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那么血腥,为什么还可以入选四大名著?你怎么看?

魔力侠曹操


《水浒传》被列入四大名著,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能仅以“血腥”作为唯一标准,质疑这部著作有没有资格入选。《水浒传》不仅完全有资格入选,而且,稳居“四大名著”之首,这个地位,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西游记》都无法撼动。

不过,既然题主提出了“血腥”这个问题,本回答也应当正面答题,解读一番《水浒传》的“血腥”。

史大郎开启“血腥”《水浒传》

在第二回书中,施耐庵便开始血腥了。史进与少华山的几个头领交往密切,中秋节这天聚集在史家村庄子上饮酒。四个人才喝了几杯酒,月亮刚从东方升起,华阴县县尉便带着三四百官军将庄园围住,前来捉拿少华山强人。史进从带兵的都头口中得知,原来是庄客王四做事不慎,泄露了史大郎通同少华山强人的机密。这个机密被猎户李吉知晓,便向华阴县告发。

史进非常义气,不愿意出卖朱武、陈达、杨春,便把王四带进后花园,一刀杀了。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明写杀人,可是见了血的。

杀了王四,史进烧了庄园,与朱武等人披挂整齐,各持兵器,带着庄客发声喊杀将出来。史进当先,正遇到李吉,手起一刀砍为两段。虽然文字上见不到血腥,但想象一番场景,李吉死得实在是太惨了,一定是鲜血四溅,横流满地。紧随其后的陈达、杨春,也一人一朴刀,将华阴县的两个都头斩杀。

史进大闹史家村,四人被斩杀,是否伤及官军士兵和庄客,施耐庵没写。但“史进引著一行人,且杀且走,直到少华山上寨内坐下。”一路冲杀,必定也杀死杀伤不少士卒和庄客,血腥场面肯定是免不了的。

这是《水浒传》第一个血腥场面的描写,虽然并不是十分惨烈,但作为全书血腥的开端,确实也值得一提。此后,这样的血腥不断升级,场面越来越涉嫌宣扬血腥暴力,越来越“少儿不宜”。

那么,为什么是史进开启了“血腥”《水浒传》呢?

武二郎灭门惨案充满血腥

自史进开启血腥场面之后,梁山好汉便接踵而至的杀人,血腥场面可谓充斥全书。此后,鲁达三拳打死郑屠,当时是鲜血并流,“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 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是施耐庵比较独特的一笔,血腥场面跃然纸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人杀死陆谦、富安、管营差拨,鲜血必定染红了一大片雪地。晁天王从东溪村杀出,石碣村阻击何涛追杀,死伤官军一定也不在少数。甚至,还割掉了何涛耳朵,“鲜红淋漓”的血腥场面的确令人恐怖。

至于林冲杀王伦,宋江杀阎婆惜,也是充满血腥的。但是,这样的杀人若与武松相比,则是大巫见小巫了。

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不管有仇无仇,武松见人就杀,血腥场面可谓骇人听闻。这一场屠戮,先后死在武松刀下的总共一十七人,其中,十五人被武松杀死在都监府。

这场灭门大屠杀,过程十分可怖,武松杀死张都监老婆后,试图用刀切下她的头颅,却切不进。武松在月光见刀已经砍缺了,便从后门外拿了把朴刀,又将唱曲的玉兰和两个小丫鬟杀掉,还来到中堂寻到了两三个妇人,也一个个戳死。

武二郎杀人如麻,血流满地,还蘸着血,在墙壁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鲜血都可以当墨汁写字,其场面之血腥可想而知。

杀了这么多人,制造了一起惊天灭门血腥惨案,武松也自知罪孽深重,不可饶恕。所以,武二郎在孔家庄与宋江分手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武松做下的罪犯 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 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番话,却是施耐庵《水浒传》核心主题的一次表达,《水浒传》的“血腥”是必然要洗清的。

血腥莫过于卖人肉馒头

《水浒传》中的好汉,大都有“血腥历史”,尤其是天杀星黑旋风李逵,简直就是一头嗜血的野兽。施耐庵多次写到这厮暴力血腥的场景,不用在此处多说,提到此人,读者眼前势必会一幕幕的闪过李逵的血腥屠杀。

