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位于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为何能够成为战国七雄?

天哥谈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也是,咱说春秋战国,老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掰着手指头这么捋,可真要是算算,咱还真真的发现,历史上在这燕国身上用的笔墨还真不多。

燕国给人感觉这压根就是马槽边上的大头蚂蚁,这就是个混饭吃的主。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老话说的好,您别扯别的,既然存在他就合理。

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掰扯掰扯。

燕国。

咱先了解一下燕国是咋来的。

话说当年周武王伐纣,搁牧野这块一举击败了商纣王,那么这商朝算是完蛋了。

周武王就坐了天下,这就开始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那么他这统治过程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当时这周武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划拉到蓟地封王,这就是最初的燕国。

给的爵位是侯爵,这是除了前朝遗留之外,新分封最高爵位。咱都知道楚国他这体量大,最开始也就是个子爵而已。

所以燕国那可是根红苗正的宗室子弟建立的,来头也算大吧!而且这召公奭和周武王的关系还不错,当年封了之后,人家压根就没有去封地,就让自己的长子管理封地,自己个蹲在镐京这块辅佐周武王一辈子。

那么这事到了公元前七世纪的时候,这燕国开始扩张,吞掉了蓟国之后,就搁蓟建立了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体燕国就是这么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燕国瞅起来是根红苗正的,那么他的存在感为嘛这么低呢?”

简单,燕国这封地太过贫瘠,搁过去说一个地是否富裕,这就看当地庄稼的收成如何,那么燕国地处北寒之地,还和戎狄这些个所谓的蛮夷接壤,所以想要富裕这俩字压根就和他不沾边。

总结一下燕国之所以存在感比较低,就俩点,一是离着大华夏的中心远了点,这二呢国力确实弱小。

燕国的弱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既然国力弱小,那么为嘛没有被吞掉呢?”

这原因多了去了,你以为燕国没有被灭过吗?历史上让齐国就灭过,后来被晋国给扶持了起来,再后来燕国为了报仇好悬没把齐国给灭了。

那么燕国为什么能够复国呢?

其实说道根子上,蹲在中原地区一帮子大佬感觉,在他们把对方灭掉之前,保留燕国帮他们抵御戎狄,这绝对是上上策。

毕竟中原地区还乱着呢?这要是让戎狄闯进来,这罪过可没人愿意背,这事您可以参看后来的晋朝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司马家的人没这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这意识可不欠缺。

这不在整个历史时期,燕国别人不撩他,他自己个到是内乱了好几次,再加上戎狄之类的,那么晋国还帮了不少忙,这中间还包括死对头齐国也帮过忙。

所以这燕国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躲过了春秋时期大兼并,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所以燕国这运气是不错。

最后他这体量也不小,地方二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之众,家里边那车有六百辆,过去那战车跟现在那坦克差不离,所以人家战国七雄的名头不是盖的,名副其实!

再说燕国是没怎么参与到中原地区的争夺大战,但他也没有忘记开疆扩土,公元前283年,秦开东渡辽水搁朝鲜半岛拿箕氏朝鲜开涮,一家伙就打到了朝鲜清川江,将朝鲜半岛一部分地区并入了燕国。

那么从这些事当中,咱不难发现,这燕国他实力其实也不弱,只是和其他六个比起来,确实小点。

他的弱小就体现在历史书当中,关于他的笔墨也就这么几件事。

第一个,燕国内乱,被守在一边的齐国给打趴下了。

第二个,后来上位的燕昭王,卧薪尝胆,让乐毅一古脑带着五国联军把个齐国揍的眼瞅着就要快灭国了。

第三个,后来的齐国乘着燕昭王去世,大败燕国军队,又复兴了齐国。

瞅见吗?三件事其实说道根子就一件事。

再后来就是,秦国把赵国收拾了,坑杀了四十万降卒,燕国感觉自己的好日子到来了,这就带着兵数次攻打赵国,却让赵国给收拾了。

这就是为嘛大家伙老是笑话燕国的实力弱小,一个都被打出骨髓的赵国,燕国都打不动,他不弱谁弱?

最后一件就是荆轲刺秦王。

所以关于燕国的事,说起来似乎能提到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总的来说他打那六个家伙是不行,但和其他的比起来,燕国还是强大的存在,其他的不行,所以跻身战国七雄没问题。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其中有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中,燕国不仅位于北方苦寒之地,领土面积也不大,为什么它能够成为战国七雄呢?

