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是他們的對手嗎?

萊茵之纓


太平天國之內訌是必然!決非偶然!一套不完善的愚人的自相矛盾的理論〈拜上帝教〉早已為以後的內訌埋下了伏筆。

曾國藩之帥才 政治才能 人氣 胸懷…等等偉人的優點,試想太平天國內又有誰可匹美匹敵呢!況還有毫不遜色之才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為輔。

勝敗有理!不在天!…


我真醜


可以確定的說如果太平天國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太平天國的失敗實際上在打下南京定都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隊伍。正如很多外國對於它的報道一樣。從太平天國的核心開始講,幾乎沒有一個人擁有系統的軍事學習,甚至於沒有一個人擁有當時社會承認的學問資歷。洪秀全屢試不第,楊秀清是燒炭工出身幾乎沒有文化。可就是這兩個人,一個聚斂起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心和上百萬的信徒。另一個率領千軍萬馬,勢如破竹,打得清政府的正規軍節節敗退。可以說這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都是很少見的。但是,在進入南京後,他們就逐漸放棄了擊敗清廷,統一中國的念頭。林鳳祥、李開芳率部北伐,原本的計劃是楊秀清和石達開站穩腳跟後立刻揮師北上接應林李二人。可是,在林李二人孤軍深入時,楊秀清卻將主要的力量都留了下來對付向榮的江南大營。事實上,此時的天平天國就已經以偏安一隅作為自己的發展策略,而不是進一步北伐進取。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由楊秀清坐鎮天京與向榮對峙,讓石達開由安徽北上接應林李。可是,他們卻放過了這個最好的時機,讓清政府緩過氣來,坐等曾國藩羽翼漸豐。

從軍事能力上來講,曾國藩遠不如楊秀清。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依靠的是自身的耐力。可是,太平天國方面卻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代際更替。楊秀清之後有石達開,石達開後有陳玉成。如果不發生內訌,這三代人逐漸交接,那麼太平天國的力量將會堅不可摧。因為這三個人聚在一起,是曾國藩萬萬也打不過的。只是可惜,內訌中楊秀清身死,石達開出走,只有陳玉成苦苦支撐,所以最後太平天國才會滅亡。


經典守望者


太平天國就算沒有發生內訌,也無法推翻清朝。但是最後剿滅他們的誰,這個就不好說了,也許是曾國藩,也許是其他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太平天國無法滅亡滿清。

這是為什麼呢?

自古以來,造反是風險最大,收益也是最大的投資。一旦造反失敗,造反者萬劫不復,自己被凌遲、腰斬等酷刑處死不說,還落得親朋好友也被誅連的地步,就是我們常說的夷滅九族。但是造反帶來的收益也非常巨大,自己及自己旗下的造反集團獲得政權,掌握天下所有人生殺予奪的大權,將昔日的仇家一拳打翻,踩在腳下;天下所有的資源財富就盡歸己有,天下所有的美色也應有盡有,三宮六院,前呼後擁,好不氣派!並且子子孫孫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家人及追隨者也一個個雞犬升天,權勢熏天。所以,儘管造反的風險巨大,堪稱世上風險最大的投資行為,但是還是擋不住數目繁多的亡命之徒,野心家,陰謀家一個個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為造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造反的高風險性註定了這些投機者,亡命之徒絕大多數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很多人看到劉邦,朱元璋極少數人成功了,卻沒有看到他們成功背後的累累白骨。

中國曆次的改朝換代,均有一個規律:就是王朝末期,該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第一個大規模造反的卻從來沒有成功的,沒有例外。(小規模的不說了,當地的地方長官就可以搞定)秦末農民戰爭的陳勝吳廣,王莽時期的赤眉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隋朝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元朝的紅巾軍,明朝的高迎祥等等。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簡單說說為什麼有這個規律,就是朝代的慣性,王朝末期雖然政治腐朽,但是爛船也有三斤釘,對比剛剛興起的大規模造反集團,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並且戰爭潛力遠遠要超過新生的造反政權。當王朝面臨造反集團的威脅,生存壓力劇增,舊王朝的統治階級會紛紛放下成見,擰成一股繩,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通過飲鴆止渴的方式來撲滅這場暴動,例如說將軍權政權人事權都放開給地方,給地方先斬後奏的權利,給予平叛有功的大臣封疆裂土,封王封侯。這個時候,新生的暴動造反集團是無法抵擋住這場來自舊政權的反撲和圍剿的。造反被平定後,往往就是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時刻了,改朝換代也迫在眉睫,舊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至於說滿清為何是這個特例,太平天國滅亡後沒有出現豪強割據,加速覆滅的現象,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老賈先聲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如果在軍事方面,曾國藩並不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太平天國中的石達開、楊秀清、李秀成、陳玉成都可以與曾國藩一較高下,甚至有的人要比曾國藩略勝一籌。但是如果在政治軍事各方面的綜合水平,那太平天國可能沒有一個人是曾國藩的對手。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內訌,而是文化鬥爭。