武松杀人,尚知自赎。李逵杀人、吃人肉,是《水浒传》第一血腥之人,却从来就没有丝毫觉悟。施耐庵对待这两个梁山好汉,所给予的寓意,乃至评价都是截然不同的。此话暂且按下,下文再表。

李逵嗜血成性,场面血腥是明着写的,而揭阳岭、十字坡买人肉馒头,则是隐写的血腥。李逵杀人,很多是在战场上制造的血腥,这两家江湖黑店所杀之人竟不知几何,其残忍程度,实际上要远远超过黑旋风。

揭阳岭的宋江,差一点就死在了催命判官李立的刀下,加上两个解差,三条人命即将就此交代。武松因为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被发配孟州牢城,在十字坡遇到了孙二娘。若不是武松机警,识破母夜叉手段,就将与两个解差一道,被做成人肉馒头了。仅这一桩买卖,就得害死三条人命,放血剥皮,简直比所有的恐怖片还要血腥。

据菜园子张青讲,在十字坡大树下开黑店,曾给孙二娘立下过一条规矩,“三等 人不可坏他”。这三等人包括云游僧道、江湖上行院妓女、各处犯罪流配的人。

张青原本是光明寺种菜的,曾经为一件小事,杀了所有和尚,放火烧了寺院。大概是良心发现,这才立下了三不害规矩。然而,孙二娘充耳不闻,杀了一个神秘头陀,武松也差点着了道。在母夜叉眼里,杀人就与杀牛差不多。同是生活在黑店中的夫妻,做人的差距为何这样大呢?

两家卖人肉馒头的黑店,堪称《水浒传》最血腥的屠宰场。这样的人,也称得上梁山好汉?施耐庵写这些恐怖的血腥故事,还能凭借《水浒传》名扬千古吗?

还道村开始为《水浒传》止血

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是全书总纲,也是梁山故事的大关节大转折。

“还道村”寓意“还道”,梁山好汉开始从“妖魔”还于正道。就“血腥”而言,也是在“替天行道”的主题下,为故事需要而设计。从这回书开始,《水浒传》的血腥场面便显得十分理性了。

上文提到武松复仇滥杀无辜,因为改换了一身头陀装束,便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倾向了。夜走蜈蚣岭,武松杀飞天蜈蚣,便是道义之举。到了二龙山、梁山之上,武二郎便没有再杀人。不仅没杀人,还很少与人斗殴。夜夺曾头市,与鲁智深领三千兵马攻打正北大寨。打仗肯定是难免血腥的,但这一仗却是梁山好汉抗金的前哨战,打的是金国人的榷场。武松“还道”,与此前血腥的武松大有所别。

菜园子张青,因为杀了太多的和尚,反倒成为金圣叹笔下的“为头是最惜和尚”之人。张青接连度《水浒传》两大“高僧”上二龙山,在“宝珠寺”聚义,也可看作是一种救赎。这就是同时黑店夫妻,做人差距之大的原因。此后,这对夫妇放下屠刀,在梁山上管理酒店,专一接待四方来客和打探消息。

刚刚接受“还道”指引的宋江第一次带兵打仗,就想洗荡祝家庄。但因为钟离老人而放过一个村坊人的性命,血腥场面并没有出现。倒是黑旋风李逵,明知扈成已经投降,却偏要抡起双斧,赶到扈家庄杀掉了扈三娘一家,只走脱了扈成一人。

梁山好汉自“还道”后,行为开始转变,杀人也大多是在战场之上。《水浒传》写的就是北宋末年的“农民战争”,既然打仗,相互斩杀的血腥场面便在所难免。攻城掠地,也不免要伤及无辜。这样的“血腥”应当无可诟病,也不能影响《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并稳居榜首。

然而,梁山之上有两个人始终难以“还道”,仅就“血腥”而言,这两人可谓《水浒传》的另类存在。

这两人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天杀星黑旋风李逵,另一个则是天机星智多星吴用。还道村为《水浒传》止血,这两人却不断制造血腥,为施耐庵所不齿。

吴用李逵的血腥隐喻

先说说李逵。宋江从还道村归来,公孙胜便向晁盖告假,去蓟州二仙山探视老母及师父罗真人去了。李逵一见,便坚决要下山,前往沂州去接老娘上山快活。

李逵到了家中,见老母亲坐在床上念佛,竟然为思念李逵而哭瞎了双眼。李逵蒙骗母亲说自己做了大官,要接老娘前去享福。

黑旋风背着母亲前往梁山,走到沂岭时,因为老娘口渴,李逵便独自一人下到溪涧中取水。到了水边没有盛水的工具,李逵便爬到对面山顶,在泗州大圣祠里,拔下了一座石香炉,以此盛水给母亲解渴。此后的故事便不再啰嗦,便是李逵杀四虎了。

且说这泗州大圣祠,实则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中国民间的“送子娘娘”,救苦救难的菩萨。李逵拔掉了观音的香炉,是不是意味着“无后”?