燕国来历挺大

燕国的始祖,是燕召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皇亲国戚。周武王灭商以后,就将燕地赐给了他。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前往封地,而是派了他的儿子前往,他自己则是留在了镐京辅佐。


在他辅佐期间,他的权势那是相当的大。我们都知道西周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叫周公旦,孔子对他是格外的推崇。然而燕召公在当时的地位可并不周公旦小。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周的领土,陕西西边贵燕召公管,陕西东边则归周公旦管。燕召公的地位可见一斑。

另外,在西周刚刚分封之初,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除了前朝后裔,获得的最高爵位基本上就是侯爵,而燕国就是侯爵。反观其他六国,赵、韩、魏三晋之国和齐国就不说了,名不正言不顺。秦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才被封为诸侯,为伯爵,楚国最惨,分封的时候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虽然在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但是燕国毕竟是老牌诸侯国,且来历挺大,这也是为何将其纳入战国七雄的原因之一。

燕国实力并不差

战国时候,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无非就是领土、地理位置、粮食产量等等。领土暂且不论,燕国没那条件,我们来说说粮食。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史记·苏秦列传》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一段对话,那就是苏秦劝谏燕王时说的话。苏秦对燕王说:“燕国南边有富饶的土地,北边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们即使不耕种,也足够养活自己了。”也许这里面苏秦有一些吹嘘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些情况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燕国哪怕不像秦国一样富得流油,但是也绝不会穷。

特别是在燕昭王时期还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战国格局的事情,更是为燕国加分不少,那就是乐毅伐齐事件。

此前,燕国经历“子之之乱”,齐王趁机攻占了燕国不少的土地,使得燕国损失惨重。燕昭王即位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仇。于是,他派了苏秦前去齐国做间谍。

在苏秦的怂恿之下,齐闵王一边放弃帝号,得罪秦国,另一边又积极攻打宋国,失去了三晋之国的支持。最后,燕昭王以乐毅为将,率领五国联军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城,使得齐国几乎灭亡。尽管这一事件,依靠的并不全是燕国的力量,但是光算派苏秦为间谍这件事,燕国就绝对占了大功。

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世人知道燕国并不是好惹的。

结束语

表面上看燕国十分弱小,但是能够入选战国七雄之一,它一定是有点能耐的。


小云轩谈史


战国时代,有个国家称为七雄很勉强,几百年时间都是被人欺负。

这个诸侯国的先祖非常有名,先祖召公奭姬姓,与姬发(周武王)姬旦(周公)是同族兄弟。武王灭商时,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是辅佐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的左右助手。

位列西周三公功绩显赫,召公奭被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燕国,是二等侯爵国。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样都没有去封国,长子姬克成了燕国第一任国君。

燕国在古蓟地,周围有孤竹、令支、蓟国、屠何、无终等国。这里是商人的发源地,孤竹等国跟商同族, 势力还很大。此外,这里有山戎,山戎是匈奴的一支,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

分封带来的周人只是少数,商族人很多,此外还有城外的土著人,以及山戎人。

从召公奭开始,传承了燕侯克、 燕侯旨、燕侯舞、燕侯宪 、燕侯和 、燕伯圣,中间还有两代燕候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燕惠侯是第10世燕候,前面九世燕候无名无谥。整个西周时期,仅有各代燕候名字,无事迹。

北边燕山南部平原,渤海海浸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燕国建立之初,周边的商人旧臣势力还很大,不甘心听名贵周人。燕国早期,土著和山戎不时骚扰,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燕侯墓中随葬多件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贵族也多是军事统领。

在春秋时期,燕国依然弱小,连二等强国都算不上。打不过山戎,燕国只好逃避,燕都经历了蓟地、临易、蓟、易城等几次变迁。

春秋时期,燕国成为山戎的殴打对象,多次求助于齐国。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也灭了。

齐宣王时灭燕国,燕王哙被杀,国都被占领差一点亡国。齐军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齐国后来退兵,公子职回国成为燕昭王。

燕将秦开大破东胡,向北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燕国雄兵10万,疆域千里。

到了战国末期,燕国才真正强大,位列七雄。伐齐和刺秦王等事件都发生战国末期。







仁德历史


在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中,燕国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燕国能够侪身于七雄之列,完是特殊的历史原因促成的!

