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为何日本也尊称其为民族英雄?

夢醒時分-月兒moon


因为郑成功是个混血儿,他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他去过日本,结果在这里认识了一名日本女子,叫做田川氏,后来两个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郑成功,所以说他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

郑成功是在日本出生的,其于公元1624年出生在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他在那里一直生活了六年,直到他父亲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以后,他才被接回到福建。所以,郑成功和日本渊源颇深。

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非常重视血脉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他认定为大和民族的英雄。与此同时,郑成功维护汉人统治、坚决抗清复明也很符合日本人忠君爱国的武士精神。

当然除了这两点,也不排除有着政治上的考虑。

首先当年郑成功起兵对抗清政府对日本的帮助非常大,因为这个国家一直有统治中国的野心,这点在日后也得到证实,而郑成功和清朝的对抗可以极大削弱清朝的实力,这对日本来说是有很大的利益。

其次,郑成功顺利收复台湾之后,也不投降满清政府,这样一来就会阻止统一,由于此地的位置特殊,朝廷当时无力派兵大肆围剿,所以就形成了长期对持的局面。而这也符合日本先攻占台湾,再进攻大陆的战略目标,而且因为郑成功特殊的身世,他们甚至认为执掌台湾的就是他们日本人。



最后,当年郑成功的父亲在海上打击海盗,这也得到了当时日本幕府的欣赏,所以多次拨出大量军费,即使后来他率军回归内地后,日本也会经常资助郑氏,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郑成功时期,所以说郑氏家族和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日本的很多的书籍中,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也被广泛,甚至还给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叫“和藤内”。后来还将他收复台湾的事情拍成了戏文,没想到上映后非常受欢迎,而且观看人数达到三十多万。

总而言之,日本人崇拜郑成功并非是像某国人那样,攀枝附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基于郑成功本身的身份以及他的各种历史功绩所表现出来得一种尊敬和推崇。说他是日本人心中英雄,并不为过!

当然,“民族”二字,不要随便加!


白话历史君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一共有过5个妻子,第二个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她的父亲是日本平户武士田川七左卫门。田川氏之前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户,1645年从日本来到福建,后被清军俘获,自杀。

田川氏于1623年 嫁给了当时在平户发展的郑芝龙,不久怀孕,1624年7月14日在平户的千里滨海滩的一块大石头旁生下长子,取乳名福松,就是郑成功。1626年生次子,过继给娘家田川家,名田川次郎左卫门。

郑成功一生抗清,跟田川氏被清所害有很大关系


史迹局


中国人自古就重血缘,讲究祖宗崇拜,这个传统可不止五千年。但可以确信的是,自黄帝时代始,中国人血缘以父系为准,即父亲是哪国人,其子孙自然就是哪国人。即使是现在,我们在填一些表格时,籍贯一栏,一般都以父系为准。

汉朝时,公主和亲,汉朝公主与匈奴王生下的儿女,自然便是匈奴人,无争议;张骞通西域时,被匈奴人俘获,与匈奴人生下儿子,其儿子后随张骞回汉,尽管其儿子当时连汉话都不会说,也不会因为他母亲是匈奴人、生在异国就不认同他汉人身份。

李白父亲在商旅途中于中亚碎叶城与妻生下李白,后回归四川,在当时的中国,没人怀疑李白中国人身份,况且当时的碎叶城属大唐西域都护府管辖,是大唐疆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

我国现行的《国籍法》也充分尊重中国古代传统,中国国籍的获得仍以血缘为主,并有所扩大,即只要父母有一方具有中国国籍,本人愿意,就有可能自然成为中国人,无论他出生世界何地。

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并出生在日本,但他父亲是中国人,后回归中国,自然便是中国人;在反抗侵略和民族压迫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是理所当然的民族脊梁、民族英雄,无可争议。

一些人基于西方思维,以英雄出生地与母系血统为籍口,质疑英雄身份,不仅反传统,也反现行的国籍法,让英雄蒙羞、让英雄揾泪,不一定是出于无知,多属有意为之,真让人无语。

就象金庸小说里的乔峰,本来就是中华好男儿,一些人为了私利,逼迫英雄远走他乡,使亲者痛仇者快,动情读者无不唏嘘。

奉劝这些人,要做就做真正的中国人,遵循中华传统道德,摒弃洋奴观念,少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



