家兴败皆有定数,这天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天下,有德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天下。老先生说吧,没关系。”

b:刘伯温慎重地说:“天机不可泄露,否则是大罪。请陛下饶我不死,我才敢说。”

朱元璋立刻赐了刘伯温一个免死金牌,刘伯温开始放心大胆地说起来,这里用“唱”更恰当些。老朱还令旁边那太监给刘伯温敲碗助兴,因为刘伯温说的话琅琅上口,就像诗歌一样:“我朝大明一统世,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意思大概是,如今太子朱标虽是嫡出,会有文星要取而代之继承皇位。这里所说的“文星”,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以为他在罗嗦直接打断他的唱词,直奔主题说:“我南京城防守如此坚固严密,针扎不进,水泼不进,难道还有啥危险?”

刘伯温唱:“都城虽然防守严密,但恐怕燕子会飞进来。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老朱心想:“这天机也太深奥了,俺不懂也不敢问”,只见朱元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也没有听懂啥意思,感觉不是啥好事,摆摆手叫那个敲碗的太监下去了。

这段歌谣中,刘伯温更像穿越者,他准确地描述了朱元璋驾崩以后的大明王朝是个什么样。“燕子”,就是指燕王朱棣,这段歌词的意思即燕王朱棣(年号永乐)在谋士姚广孝(秃顶人,僧人)的帮助下,发动靖难之役,谋逆篡位。

刘伯温看朱元璋对此非常关心又接着唱:“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意思是,为了驱除外敌瓦剌,俗称的鞑子,明英宗朱祁镇不听大臣劝阻,御驾亲征,结果他兵败被俘,明朝也差点亡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历史上御驾亲征最惨的一次。

刘伯温一直唱,下面省略一千多字。

刘伯温不仅预测了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等整个明朝历史,更神奇神奇的是,它甚至预测到了鸦片战争和慈禧当政攻打太平军的事。

刘伯温死后几十年,他唱的那些预言的确发生了,人们都非常惊奇,惊叹刘伯温是神人。

他的这首预言1912字,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可把它翻出来。


这个故事也有一些人质疑,说它是明朝以后的人编的。是编者把《烧饼歌》署名为刘伯温,这是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写成的,刘伯温是个神乎其神的人物,用他当此书的作者,更令人惊叹。另外并无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此书为刘基所作。

关于开头,刘伯温之所以能一下子猜到碗里的烧饼,这与他的细心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的早餐还在那摆着呢,桌子上应该有朱元璋吃掉的很少的几粒芝麻粒,胡子上也有,这难免被细心的刘伯温看到。另外刘伯温的人缘非常好,朱元璋身旁的太监给他手语也不一定。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叹服它的精准,《烧饼歌》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至今民间仍有很多人认为它概括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今后的各种大事,并在拭目以待等着预言的应验


小姐姐讲史


《烧饼歌》的传说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身边的谋臣,是一个堪比姜子牙、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的人物。在传说中,这些人物都是掌握天地造化奥秘,能知过去未来的人物:比如姜子牙曾算出周朝有八百年国运;诸葛亮算出后世1300年后,有个叫张献忠的人会在蜀地胡闹;而李淳风、袁天罡则算出唐朝传到第三代以后,会有个姓武的女人推翻大唐。

而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也具备这个能力,并且留下过相关的预言作品,叫做《烧饼歌》。

传说刘伯温算出朱元璋会对功臣进行迫害和杀戮,于是向朱元璋提出退隐要求。朱元璋则要求刘伯温为大明朝推算国运。于是,有了朱元璋和刘伯温关于预测未来的对话,事后朱元璋命人将这些对话记录下来,于是有了《烧饼歌》。

在这些对话中,刘伯温采取了暗示手法,告诉了朱元璋明朝的国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句:

一句是朱元璋问朱家是否可以长久,刘伯温说吾主万子万孙。不过朱元璋只道这是刘伯温是在拍自己马屁,没有多想。

另外一句是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朱家的天下会传到“六百半”。朱元璋闻听这一说法喜出望外,认为大明的六百五十年国运秒杀秦以后所有王朝,因此欣喜不已。

那么,万子万孙和六百半,究竟代表什么?