首先,燕国的君主是姬姓宗亲,与周王室同族同源,因此才得以被分封为诸侯。在西周及东周春秋时代,其国力虽然比不上秦、齐、晋、楚,但却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又因其所处地区僻居北方一隅,除与胡人有所冲突之外,与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多少利益纠葛,故而燕国所处之地虽荒僻,但其国力却能较稳定的缓慢增长。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燕国积累下了一定的实力。这种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是促成燕国成长为大国的基础之一。

其次,燕国之所以能够逐步壮大,与齐国的帮助也有密切关系!想当初,在燕国国力末强之时,曾经饱受胡人的侵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为了争夺霸权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对燕国提供了大力支援,仍之不仅消除了胡人的威胁,而且还得以吞并了胡人的土地,使燕国由此开始具备了大国规模。

最后,即便在战国的代的灭国争夺战中,由于燕国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利,三晋诸国成为了燕国的屏障,使其得以远离战火纷飞的前线,而这也是燕国在最后时刻才被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而燕国虽然国力不盛、军力不强,也罕有明君坐朝良臣辅政,更没有那层出不穷的名将为助。但却依然能够成为自西周时代分封立国,直至战国末年方才灭亡的,名不符实而又缺乏存在感的七雄之一!


北疆同心


燕国地处苦寒之地,在战国七雄当中也一直是一个排名靠后的弱小国家,领土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位置,经常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出现军事问题。领土总的来说也确实不是十分广阔,但是依然是战国七雄之一。那么燕国究竟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其建国800多年甚至比周王朝的寿命都长呢?

战国时代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光彩的地方就是百家争鸣,同时最黑暗的地方也就是军事征伐不断、各个诸侯为了使自己进一步扩张大打出手,而导致民不聊生,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崩坏,而且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实在西周末期就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到了东周以后,周王室的权利才出现真正的衰落,无力统治整个邦联制的国家。

所以诸侯也往往各行其事,纷纷打破西周王朝初期所建立的身份等级制度,每一个地方领导者的野心也逐渐增强,开始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历史。而燕国便是其中之一,与其说燕国参与争霸战争倒不如说这种观点并不能服众,因为燕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并没有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能力或者说想要称霸于诸侯,但是后世以及

当时依然将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燕国是周氏正统,是在战国七雄当中资格最老的国家。

虽然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再讲这种国家的等级,但那是对于自己国家而言的。燕国的这种政治优越性,其实比战国时期已经衰落的周王室更能发挥它的威力,同时很多国家也都羡慕燕国有这一正统的权威。虽然这种权威不能当饭吃,但是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为了一个名头而绞尽脑汁,但是燕国却与生俱来,不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这些新兴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合法的统治基础,在自己已经完全掌控政权的情况之下,依然还要奋斗数十年,而燕国由于其正统性只要他承认就可以。


第二点燕国虽然弱小,但并非一文不值。

燕国确实弱小,但是无论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还是燕国在合纵连横之中的作用,谁都无法忽视燕国,苏秦的发家之地就在燕国,而且整个战国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次合纵运动都是从燕国开始。这两次合作都给秦国和齐国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甚至齐国险些被灭。在秦国合纵之时,燕国也是山东六国最关键的一环,只要燕国出现动摇,六国合纵就会出现裂痕,秦国的连横每次都会大获全胜。所以燕国之重要不在于军事力量的强悍,而是在于每一个时刻都能在联盟当中起到关键的进取作用和关键的瓦解作用。

所以秦国在东出的这近百年的时间当中,都与燕国王室保持较为理性的联系,在荆轲刺秦之前,秦国几乎出兵攻打了其他所有国家,但唯独没有对燕国用兵。甚至燕国在秦国击败赵国以及合纵灭齐之后还起到了对于秦国而言牵制敌军兵力的作用,不断进攻赵国和齐国。这正好符合秦国远交近攻之战略为瓦解六国同盟,同时也为统一大业做出了第二战场上的贡献。

第三燕国虽然地处苦寒之地,但并非土地贫瘠。

在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称雄的这七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粮仓。这也是为何是战国七雄而不是战国八雄的原因。因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战争基础,再配以强大的军力才能被称熊雄。燕国虽身处北方苦寒之地,但是粮食供应并不缺,甚至还有富余。在荆轲刺秦时,我们会知道燕王督亢之地图献与秦王,而这个地点就是燕国最富庶之地,也是燕国的军粮来源之地,所以秦王才会毫无戒备。

而且在整个战国时期,每一个雄主在变法之前,他的国家都缺少粮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但是燕国虽然一次成程序统的变法都没有进行过,但是燕国从头到尾不缺粮草。民众都不会因为人地矛盾而过着挨饿的生活。这也是燕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的原因之一,虽然兵力不算强大,但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保障能力并不差。

