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创造Union影视经典


这个话题是很多家长比较看重的吧。所以现在很多家长会选择带孩子出去旅游,国内,甚至国外,想让孩子多看看世界,长见识。一些没有太多时间或者条件带孩子出去的家长则会很羡慕前者,甚至相比之下会显得自卑。


我的孩子快三岁半了,在我看来短短的几年即便再见过市面也跟同龄的小朋友不会显现出太大的差异。但是我同样也会尽量让孩子多“见世面”。“耳聪目明”“见多而识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孩子要走出去,要多“见世面”才能更聪明,更优秀。


但是我对“见世面”是有些不同看法的,或者说我的理解不同。


见世面不等于旅游

我很赞成孩子多见见世面,这对孩子一定是有好处的。虽然在年龄小的时候并不一定能显现出来,但是长久以后一定会优于其他见识少的孩子。


但是现在家长一提到“见世面”就是觉得要带孩子多出去旅游。我却觉得旅游知识长见识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我觉得只要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状态都是可以“见世面”“长见识”的。不一定非要去旅游。比如当家长有机会参加婚礼的时候,情况允许可以带着孩子,让孩子了解婚礼,了解不同地区婚礼的习俗,让孩子看看婚礼上放鞭炮放烟花,让孩子见见平时见不到的“大场面”,当有人敬酒的时候给孩子顺便讲讲敬酒和接受别人斟酒的礼仪。这也是能开阔孩子眼界的一种方式。

怎么才算见世面

正如上面所说,见世面跟旅游不能完全划等号。而且毕竟每年旅游的次数是少数的。所以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生活中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感觉。除了刚才说的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婚礼外,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让孩子多了解这个世界。


前天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跟孩子拿着小铲子去玩雪,其实雪小到路面上已经都化了,只有树叶上,车上还有少量的残雪。但是我也让孩子下楼去看,去摸,然后用小铲子收集。刚开始她用手捏着雪,很快雪就不见了,然后她用铲子把雪收集到小杯子里,这样慢慢就有很多雪了,而且不容易化。她自己说“放在手里化了,收集到杯子里多了不化”这就是她在观察,增长了她的知识,我顺便跟她说一些物理道理,她肯定似懂非懂,但是我觉得这会在她的脑中留下一个印象,之后会在遇到别的问题是加以运用。


这就是我带孩子长见识的方式。可能这很简单,但是却很有效也很实用。我们不是明星,不是富二代,不能经常带孩子出席各种大型活动,经常去各个国家,我们只是普通的百姓,

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世界,树立三观

见过世面不等于孩子就能不认生,就能侃侃而谈

很多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席各种场合,旅游等,有的家长在潜意识中就会有一幅画面,他们的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大方不惧怕人多的场面,可以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我也经常会在聚会中看到一些认生的孩子,然后家长就会有点没面子的说“唉,天天在家哪也不去就认生了”。 其实,认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看见熟人不爱叫人也是,家长越是逼迫越容易逆反,而且也跟见不见世面没关系。那些见过世面的孩子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见世面”的好处

边写我也在思考“见世面”和“不见世面”的区别,我想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两点吧。

  1. 包容。见过世面的孩子见得更多,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再会“大惊小怪”。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前看见个外国人会觉得很奇怪,盯着一直看。看看外国人的眼睛怎么跟我们不一样,头发怎么不一样,奇怪外国人怎么有那么高而尖的鼻子。而如今作为世界都不敢小瞧的国家,我们早已习惯身边不时出现的蓝眼睛白皮肤,我们不会大惊小怪。道理是一样的,孩子见得多了自然就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包容,心态会更加平和。

  2. 丰富的知识储备。见得多了,自然大脑中的储备就多了。平时也许看不出来什么,但是需要的时候就会“蹭蹭”往外冒了。


母婴趣事


说起有见识的孩子,让我想起去年带孩子去东京玩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小朋友。

儿子和这个男孩聊得很好,于是我们中午决定一起吃饭。点完餐,我儿子笑着小声模仿服务生的发音。

日本人说英语,“OK”会说成“奥给”,儿子学得兴高采烈。

但男孩丝毫不以为奇,微笑着说:“每个国家的人发音都不一样的。”接着说了起码五六个国家的人是怎么说OK的。

他学得惟妙惟肖,特别好玩,大人们都在一边笑。我儿子也笑,说:“哥哥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男孩特别平和地说:“我去过的地方有点多,因为我比你大一点点嘛。”