施耐庵这样写,还有李逵另外一个故事来强化这个寓意。这个故事,就是“朱仝误失小衙内”。

为了诓骗美髯公朱仝上梁山,吴用设计,让李逵用板斧劈开了沧州知府家四岁小衙内的脑袋,让朱仝不得不去梁山落草入伙。

这也是《水浒传》中一幕十分残忍的血腥场面,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也为吴用、李逵的血腥暴力而付出了幼小的生命。而且,这一天,正是盂兰盆大会前的半个月——书中写得十分明白。

盂兰盆大会是佛教盛会,也就是“中元节”,或者是中国的“鬼节”。道家、佛家都有这样的传说,每年阴历七月初一,阎王给地府中的鬼们放假半月,七月十五收回。因而,凡间活着的人便从七月初一起,祭奠先人。这是一种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对逝去的长者的缅怀。施耐庵选择这个日子,写吴用、李逵一残忍的手段杀掉小衙内,让知府大人如何能够接受这等痛苦?

传说,目连僧为救母饿鬼口中,求助于佛。佛为目连说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救母。目连救母,李逵却在这之前杀了小衙内。这段故事照应前文,李逵到底是救母呢?还是害母呢?

施耐庵以这样一个背景来写梁山好汉的血腥故事,分明就是在谴责吴用、李逵的无道。

作为梁山军师的吴用,独立指挥了火烧翠云楼、兵打大名府的战斗。这场战斗,吴用不管居民死伤,在元宵之夜倾城观灯的时候,放火烧城,伤及无辜五千余人。

大名府城门打开后,梁山好汉蜂拥进城。吴用则派了两路人马,分别去屠杀梁中书和王太守的家眷。

吴学究看起来是个文弱书生,但行事手段毒辣,与黑旋风正是一文一武的杀人恶魔。

血腥《水浒传》为何能成为四大名著

《水浒传》寄托在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是绝对不会主张血腥的。所以,绝大多数梁山好汉都在“还道村”这个大转折处开始转身,唯独李逵、吴用依然保持着嗜血的秉性。难道,这两人的妖魔本性很难泯灭吗?

上文举到的梁山好汉杀人嗜血的例子中,很多好汉都是与佛有缘之人。武松、鲁智深贴上了佛门标签,按照施耐庵前七十回的伏线,他们二人日后都有“正果”。菜园子张青将两个佛门弟子送到了“宝珠寺”,后来,又与孙二娘上了二龙山。曾经妄杀和尚的十字坡黑店夫妻,也开始修善果。

开启《水浒传》血腥之路的九纹龙史进,曾经因为救一个叫王义的画师而身陷华州府。这个王义,却正待去西岳华山金天圣帝庙内妆画影壁,也是为佛门做善事。

晁盖则是佛门的护法天王之一北方多闻天王的化身,但却在东溪村山为道家大护法灵官建了一座“灵官殿”。怒杀阎婆惜的宋江是道家魔头天魁星,家中却供着三世佛……

这样的符码,实际上就是施耐庵宗教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吴用、李逵的血腥,却恰恰被选在佛道节日,杀人的含义恰与佛道相违背。想必,在施耐庵七十回后的故事中,这两人的结局不会太好。

上文讲到,梁山好汉自从“还道村”之后,开始要“斩断魔心”,去“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了。所以,便开始向“善”的一面转变。梁山大聚义之后,施耐庵的故事便被腰斩,如上的这些故事、人物、佛道密码,都随着万历年间的那一刀而无处寻觅。

施耐庵通过诸多故事,以及宗教、历史等背景,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题。其中,血腥故事中,就寄托着作者的创作思想、宗教思想。

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其深刻的寓意在“楔子”中便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在这回书中,施耐庵先以“道”立题,阐明“替天行道”就是“天下太平无事日”。

