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王實甫:才子醉風流,西廂傲王侯

在中國戲劇歷史上如果要排位的話,《西廂記》當為翹楚是無疑的,儘管有很多人會將票投給《牡丹亭》,包括我也會,因為,我認為《牡丹亭》在藝術上是遠高於《西廂記》的,但這兩部戲在受眾的數量和影響上,絕對不是一個層次,《西廂記》定是一騎絕塵。

這兩部戲都有個共同點,寫的都是男女間的情愛,而且是那種“不守規矩”的男女之情,說人話就叫做“偷情”或“淫亂”。

這就很奇怪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萬惡淫為首”的國度,這情偷得是理直氣壯,偷得是家喻戶曉,偷得是萬人欽羨,偷得是好評如潮,於是,中國有了個特色的詞彙叫“紅娘”,也有了那《紅樓夢》中“雙玉讀曲”的絕美畫面。

其實細細想來這個也不奇怪,想當年,有一部風靡的電影叫《廊橋遺夢》,故事情節極為平淡,畫面也不美,演員也不漂亮;但就是這樣一個主題為偷情的故事,讓多少人揮淚;感嘆中,早已忘卻了這歌頌的主題,同我們核心價值觀的相悖之處,因為,它喚起了我們壓抑在心底的那陣陣春潮。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西廂記》的作者是王實甫,他的這一作品甫一面世便受到了追捧,歷代文人墨客對此劇是青睞有加,現在流傳下來的明清刻本不下百種,所以,此劇亦被譽為中國古典劇作之冠。

他於正史自是無傳,在當時“八娼九儒十丐”的年代,一個寫劇本之人被正史所輕視,很正常;那與他齊名的大家關漢卿不也一樣史無記載嗎?我們只能從野史的點滴記載中,讀出他生平的鴻爪雪泥。

王實甫,字德信,大都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生活在元雜劇的鼎盛時期,大約活了六十多歲,今存《西廂記》及《破窯記》等多部雜劇。

據野史記載,他的父親地位顯赫,曾隨成吉思汗出征,後任禮部尚書及太原郡侯等一堆的高官。

這個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他出身於這樣一個被“封侯”的家庭,在元人的等級制度上,他就應該不是我們漢人這個層次了,那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的貴族,至少如和他同一時期的元曲大家貫雲石一樣。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王實甫據說是當過官的,野史說他是“以縣官入仕”,而且還“治縣有聲”,還被提升為陝西行臺監察御史;這可是相當於當時的省部級高官了,看來還是個有能力的好官,但因與上司不和,因此,在四十歲時“棄官不復仕”,從此混跡於勾欄之中,至於真實情況如何,姑且信之。

雖然我沒有資料證明以上說法是空穴來風,但憑直感覺得大為可疑,最大的可能是同名同姓之人的張冠李戴,就如同《宋史》所載的宋江,帶著數萬官兵徵方臘一般,難道朝廷不怕他再反嗎?所以,此宋江非彼宋江也,然而,一旦被施耐庵寫進《水滸》,那就被世人相信是真的了。

如果以上所述為真,如此一個年輕有為,前途無量之人,緣何突然放棄萬千身價,混跡於倡優之間,成為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呢?這個從哪方面來說都令人費解。

既然“姑且信之”了,那麼對王實甫這樣選擇唯一的解釋,只能說他在骨子裡厭惡官場,又醉心於戲劇創作,於是便“奮不顧身”地置身其中。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元人鍾嗣成著有一部《錄鬼簿》,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為戲劇作家和演員立傳的書籍,將這些人名為“鬼”,可見這類人的社會地位之低,正如他在序中所說:“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則其人與已死之鬼何異?”

按藝術成就,他將王實甫排在關漢卿之後,我不知他是以年代還是以成就排序,但他對王實甫的記載為:“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鴦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王實甫的藝術成就和修養還是有著很高的評價,因為,對王實甫的欽佩不僅僅是侷限於劇作家的小圈子,而是擴展至整個“士林”的範圍內。

但這一串詞中的“風月營”和“鶯花寨”以及“翠紅鄉”,均為當時藝人和私妓聚居的場所,由此可以判斷,王實甫並不是一個在自己園林中筆耕的劇作家,而是一位在這些地方“廝混”的浪子,也正是在這樣“紅燭昏羅帳”的地方,他汲吮了民間豐富的文化養分。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在王實甫僅存的三部雜劇中,《西廂記》當然是成就最高者,故事的情節就不用俺在此囉嗦了,人人盡知,我只是將其演變的過程作個大致地敘述。

這是一個自唐代元稹就開始寫的故事,他是以自己的經歷寫下的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戲劇《鶯鶯傳》,其結局是以始亂終棄結束,反映的是一個“薄情年少如飛絮”的人生過程,總體說來是一部愛情悲劇。

但到了宋代,由於市民階層的壯大,人們的審美意識出現了一個變異,一方面是經濟快速發展,生活需求在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卻又由理學的興盛,從而對人的禮法觀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禁錮,這就對《西廂記》的結局提出了異義。

於是,至金代出現了董解元寫的諸宮調《西廂記》,要注意,這是一個只知姓董的文人,“解元”指的是他是鄉試第一名,也就是某省的高考狀元,如當年那唐伯虎被人叫做唐解元一樣。

