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和赤芍药,如何区分?

本草世界


白芍与赤芍本为一属,唐朝以前,白芍与赤芍,统称为“芍药”,人们论芍药不会分辨哪种芍药功效更为强大,《神农本草经》中也没有对于芍药的严格划分。自唐朝以后,洁白优雅的白芍成为当时仕人们的普遍喜爱的对象,从野生芍药中经过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并没有受到格外的喜爱。不同于白芍药苦寒柔肝敛阴养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于苦寒入肝经,而能够达到清热凉血而成为一位较为重要的清热药。

赤芍味道苦寒,性凉,能够人肝经,这与白芍的入肝经的作用几乎一致。所以,很多人对于白芍药和赤芍药往往是一种傻傻分不清的状态。

《本草求真》几乎是研究赤芍与白芍药物功效最为到位的一部书,其中书中一段话认为“白芍药则能与土中泄木,赤芍药行血中瘀滞”,一言以蔽之,白芍走气分而赤芍走血分,具体体现在药物治疗功效上来看,白芍由于苦寒能够入肝、脾两经,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其苦寒敛阴养血的功效是助肝阴缓急止痛的重要药物,特别是柔肝养血的功效使得白芍能够养肝血,治疗血虚肝郁而导致的胁肋疼痛;而赤芍药直走肝经血分,善于清肝泻火,对于由于温热疫毒而导致的血热出血疾病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赤芍又是能够入肝经,清热泻火,治疗目赤肿痛,疮疡痈肿的重要药物。这与赤芍苦寒能够入肝经,散热治疗肝风目赤肿痛的关系有关。《原机启微》中的方剂“芍药清肝散”是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的著名方剂。而由于赤芍清热凉血,散血中淤热,故赤芍治疗疮疡痈肿又是最好的选择。

赤芍虽然在许多方面的治疗功效与白芍有较大区别,但对于肝郁血瘀而导致的女性月经行经疼痛,小腹疼痛感觉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就是这两种中药之间最亲密的联系了!


本草世界


白芍赤芍都是芍药的根,只是炮制方法不同。


手机用户5720722271


虽然赤、白芍均属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经,常用于肝系诸证,且皆反黎芦,不宜用于阳衰虚寒之证,但其植物品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白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而赤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和卵叶芍药(草芍药)的干燥根。白芍夏、秋季均可采挖,而赤芍则主要在秋季采挖。

芍药之名称,有两种解释:其一,绰约的音转,因芍药花容绰约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称为“勺药”。白芍《诗经》称“勺药”、“离草”,《吴普本草》名“其积”,《名医别录》异名“余容”、“犁食”、“白木”,《本草纲目》又名“将离”,别名金芍药。赤芍别名木芍药,《圣济总录》称为“红芍药”。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在功效方面:白芍与赤芍功效差异显著,白芍功偏补、收,既补肝又泻肝,补者即补肝血,以养肝之体;泻者,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兼能安脾;赤芍功偏泻、散,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泻肝火,故《注解伤寒论》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李时珍指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此外白芍还可安胎止漏,清热止痢,通利小便;赤芍还能消痈散结。白芍多用治血虚肝旺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阴血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下血;肝失疏泄导致的情绪抑郁、胁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阴血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诸证;冲任失调的妊娠胎动不安以及营卫不和、自汗盗汗,痢疾泄泻之证。赤芍主要用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肿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滞、络道不畅的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因此,临床上益阴和营、养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缓急止痛、清热止痢方剂中,常用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痈散结方剂中,则常用赤芍。

关于白芍与赤芍的炮制方法是否有区别,历来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二者炮制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说:“赤芍药制度并使恶同白芍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赤、白芍的入药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制方法大体相同,皆为炒、酒炙、醋制、麸制等,但白芍的炮制方法更加丰富。白芍需经沸水煮后除去外皮,然后再煮后晒干入药;赤芍中的芍药苷主要存在于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净晒干入药。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与白芍柔肝健脾、养血止血的功效联系起来,提示芍药炮制方法的选择当与其功效发挥方向结合起来,如要发挥赤芍“泻”、“散”的功效特点时,生用即可,不需要炮制;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发挥其“补”、“收”的特性,具体内容将在后文《炮制方法对芍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中论述。

二者均可用于内服,既可入汤剂,又可入丸、散等剂;但赤芍消痈散结时常外用。痰湿内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虚无瘀,疮痈已溃者慎用赤芍。




诗词与美文欣赏


赤芍带皮,白芍去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