“妖魔”出世后,天下又归于纷乱,史进绰号“九纹龙”,隐喻的是北宋九代皇帝,以此人来开启“血腥”《水浒传》,实际上是在演绎揭露宋徽宗时期“崇道抑佛”的失道。而又以绝大多数梁山好汉“还道”来为《水浒传》止血,“佛道合一”中隐含着重归“天下太平”。

这一点,金圣叹先生在梁山大聚义之后,斩掉万历年以来的续书,以“天下太平”四个青字归结全书,照应了《水浒传》开篇中的“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金圣叹先生说:

一部大书数万言,却以天下太平四字起,天下太平四字止,妙绝。

这就是《水浒传》的深刻寓意,梁山好汉最终是要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来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因而,从血腥杀戮到“替天行道”,“妖魔”的修炼过程大抵如此。

《水浒传》寓意深刻,每一个角度都能解读到施耐庵深刻的主题和思想,个中隐喻绝不亚于任何一部名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绿野萍踪01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入选四大名著,是理所应当之事。不能因为书中有一些今天看来血腥的内容而否定其价值,而应从多方面来加以客观地审视欣赏。下面,小牛就分项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水浒传》虽然有一些血腥的场面描写,但属白璧微瑕,无伤大雅。

《水浒传》中在描述好汉逼上梁山的行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刀光剑影、血光四溅的场面,用今天人的标准看确实有些血腥。如李冲连斩陆谦、富安等奸人,有刀刺,有枪搠,看着有些恐怖;武松血溅鸳鸯楼,累及无辜之人;江州劫法场时,李逵板斧一挥,杀敌无数,也砍到了许多看客……施耐庵往往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描绘画面的。这样片段过分渲染暴力,赞美复仇之举,若是出现在21世纪的艺术作品中,肯定与崇尚和平非暴力的时代理念格格不入的。 但是,《水浒传》毕竟是14世纪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而以今律古,苛求古人,进而否定《水浒传》的积极意义和艺术价值。实际上,即使是上述一类的场面描写恰恰是出现在人物性格发展突变的关键时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表现主题的需要。正是在山神庙听闻奸人之语,洞悉高俅的阴谋,才使林冲丢掉幻想,毅然反抗,除掉三个坏人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水泊梁山。武松发现张都监蒋门神之流蛇鼠一窝,狼狈为奸,与西门庆同属一类黑恶势力,因而报仇心切,快意恩仇。只是把丫鬟们都杀掉,属于殃及池鱼的举措。李逵则是救宋江心切,鲁莽性格显现无余,人群混杂,情况危急,他也一时难以区分开好坏人然后动手。

二、《水浒传》是反映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来。这样的好书不能缺席名著之列。

我们不妨做个比较,同样是写水泊梁山的事儿,《荡寇志》与《水浒传》哪一部小说好。前者的作者俞万春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梁山好汉抱着极端仇视的态度,恨得咬牙切齿,以至安排了一个结局——张叔夜统领三十六雷将,剿灭梁山,将宋江等人捉拿正法;而施耐庵亲身经历过元末农民起义运动,对农民的反抗行动持有同情之心,在把宋江等人起义故事改编为长篇小说时,能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严重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从而凸显“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可以说,在中国古代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中,《水浒传》是最优秀的作品。

《水浒传》全方位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产生发展、兴旺发达和走向失败的全过程,揭示出造成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矛头直指昏庸的宋徽宗和以高俅蔡京童贯等为首的奸臣。正是由上述人等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榨农民群众,使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逼得农民揭竿而起,聚义梁山——阮氏三雄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就是农民反抗的一种新的形式;也使社会各界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正直之人遭受排挤迫害,甚至无法容身于世上,不得不与统治阶级决裂,投奔梁山。《水浒传》也反映了梁山泊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发展进程,歌颂了起义英雄们的壮举。小说里,梁山泊在宋江的领导下,高举“替天行道”的旗帜,向封建统治阶级发起了猛烈的挑战。起义军攻城略寨,取得了三打祝家庄、三败高俅、智取大名府等战事的胜利。