刘伯温的谜底

先说六百半。

大明朝从洪武元年(西历1368年)建立,到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灭亡,前后276年,如果将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以及明郑都算上,满打满算只有315年,约等于300年。而所谓的六百半,指的是六百的一半,三百年。

而所谓的万子万孙,这里的“万”指的是万历皇帝,万子万孙,指的是万历子孙。

明朝万历帝时期,大明朝迎来了转折点,这一点,历史学界是公认的,比如说有历史学者出版的《万历十五年》,就通过对比手法,比照出万历十五年,大明朝和世界的变化与差距。

而埋葬明朝的清朝,其前身后金汗国的建立,以及让后金赢得对明朝战争主动权的萨尔浒之战,都发生于万历时代。因此说明朝灭亡的萌芽,在万历时期已经种下了。



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泰昌皇帝的次子。崇祯帝在位期间,明朝对外战争不断失利,同时明朝内部农民战争也风起云涌,最终,内忧外患的明朝陷入坍塌,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后,崇祯帝自知天命已经不在大明,于是自杀身亡。

崇祯死后,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重建朝廷,拥立万历的另一个孙子——福王朱由崧为皇帝,是为弘光帝。弘光帝又称“蛤蟆天子”,登基后只会吃喝玩乐,最终被清朝擒杀。

此外,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也是万历帝的孙子。朱由榔在位十多年,到处逃避清朝的追杀,最终随着南明全境沦陷而逃到缅甸,最终被吴三桂擒杀。

谁是明朝末代皇帝?

而关于明朝的末代皇帝,历来有三种争议:一种认为是崇祯帝,理由是崇祯时期的明朝是正统,所以说明朝末代皇帝是崇祯;

另一种争议认为,明朝末代皇帝是弘光,理由是南京也是明朝首都,首都没有丢失的情况下,明朝依旧是正统,因此弘光帝是最后一位在首都(南京)登基的明朝皇帝,因此弘光帝是末代皇帝。


第三钟说法认为明朝和南明是一个整体,因此明朝的末代皇帝,应该是最后一个有大明皇帝称号的永历皇帝。

不过,不管是崇祯、弘光还是永历是明朝末代皇帝,都应了刘伯温的那句“万子万孙”。


藤树先生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刘伯温,大家都比较熟悉。提起刘伯温,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在小说中和民间被人神话了,称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神机妙算,呼风化雨。其实没有这么玄乎,主要是刘伯温对天文地理,风水五行,天下形式,都洞若观火,比较擅长而已。


刘伯温传的比较玄乎的故事很多,就像题目中的朱元璋问刘伯温朱家江山运势怎么样,能否长久,刘伯温回答是吾主万子万孙。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故事出自朱元璋和刘伯温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还引出了中国十大预言之一的《烧饼歌》。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时就很有名气,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帮助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当年张士诚很是嚣张,几十万大军来打朱元璋,水军更是比朱元璋的厉害,战船也比朱元璋的好,很多人都建议朱元璋退守金陵,只有刘伯温觉得应该拼死一战,还分析出陈友谅各项弱点,最后朱元璋赞同了刘伯温的观点,并且打败了陈友谅。奠定了一统江山的基础。


后来朱元璋又先后灭了张士诚,平定江南,帅兵北伐,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有一天,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正在吃饼,毕竟老朱是穷苦人家出身,身为皇帝觉得吃饼就挺好的,很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时太监说大臣刘伯温进宫有事和皇帝朱元璋商量,在外面候着呢,老朱刚咬了一口饼,怕刘伯温看见,就把饼放在了一个大碗下面,然后宣刘伯温进来。

刘伯温进来后,朱元璋这时有了歪主意,你刘伯温不是号称神机妙算吗?咱偏不信,于是问刘伯温这碗底面是什么?刘一算就回答说:“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朱元璋大为震惊,好你个刘伯温,挺厉害啊,会点。

朱元璋就又问大明江山能否长久?刘伯温心想哪个朝代都会灭亡的,但是他不能这样说,就说出了,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然后朱元璋一再追问,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就把明朝的所有运势都说出来了,只不过极其隐晦。朱元璋也是一知半解,刘伯温有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过朱元璋听说传到万子万孙,觉得挺高兴的。就对刘伯温加官进爵,赏赐金银。

其实这个万子万孙被后来人理解为传至万历皇帝的儿子孙子就没有了,万历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万历儿子朱由检朱由校,传到朱由检也就是崇祯明朝就灭亡了。



