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今天不僅是

正月十一

還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

那麼正月十一與立春碰撞

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曲小文這就帶您看看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子 婿 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趕回孃家必須由孃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孃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吃烙合

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烙合子的“合”與“和”諧音,吃合子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古人認為,“十”是“齊備完美,週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前的四天作為“拜晚年”的時段。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炮 龍 節

在廣西,正月十一這天,賓陽會舉行炮龍節,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上 採 日

農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為“上採日”。上採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為何要趕在正月十一前送燈?專家介紹,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叫“上採日”,是元宵前的一個小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採飯”,舊時的各類元宵慶祝活動也在這日前後拉開序幕。

今天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立春

這一天民間有“咬春”求福

“鞭春”祈豐

“探春”等活動

萌動著的青青之力

就要隨著春天的到來

破土而出啦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送春牛

春牛,是古代用土製成的象徵農事的土牛,後改作葦或紙紮成。舊時風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地方官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歲交春》中,就記述了他的故鄉高郵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窮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約五六寸尺許,塗了顏色,有的還有一個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點賞錢······”。

貼春牛圖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牆上貼一幅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過去在農村,立春時節,農民都喜歡買一本老黃曆,作為勞動生活地參考,老黃曆上面一般會印有“春牛圖”。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咬 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蘿蔔,謂之“咬春”。吃生菜,食春盤,《月令廣義》卷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這裡的生菜就是我們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則是吃春捲,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詩意。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戴春勝

“勝”,古時人們的一種頭部飾物,有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形式,可用多種材料製成,其中紙製最為方便,春勝各有地方特色。

唐宋時盛行制春幡,謂之“春勝”。春幡為長條形,如鳳凰展翅。婦女用烏金紙或布帛剪製成燕子、雞、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鳥蟲卉樣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意在禳兇邪、求吉利,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於手臂上,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其他一些地方習俗

山西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胸前或衣袖上,廣州地區則在立春日擊鼓驅疫,祈求平安,陝北一些地方立春日要畫紅。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春天來了,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北方大部分地區還是冰天雪地。但人們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水暖三分”,細細聞,會嗅到夜晚空氣中有一種淡淡的清新的香甜氣味,不再是秋冬季灰塵、落葉味。


閒話民俗 | 當正月十一碰上立春……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天暖了,日子長了,不能再日日遊玩閒逛,俗語“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勤勞的人們過完新年,便開始新一年的勞動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