起义军爱护百姓,秋毫无犯,扶危帮困,救助疾苦,深得民心。小说也展示了梁山泊事业走向衰落乃至失败的轨迹,由于领导者的局限性,忠义堂上排座次之后,起义军开始走下坡路。梁山好汉后来接受了招安,被改编为朝廷的军队,与方腊的起义军作战。两支起义军自相残杀,朝廷坐收渔利,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在悲剧气氛中结束。这样的结局发人深思,也体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三、《水浒传》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长廊,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小说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在《水浒传》之前,无论是六朝时期的笔记小说,还是后来的话本小说,篇幅短效,规模较小,属于短篇小说范畴,无法塑造许许多多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情形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才有了真正的改观。在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方面,《水浒传》又更胜一筹。《水浒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容量大,角色多,情节繁复曲折,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成长史,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水浒传》中可称为典型人物的就有许多位,请看小牛如数家珍。宋江,是梁山泊的首领,是施耐庵属意的人物。即便如此,作者也必须尊重生活规律,表现宋江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命运。宋江有三个重要的绰号,“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和“呼保义”,体现了江湖对他的崇高评价。无论哪一个,都是无价之宝。不过,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在江湖与朝廷之间左右为难,难做取舍,最终导致其性格的悲剧。一方面,他作为梁山最高领导者,审时度势,扎根民间,仗义疏财,招贤纳才,勇敢地与黑暗朝廷斗争;另一方面,他有着强烈的忠君意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削弱了起义军斗争精神。他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引领梁山泊好汉接受招安,从而一步步地把轰轰烈烈地农民起义推进了死胡同。那些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也各有独特的成长道路,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鲁智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来得豪爽,来得粗犷,街恶如仇,见义勇为。林冲就顾虑多了,安分守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被逼得退无可退之时,才挺起长枪,刺向敌人。李逵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最具斗争精神,也成了招安行动的最坚决的反对者。

《水浒传》也刻画了一系列的反派人物形象,身为北宋高官的就有高俅、蔡京、童贯和梁世杰等人,他们的胡作非为,扰乱朝纲,危害天下,造成了“乱自上作”、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虽然都是奸臣,但是彼此间个性差异很大,其中塑造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就是高俅。高俅本是开封城里的一个泼皮,不学无术,却凭得一脚好球,居然被未来的天子赏识,从而一步青云,做到了朝廷的太尉。他贪得无厌,陷害忠良,逼得王进母子逃亡,逼得林冲刺配沧州,逼得杨志开封卖刀,逼得众好汉造反上梁山。他又是一个极为仇视梁山好汉的高官,极力主张武力征讨并剿灭义军。即使义军已经被招安,并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他依然要斩草除根,用御酒毒死了卢俊义和宋江。


杜里茂森


你好!(水浒传)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北方一场底层农民起义。作为施耐庵对凉山人造反故事的处理,是非常讲究政治的,(水浒传)前冠以、忠义,二字,宋江等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张,宋江造反的目的是为了招安,招安后受朝廷派遣征辽,征方腊。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确的体现,如此,这部书才可以齐身四大名著的尊称!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水浒传)流传并不广泛。

崇祯十五年四月,崇祯皇帝下旨:严禁(水浒传)问世!这是第一次遭到最高统治者的禁毁!

乾隆禁止将(水浒传)译成满文,自然被列入禁毁之列!

(水浒传)处处生动的描写官员贪婪残酷,下层人走投无路的反抗,也在许多细节上喧染了反抗行动的暴力和血腥。因此(水浒传)并不招统治者待见,在不同时代被列入禁书名单。

但读者看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和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正是四大名著共有的特点!


加减乘除39187


血腥吗?是。但,那是真实。这就是古时非常普通的一种场面,非常真实的画面。

《水浒传》给你展现的是真实场面,在那个冷兵器横行的时代,刀剑就成了男人随身携带防身,以及杀人的利器。

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每日里见的都是风轻云淡,山高水阔,花香鸟语,人面桃花。怎么能知道几千年时,古代战场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场景,人如蚂蚁一般的被捏死 ,缺胳膊少腿儿,血肉模糊的血腥场面呢。

有战争就有死亡,在我们和平的世界里,是看不到那样残酷的场面的,所以我们感觉到血腥。但是在冷兵器的战场上,刀剑对峙,枪斧交错,开膛破肚,掏心剜肺,屠夫一样的手段,屡见不鲜。

