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沙僧是不是个多余的人物,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于无声处34


作为一个成熟的神话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已成最佳组合,也就是在悟空与八戒闹的不可开交之时,代表观众或者读者喊一嗓子“师父,大师兄说得对呀!”


兴海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行。

西游记的四个人,其实是学佛法的四种类型。

唐僧:

唐僧是敢于冒险的佛法大师。为了追求真正的佛法,他能够远行14年去天竺取经。

唐僧其实就是现实中那种虔诚又担当的僧人或者学佛者。

他们的魄力很大,为了学佛可以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不惜一切。

比如鉴真大师东渡传佛,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确实有这种人。

孙悟空:

孙悟空是学佛求佛中的能人。

以僧人为例,一些人很快能够成为佛学大师,对于佛学研究能力非常强。

无数的佛教经典,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也是普通修行人望尘莫及的。

这些能力很强的人,是人群中的少数人,大部分人只能仰慕。

但孙悟空这种人同唐僧是有不同的。

唐僧未必很有能力,但愿意牺牲。孙悟空虽有能力,但未必愿意做出太大的牺牲,只是认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猪八戒:

猪八戒就是那种学佛中的懒惰者。

一些修行者尤其是在家的居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懒惰的。

同时,八戒还心猿意马,看到美女会心动,看到美食也会开心,这也符合普通修行者的心理。

但是,猪八戒这样的人只要一心求佛,肯做出一定的努力最终还是能够修成正果。

猪八戒这个角色,就是让懒于修行的人至少要一心向佛,保持一个信仰。

沙僧:

沙僧其实就是无数普通的修行者。

绝大部分人都是才能平庸的沙僧,没有什么大的才干,默默无闻,不被重视。

但沙僧却能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偷懒耍滑,不投机取巧,老老实实,诚诚恳,所以最后也能修成正果,成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虽然我们看来沙僧似乎可有可无,其实如果团队里面没有沙僧闷头做事,只有悟空和八戒互相推诿,早就闹翻了。

沙僧不但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当然沙僧的位置可以被其他人取代,因为他很平庸),也是普通修行者的投影,不能缺少的。


萨沙


《西游记》的故事取材于唐朝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唐僧带领他的三个徒弟修行证果的过程。或者就是一个人在世俗当中,修行证果的必然过程。缺一不可!

孙悟空,“空”者觉也,孙猴子是代表了人的智慧与觉悟,人的“心”。

猪悟能,“能”者戒也,欲望之本能要戒,猪悟能给了我们一个实体教材,财色当头我们要戒掉自己的贪欲。

沙悟净,“净”者自性清净也。沙悟净是一切僧人或者学佛之人的代表,自净他净,净心。



唐僧的三个徒弟就代表了佛家的三个修学程序:戒、定、慧,它包含了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它告诉修行人无论什么法,都必须从戒,从定,从慧入手修行,只有这样,方能证果。



因此,从此可见,沙僧并不只是光会挑挑担子的,三位徒弟,加上白龙马,缺一不可。做人要能够吃苦耐劳,不多话少唠叨,这也是沙僧这个角色要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


祥河诗语


哪一部戏中,都需要跑龙套的。俗话说,鲜花还需绿叶配呀。



《西游记》中的取经四人组是绝配。古语云三人为众,可见,这个沙僧是显得多余。不过,没有沙僧的参与,取经四人组就变成锵锵三人行了。


你看,座上的三位,都自我感觉良好,指点江山、侃侃而谈,是不是显得略微单调?总得配上点吃瓜群众,才显得热闹。捧角儿是需要技巧的,喧宾夺主是大忌。所以,温吞水一般的沙僧和稍显稚嫩的小龙马,就粉墨登场了。


主角的脸谱,必须是鲜明的。先说说主角,唐玄奘白白嫩嫩、正义凛然;孙悟空猢狲转世、灵气侧漏;猪八戒浑浑噩噩、不知所谓。此时,沙僧的角色定位就很有考究了。


要说心中的信念,沙僧必不如师傅;要论武艺的精湛,沙僧必弱于猴哥。如果再比较一下好吃懒做的人生态度,沙僧也不能抢了老猪的戏份。实际上,沙僧是最难演的。


鲜花需要绿叶配,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依我看,沙僧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当然,这多亏了吴承恩的功劳。


相比之下,现代的不少编剧,真可谓江郎才尽了。瞎编的那些个烂剧,真让古人笑话。


俚言杂谈


不多余,而且非常重要,西游团队从创建到最后取经成功,沙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功劳不小;最突出的贡献如下:1、稳定后方(干了所有的杂活),让几个业务骨干把精力都放在主业上;2、团队的润滑剂,西游团队有好几次差点破裂,在沙僧的努力下又和好如初;3、最强替补,关键时刻都能顶的上。




十七岁出门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唐僧是领导,是精神领袖,看似最无能,却掌控着大家。孙悟空是能力最强的开拓者,能力强,脾气也大。猪八戒能力有几分,偷奸耍滑有几分,而沙僧却是那个团队中最常见的普通人,能力一般般,但忠心又老实,累活重活脏活都得他干。当然,现在也有研究者认为他才是腹黑的那一个。无论怎样,一个团队什么样的人都要有,像沙僧这样的人更是缺不了,通常情况下,也是走的更长远的那一类人。毕竟,无论是不是能斩妖除魔,让人信赖,能把普通活计干好,挑水煮饭的任务总得有人干吧!


江小舟的书影时光


沙僧不是个多余的人物,是对唐僧,孙悟空,八戒组成队伍的衬托,没有这个人物,这个团队就显得不协调,就像几朵红花没有绿叶,虽然艳丽,但突出单调,沙僧在团队里话语不多,几乎就那几句,略显平淡,但是实话,就像一个国家或军队,国王大臣将军固然重要,但离不开基层百姓和士兵,沙僧就是取经团队里的一个绿叶,和鲜花相配,显的就有生气。


归家的绵羊


当然不行啦,如果没有了沙僧,那么取经团队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团队。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在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适合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那么,在师徒五人的组合方面,作者更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每个人身上作者都植入了不同的人生思考组合起来才是完美的。

从团队的角度来讲,如果说唐僧时刻念道“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拜佛求经”是目标和信念的指引,那么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超强的战斗力就是判断力和战斗力的体现,猪八戒呢,更多体现的是人身上的惰性,而沙僧则体现了一种心态,无怨无悔,不抱怨,只是埋头苦干,难道这样的工作态度在一个团队中不需要吗?


闲聊一刻


不是多余人物,取经路上没有沙僧,取不到"全部"经,有因地心,必有果地觉。

贪(猪八戒)、嗔(沙僧)、痴(白龙马)、慢(孙悟空)、疑(唐僧),这五人为因地心。成佛了,这几种心就没有了,佛经是对治这五心的。


陇西当光


世界上没有谁是多余的,也没有谁是必须的,如果唐僧取经没了孙悟空就不成了吗?上帝接到如来佛旨还不一样派个能力高强比如二郎神或哪咤。不过总不如让孙悟空来得有趣,毕竟他被压了五百年初解放,浑身上下只剩下奋斗了,沙僧也一样。那种日受三次飞剑穿心的滋味你能受啊,有幸遇到菩萨解救脱离苦海。所以他挑着担,远涉千山万水,但还是一腔喜滋滋的味道,这在普天神怪能如他这般任劳任怨之性情也许只有他一人了。所以说,在博妖斗魔的时刻里,也许沙僧是多余的,但在漫漫平淡岁月中,沙僧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