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建築工人日薪五六百元,又進入“腦體倒掛”時代了嗎?”副標題是,“中國製造急需實操人才,普通大學還是職業學院,該怎麼選擇?”在文章中提到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大學生就業難,我國自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供需比日趨下降,每到大學生畢業季,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大學裡更是熱鬧非凡,因為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已經成為考核大學的重要指標,也是直接影響到大學的招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當然,大學生就業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畢業的大學生太多了,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都有八九百萬人,加上其他中等學校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每年需要解決的新增就業人口有上千萬人,這就是一個很大問題,說句實實在話,大批大學生湧入社會,主要的已經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而成為了經濟增長的壓力,勞動力是生產的三大要素之一,生產增速跟不上,而要素猛增,這就會造成結構失調,市場的辦法就是通過降低生產率的辦法增加就業人口,也就是說,減少勞動時間,降低就業工資,可以實現就業人口增加。但是,這個辦法從實踐中是不太好辦的,因為,減少勞動時間可以,但是不能減低勞動報酬,因為每年都有一定的通貨膨脹,勞動報酬下降,是很容易造成社會問題的。,因此,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常的辦法就是減低就業率,增加失業率,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我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也談到,高增長也是一個雙刃劍,增加社會財富是好的一面,而造成結構失調則是壞的一面,經濟增長越是快速,表明經濟結構越是不合理。這也是我們後來調整結構,降級增長速度的原因和根據。也正因為這樣的考慮,在上世紀末期,開始逐步放緩經濟增長,結果也就導致了就業率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了,教育產業化的改革思路,擴招成為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也就是在那個階段,各地紛紛掀起了一股高校升級風、大學合併風,學校越搞越大,一個大學的在校生達到4、5萬人,原來的學院紛紛改成大學,大學裡的系都改成了學院,綜合性大學遍地開花,大學行政化傾向日趨嚴重。也正式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突出出來了,國家不再包分配就業,是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其實也是國家沒有能力包分配的現實情況,高教產業化也好,大學擴招也好,根本沒有解決就業難的問題,而僅僅是推遲了就業高峰期的到來。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中國的大學和國外的大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國外的大學以私立大學為主,像美國最著名的常青藤都是私立大學,私立大學失去了國家支持,為什麼還能發展的這麼好?就是因為,他們的內部有一種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勵機制。大學是幹什麼的?是培養人才的,因此,他們的所有工作目標就是培養最優秀的人才。有人可能會說,私人哪有那麼多的錢?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少的是項目、目標和努力的人,主要方向對了,錢都不是問題,這不單是國外那些成功大學的經驗,也被我國近些年,那些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過程所證明。這對年輕的創業者們也是一個啟發,先不要考慮錢,只要項目可行,不用為錢著急,資本就會找你而來。SOHO 中國的老闆前幾年還向美國名校捐贈了上千萬美元,引起國內一片質疑聲,其實,這也是對國外大學的不瞭解,國外的著名大學從來不會為經費著急,因為,國際上的富豪們都以能給這些大學捐款,視為一種榮譽。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我國的大學主體是公立的,也就是說是國有的,從今年開始,事業單位改革,大學將從事業單位銷號,所有員工和教師全部採用聘任制。但是,就大學的根本制度和結構來說,還沒有什麼改變,大學還是有級別的,一個大學的校長,與某些官員可以平起平坐,這個倒不是不可以,主要是某些崗位的人也可能也會輪崗到大學當校長,校長還可以到什麼地方當行政負責人。教育是有教育的規律和要求的,一個科研成果,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而校長因為行政關係的頻繁調整,對一個學校的整體發展必然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因為大學的產權性質決定,校長的主要工作肯定不是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這樣當然也就影響到教學、科研等工作。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錢學森之問,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傑出的科學家,清華北大的畢業生70%以上都要到國外留學?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前段時間,院士評選之際,也是爭議不斷,最近的武漢疫情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個是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影響到了及早採取措施,另一個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雙聯口服液到底能不能抑制病毒?這些只是表面的現象,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科研教育結構的問題,國外很多年輕的科學家脫穎而出,當初的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就是例子,國外可能因為校長的喜歡,就把一個年輕人,推到很高的位置,因為,他們看中的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而我們還陷入論資排輩的模式中,一個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成長主要依賴於論文,而這個論文又主要是一個形式主義的東西,一些嚴肅的學術期刊,也開始以出賣版面為生。去年還曝光某個國家級學術期刊刊登了一篇“論師母的貌美如花”的博士論文,這是啥玩意啊?走偏了!其實,這個也是結構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挑選精英,鑑於成本最優的原則,看起來最公平的,其實可能是最沒有效率的。因為,這種評審制度本身,往往就把最優質的資源,最大的資源賦予給了權利最大的、所謂的學術權威,這個也是大家都認可接受的,如果要給與一個年輕人,爭議和非議都會出來,經濟學上說的就是相對的交易成本會很高,最後形成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因此,雖然都是大學,但是,有大樓,未必有大師,有大師,未必能真正當大師用。大家都在一個大學裡,可能忙的東西不一樣,但是,目標和方向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寫論文,評職稱、晉升更高的職務。大學生是不是能成為社會適用的人才,有關責任就不是很明確了。實際上,大學生就業難的實質是,社會上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又有相當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實用人才。但是,現行的教育體制,卻不能提供這樣的人才資源。所以說,大學生就業難,其實和民工荒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當然,更深次地講,也是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與教育機制改革沒有跟上來的矛盾的一種現實反映。

樂觀地說,這是改革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公辦大學和民辦大學中採取相同待遇的政策,給予民辦大學更多支持,發揮民辦大學機制靈活的優越性,吸引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實用性人才。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據報道,石家莊一個師範學院,畢業生就業率百分之百,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各地的學校一搶而光。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就看我們敢不敢真抓實幹。【本文由“馬躍成”賬號發佈2020年2月3日】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