我看着他,真心觉得有见识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开阔,有底气,大大方方,还不张扬不自夸。

这个孩子不光了解各种OK的发音,对去过的很多地方也都有很深的了解。

他很细心地给儿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从非洲的野生动物如何迁徙到奈良的小鹿背后的故事,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也是信手拈来。

而且并没有浮于表面地游览,是真正地去了解,他甚至跟儿子讲,很多地方小朋友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并不是都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城市里。

我一向觉得自己非常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也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见识,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我家儿子就显得少见多怪和小家子气了。

真正有见识的孩子不是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风景,吃过多少美食,拍过多少照片,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生活在怎样一个开阔包容的地球环境里,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生活,自己需要努力学习、了解很多知识才能与世界更好地接触。


北京积木宝贝早教


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真的会有天壤之别。

前段时间去一家饭店吃饭。

旁边一桌,一个小女孩过生日,端上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蛋糕。

邻桌的一个小男孩,立马就被吸引了,对着那个蛋糕行了很久的注目礼。

等那个小寿星,开始切蛋糕的时候,切下来的第一块蛋糕,放在盘子里,端到小男孩面前,说:小弟弟,送给你。

那和小男孩立马放下蛋糕,双手作揖,说:小姐姐,你真好,谢谢,生日快乐。

在开心的吃完后,临走时,小男孩再次跑去,给小女孩表示感谢,并说蛋糕好吃极了。

一起吃饭的朋友看到了,不禁都说,这两个小孩一定都是见过世面的。

见过“世面”的孩子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更自信,更豁达,更热情,更从容。

见“世面”,总的来说就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让孩子多见识社会的事,多了解世界上面的事。

这样孩子看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面的事情,不是线性的。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过这样的话: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

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

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见过“世面”的孩子,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

能享受到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楼顶的猫


不请自来。我是一个三观超级正的90后。欢迎关注我!


这个问题,我不想列举更多的名人名言来解释。根据我身边的亲身经历,希望能给题主带来理解。

我有两位表弟,一个是姑姑的孩子,我们称之为A,一个是小姨的孩子,我们称之为B。

为什么要提他们呢?两位都是男孩,同龄,A是城里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B是山里人,年幼时家里条件比较差。现在都已成年,即将走上社会。

来说说区别吧。

第一,自卑与自信

姑姑是全职妈妈,基本在孩子暑假都会带A出去旅游。姑姑害怕孩子是独子,怕他不懂分享,每个星期都会带他回奶奶家与我们玩耍(我还有一个同龄的堂弟)。每年夏天都会邀请我们去他家玩耍。这个时候的A是最开心的。因为我们兄弟三个可以一起打游戏。

这样环境成长出来的A,由于经常出去旅游,对于有些事情并不会产生“争”的念头。已经24岁的他,目前为止还没有谈恋爱。更注重生活质量,现在是大学生,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探索世界。

同样,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受到我们任何人的影响。

B就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差。性格上出现些许问题。对于事情显得比较自卑。这个自卑提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衣服,会买能买最好的。对于事情缺乏自己的个人主见,基本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第二,豁达与自私

A非常豁达,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兄弟间的情感有所淡化。但是对于事情非常的豁达,很少有嫉妒等心理出现。朋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基本不会拒绝。当然,并不是他不懂拒绝。在为人处世上,有不少很要好的朋友。

B就有些自私。对于自己的物品看的非常珍贵。对于好东西都有一种“占有欲”。有一次表哥请他吃烧烤。他自己一个人点了150元的烧烤,之后要求再点100元,说想要带给自己母亲。

问题来了,首先不少自己掏钱,“连吃带拿”不是什么好事儿。其次,他母亲并不爱吃烧烤,不然表哥会给他的妈妈点,所以,最终这些烧烤全部进去了他的肚子。

第三,平常心和攀比心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比较像,但是我还是单独拿出来说。因为是两个概念。

A对于各类型品牌,虽然不是全部拥有,但是对这方面也不缺。记得10年左右,他同学曾经送过一个800元的鼠标给他。因为经常拥有,对于这些“品牌”的概念,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不再重要。现在,一两百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没有觉得尴尬。

B则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对于“品牌”的缺失,长大后攀比心比较严重。浑身上下的衣服非常昂贵,并且紧追所谓的“潮流”。有一次,我烫了个头发,被他看见,他立马表示要去烫头发。