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后来人的“马后炮”,刘伯温当时肯定随口一说,类似拍马屁的话,就被后人解释成了这样。而且刘伯温后来和朱元璋的对话记录成了《烧饼歌》,里面更是隐晦的记录了靖难之役,土木之变,魏忠贤乱政,后来的明朝灭亡。


其实都是后来人写的拆字游戏,正史从来没有说过烧饼歌是刘伯温所写,而且烧饼歌里的拆字句子很多都是硬凑的,估计不知道是清末或者民国的哪个秀才写的,文采也不怎么好,和大才子刘伯温的身份不能匹配。其实就像《推背图》一样,都是后来人强行的解释,并不能预测后事,都是事后诸葛亮而已。刘伯温连一个胡惟庸都摆不平,最后还被胡下毒毒死了,自己的运势都预测不了,何谈预测几百年后的事。


楚风说历史


刘伯温一直有半人半仙的传说,不管民间,还是正史、野史,对他的事迹传的神乎其神。我真觉得有点过了,不是质疑刘伯温的能力,而是质疑古人的判断能力。


而所谓“吾主万子千孙”的说法,其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个样子





那么万子万孙的说法怎么来的?

朱元璋有次在书房吃早餐,手里刚拿着一块烧饼咬了一口,此时刘伯温求见,朱元璋灵机一动想考考刘伯温,于是拿个碗盖住饼子,问到:

先生能掐会算,可知道碗里是什么东西?

刘伯温回答到: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刘伯温解释道,皇上啊,碗里是个烧饼!这可不得了,刘伯温尽然真的能猜到。朱元璋心里有所计较,这家伙真厉害!
两人开始谈谈工作、聊聊国事。随后茶足饭饱,朱元璋突然话锋一转,问到:

爱卿,你能告诉朕,这天下能我们朱家能座多久?

刘伯温一听,有点紧张,这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细细琢磨下说了句:

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这就是著名的《烧饼歌》,刘伯温怕泄露天机,又被朱元璋逼迫的无奈,用隐晦的诗句谜语把预测到的未来,撰写进去。其中,万子万孙的预言具体出处因该是刘伯温写的这首诗:

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关于烧饼歌的预言是真的么?

我认为是过度吹捧,这种所谓的的预言完全是靠着发生的事情套路在烧饼歌的诗词里。祖宗山上贝衣行,用拆字法看,尽然是崇祯?这种强行的解释,真的很无脑,模糊不清全靠后人的智商套路。

我们分析一下,例如:万子千孙层叠层,哪个皇帝的儿女不多?毕竟那么多老婆在那放着了,如果生理不出问题,单纯的靠繁殖能力,后代能少了么?再说:十八孩儿难上难,我可以认为富还不过三代,你都多少代了?还要万岁万岁万万岁么?那么所谓《烧饼歌》预言一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奇!用预言来神话一个人物,可以理解为后世对他的认可,也能理解为历史的书写者,夹杂了太多个人崇拜。我宁愿选择天气预报,也不会盲目在这类伪命题上浪费功夫,那么只要用心,世界处处是美好!


即使真有万子万孙这个说法,那么我先确定这是拍马屁!

别一提拍马屁就觉得下三滥,上不得台面,但是我认为古代君臣的政治关系,绝对少不了拍马屁,刘伯温也不例外!请弄明白,朱元璋问的这个问题是多么敏感:

———咋家的江山可以做多久?

这个问题当真不可怕么?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最忌惮的话题!皇家的私事啥时候轮的上大臣指手画脚?古今多少朝代因为皇位继承陷入党争?混乱?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厉害,答的不好,朱元璋不高兴,答的过分了,自己受猜忌!那么好了,来一句万子万孙吧!类似: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答了和没答有什么区别?区别自然有,朱元璋开心啊!大明第一谋士的马屁,拍起来手法都和别人不一样,简直挠到心里,挠的不要不要的!

如果刘伯把预言实话实说了,我觉得不用锦衣卫,他的脑袋下一秒就得搬家。这么危机四伏的阵仗,很快在马屁里变得温柔可亲,君臣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你好我好大家好!

除了万子万孙的马屁,剩下的就是工于心计!