云卷飞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开始是文化目的,后来是政治目的。

郑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统。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明末著名的大海盗,大商人,同日本地方大名的关系很好,一直从事对日贸易。

同很多明朝大人物一样,郑芝龙也是三妻四妾,他有5名妻子。

其中第二个妻子,叫做田川氏,是日本人,一说是有着华裔血统和日本血统的华侨后代。

郑芝龙同日本平户藩藩主松浦关系很好,松浦送给他很大的寓所,并且在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介绍一个女孩田川氏给他为妻。

1年后,田川氏就在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生下了郑成功。

一说田川氏是个勤劳的日本妇女,即便是贵族人士不需要工作,她也经常亲手劳动。

当时她正在平户千里滨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就因此产下了她的长子郑成功。

现在这块岩石被叫做“儿诞石”,至今仍立于平户海边。

郑成功一直跟随母亲生活,直到6岁才回到中国的福建,所以郑成功也能说一些日语。

随后大家都知道了,郑成功保持大明流亡政府,孤悬海外同强大的清朝对抗。

要知道,当时台湾的汉人只有20多万,而清朝人口接近1亿,双方相差极大。

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投降敌人,忠心辅佐大明。

日本人认为,这是标准的武士道,以忠心为第一,宁可自己千刀万剐也要保住主公。

同时,郑成功曾经打败荷兰红毛鬼,威震东亚。

所以,江户时代武士道非常盛行,也非常鄙视洋人,日本人对郑成功也特别崇拜。

这主要是文化上的原因。

当时日本还是弱势文化,国内文化贫瘠,武士以看中国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最大乐趣。

日本人本能的对中国文化和英雄,有一种向往的心情。

所以,江户时代郑成功的名气很大。

江湖时代著名的歌舞伎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经写了一部戏叫做《国性爷合战》。

这部戏剧,将郑成功的崇拜推倒最高峰。

据历史记载,这出戏在全日本各大剧院连演三年,场场爆满。

自然,《国性爷合战》是戏剧,不是真实历史。里面的很多情节是编造的小说,但很符合日本人的口味。

于是,江户时代,郑成功成为日本的英雄。

而当时清朝自然不可能去歌颂郑成功,反而被日本人夺了过去。

不过,到了清末以后,这又变成了政治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巧妙地打郑成功这张牌,宣扬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宣扬郑成功的日本血统。

似乎,日本攻打清朝是在做郑成功同样的事情,是在反清复明。

其实,反清倒是真的,复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萨沙


郑成功出生在日本,母亲是日本人,但七岁时候就已经回国。其母亲也有华人之说,但历史无从考证。他一直受到的是中华传统教育,还到过南京国子监读书。长大成人后,也在南明朝廷为官。起兵之时,旗号也是“背父救国”,很显然救的国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日本。而且一生都以明之忠臣自居,从历史记载看,终其一生,都没有提过日本。很显然,从骨子里看,他都是一个中国人,而且他本人也这么认为,并且为了中国呕心沥血。



从1646年起兵开始,他一直在率军抵抗清朝。清朝确实是中国正统王朝,但是在清军入关之时,对汉族来说,满洲人是异族,是蛮荒之人,而且实行剃发易服。所以,郑成功反对的是外族入侵,更是民族压迫。至1661年,他出兵台湾,并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走。在与荷兰总督书信中曾提到,“台湾,中国之土地也”,说明他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否则不会这样写。在台湾期间,曾经警告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不要残害华人,否则会出兵保护华人。难道一个外国人,会如此保护华人利益吗?



终其一生来看,郑成功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还是一个中国人的脊梁,是中华的民族英雄。


天涯海角任平生


1如果追踪溯源,日本的大和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所以,现在仍有许多日本人来中国寻宗认祖。但是,很久之前因大海相隔,日本国与其他的附属国不一样,被视为海外的宗主国,就是现在联合国的成员国,一个主权国家。现在的中华民族的概念,仅指中国现在疆域内的新定义的56个民族。虽然日本大和民族也缘析于中华民族,但在国家意义上,已视为异族了,但日本人如果认祖归宗,也认为即是大和民族,又是中华民族,那是他们的自由。

