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日志》是一个系列报道,挖掘优质蓝领项目,在 36 氪首页搜索 “蓝领日志” 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春节后的务工人员返厂,也是每年制造业工厂又要考虑招工的时刻。在中国,有大约1亿的制造业蓝领和1亿以上的服务业蓝领。但是由于从事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赚钱有限,面向他们的招聘变得越来越难。
36氪近期接触的蓝鲸招工是一款主要面向蓝领招工的微信小程序。蓝鲸招工的创始人吴际曾经是BOSS直聘的高管,18年开始独立创业。去年,这款解决工头招人问题的产品正式上线。
在中国,工厂的招工现状往往是层层外包的,大型工厂有批量用工需求时,会发包给几家“一手”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再向下把这些用工需求拆解给第一层、第二层工头。每经过一层外包,都会从抽取0.5-1块钱的佣金。
虽然层层外包造成链条较长,也损坏工人的利益,但这样的现状也是有原因的。由于目前的用工市场中还存在着大量虚假的“包”,严重影响工人的体验。有些层级的外包也起着背书作用,毕竟大工头和小工头、工头和工人的关系也是一损俱损。
基于目前的招工环节,蓝鲸招工采用的是S2b2C的模式。公司与“一手”劳务公司合作,负责审核和把控工厂招工的真实性和各种招工的条件、待遇,最终形成一个“招人订单”。而小b,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工头,则通过蓝鲸招工来接不同的“订单”,并且开自己的招人“微店”。通过向潜在的工人转发小程序的订单信息,来管理和转化自己微信内的C端“私域流量”。
蓝鲸小店
吴际表示,目前在蓝鲸上招工的工头有几百人。以往,他们都是靠在朋友圈发文字招工信息或者在招工群里面发消息,但是这种信息太容易被淹没,而且无法追踪后续的效果。毕竟,找工作是个低频的事情,用工需求也是阶段性的,即使有着几千位朋友,转化漏斗也很窄。蓝鲸招工提效的地方在于管理功能,类似于一个微信内的CRM,记录了好友浏览何种岗位的信息,并根据其偏好形成智能的工作推荐,促成工头与工人间的沟通和成交。
潜在求职者的统计
从功能上来看,蓝鲸可以为工头提供真实的工厂招工订单,展示清晰的用工需求,沉淀微信内互动数据,帮助工头更高效的找人、交付。这种定位可以对标为保险经纪人服务的多保机器人,而保险和招聘一样,需要大量的沟通,是个重决策的事情。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更专业的个人形象(个人信息及名片),更美观的产品展示(工厂的需求和工作环境),更及时、智能的服务(云客服回答招工常见问题)等等。蓝鲸招工对工头以上的需求也在进行不断地完善。
目前,蓝鲸招工还没有进行投放,主要是靠工头间的自传播。吴际认为,工头在转发蓝鲸招工的小程序时,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在快手等平台上的投放,获取工头的成本往往在几百元,ROI算不过来。
对于产品的壁垒,吴际认为在于服务。当更多的工头在蓝鲸上接到靠谱的订单,并且越来越依赖蓝鲸提供的开店和CRM工具时,平台网络效应和工头个人店铺品牌就会逐步建立起来。在商业模式方面,公司对工头提供SaaS服务是免费的,但是工头每推荐一个人,蓝鲸会从上游的“一手”劳务公司处抽取佣金。随着工头数量聚集越多,蓝鲸对上游的议价权也就更强。
在蓝领招聘领域,目前的行业排头兵是我的打工网,市场占有率在5%左右。该公司已经完成C轮融资,估值在3亿美元(21亿人民币)。不过,我的打工网主要是在昆山、苏州、以及珠三角等工厂集中的区域开线下店,靠门店的经纪人进行转化,据悉效率是行业标准的10倍。在线下用人不那么集中区域,开门店是不划算的,“我打”也很难做到这样高效的转化。
吴际预测,如果蓝鲸上有1000个工头,每个工头每个月交付20个人,其招聘的数量就可以仅此于“我打”排到第二,而在招工难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工厂也需要不同于“我打”的渠道来吸收更多劳动力。
“这是一个存量市场,但是他足够大。”吴际表示。
閱讀更多 36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