这一点我要说明一个问题,刘伯温是真厉害!当朱元璋问题开始,刘伯温已经精准的揣摩到朱元璋的心思。再回头看下,朱元璋搞事情的时候总喜欢来句类似:

———伯温啊,谁更适合当宰相?

同样的套路,同样的镜头!此时刘伯温无死角的大脑开始三百六十度翻转,皇上这是啥意思思?一想,朱皇帝穷哈哈出生,打天下真的太难了,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个问题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一个穷惯了的人骤然暴富,那么他所有的财富和好东西,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这个道理无可厚非,甚至想让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保持这些优势。同样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也会有类似想法,刘伯温很快想到朱元璋实施的,分封子孙的政策,给了自己亲属各种特权待遇!属于我老朱家的天下能有多久?


这里的万子万孙,可以这么解释:

刘伯温在侧面的肯定朱元璋的分封制度,朱家的天下终究需要靠你朱家的子孙来撑着,我们这些外人顶多做好服务工作,为皇帝分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一听,嘿,总归是明事理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两人心照不宣的结束考验。就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一样,背后是鲜血直流。刘伯温能全身而退,不就是因为他看透了朱元璋的小心思?

好了,些都是我个人观点,有不满意的请指正。也再次声明我没有贬低刘伯温的意思,毕竟大明帝国的建立,离不开这位绝世谋臣。我喜欢用谋臣,来形容刘伯温,因为谋这个字更能体现出刘伯温的能力,不是靠着八卦测字,而是凭借自己对事物全方位的分析能力,对事物发生变化的超长预见性。于是,就出现了,神算子刘伯温!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刘伯温(1311~1375)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据说他能掐会算,上察天文、下晓地理、听风辨吉凶,堪比当年的诸葛亮,民间有“前生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之说。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有一天早上闲来无事,他想测试一下刘伯温到底有多大能耐,于是就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玉碗里,等刘伯温进屋后,朱元璋让他猜里面是什么?

刘伯温捻着胡须掐指一算,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子丑寅卯……

不消片刻,刘伯温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朱元璋大喜,掀开碗一看果然是咬了一口的烧饼。



有人可能要问,刘伯温真的能掐会算吗?

我可以郑重的告诉大家,世界上就根本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人,古代没有,现代也没有。

古代那些“半仙们”,比如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女相师许负、三国的诸葛亮、于吉、左慈、管恪、南华仙人、许绍;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风等人,包括刘伯温在内都是人们吹出来的神人。

究其原因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一些事根本无法解释,如天象、灾难等现象,官方总要给出一个答案吧,到后来出现了“钦天监”这一官职,所谓钦天官说的就是这类牛人。

咱们回头说刘伯温猜“扣在碗中烧饼”这件事,刘伯温装腔作势一番,其实心中在想:老朱早上喜欢吃烧饼、喝豆浆,豆浆喝完了,扣在碗里了不就是烧饼吗?



其实刘伯温是根据平时的经验推测出来的。

我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半仙儿们,都是凭借日常积累经验来预测未来走向的,这和现在的智囊团,预测师身份差不多。

亲们千万不要相信能通过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能推测未来。准确来说,这些半仙们其实就是心理专家,他们通过察言观色判定你的心理活动,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当时朱元璋没看透刘伯温的内心世界,以为他就是一个神人。朱元璋好奇大发,于是问刘伯温明朝的国运如何?

刘伯温说:“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当时的语境来看,刘伯温说的是句奉承话,意思是说:“皇上有儿子,儿子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明朝国运千秋万代”。

当初的秦始皇也是这样想的,嬴政称帝后自诩是“始皇帝”,他想二世、三世、四世无穷无尽传下去。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秦朝二世而亡。



其实仔细想来并不奇怪,国运的长短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无限延长,这不符合推陈出新、能者居之的规律。