2日本人国籍与民族的认同以人的出生地为标准,特别是1945年日本战败后,连日本九个女兵跟一个苏联男兵在菲律宾生的孩子都视为日本人,出生日本移国籍于另一个国家当总统的人仍当日本人。以此而论,郑成功出生日本,他的生母是正宗的日本人,日本人把郑成功当作日本和大和民族的一分子,也不觉得奇怪了。

3中国认定国籍和民族与日本标准不一样。主要是以父系为主。特别是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郑成功父亲是中国人,是华夏族嫡主系的汉人,也就是现在中华民族正宗的一分子,不论他的妻子国籍在哪里,他的孩子出生在何地,只要回到父亲的祖国定居,一切随父亲,不随母亲。

4郑成功6岁从出生地日本回到中国,后来日籍生母也随夫回到中国。他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光宗耀祖、忠君报国等儒家思想教育,不仅在科举上争得功名光宗耀祖,还为南明隆武帝、永历帝率军冲锋陷阵忠君立功,更有收复台湾为中华民族从外国异族那里夺回主权,他精忠报国主体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而不是日本的大和民族。所以郑成功被誉为中国的中华民族英雄是主要的,日本人认为是大和民族英雄是次要的。


林柏忠


这倒是让我想起高晓松在之前说过的话:他在节目里宣称“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

高晓松的观点与这个问题真是遥相呼应。虽然我不认可民族英雄这种概念,但是更不认可这种“血统论”的论调。

郑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确实是日本人,这不是什么秘密。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17世纪从日本到东南亚海域的武装走私商人集团领袖。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结识了田川氏;1624年,田川氏生下郑成功。

崇祯元年(1628)九月,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抚而降明,随后郑成功也跟着父亲来到中国居住。以上就是郑成功与日本的渊源。

郑成功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关键在于他的自我认同是什么?

有些人比较矛盾的地方是,一面宣称汉族是最“纯”的民族,如同吊癌一般讴歌y染色体DNA,无视母系遗传的问题;一面又因为郑成功的生母明确为日本女性,而搞出“国人为何称其为民族英雄”这种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种族主义式的血统论出了问题,这就是中文语境下的“一滴血”原则。

最后,民族英雄这个提法是有自身问题的,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总而言之,对郑成功身份的质疑,体现出某种僵化思维。


HuiNanHistory


关于日本人对郑成功的评价,我尚未仔细查阅他们的全面、权威的观点,自己还需在这方面“充电”补课。

以自己粗略所闻,在日本,较常见的定位是:称郑成功为“日本出生的亚洲英雄”。这个描述,与“日本民族英雄”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不过,“日本出生的亚洲英雄”这个定位也已经是很高的赞誉了,反映出日本人对他是很崇敬的。

近年来,日本长崎县平户市(郑成功出生地)兴建了郑成功纪念馆,为纪念、宣传郑成功作了不少努力,进一步可见日本人对他的重视。



日本人之所以敬重郑成功,事出有因。因为,郑成功的一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郑成功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

(二)其母亲是日本人 田川松。

(三)郑成功生命最初的六年是在日本平户度过的,七岁时才随父郑芝龙回到祖国。

(四)1646年,清军大举进攻福建安平,郑成功母亲遭到清军羞辱,奇耻大辱之下,自缢身亡,23岁的郑成功闻讯,悲愤之至,毅然脱下儒服,披上战袍,从此以后,完全以武装抗清为生。此前郑成功早已开始抗清,不过,母亲之死,使得他“国仇又添家恨”,从此,抗清更加义无反顾。

(五)由于郑成功抗清的稳固据点仅限于以厦门、金门为中心的闽南沿海一带,地狭人口少,本地财力来源极其有限,为了支撑庞大的抗清大军,郑成功的军费大多数是依靠他的巨大的贸易网络收入来维持的,对日贸易就是重要一环,可以说,包括对日贸易在内的贸易收入,是郑成功军队赖以生存并保持强大战斗力的主要经济源泉。

谈到这里,顺便引用一下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明史》的叙述。据该书说,郑成功海外贸易范围惊人,北到日本,南至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西至暹罗(泰国),极其活跃,每年从中获利达到两百三十万两以上(本人按:当是指白银两)。书中没有详细列举这笔海贸易总收入的细目,不过,考虑到日本是郑氏家族的长期重要经济对象,对日贸易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应该是很可观的。