  • 孙二娘,杀人如杀牛一般 儿戏,人腿当做牛大腿,人肉当做牛肉,剁馅儿做成肉包子来卖。
  • 那杨雄对淫妇潘巧云也毫不心慈手软,手起刀落开膛破肚,把一个好端端的,花儿一样的美人儿,就像对待羔羊一样宰杀了,场面非常恐怖。
  • 武松对嫂嫂潘金莲也是痛下杀手,一刀就将潘金莲项上人头割了下来,毫不手软,一时间把一个如花蝴蝶一般的美妇送了性命。真的是辣手摧花,不留情面。
  • 那矮脚虎王英,捉了宋江,要拿宋江剖腹剜心,来做醒酒汤,虽然没成功。想来平常用人心做醒酒汤这件事上,是做了不止一次两次了,对王英来说,这种事已轻车熟路了。
  • 那宋江捉了黄通判,不仅杀了他的全家,还将黄通判,剖腹剜心,并且做成肉串儿烤来吃,可见那残忍场面,令人发指。
  • 水浒传里有很多这样的场面,嗜血屠夫李逵,杀性骤起,双斧开抡,杀人砍瓜切菜一般,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儿。
  • 那鲁智深,禅杖180斤,使开来如风车一般,那倒拔垂杨柳的力气,在战场上,一禅杖下去,人就瘪了,杀人如同拍苍蝇一样,在他手下死的人不计其数。

如此场面甚多, 在此就不赘述了。

这些场景给读者是血腥的感觉,但是现实社会中,在那个冷兵器盛行的时代,这种场面是真实的,是冷酷的,是血腥的。

现代的人处于和平年代,对这种血腥场面很少接触,一场车祸,场面也令人心惊胆战,不要说水浒传里那些超出你想象范围的场景了。

冷兵器盛行的年代,就是刀剑无情,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是面对面的博弈,是血溅五步,是痛下杀手,是刀光剑影,是屠羊宰牛般的画面。

活生生的人,瞬间气息全无,命丧黄泉。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残酷,这就是血腥。用手中的刀剑,身上的力气,以及学到的功夫,来决定生或死。

不像现在枪炮横行的热兵器年代,杀人于无形,几百米之外,或者几公里之外,就可能要了对方的性命。虽然也很血腥,但是没有冷兵器面对面的接触,要震撼人心。

水浒传,108位好汉与朝廷斗争,一定离不了拼杀的场面,作者如实去写,也是迫不得已。但水浒给我们的享受,不是这些血腥场面的震撼,而是这108位好汉的故事以及性格方面的描写,千人千面,一点也不雷同,108位好汉打造了精彩水浒,读来回味悠常如饮甘醇。这就是水浒传的魅力所在。


火煮水壶84501


大家好我是靓仔追影。对于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我的观点是这是一部优秀作品,不光有文采,还深刻反应社会现实。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在于:它将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农民给予充分肯定,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对一、二十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手法源于话本。因为话本形式特殊,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

《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林冲抓住高衙内欲打又不敢下拳的瞬间,就包含了他微妙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在表现相近人物的个性时,小说常用同中见异的表现手法,来区别他们的不同。鲁达与李逵的个性都豪爽粗扩,又粗中有细,但细比较起来,却相差甚远。

李逵的“细”中显得天真、可爱,如他初次见宋江迟迟不肯下拜,原因是怕受戏弄;而鲁达的“细”中则见江湖的老道和经验,如打死镇关西后说他装死,机智地逃走就是很好的说明。

《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将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身份来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反抗道路。


靓仔追影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那么为什么这四部作品能评为四大名著呢?肯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不能片面的从一个点去讨论和看待这四本名著。就这一问题,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水浒传》里写了大量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说故事往往能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作品的欲望,这也是《水浒传》这部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谈到《水浒传》中血腥的一面,这类的故事和情节也不在少数,如关于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一情节可以说在《水浒传》中是比较血腥的,但是读者对于这一故事情节的血腥画面并没有太多的厌恶和害怕,反而对武松这一人物更加喜爱。《水浒传》能成为四大名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水浒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本能了解研究某一时期历史的作品。全书几乎没有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介绍,但在书中我们能通过各阶层人物及其他们之间的故事情节描写,可以看到一幅北宋社会生活图景的面貌、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压迫人民的真实写照。