秦朝如此,明朝也如此。

朱元璋当然和秦始皇一样往好处想,老朱可不想蝎子蜇!他认为刘伯温说的是朱家天下会子子孙孙传下去,其实刘伯温说的不是这意思。

刘伯温说的“万子万孙”的意思指:明朝到万历子孙这一辈就灭亡了。

事后历史证明果不其然,到了明万历期间,由于朱翊君(万历)28年不上朝,当时好多朝廷大臣都不认识皇上,朝政废弛,各种机构不能正常运转,这就造成了国家的衰败。

万历驾崩后,他的儿子朱常洛继承皇位,这货有福无命享受,继位一个月因吃“红丸”命丧黄泉。



朱常洛死后由他的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万历的孙子。

朱由校这货不务正业,不是想法搞好国家,而是闷头钻研起了木工活,国家大权下放给了太监魏忠贤,老魏把持朝政,搞的国家满目疮痍。

朱由校做了7年的皇帝就挂了,接下来谁来继承皇位出现了问题,原来朱由校没儿子。

严格来说朱由校有三个儿子,但出生不久就都死了,到后来他和乳母客氏相好,客氏是个狠毒且捻酸吃醋之人,凡是朱由校宠幸的妃子怀孕后,都被客氏整流产,所以年纪轻轻的朱由校无子接位。



根据传统宗法继承制,如果无子继承,接下来的是“兄终弟及”,于是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朱由检就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明朝灭亡就是亡在崇祯手上,崇祯也是万历的孙子。

综上所述,我不知道历史是迎合了刘伯温的谶语,还是刘伯温确实很牛逼推测到了明朝亡在万历子孙手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朱元璋确实没有想到他的子子孙孙如此昏庸无能。


秉烛读春秋


相传,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很多问题,而刘伯温又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这段对话,便是后世流传的《烧饼歌》。人们将《烧饼歌》视为一部神奇的预测,同时也把刘伯温当作了能掐会算的神人。

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曾经专门对《烧饼歌》做过解释,说它实为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的伪作,书中的许多“预测”也是经历史的亲历者,假托刘伯温之口所回答的。不过,尽管书是假的,预测也是假的,但《烧饼歌》的故事倒是蛮有趣的。

据说,有一天朱元璋在吃烧饼,恰好刘伯温前来觐见。当时,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便想借机考考他。于是,朱元璋便用碗将烧饼盖住,问刘伯温里面是什么。结果,刘伯温开口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中是烧饼也。”

在经过这一段“测试”后,朱元璋便接连发问,想了解自己的江山和子孙的未来。皇帝的心态,大体上都是相似的。作为明王朝的开拓者,朱元璋和秦始皇一样,也想着江山永固,子子孙孙都做帝王,代代相传。所以,在众多问题中,朱元璋便问了刘伯温朱家是否可以长久。

对于这个问题,即便不是能掐会算的刘伯温,随便出来个人都心知肚明:世上根本不可能有永不灭亡的王朝。可是,即便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清楚,还是对此十分关切,想了解下明朝的未来。

于是,刘伯温转念一想,索性兜了个圈子,称“吾主万子万孙”。意思是说,陛下您会有许许多多的子孙,可以用“万子万孙”来形容。此话听起来,与明王朝千世、万世相近,可又并非如此。

刘伯温其实是避重就轻,一面哄着朱元璋高兴,一面又没有真正回答朱元璋的问题。后人杜撰的这个故事,充分显示出了刘伯温的机智,倒也十分符合历史。因为,朱元璋大搞分封,让其子孙们在各地生息繁衍,也真可谓是“万子万孙”了。

不过,正如开篇所讲的,这部《烧饼歌》,原本就是后人所杜撰的。里面那些“预测”,都是伪造者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再假借刘伯温之口附会于《烧饼歌》中,才令人觉得准确地令人害怕。对此,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便可,倒也不值得太过轻信。


史海烂柯人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这段对话源于民间传说。话说公元1366年的一天,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军队正在战场上殊死搏斗,刘伯温有事去见朱元璋,恰遇元璋忙里偷闲,正在吃烧饼。

听说刘伯温来访,朱元璋灵机一动,想和这位以能掐会算、足智多谋著称的奇人开个玩笑,同时试探一下他到底有多神。他把咬剩的半块烧饼藏在碗里,用衣袖遮住。

刘伯温施礼毕,元璋问他道:“先生知道我碗里放的是什么吗”?刘伯温微闭双目,煞有介事的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听罢瞠目结舌,惊喜道:“先生果然慧眼如炬,未卜先知啊”!

其实,刘伯温不可能有隔空视物的特异功能 , 他一进朱元璋的房间,一股浓郁的烘烤馅饼香味扑鼻而来,心里早就知道朱元璋碗内之物一定是一块没啃完的烧饼。他装模作样掐指一算,纯属逢场作戏,应景应景。

朱元璋却没想那么多,内心对刘伯温的神奇预测本领心悦诚服。

朱元璋兴致大增,乘机问道:“先生帮算算,看我这份偌大的家业,能延续多久呢”?