综上所述,郑成功有一半的日本血缘,日本是他的出生地,是其幼年成长摇篮,其日本母亲殉难是郑成功抗清到底的“催化剂”之一,对日贸易更是他抗清大业的重要财源之一。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日本人很自然地对郑成功有着亲切感。

日本人出于血缘因素而尊敬郑成功,这一态度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不过,我不认为郑成功是“日本民族英雄”。按当时中国人以父系为主的家庭观,按郑成功本人的认同感,郑成功是一位具有一部分日本血统的华夏人、明朝忠臣,而不是日本人。以郑成功毕生的事业追求来看,他的抗清是为了他心中的“大明”,而丝毫不是为了日本。所以,谈不上是什么“日本民族英雄”。


晓帆轻舟


郑成功父亲是汉人,母亲田川氏的确是一个日本人,所以郑成功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液。然而,那种依照血统来定论一个人的言论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比如高晓松,他认为郑成功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大倭寇。

中国古代混血的人非常多,比如唐朝的皇帝,大名鼎鼎的李世明就是汉族人与鲜卑族的后裔,身上流着鲜卑族的血液,难道李渊、李世民开创的大唐就是胡人朝廷?

过去,教科书将岳飞等人当做民族英雄,后来标准有所变化,有人指出民族英雄这个概念不宜广泛使用,这个概念要分为两部分来看,一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比如林则徐、孙中山;另一种则是具体的某一个民族的英雄,所以岳飞不能算作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而只能算作汉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如果突出这个身份,就会弱化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民族的大一统,毕竟岳飞抗击的金朝后来大多也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当中。

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根据其所言所行,尤其是行动来判定。郑成功坚持抗击入关的清军,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的宝岛台湾,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我是文史工作坊,谢谢您的关注,欢迎一起探讨文史知识。


文史工作坊


民族英雄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是很清晰,起码日本官方没有这么确定过郑成功是日本的民族英雄,但中日混血郑成功在日本江户时代,确实被日本人所推崇,并且衍生了一系列的“郑成功文学”作品。

1661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一年,日本出现了第一部以郑成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明清斗记》,这部作品可视为日本“郑成功文学”的开端,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国仙野手柄日记》,以及后来风靡整个日本的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

《国姓爷合战》上演的三年里,创造了连续17个月上演都的长盛记录,当时大阪人口约30万,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观看国此剧。之后,近松有创作了《国姓爷后日合战》、《唐船嘶今国性爷》,并与《国姓爷合战》,一起被誉为“国姓爷三部曲”,掀起了日本“国姓爷文学”创作热潮,成为了近一个世纪里,日本文学家最大的IP。

发端于江湖时代的“郑成功文学”其实与历史事实完全背离,结局大多以郑成功攻陷南京城为结局。这种背离体现了江湖时期社会盛行的日本国家主义意识,联系到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可以清楚看出这一时期日本人的国家主义意识已经开始膨胀,此后的三百年时间里,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从琉球到库页岛、北方四岛和沙俄的争端就可见一斑。

同时,日本的郑成功文学,到了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这一段高速发展期,政治色彩浓厚,反应了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郑成功被认为是具有“大和魂”的日本英雄式人物,特别是1894年出版的《国姓爷讨清记》中更是很无耻地指出国姓爷具有“日本人的气象”,是“日本种子发出的芽”。

郑成功之所以成为日本文艺创作,崇拜的人物,主要还是在于其特殊的身份,以及他抗清精神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国家主义特点。、

郑成功有日本血缘,少年时代在日本长大,这一点出身,使得郑成功算是半个日本人,虽然郑成功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但日本人显然不会这么认为,从血缘上看,这么说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日本人崇拜他,却也说得过去。

但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其实都会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社会的政治情况,以及时人的精神诉求。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使得日本的国家意识越来越强。郑成功抗清,其实就是一种国家意识的延伸,以及超脱了简单的改朝换代,这对于日本凝聚国家民族意识,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而之所以选择半个日本人的郑成功,是因为在对外抗争上面,日本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何况是郑成功这种具有“国际化”身份,连接大陆、台湾、日本、荷兰以及整个东南亚的人物。

当然在围绕郑成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一直在不断地试图将郑成功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儒家忠君为国思想,扭曲成日本武士道,大和魂的精神。这种创作意图,除了满足日本人的精神需求以外,也充满了政治目的,试图将日本的对外扩张侵略阐述为一种国家民族情怀,以此来凝聚国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