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15年毕业,我母亲心疼他,决定送给即将上大学的他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500元的差距,差点和我妈妈闹起来。后来电脑丢了,前年他母亲准备给他再买一台。

他妈妈给了他6000元。让我带他去选一台电脑。我带他了解情况后,一台5200,一台6200。在性能上5200的比6200更好。只是外观上不如6200。我并没有引导他买哪一台。他自己表示要5200元这一台。

第二天,我由于有事儿,没有跟随他前往。等我接到他妈妈的电话,他已经购买了6200元这台。并且和他妈妈说,是我“介绍的那位师傅”让他买价值6200元的电脑。

当然,个中缘由就不细说。他害怕我不同意他购买5200元这台,所以假装同意购买5200元这台,然后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先斩后奏,并且恶人先告状。

一个月后,因为姥爷去世,他的妈妈与爸爸来到了城里,他对他爸爸说:“电脑配置不够,需要再加1000元升级。”

我自己做过电脑行业,他所选择的电脑,足够他金融专业所用。表弟A,学习编程,电脑也才价值5000元。可见他就是想比寝室的同学拥有更“牛”的电脑。

第二件事,让我与母亲非常心寒。

去年冬天,他来到我们家。妈妈说给他买一件外套。24岁的他,在跟随我们挑选衣服的过程中,一直在看吊牌。我一度认为他已经“长大”,知道省钱了。后来我知道我错的有多离谱。

在他选定一件衣服后,由妈妈上去砍价。因为并不是专卖店,吊牌价格基本虚高。一件价值1600元的衣服,在导购人员报价“600”后。

B对着我说:“哥,这衣服真假,吊牌上写的1600元,哪儿想才卖600元。”

我突然明白,他看吊牌不是“长大了”,而是知道自己不用掏钱,想要买更“贵”的衣服。那一刻,我遍体身寒的害怕着自己这位表弟。

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见过世面”就是看见过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好,内心变得自信、豁达。

A因为从小的家庭情况,对于身外之物毫无眷念,明白有些东西就是身外之物。而且,“衣食无忧”长大的孩子,至少不会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有太多期盼。

B则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对这些东西的缺乏,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占有欲相当强烈,并且会逐渐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看见好的东西,都想拥有。如果自己不需要付出代价即可拥有,哪怕伤害别人也能接受。

B是妈妈的亲外甥,A是爸爸的亲外甥。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评论过A,因为他身上几乎没有恶劣的品质。B则是妈妈与爸爸说的最多的人。

在这里,对自己两位表弟的品性做出一定的分析,并是在比较他们的好与坏,而是结合身边的人,为题主的疑问做个解答。

在这里,我想奉劝各位家长,如果可以,请努力给予自己孩子最好的事、物。


七夜情感说


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大家好,我是城市问答专家@北京范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讨论一下什么是见过世面。这“世面”的定义是什么?在讨论之前,我想说出一个我个人的真实的经历来,请大家讨论。什么是见过世面:

那是我在中学时的一个赴美夏令营。当时我们学校和一个山区的中学共同举办这个夏令营。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英语。也就是我们这些学生有到美国中学交流的机会。夏令营的价格是几万块,山区一个小姑娘和我一个屋,她的费用是一个好心人给付的。她显得很懵懂。也很胆怯。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和她交往。想让她有些信心,不要自卑。而效果恨不明显。尤其是到了首都机场,她告诉我她第一次坐飞机。很多东东都不懂,求我教给她,我也很理解,中途一再的给她示范飞机的座位怎么调,小桌板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和空姐交流。她在努力的学,包括到了美国怎么吃西餐,用刀叉。当然,她中途也受到了一些同学的嘲笑。有的甚至是当面的。我很为她担心,担心她这么没见过世面是会受到更多的嘲笑的。

而接下来的行程里,我对这个小姑娘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到了美国,她开始表现出她的极高的英语水平,这个团里能够和美国同学零障碍交流的没有几个,而她是其中一个。她和美国同学可以很顺畅的说英语口语。甚至在我们去美国的景区游览的时候,她也成为了我们这个团队里的导游。因为她不光是英语口语好,还对我们要去的美国地理有很多的了解。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团队里的“大拿。很多人都开始需要她的帮助。这时候,尤其是出去私人活动,大家就都很希望能和她在一起。最起码她能看得懂路标和帮助大家找路。我们这个团队里“最土”的一个小妞儿,居然就变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她的知识给了她见识。这时候,您说哪个是见过世面的呢?