第四实力相对弱小,这也只是相对的。

只是与战国七雄的几个强大国家相比而言,并不出众,但并不是弱小的证明。实际上燕国人同样民风彪悍,常与胡人作战,在最初被周王室分封到这一地区的时候,燕国所统治的地方不过巴掌大小,但是最终却成为北方强国。并且与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作战,骑兵甚至比赵国的骑兵出现得更早,军政阅历更为丰富。只是常年与外敌作战,所以华夏民族内部的争雄战争,燕国并未过多参与,但并不是说燕国的军力弱小。

同时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斗争的军队在对内战争中往往并不出彩。

这是因为战争逻辑不同战争目的不同导致的战法都有所区别。不论是燕国的飞骑,赵国胡服骑射之后的骑兵,之后秦国。灭亡之时的10万骑兵南下,它们的军事战力都受到战争逻辑的不同而有所下降,以彼之短攻敌之长,所以显得军事力量弱小而已。而燕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从来胜多败少,并且燕国骑兵也有力地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燕国没有机会,讨不到好处的游牧民族才逐渐向西迁移,才给赵国一强大的军事压力。可见燕国作为华夏民族的北方屏障,究竟是否能够称之为强国呢?

但是燕国同样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历史包袱太重,自认为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古老的国家,同时也是得位最正,拥有雄厚政治底蕴的国家,所以对于一些新鲜国家燕国并不待见,即便打不过也摆着一副臭脸。尤其是与它接壤的齐国和赵国,燕国从来没有给好脸子看。甚至在两国的困难时期还趁火打劫。有利于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后反而因为荆轲刺秦加速自己的灭亡。


世界史图鉴


战国七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概念,它的提出也从来没有那一本书,哪一个前辈学者给出一个定义,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对战国时代最强的七个国家的一个总称。而这个总称的来源,最早是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方向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在这里刘向提出了“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从此之后,战国才被人们作为一个时代的称呼来使用。虽然在此之前也有战国这个称呼,比如太史公在他的《匈奴列传》中写到过: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

这里面也有战国,但这个时候的战国所说的是七个经常经常作战的最强的国家。虽然说这里面提到了“冠带战国七”,这里面也有七战国这么一个说法,但和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是说战国时代最强的七个国家,这里面有了一个时代的概念,但很显然太史公的这个战国并没有时代概念,这个时代概念是从刘向开始的。而后世之所以称之为战国七雄,其原因也是因为刘向所说的“万乘之国七”,东周时代,各个国家兵力的强弱常常以“乘”做单位,来进行参考。而现在我们所俗称的战国七雄其实就是在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万乘之国。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七雄之一,他具备了必须的条件“万乘”。

那么“地处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的燕国的势力范围究竟有多大呢?

这是战国时代的七国割据的一张地图,从这张地图上看,燕国的版图面积不小于韩魏赵三国,而至于说燕国处于苦寒之地其实不然,燕国的版图面积包涵着冀北和辽西,虽然地处边境,但也算不上苦寒,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单从这点来看,燕国早先的处境其实还要强于秦国,秦国是自从有了巴蜀之地后,才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而且,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也相对来说安稳,不仅如此,燕国还有很强的政治地位。

在周天子分封诸国的时候,燕国是被分封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即召公奭,可以说燕国是一个老牌的宗室国家,与秦、楚相比,燕国一直被其他诸侯国所接受,而且燕国的统治者一直都是姬姓,中间虽然也出现过动乱,但他既没有像晋国一样被瓜分,也没有像齐国一样而易主。另外要说的一点是,燕国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他是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中,统治时间最为长久的国家,从建国到灭亡一共经历了822年。

单单从满足千乘之国,地域范围,统治时间这三点来看,燕国也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不堪。何况燕国在战国时期也有过其突出的表现

燕国是六国“合纵”的发起者: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彊赵,南近齐,齐、赵彊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这是燕文侯与苏秦对话中的一段摘取,来自于《史记》,当时的战国割据基本已经形成,而燕国所受到的威胁主要来与赵、齐,为了改变燕国的这个局面,燕文侯在苏秦的劝说下,同意了他的“合纵”战略,并对他加以支持。可以说,燕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其实也并不安于现状。

在对外作战中,燕国是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国家之一:

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他曾打的东胡却千馀里,修建了一条在造阳至襄平的长城来抵御外族入侵,虽然说燕国在战国时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到内部争霸作战中来,但长期的对外作战使得燕国也有着不俗的战力,这一点是不能小看的。到了燕昭王的时候,燕国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了强国之列: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乐毅伐齐,燕昭王在子平之乱后,招揽人才,对外通过秦开即稳定了边境,还拓展了领土,而与战国诸国之间的作战又有乐毅脱颖而出,夺取了齐国的大片土地。