曾國藩是宋明理學的實踐家,也是理學大師,同時還是個實幹家。他曾經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都當過官。曾國藩18歲就進了朝廷,可見曾國藩在當官方面還是有天賦的。

太平天國造反時,正好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他還在家裡守孝,後來皇帝立即召他回京,讓他統兵平定太平天國造反。

當時的大清,已經到了無兵可以用的地步,八旗是指望不上了徹底的腐朽了,綠營也快完蛋了,大清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曾國藩的身上了,當時的大清是要錢沒有,要政策可以放鬆。

於是曾國藩從一個草根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後來曾國藩東拼西湊組建了一直湘軍。

而這支湘軍和其他軍隊都不一樣,因為上下級和平級之間都是親戚、朋友關係,所以這支軍隊可謂是上陣父子兵,這支湘軍的戰鬥力非常的強悍。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他並沒有告訴他的手下太平天國是叛軍,他只是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順的鎮壓太平天國。因為當時很多人對大清是恨之入骨,他們並不支持曾國藩。而曾國藩也非常聰明,他將這場階級鬥爭轉化為了文化鬥爭。他到處宣揚太平天國是反孔的政權,不許中國人祭拜孔子。

曾國藩就是要瓦解洪秀全內部的團結。而實際上,洪秀全手下什麼人都有,但是就是沒有高級知識分子,所以洪秀全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水平根本就高不到哪裡去。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從來不反封建,他們只反地主,因為地主是剝削農民的第一條戰線。農民起義有兩種結果:(1)被地主鎮壓,(2)鎮壓他們之後建立更為專制的地主統治。所以農民起義不能解放自我,只能被解放。由此來看,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公元前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太平天國內訌事件“天京事變”的直接後果。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自己殺自己人,對太平天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就像歷史書說的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首先,造成了內部的巨大分裂,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率眾出走,原核心領導力量基本解體,太平天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再也沒有了團結一心打天下的氣勢和勁頭。

其次,事變對骨幹力量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洪秀全、韋昌輝對楊秀清的大屠殺,加上後來洪秀全對韋昌輝及其下屬的殺戮,共造成兩萬人多名太平軍中堅被殺。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從廣西出來的,勞苦功高,久經考驗。殺了這些人,太平軍是自毀長城。

第三,如果天京事變沒有發生,太平軍挾破江南大營之勝勢,攻佔蘇常富庶地區,還可以擊敗被切分在湖北武昌和江西南昌兩個地方的湘軍。而且,這時湘軍還處於成長中,還沒有完全形成巨大的戰鬥力。假使太平軍乘銳而進,幾乎百分百一舉破之。

第四,天京事變直接導致軍事重鎮武昌失守。因為武昌當時是韋昌輝的弟弟韋志俊守著,石達開也在距武昌十里以外的洪山督師。洪山大軍應石達開之命回師南京殺韋昌輝,武昌的敵我均勢被打破,迫使太平軍不得不放棄武昌。武昌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就此放棄,造成了太平軍日後被動挨打的局面。

而這時的湘軍,在江西樟樹鎮被太平軍西征軍打敗,曾國藩被困南昌城,隨後清軍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清軍損失慘重。

如果,不發生天京事變,曾國藩基本是百分百會被太平軍打敗。

但話又說回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核心層失去了進取心,腐化墮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以這樣的形勢,雖然一時他們可能會取勝,但最終也難逃被消滅的命運,只是時間問題。






雲端白楊


我是歷史心學,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太平天國即使沒有內訌,也不可能打得過清軍。