结语:其实很简单,我们世俗观念上的“世面”,包括什么用餐的规矩,坐飞机的见识,开会的习惯。等等等等。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障碍。而这些在知识的面前,都显得弱不禁风。

我们中国早就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这不是瞎说的。

尤其是学生中的见识:还有很多学生会把玩游戏的暗号叫做见识,会把一下流行的食物叫做见识,会把一些流行的歌曲叫做见识,其实这些见识都比不了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得硬气,您说呢?


北京范儿


我的一个亲戚,上大学了,第一次吃百香果,觉得奇怪,回来还不停的说没见过这玩意,当时就觉得他也不小了,只是在农村长大,确实见识不大宽泛

还有我的一个同学,上初中的时候一起去书店买笔,我买了一支十多块钱,跟老板娘比较熟就随便搭了几句话,她说以后就把这种笔放在前面这排,这样好找,结果我朋友说 那我以后就不从这排走了,太贵了买不起,当时书店人还挺多,她讲得特别大声,老板娘也挺尴尬的,其实她家条件也不差,但没旅过游也不怎么出门逛街什么的,可能是比较节俭吧,衣服也是穿她家亲戚的,过于成熟(你们懂得),毕竟是女孩子,还是要多出出门看看这世界的吧(仅个人观点)


131313hhzz


说说我自己吧。

我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小县城。从小的生活圈子就是屁大的地方,从城东头走到城西头,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背后是山,面前是河,我们的体育课很多时候就是绕山跑一圈,四十五分刚刚好。

后来我爸去市里出差,因为我在家没人管我,我妈上班也忙,就把我带去了。

长到七八岁头一次到市里,看到比我们县城大很多的城市,街道也宽了很多,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那时候蹦在脑子里的想法就是:以后我要是能生活在市里该有多好!

从此,我就以到市里生活为自己的目标。

时间一晃到了高中毕业,我去了省城读书。生平第一次到省城啊,从火车站出来后我的眼睛就不够用。城市比较市里已经大了不知道多少了,高耸的楼房,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那么高的楼房。

那时候我就想着以后留在省城工作就好了。

在省城,我第一次坐了电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逛了商场,尽管什么都买不起.....我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很自卑,但也明白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来我真的留在了省城,也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我的先生。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但他说我的努力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感动。

我辞掉工作随老公来了北京,从此生活在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首都北京。我见到了更多更广的风景,之前没见过世面而带来的自卑感慢慢的消失,但也正因为有之前的自卑,所以现在的我更加坚定与自知。

我的孩子出生在北京。她一出生就拥有了我之前没有的一切。

孩子半岁就开始旅行,4岁第一次飞长途去美加看望了伯伯和姑姑。她的眼界远胜于我,所以遇事不露怯。因为见过更多,所以也追求更好。

我小时候就想着留在市里留在省城,她幼儿园时说要做个喷气式书包,背上就可以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回姥姥家。

眼界决定高度,但没见过世面的人也在努力追寻自己的高度。


芝麻辰小七


昨天喋喋妈咪去参加了一个宴席,同桌坐着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吃饭的时候就专心低头地吃,头也不敢抬。

同桌的大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的声音也小得像蚂蚁说话一样,似乎很害羞的样子。孩子爸见状赶紧说:“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这种场合还是头一回来呢?所以有点怕生。”

其实,喋喋妈咪也是深有体会的,我来自农村,也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后来大学毕业留在了城市打拼。其实,对于自己匮乏的见识,喋喋妈咪常常都是很自卑的。而看到那个孩子,就像看到了当时的自己。

而相反,那些见过世面的孩子,就显得大不一样了。就拿“国民闺女”黄多多来说,小小年纪和大牌导演聊天一点也不怯场,走国际品牌大秀也轻松自然。

那么,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1. 遇事更从容

记得喋喋妈咪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地铁都不知道怎么坐,整个满脸疑惑,尽管用手机查好了线路,但是却不知到地铁中转是不用出站的,问了站内警务人员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见过世面的孩子之所以会遇事更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经历得多了,知道在遇见突发情况的时候该如何寻求帮助,该如何寻求解决办法。

而相反,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则遇见事情的时候表现得十分焦虑,甚至连向询问别人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此就会出现行为上的无力感。

2. 更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在没有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在社会上混得很好,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除了你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中需要好好经营的,一个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的人,无论他工作能力多强,可能都会不利于团队的发展。

而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能够融洽地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能够在专注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还能兼顾与同事以及上司的关系。或许这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会忽略的。