既有着“万乘之国”这一评价门槛的基本保障,又有着宗室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还能够在战国的诸侯争霸中有着自己的突出表现,虽然说燕国地处偏远地带,但把他列为战国七雄是实至名归的。


再言春秋


第一,燕国的国土主要在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一带,国土面积在七雄中名列前茅。

燕国地广人稀,是公认的苦寒之地,但燕国的军事力量和军队战斗力不弱。虽然燕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军队数量可不少,几乎全民皆兵。全国上下带甲数十万,在和游牧民族的长期战斗中,战斗力杠杠的,打的让匈奴都害怕的东胡望风而逃。此外,燕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马匹,这在当时来说可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是燕国的一大优势。燕国敢叫板齐国和赵国是有一定资本的。

第二,燕国是七雄里唯一一个王室出身的诸侯国,也是最正统的一个。燕国是召公奭,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正统的王室血脉。作为皇室宗亲和最早的一批诸侯国,燕国被封在了北方边地,替周天子守护国门,守卫周朝北疆长达八百年。这八百年里,燕国承担着防御北方戎狄的重任,把北方凶悍的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燕国的地盘和地位不仅是继承的,更是打出来的。

第三,燕昭王时期,燕国在辽东拓地七百里,国土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周边诸游牧民族纷纷臣服。鼎盛时期,燕国差点吞并齐国,不是燕惠王猜忌逼走了乐毅,燕国真就雄起了。燕国没有称霸中原,最大的瓶颈就是物质基础不足,如果吞并了齐国,燕国的军力加上齐国的财力,燕国妥妥的超级强国。


乐道好思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了,在这个时代里百家齐鸣,战役不休,各路诸侯纷纷割据一番天地,自立为王。

人分三六九等,诸侯自然也是,各国之间由最初的相互争霸,到最后扩大野心变成了相互吞并,弱肉强食,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最终在这一番较量中,出现了以七国为主的格局。

这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代表了当时兵力、国力最高的几个国家。

在这七国之中有一个国家很不起眼,甚至入选战国七雄都能引起其他人的非议,这个国家就是燕国,一个在北方并不广阔的苦寒之地中生存的国家,平时不仅要面对环境的威胁还有北方胡人的侵略,如此一个国家何以在战国中称雄?

论背景:燕国乃周氏正统

看一下族谱,燕国的始祖也就是周王姬发的兄弟,这来头可了不得,并且这燕召公一直在镐京辅佐周王室,在姬发灭掉商朝之后,蓟地被赐给燕召公,也就是后来的燕国,但是燕召公并没有前往,而是让儿子去管理,自己则是继续辅佐周王朝,这可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啊。

在燕召公辅佐期间,权力滔天,位列三公,在当时他是可以跟周公平起平坐的人,以陕地划分,西边是燕召公负责管理的地方,东边是周公旦管理的地方,周公旦是何人?平时所说的周公,就是此人。

在当时都讲究大正统的时代,燕国在初始就已经赢了,有哪个诸侯国能像燕国这么根正苗红的?

在西周时期,爵位共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公爵一般极少赏赐,当时燕国是侯爵,再看后来七雄的其他国家:秦国是比侯爵次一等的伯爵,楚国还只是一个子爵,其他各国并无爵位。

论先天优势:土地肥沃,不缺粮草

粮草在当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粮草的重要性已经在历史上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证明过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可见对于粮草的重视程度。

按理说燕国所在的位置是北方的极寒之地,粮食收益应该不好才对,但是与之相反的是燕国的物产非常的丰富,曾有纵横家苏秦对燕王这样说过,南边有土地,北边有板栗和其他农作物,就算是百姓不耕种,也比其他国家富裕。

在当时人人都吃不饱的年代,各个国家变法就是为了能让百姓吃饱从而兵强马壮,但是燕国自始自终都没有考虑过饿肚子这个情况,实在是一大先天优势。

论兵力:民风彪悍,常与胡人作战

战国七雄能够称霸的原因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国家民风彪悍,这就让士兵在前期就已经有了很强的作战能力,秦国在早期被其他国家称之为戎狄,楚国也不例外,被称之为南蛮。

燕国所处的位置也是十分的危险,东有辽东,北有楼烦等,这样的地理位置虽然造成了前期建国的不顺利,但是为其在后期战国称雄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

燕国可以说是在战国七雄中实力不是最弱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燕国被人认为弱小呢?就是因为燕国没有出过多少明君和明臣,导致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直吃老本。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再怎么强大,如果遇不到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最终肯定是会走向衰落的。

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