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我們從小就聽說:人有“衣食住行”的四大基本需求,並逐漸理解了它們,但是長大了發現人還有第五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性”。它們各自管著人類的服飾、飲食、住房、出行、生理,由此構成生活中大多數的基本行業。

人的第一大基本需求:衣

人要穿衣服,因為沒有其他哺乳動物那樣的厚皮毛,遠古就需要穿衣服,還有一個原因是人類進化到“知恥”的地步,知道“含羞”,從而開啟人類特有的文明社會,有別於動物。因為要穿衣,人類內部形成這樣的產業鏈:服裝設計——服裝製造——紡織工業——種棉、養蠶,最高端形成服裝為引導標識的時尚文化,比如時裝週。工業革命也首先從紡織工業起家,解決人類“穿”的問題。遠古人穿樹葉和獸皮,後來穿麻布粗衣,後來穿絲綢,後來穿棉紡衣服,近代有了化纖衣服,現在又流行純棉、羊絨等,不斷在材質和織造上窮盡技術。

人的第二大基本需求:食

人要吃飯,民以食為天,是我國古人的總結。之前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我國在漫長曆史裡所創造的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高端的有八大菜系,到清代出現“滿漢全席”,登峰造極;中端的是各種家常飲食,基礎的是遍佈各地的特色小吃。中國的美食文化可謂世界一絕,也是一個地區和民族文化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之一。法國人向來得意自己的文化,在飲食上是歐洲各國的佼佼者,而英國的飲食就顯得相對單調乏味。美國的快餐文化更是缺乏內涵了,甚至還不如祖宗英國人的紳士文化來得有範兒。

人的第三大基本需求:住

人要有住處,古人住洞穴,今人住房子。因住而帶來的產業更大,因為建築本身比服飾、飲食都要笨重。建築業、房地產、規劃設計,衍生出來的景觀規劃設計、室內設計,傢俱業、生活用品產業等等。房地產現在還是高燒不退。

人的第四大基本需求:行

人要出行,古代窮人靠腳力,富人靠轎子、船、馬等,因而歷史上先後出現馬伕、車伕、船伕、轎伕等,近代有黃包車,現在有公共交通服務業(公交車、出租車、鐵路、民航、船運等),背後則是造船業、機車製造業、汽車工業等裝備製造,基礎又是機床等設備製造,還有研發行當。

人的第五大基本需求:性

人要繁衍後代,自然進化為雙性生殖,是一直被迴避的話題。客觀的事實是,自古而今,人類有這個需求,還是很基本的,古代因此出現相關產業,現代如德國一些國家還保留著妓業。不過,這裡說的是基本需求,並非要根據現實生活形成了多大行業,而是看需求的普遍性和不可間斷性。從遠古至今,這個都存在。很不客氣地說,這個基本需求很可能是那些賣淫違法的國家也普遍存在地下妓業的原因。從這點人性出發,對宏觀人類政治的挑戰在於未來不管人類發展到何種文明,流行哪種政治制度,要麼如德國、要麼如日本,要麼如我國。如果以日本社會來看,圍繞性需求,他們發展出一整套產業——提供了一個案例——女優行業、兩性產業。總之,社會難以阻止,或者還像封建時代那樣壓制著。

難道人只有這五大基本需求嗎?

NO!我們發現,人還有第六大基本需求:玩

這是在世界二戰後,我國新世紀以來越發明顯的趨勢:人們愛玩、貪玩,不僅從小這樣,長大了,乃至到老年還是這樣,只是玩具不同,玩的內容變化了。人類愛玩,從遠古時代大概就有了,比如相互追逐、嬉戲、打鬧,這可能是人類從動物進化來就保留的。看看家裡的小貓咪多會玩。看看家裡的小寶寶要各種玩具,長大了玩遊戲,成年人打撲克、麻將、摜蛋等,老年人玩收藏、詩詞、書法,大媽們跳廣場舞——那也是玩。看看因為人類的“玩”而玩出來的產業:玩具製造業(布娃娃、仿真槍、模型車)、遊戲產業(早前手持遊戲機,現在大型遊戲軟件——電子競技,又捧紅了電競女郎、旅遊業,廣義上還有博彩業、娛樂業(電影電視等精神文化產品)。

本文的目的是想糾正古代中國塑造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認知,把被人掩飾和受發展水平限制的其他兩大需求指出來。

性是人的本能,玩是人的天性。“衣食住行性玩”,是人的六大基本需求。

內在的關係,古人也不是沒有邏輯得編出順口溜。按常識,食最重要,人不吃飯肯定要在幾天之內餓死(有人做實驗說是七天,不過還要每天只喝水)。其他五大需求顯然短期內不會要人的命,不穿衣服一時半會凍不死,熱帶更是,但是我國古人把“衣”放在首位,怎麼理解呢?