宏源品文


小编的问题有点意思,如果你说《水浒传》有点血腥,《三国演义》不血腥吗?关羽温酒斩华雄,取上将首集,如探囊取物。赵子龙就《救阿斗》,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所到之处,大番曹营将士,挨上死,碰上亡。何其残烈。《红楼梦》里,尔虞我诈,狼狈为奸,暗潮涌动,王熙凤笑里藏刀,逼死尤二姐,薛蟠杀人夺命,引出《葫芦僧判葫芦案》。尤三姐,林黛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一个摆脱悲惨的结局。神话小说《西游记》,人妖厮杀,吃人肉,喝人血,满眼血腥,孙悟空大闹天宫,杀得天昏地暗,花果山下,枉死多少冤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水浒传》就更不能免俗。《智取生辰纲》蔡京过六十大寿,梁中书为讨好老泰山,搜刮民脂民膏,白银十万,得有多少贫苦百姓,家破人亡。林冲逼上梁山,被丢官罢职,妻子岳父双双毙命。那么多落草为寇的义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那个愿意抛家弃子,出没荒山野岭之中,归为匪类。《水浒传》反映的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最真实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那样的社会现状。所谓‘’以史为鉴,可正衣冠‘’。就是这个道理。


刘学功620


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没一个不血腥的。

《水浒传》是否有资格入围四大名著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在我看来,《水浒传》才是四大名著之首!相比于《红楼梦》通篇的“喋喋不休”,《水浒传》没有一句废话。

前四十回从贵族(柴进)、官家(林冲、鲁智深)、平民(武松)三个阶层来刻画当时宋朝的黑暗面,各有各的苦衷,太平盛世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一群性格迥异的不法之徒,抱着有肉同吃,有酒共醉的信念,齐聚聚义堂,到改名“忠义堂”,一聚一忠,梁山走向了另一条路,每个细节都丰满到了极致,每个人物都是一本传纪,这样的文章若不能入选四大名著,那前三大也徒有虚名!个人见解!


秦腔名段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每一种艺术的表达,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表达。所以,解读和弄懂水浒,需要更多的历史思维和站位,而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水浒,也影响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正确批判和继承,对于水浒:

一,水浒血淋淋的杀伐和杀屠,只是那时社会人民生存环境的真实反映。王朝统治末期,礼制纲纪崩坏,生计危机和民心沦陷,世道大坏。宋元明清笔记多有此类描述。同时,艺术的表达效果,需要一些猛料儿吸引眼球。

二,水浒的砍杀,站在今天的时代思维和思想上,是一个硬伤,但作为存在,尊重这一段历史,拋弃这一段过望。

三,水浒是中国最早的大部头文人优秀创作作品。其文笔、结构、民俗、语言等成就,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峰,经历六百多年不同环境检验,能流传,是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结果,不用怀疑。

四,水浒是一部倡导中华优秀价值,忠义爱民的书,思想很鲜明。水浒也是一部民族精神里,少有的尚武做男子汉的书,可大补民族教育中的钙。

所以,今天看水浒,批判扬弃,水浒有无尽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品鉴涵咏。


论语社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拥有很多拥趸,而关于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其实一直存在很大争论。很多人说水浒太过黑暗,对人性描述太过刻骨,完全是冲着人性的暗处进行着墨,不宜于寓教于乐,更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甚至用一句话来进行过论证,那就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充满了算计、阴暗、权谋,无论是宋江还是吴用,无论是上梁山还是朝廷招安,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都充斥着各种较量,尤其是在梁山这个看似标榜兄弟义气、替天行道的群体里,其实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点在梁山历次老大更替和一百零八将排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既是水浒传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它独特的魅力。中国人本来就懂得算计,施耐庵只不过用自己的笔墨,用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将它展示出来而已。如果将水浒传和其它三部古典名著相比,水浒传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甚至超越的地方。

1、首先是水浒传是有历史背景的,从水浒传中,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可以看到朝廷和江湖的关系,也可以看到朝廷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看到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角力,大臣和大臣之间的各种较量,无论是高俅还是蔡京,亦或是童贯都给我们呈现了当时的官场真实面貌。

2、其实是水浒传有烟火气,有生活味道,能站得住能落地。水浒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鲁智深的仗义,武松的勇猛,林冲的隐忍,李逵的愚忠,宋江的野心,在水浒中展现得十分充分,而不像红楼梦中的人物,一个个天天谈情说爱,似乎就不用赚钱不用吃饭似的,没有生活的真实感。

3、水浒传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西门庆、潘金莲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这也是水浒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