諸宮調是一種說唱藝術形式,類似於西河大鼓或評彈一般,以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在這部《西廂記》的說詞中,董姓之人對內容和結局作了大量地修改,最後是以張生和鶯鶯完婚結尾,但在藝術上還是比較粗糙,以至於金聖嘆評價道:“女子紅牙板,大漢鐵琵琶。”僅此而已。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及到了王實甫,又將此劇作了更大的改動,不僅將單純的說唱改為戲劇,內容緊湊,且故事情節更加豐富,以大團圓結局,體現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藝術主張。

這就是《西廂記》大致的流程,儘管後來明清之際還有其他版本,但都無法超越王實甫,就都忽略不計了,所以後世是將這部偉大的劇作算在王實甫身上了。

但後世對《西廂記》的作者為誰還是很有爭議的,最多的是有人將其歸於關漢卿,或者是“關作王續”及“王作關續”,當然還有其他人創作之說;其實,都不重要啦,我是認為就是王實甫所作。

要認證當然很是麻煩,也沒有鐵證相佐,我只是感覺到王實甫是一個特別能化用前人創作的高手,可以說,沒有元稹的《鶯鶯傳》和董解元的諸宮調,就不可能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這不能歸於抄襲,也不能說是“點鐵成金”,只能說他是化用前人作品的水平之高超。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是《西廂記》中的名句,雲天藍碧,黃花滿地,雁聲悽唳,在這濃濃地秋色中,鶯鶯在送別張生趕考,通過對這充滿離情的蕭瑟之景的描寫,道出了鶯鶯滿滿地無奈和憂愁。

但細看這醉人之句,總有點似曾相識之感,同當年千古名相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何其相似乃爾。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如此化用的手法,在關漢卿的作品中是很少見的,關漢卿是敘事高手,於情景的渲染並非其所長,而王實甫的寫作手法是長於寓景於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臻於化境,由此看來,這《西廂記》不是王實甫所作,更有何人!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至於這個寫那個續的也沒啥道理,關漢卿屬王實甫爺爺輩的人物,他要大王實甫四十歲,二人在他們的文人創作圈子,就是關漢卿成立的大都玉京書會中是朋友,成天廝混在一起,如果誰續誰的《西廂記》,敢不留原創人的大名?就如同續寫《紅樓夢》的高鶚,敢獨自署名不成?

我覺得劇中最出彩的人物,其實並不是主人公張生或崔鶯鶯,而是紅娘,她雖是配角,但她的藝術形象在劇作中特別地豐滿,於是,後世便將所有“保媒作筏”之人,皆以此為名,早就忘了她有“拉皮條”之嫌。

對紅娘的形象,湯顯祖有段最著名的評價:“紅娘委是大座主,張生合該稱紅娘為老師,自稱為小門生。恐今之稱老師稱門生者,未必如紅娘拳拳接引、白白無私也。”

《西廂記》一問世便得到時人追捧,而讓人有些不解的是,王實甫並沒有位列“元曲四大家”,這四大家是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和馬致遠,從藝術成就來說,那是環肥燕瘦,各擅勝場,但如果從知名度來說,王實甫遠比這鄭光祖的聲名來得響亮,是何原因呢,不懂。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西廂記》中的佳句多多,真可謂是美不勝收,歷來膾炙人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讚譽《西廂記》是:“詞句警人,餘香滿口”"。

王實甫不但有這名震遐邇的《西廂記》,他的散曲成就也很高,比如他寫有一首《集賢賓》,那讀後也是心曲款通,令人感嘆。

“住一間蔽風霜茅草丘,穿一領臥苔莎粗布裘;捏幾首寫懷抱的歪詩句,吃幾杯放心胸村醪酒。這瀟灑傲王侯,且喜的身登中壽,有微資堪贍親,有亭園堪縱遊。保天和自養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塵緣一筆勾,再休題名利友。”

這首曲兒名為《退隱》,其實王實甫的一生並沒有如晉之陶淵明,宋之林逋那樣地退隱,他只是在勾欄瓦肆的紅粉中消磨,如那後世的柳永或唐伯虎一般,但那些當時的王侯將相我們又能記得幾人,而他的一部《西廂記》,卻成為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的一座高峰,讓多少人望峰興嘆,止步于山腳之下。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儘管《西廂記》寫的是偷情,在歷代定是被列入禁書一類的,而歷代對這部劇作的封殺力度總是有些忸怩作態,似乎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究其原因,是這其中的男歡女愛之下,反映的是一種率性而為的人之本能,以及對美好婚姻的追求和嚮往。

還是金聖嘆說得直接:“讀西廂應與美人同坐,方能品出韻致。”至於那些被冠以無視倫理,衝破封建禮教的“大無畏”精神之類的溢美之詞,那是今人給強行安上的,與王實甫的主題思想是毫無關係的。

王實甫:西廂記為何深入人心,因為它激盪起我們壓抑在心底的春潮

每每捧讀這《西廂記》,眼前恰若繁星織錦、明霞璀璨;看的是“曉來霜林醉”,品的是“古今離人淚”,耳邊是雁聲的悽冽,眼前是滿目的黃花,思的是兩情相悅,感的是一肩的擦過,就是一生的痛!

萬林染霜,朦朧中昏沉的醉意陣陣地襲來,在眼前一片地氤氳中,我彷彿看到,一如衣袖生香的佳人,裙裾輕揚,一路地娉婷而來。

恨杏花插頭時,全付東君主,唯有讀這《西廂記》時,方才感覺到,那張生的翻牆,鶯鶯的自薦,也是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氣,我想,這正是王實甫要告訴我們的真諦,然而,現在唯有的,只有曉風殘月,淺笑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