可能原因,中國古代社會是十分注重禮法和德修的社會,把道德放在首位,而道德禮儀的最顯著的體現是服飾。文化研究者從“華夏”二字解讀,認為“服裝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而儒家所倡導的周禮更是反映了“服飾”與“禮儀”之間的密切關係。可以說,服飾就是禮儀的直接體現,現在社會不仍然講求不同場合穿著打扮不同嗎?國際會議穿正裝,晚上派對穿晚禮服等等。

因此,我國古人把“衣服”放在首位就很好理解了,吃飯是小,品節體大。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裸體不是。(這是正常社會,非時下流行的非主流裸體時尚)

人的六大基本需求內在邏輯和特徵:

(1)按重要性和必需程度排列,就像金屬元素活動性表一樣,衣食最為重要,其次住行,最次性玩。這個重要性次序表,也可以看作假如兩相矛盾、不可兼得時的優先取向。即假如只能選兩個,人類首選“衣食”,因為相對於溫飽而言,其他一切都是次的。不過,從現象看,一般社會越發達,後面的需求表現越強烈,越明顯。而有趣的逆向觀察是,不管一個社會發展到多高地步,戰爭或巨大自然災害可以把它“打回”原形,進而重新表現出對上述序列的需求。

聽說這樣的故事:一次戰亂,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逃到同一船上,窮人手裡有一塊麵包,富人手裡有黃金;兩人都很餓,富人想交換,窮人想黃金;結果富人因為有了麵包活下來,窮人餓死了。

(2)按照對人的不可或缺性和稀缺條件下對個體生命的影響(就像植物對光、水、二氧化碳、無機礦物等要素的需求,控制變量的實驗),這六項是按照人的維持時間變長、抵抗性逐漸加強的順序排列——個體耐受性持續時間變長。對個體而言,(溫帶寒帶),沒有衣服不行,冬天要被凍死;沒有食物,所有人都要死;但是沒有住房、交通工具,人能堅持的時間比缺衣少糧條件下要長。畢竟野外環境下,古人類就是這麼走過來的。而個體可以捨棄性、玩,不會死亡。農村不是有被迫打了一輩子光棍的人嗎?城裡現在也有丁克家族(不求繁衍後代的“性”,另作別論)。

(3)人的六大基本需求儘管內部存在重要性排序,但是對人類整體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必不可少的。任何時候都是,區別是生產力水平不同,各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不同,形成的產業大小和產品不同,以及人們對六大需求的認知和態度不同(典型的如性)。

(4)人的六大基本需求主次分明,迭次推進,既是個體需求尋求滿足的推移規律,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推移特點:可以說,人類在工業革命乃至革命初期前面幾萬年曆史的奮鬥,都只是為了滿足“衣食”需求。看看動物世界,不是至今還沒超越這個階段嗎?超越了溫飽以後,才有住行需求,最後是性玩——看看我國六十年發展歷程,很經典:1949-1979年三十年為了溫飽,1979-2009為了住行,現在推進文化產業、服務業等。這個時間劃界是象徵性的,現實裡不會那麼明確。人類的發展,說白了還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這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最元始的動力,其他都是這動力之後的動力。人類先要讓自己填飽肚子,防寒保暖,然後要住行,最後還要玩得高興(這符合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哲學觀,物質存在先於精神存在)。反之,當生存條件惡化,人類的需求退出次序則是從後向前。看看發達國家如何削減財政預算的。

(5)人的六大基本需求整體存在迭次滿足的特點,但是時間上又存在不同階段共時性——每種需求自身存在基本和高級兩個階段。即,先溫飽後住行,沒問題;但是溫飽之後,人們考慮住行的同時,不代表不管“衣食”了,而是對“衣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吃飽穿暖就完事了,還要吃好穿好。這就是現在社會里“吃好的,穿好的”——看看個人,努力掙錢,吃喝不愁了,開始考慮房子,房子之後是車子,等吃喝房車都有了,人應該結婚生子了,開始喜歡旅遊、高爾夫球了。國人富豪,十年前不是開始玩私人飛機了嗎?土豪玩法更多。旅遊反而是平民衣食住行基本滿足之後的基本選擇。

(6)儘管說人有六大基本需求,但不是絕對講的。一方面,就像“衣服”,人在特定條件下可能不穿衣服,或者也不影響其生存,比如熱帶地區,比如單性別聚落。食物上,有人說自己就是不吃飯,靠葡萄糖輸液。住行性玩也不用說了,個體也開完全不顧。這都是特殊情況,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六大需求也可能在個體身上同時性被要求滿足,或者存在滿足,甚至與外界經濟條件無關——這裡說的六大需求“迭次滿足”的推移是強調人類在發展水平有限時優先滿足的次序。

以上綜述,人的六大基本需求內部是相互關聯的,共同作用於人類個體和整體,“衣食住行性玩”是一個重要性序列、滿足優先性的序列、發展推移序列。

也許,人們已經意識到存在這六大基本需求了。這還不是最偉大的發現。如果我們以此來重新審視人類發展史呢?甚至重新編撰世界史呢?是的,基於人的六大基本需求,而不是什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貿易,也不是什麼國家擴張、地緣政治,就是個體的人和整體的人類。

衣食住行性玩,是人的六大基本需求,如此寫出來的世界史想必一定十分有趣,可能那才是人類世界運行的本質規律。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人的6大基本需求,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