3. 更有自己的想法

都说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比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就业率似乎正逐年升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知,又不想着如何适应社会,所以就只顾盯着自己的专业,毕业多年仍然一事无成。

而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而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

4.更加有追求

记得喋喋妈咪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在暑假期间去过一个农村做兼职,给那儿的初中生上预科班,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只要能上高中就行,平时的作业也是能拖则拖,能减则减。

相反,市区的孩子们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的目标是市区一中,即使上不了,也不能低于次一等的二中,平时补课也是则多学一会,就多学一会,甚至熬到十一二点也不肯回去。

或许这就是差距,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更有追求。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你连世界都没有见过,哪来的世界观。所以,躲让孩子见见世面,或许他对于自己的人生会有新的想法。

宝妈建议:

五一劳动节马上就要到了,趁着放假,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当然,即使不是五一,周末有空也是可以带孩子去玩的。

1.多出去走走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万里路。不管是去那些名胜古迹游玩,还是去一些繁华大都市体验,你每一次带孩子出去,都会充实他的人生阅历。

当然,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奢华的旅行,可以去一些亲民朴实的农村、田野、山间,总之,带孩子多出去走走总归没错。

2.阅读也不可少

很多人都认为带孩子见世面,就是带孩子去旅游观光。其实,除了亲身体验,间接经验也是增长见识的好办法,而阅读就是获取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宝妈们也不要忽视了。

3.让孩子多交朋友

正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上不太擅长。所以,宝妈们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多交朋友,当然是多交益友,这样孩子以后的处理人际关系就不会捉襟见肘、不知所措。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不请自来,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的。这种不是说通过打扮得体,服饰华丽能掩饰得了的。而是孩子眼中的那种眼神与身上的气质是完全不同的,接下来我想举两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A是我姑姑家的儿子,B是我舅舅家的儿子,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深山里的孩子。但是A从小成绩优异,积极向上,高考时考到了城里的一个重点大学 ,接受了城里最好的教育,见识到城市的飞速发展,还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群。同时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开放和提升,特别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毕业后在事业上也是发展得有声有色。

而B从小养成懒惰的习惯,没有一点进取心,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初中毕业后读了职校,后来在县城找了一份饿不死也吃不饱的工作,至始至终没有踏出家乡的土地,一直在方圆几里地活着。

过年回家,两个人见面交谈,旁人一眼就能听出来,他跟A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别,在为人处世和事业上两个人也渐行渐远,从小时候无话不谈到现在的话不投机,最终不欢而散。

所以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我觉得起码见过世面的孩子知道总有人比自己更优秀,一直激励自己努力向上。这样的态度使孩子孩子总在不断提升自我,自信而不骄傲的生活态度,让孩子未来的提升空间更加宽广。而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在人前总是以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跟别人无法比较。总是畏手畏脚,甚至躲藏起来,这种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见过世面的孩子的那种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心姐姐晓静


有一年我堂弟结婚,婚礼前一天我和两个儿时的玩伴都在叔叔家帮忙张罗,他们的孩子(小A、小B)就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玩闹,大概有5、6岁的样子吧(可惜当时的我还是单身啊~)。过了一会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小A手里的气球爆了,两个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定格了一秒钟左右的时间过后,小A突然“魔性大发”,好像要发泄心中被气球爆炸带来的惊吓情绪一样,狂躁地踩着地上吹好的气球。他爸爸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里撒泼打滚,马上过去果断地制止了他儿子说:“你个小崽子,你不知道这些气球是叔叔阿姨们花了多长时间才吹出来的吗?都让你给糟蹋了!”说着还要上手,我们在旁边都劝:“小孩子嘛,被气球吓到了,发泄一下就好了。”小A看到爸爸没有安慰他反而怒目圆睁地指责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委屈,一下子就大哭了起来。我们正准备上去安慰的时候,旁边的小B走过来,大大方方地对小A说:“你别哭了,刚才气球炸了是因为我们玩的时候太用力了,气球也不是故意的呀,我们都长大了,要原谅它。”看到小A还在哭,小B又看了看周围,用手虚掩住嘴巴在小A耳边神神秘秘地说:“等明天下午婚礼完了,我们两个再回来这里,到时候这些气球就都没有用了,到时候咱俩一起把它们都踩爆吧,那样才爽哩!”小A听到这里才破涕为笑,又和没事人一样玩去了,大人们也都回到位置正常忙着手里的事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两位小朋友的“世面”高下立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