刘伯温闭目捻须,苦思冥想了半天,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混莫名地答道:“万子万孙才尽,您不必细问(茫茫天数,吾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朱元璋大喜,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这份家业,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朱氏子子孙孙能安享荣华富贵,且绵延不绝,想想也是醉了。高兴是高兴,但仔细一想他疑窦顿起,觉得万事万物皆有荣枯,世间哪有长盛不衰的事物呢?

朱元璋又问:“自古有枯荣,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有盛必有衰,天下怎么可能永远是一家一姓的呢”?

刘伯温沉默无语。元璋当然不知道,刘伯温所说的“万子万孙”,其实是指明王朝的最后四位皇帝: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都是万历帝的子孙,所以叫“万子万孙”,明帝国最后在万历帝的子孙手上风雨飘摇、房倒屋塌,最终灰飞烟灭。

据说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后,成了明太祖。一日,元璋与伯温对坐闲侃,他又请登高望远的刘伯温掐算一下大明的运祚能有多少年。刘伯温沉思半晌,缓缓答道:“八百嫌多,三百嫌少”。

元璋不解。刘伯温小心翼翼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否,在于民心所向。只要您以民为本,建立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承千秋万代、基业长青?所以说“八百嫌少 ” 。

朱元璋似有所悟,点头称是。他没有继续追问“三百嫌多”有何深意。

后来明王朝享国祚276年,差24年才满300年,“三百嫌多”即是此意。于是民间认为,早在大明开国之初,刘伯温就已经算出朱家江山的气数了。

传说刘伯温的所有神奇预测最终都汇编入他那部迷雾缭绕的《烧饼歌》中。而这部明显由后世杜撰的奇书堪称刘伯温封神之路上的一座丰碑,围绕着这部声称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伪作”, 刘伯温未卜先知的半人半仙形象被塑造完成,而朱元璋的终极梦想似乎也得以实现......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这个故事是出自刘伯温的《烧饼歌》。根据里面的内容记载,有一天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一口,忽听刘伯温求见。于是朱元璋用碗扣住烧饼,待刘伯温进来,便叫他猜碗中是何物,刘伯温十分准确猜出是被皇帝吃过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十分佩服,便要刘伯温为大明朝推算国运,于是刘伯温便告诉朱元璋这样一句话:“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当时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理解,不过他也不好意思让刘伯温详细解释,毕竟天机不可太过泄露,更何况朱元璋作为天子(上天之子),如果过分赤裸裸的想自己的臣子询问国运,岂不显得自己这个天子有些浪得虚名?

于是乎,朱元璋就装作一副很懂的样子。当然,从刘伯温的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

尤其是第一句“万子万孙层叠层”,不就意味着大明江山将千秋万代地不断传下去么?所以朱元璋只当是刘伯温在拍自己马屁。



这件事后,朱元璋也就没再去细想刘伯温的这番话,直等到明朝灭亡之后,后来的人再重新审视刘伯温的这段话时,才真正发现里面的玄机。

原来,这“万子万孙”指的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和孙子,也就是说大明王朝传到万历皇帝孙子辈时,就会结束。

至于这“层叠层”,就是连着两个孙子当皇帝。

恰好,明王朝最后两位皇帝分别是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检,他们都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辈。同时,大明王朝也是传至朱由检(崇祯)手里时结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明王朝传到万历皇帝的第二个孙子手里时,就会灭亡。

至于“祖宗山上贝衣行”,这里的“祖宗山”,指的就是一个“崇”字;“贝衣行”,合起来刚好是一个“祯”字;至于“公侯不复朝金阙”,是说王公大臣将将不到金銮殿上朝。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等到崇祯去死后,大明的王公大臣们将不再到金銮殿上朝。

至于“十八孩儿难上难”,这句话时说大明王朝将传承十八个皇帝,至此就不会再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十八孩儿”还意喻为十八子,合起来就是一个“李”字,兑卦方位属西北,就是说将要有一个姓李的来要从自西北而来,取大明天下而代之。后来灭亡大明的李自成,恰好姓李,也正好时从西北率大军杀进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