第一、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較強。清軍擁有曾國藩訓練的湘軍和李鴻章訓練的淮軍,而且清朝軍事武器確實要比太平軍先進很多,並且清朝對太平軍武器的進口進行了軍事封鎖,太平軍槍支彈藥全靠走私。

第二、太平軍軍事戰略不行。太平軍定都天京以後,在未發生內訌前,就已經偏師北伐,但卻沒有有效的支援林鳳祥、李開芳的隊伍,雖然孤軍北上的北伐軍也一度牽制了大量的清軍,但是畢竟還是讓幾萬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白白葬送在北方,也沒有摧毀清政府的老巢。而且太平軍打仗常常是打一地,丟一地,再回去打,不如武漢是三進三出。這樣流動作戰,消耗實力不說,很難積攢財富,且受老百姓厭惡

第三、讀書人對太平天國的恨意。對傳統文化的過分破壞,讓讀書人萬分厭惡太平天國政權,一場反清起義演變為傳統文化與“西洋文化”的鬥爭,成為漢族人自己的鬥爭。

第四、外國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在華洋人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因為太平天國禁止販賣鴉片且清朝統治維護更利於外國人在華利益,在華西方國家組建洋槍隊幫助清軍鎮壓天平天國


歷史心學


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一個靠邪教蠱惑和欺騙民眾的手段來作為政治根基,從而達到個人的最高·目的,這樣的政權是不會長久的。

太平軍剛一佔領天京,領導集團就原形畢露,相互爭權奪利,盡情享受,殘害百姓,根本沒有志在天下的胸懷。

憑這樣一個邪教政權,就算沒曾國藩的湘軍,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仍然會被清朝剿滅,只是時間會久一些。

太平天國起義於1850年秋,此時清朝人口達到驚人的4.3億,由於生產力水平沒有進步,工商業又不發達,東北、蒙古地區又不允許漢人移民開發,導致人多地少,大量人口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為太平天國起義創造了條件。

此時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太平天國趁此良機,揭杆而起。

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拉美地區趁西班牙本土被法國佔領,紛紛起來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導致拉美戰亂不斷,對華貿易也深受影響,流入清朝的白銀大幅度減少,導致清朝通貨緊縮,政府常年財政困難。

但是,進入十九世紀中期後,拉美地區逐漸穩定下來,對華輸入白銀數量逐年增長,為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提供了財政支持。

1861年,在第二鴉片戰爭中清軍失利,清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慈禧被迫放墾東北,緩解了關內的人口壓力,同時清廷宣佈開始洋務運動,救亡圖存,師夷長技以制夷,使清朝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迅速提高。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列強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之後,偏師北伐,主力西征,此舉給了清朝喘息之機,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太平天國推崇拜上帝教,排斥包括儒教在內的其他一切宗教。因此,漢人士人與洋人都被太平天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太平天國只能裹脅底層民眾為其作戰,焉能不敗?

曾國藩大量引進燧發槍,實行結硬寨打呆仗,開啟了陣地戰時代,先進的裝備與先進的戰法,再加上清朝相對強大的後勤,以及漢族士人與洋人的支持,太平天國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當代曹植


太平天國如果不發生內訌,曾國藩也許不是他們的對手。但他們的失敗確是必然的。敗在其他一個什麼國藩手裡是一定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了一半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他們自身的問題遠比對手多。內訌就是一個實例。首先他們的建國理念十分不成熟。領袖也缺少戰略眼光。領導層享樂主義思想產生的太早、太大。治國、治軍理念、手段都脫離時代。難以為老百姓接受。


九日共由


太平天國如果不發生內亂,自相殘殺,曾國藩是不是打不敗太平天國,我的看法是九九八十一,太平天國非失敗不可,為什麼?領導集團的素質不高,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缺乏戰略眼光,不是高明的政治家,倒象得了飛財暴發戶,在權力財富美色前一下子腐敗透底了,腐敗是搜掉太平天國的附骨蛆蟲,,清朝這一面,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他們的將領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從小就刻苦讀書,三更燈火五更雞,從秀才舉人到狀元,一路走來,嚐盡了酸甜苦辣,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已任,曾國藩在湘軍初始,以打掉牙和血吞的韌性,在一次一次的敗仗後,愈挫愈奮,打呆仗,始終忠於大清,聽命於咸豐慈禧,清朝的政治核心的團結,一切以皇帝的指揮為進退,這是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