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古契丹人

契丹族,崛起于漠北草原,英勇善战。在中国的北方有大片土地。畜牧业和农业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契丹自产生以来经历了近千年的兴衰,而狩猎文化一直贯穿其始终,从辽代的绘画中也可以看出。

一、辽代的主要绘画形式与狩猎元素

辽代绘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反映中原契丹传统绘画艺术风格与汉画艺术风格融合的皇室统治阶级绘画;二是寺庙和古墓壁画的艺术绘画。绘画在辽代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朝阳地区还没有关于辽代画家的记载,留下的画作更是少之又少,多为墓室壁画,因此考古资料的发掘已成为朝阳地区辽代绘画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室壁画主要描绘死者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死者对生死的信仰和对来生的寄托。辽代绘画中关于狩猎的题材很多,甚至可以说是辽代绘画的主旋律。

1、技法高超的辽代画作

历史上契丹族的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草原风情而备受赞扬。据说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辽代的,例如著名的契丹画家耶律倍(同时也是辽皇太子、东丹王)、耶律隆绪(辽朝第六位皇帝,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贤长子)等等。而胡瓌(音归)与胡虔父子与他们不同,他们是山后契丹乌索固部落人,一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的画受中原文化影响却也影响了中国绘画历史的发展。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归猎图

胡瓌与胡虔父子的生卒年均不详,胡瓌山后契丹人,或云瓌本慎州乌索固部落人,后人也有人称他们是“范阳人”。因此关于他们父子到底是哪里人也有很多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父子也很有可能是其他地方的人,因为宋朝官修的《宣和画谱》等作品里面就说他们父子是范阳人,但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胡瓌父子是契丹少数民族的艺术家

因为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来,他们父子非常了解草原生活,绘画的内容也都是草原生活,胡瓌、胡虔父子传世作品各有65件和44件,全部都是关于游牧生活的景象。但是可惜的是,他的作品《阴山七骑图》今已失传,我们今人没办法去欣赏到这幅画作,只能从一些诗词记录中去了解到画的内容。

番部雪围图鉴

胡瓌是最早创作游牧民生活的画家,他擅长画塞北草原游牧民族的人物画像,同时他也非常擅长画马。

从一些诗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胡人下马图》的内容是在漫天飞沙的塞北风光中,胡人骑着七匹骏马飞奔而来,虽然不知道骑马的胡人姓名,但是他们英姿飒爽的身姿却能激发我们的豪情壮志。宋代梅尧臣称曾深深的折服于这幅画高超的绘画内容和技巧,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去赞扬胡瓌:“毡庐鼎列帐幕围、鼓角未吹警塞鸿,素凡六幅艺何巧,胡瓌妙画谁能通”。

虽然这部作品已经失传,但是我们还能从诗词中一窥其风采。同时,胡瓌也有很多其他的传世之作留给我们欣赏。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胡人牵马图

2、狩猎为主的辽墓壁画

契丹建国后,分别建设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东京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五京所在地也是辽代壁画墓的集中分布区。

辽代壁画中的狩猎画面层次很高,有的表现出写实的风格,有的表现出对美好的狩猎环境的向往。无论是什么,它都表达了契丹人对狩猎的重视和喜爱。契丹民族都非常重视狩猎这项活动,因为这是他们能在塞外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捺钵是非常重要的宗族制度,而海东青则是辽人捺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作为从游牧民族开始的契丹王朝廷,辽国建立后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点。其独特的治国特色,使辽朝朝廷在国家层面更加重视狩猎。把其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既然强调狩猎到如此重要的程度,那么,一系列必要的狩猎配套设备也必须配备豪华,比如说打猎的好助手——

海东青

敖汉喇嘛沟辽墓中发现的“备猎图”则是详细的描绘了狩猎前的景象。长胡子老者右臂擎女真的族鸟“海东青”,左臂不断抚摸坐在高头大马上,一幅即将远行狩猎的波澜壮阔之感呼之欲出。其随从们也都分列其左右,给人一种英雄出征之感。狩猎在辽墓的壁画中很常见,证实了契丹民族很重视狩猎文化。辽人们更愿意让这些壁画陪自己长眠于地下。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备猎图

二、辽代狩猎文化特点

辽国契丹人具有悠久的狩猎习俗,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辽代绘画分析其对经济,军事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1、以军事为目的的狩猎民族

契丹人生活在塞北,长期靠打猎为生。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辽代人民独特的文化特征,对辽代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长久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契丹人养成了在不同季节狩猎不同动物的习俗,这种长期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与军事战争方式非常接近。狩猎生活习俗对辽代军事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习俗不仅可以捕捉动物,补充战争的军事食粮,而且可以转化为一种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也就是“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驰兵于民,有事而战”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栩栩如生的辽代绘画中感受到契丹民族骁勇善战的英雄气质。

同时,狩猎培养了契丹民族的战斗精神。契丹民族早期生活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个民族必须不断的迁移,而狩猎培养了他们不断进入陌生环境,并迅速适应环境以及改变环境的特点。这种特点造就了契丹族敢于冒险、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斗士精神。

2、弥补种植业的不足

契丹的发展与其狩猎文明密切相关。在东晋时期契丹人以游牧民族的形象为世人熟知,但此时其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种植业也并不发达,生活资料也十分匮乏。所以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谋生手段,同时他们的草原又有许多野生动物。所以狩猎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辽史》记述“契丹旧习,弯弓射畜,以济生计”。说明打猎是他们沿袭已久的习俗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古辽国战争

在草原上,它们可以吃动物的肉来填饱肚子,把皮毛裹在身上抵御寒冷的冬天。而且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也可以用皮毛缝制,抗风能力强。这已成为他们避免挨饿受冻的主要途径。辽墓中的精美壁画,展现了契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图为身穿皮毛质衣服的的契丹人。

北宋时期,契丹在畜牧业和农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时,狩猎已经从主要的

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娱乐为主的副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狩猎始终是辽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和契丹民族的兴衰发展始终关系密切,是契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3、别具一格的狩猎服饰

近年来,在大同地区发掘的辽代壁画墓葬中描绘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型、帽子、服饰以及车马出行场景,生动地刻画了契丹人独特的服饰特征。独特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契丹人独特的服饰方式和服饰形式。契丹男装通常是长袍、左翻领、圆领、窄袖、图案简单、颜色暗沉。女士一般上穿糯衫,下着褶裙,衫内系带,穿长筒皮靴。由于契丹家乡的寒冷,长袍的材质主要是貂皮、狐狸皮等兽皮。一是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二是方便狩猎生活。

西京地区虽处中原边地,较辽之故地,气候相对适宜,因此,人们常以布帛麻为主,皮毛次之。随着中原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逐渐融合,辽故地的服装材质也有了明显变化。在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人物的穿着服饰有很明显的特色。服饰衣着均为布帛。总之,契丹民族在保留其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辽代服饰文化。

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契丹族狩猎服饰

三、总结

通过对辽代壁画的分析,我们对辽代狩猎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契丹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民族。契丹人创造的狩猎文化在主体上仍以自己的草原文化为主,后期广泛吸收了汉文化的内容。辽代的狩猎文化渗透到国家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没有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被抛弃。在狩猎活动中杀死猎物最多的部落会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契丹,这个民族的崛起与高超的狩猎技艺息息相关。因为打猎,他们擅长打仗。因为打猎,他们不断前进。可以说,狩猎文化贯穿契丹的兴衰。

参考文献:

《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