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身边的年味还有哪些?还和小时候的一样吗?

梅罗武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年味也越来越淡。

包饺子,贴对联,最后就是看春晚了


劳道的揪片子


我来谈谈我们老家湖南邵阳的年味吧。

儿时的年味记忆

记忆中湖南邵阳的“年”是从腊月21日开始的。那时候的村不叫村,叫**生产大队,组不叫组,叫第几生产队。到了腊月21日,生产队便放假了,生产大队要到腊月24(过小年)那天才放假。从21日开始,各家各户开始打扫卫生,屋前房后,除草修坎,修整牛栏猪圈,鸡舍狗窝。这些工作平时没有时间集中去做,过年了,有几天空闲,所以就集中在一起处理。

到了22日,村子里开始杀“年猪”。那时候杀“年猪”是要办手续的,说是手续,其实很简单,就是向生产大队交2块钱的税,开了税票后,猪肉就可以到市场去卖。一般的农户杀一头“年猪”,卖3/4,留1/4,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卖一半留一半。杀猪那天,一些关系较好的农户,每人拿一个小碗或者杯子早早地等在杀猪户家里,杀猪的时候,去接一杯纯猪血(从刀口直接放进杯子里的),这样的猪血是用来做邵阳“猪血丸子”的,一头猪的血可供大约10户人家做“猪血丸子”。

23日,各家各户开始蒸酒打豆腐、做猪血丸子。24日过小年,祭灶神。25日杀鸡宰羊、干塘(将水塘里的水抽干)抓鱼备年货。

在湖南邵阳的民俗里,有债务不过年,年了年断的传统,所以,从26日起到29日止,属于债务清偿的高峰阶段。有账的算账,有条子(借据、欠条)的还钱。到了大年三十,没搞清的事也只能放下,没讨回的债,只能等来年。三十日去别人家讨债,不管有理没理,都会受到旁人的谴责。

对儿时的我们来说,除夕是一年当中最快乐的一天。一大早,我们便将积蓄了整整一年的零花钱全部拿出来,跟随父母到城里去逛街。除夕那天,我们可以自由地购买自己想要的玩具、鞭炮和图书(一种小人书),购买过程中,如果少那么几毛钱,可以到父母那里去“透支”,完了从自己的压岁钱中扣除。

逛街逛到下午4点多钟,集市散市,店铺打打烊,逛街的人陆续散去。空荡荡的街上只有出租车还在忙不迭地做生意。到5点多钟的时候,农村人也各自归家,等待年夜饭。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春晚,我们在年夜饭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即不能去邻家串门,也不能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只能呆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

吃年夜饭是很有讲究的。首先,一家人凡是能够赶回家的,必须赶回家,而且要等人到齐后(不管老幼无分男女)才能开餐;其次,柴火必须烧的红红旺旺,一家人围着柴火吃年夜饭;第三,吃年饭时,一般是不会有人串门的(年夜饭正式开餐前,都会放一串鞭炮,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年夜饭已经开始,请勿串门)。特殊情况下有人串门,那是必须留下来一起吃年夜饭的,如果来人不愿意留下一起吃年夜饭,主人家会特别生气,甚至会发火,因为年夜饭时有人闯入,意味着主人家会增添人丁,所以主人家必须将“人丁”留住,吃过年夜饭就相当于已经将人丁留住了;第四,年夜饭开餐之前,必须先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第五,年夜饭过程中,不能讲那种不吉利的话。吃完年夜饭,便开始漫长的守岁,一直要守到零点,大人们才会开压岁钱。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就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了,只要第一家鞭炮一响,整个村子就闲不住了,到6点多钟,全村的鞭炮会燃成一锅粥。吃过早饭,各家族按照班辈先后次序,由家长带着小孩开始拜年。

记忆中儿时的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是有浓郁的乡情、亲情和真诚在内,那时候的人没有现在这么势力这么市井,所以年味很浓,很值得怀念。

现在身边的年味都带着铜臭味,感觉一点“年”的影子都见不到了!“年”的味道是老百姓过出来的,而不是用“春晚”的嘴说出来唱出来的。邵阳的“年味”中,除了“猪血丸子”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年味”外,其他的都和现在的食品药品一样,大都是假货!


宝庆山人有话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在收割晚稻,种下了油菜之后,就开始嗅到了年味:爸妈动手熬制米糖了,这是门技术活同时也是体力活,材料是米、谷芽、

米头天就要浸泡,第二天早上就把带水的米用石磨磨成浆,然后放到锅里搅匀,这就是考验体力的时候了,你得努力搅,使劲搅,不能使米浆结成块,还要注意,不能烧糊了。(这门手艺到我这辈就要断了传承了)。米糖熬好后,就得动手剥花生,炒芝麻,炒黄豆,爆米花了。最后把制好的米糖化开拌入花生、芝麻、黄豆和爆米,拌匀倒入模具里压实,最后用刀切开。这是当时我们这里的四大主年货:花生糖,芝麻糖,豆子糖和芝麻糖。小时候的最爱。这些都准备好后,年也就快到了,爷爷就开始写对联了,那时我爷爷写对联可得好些天,亲戚们的,朋友们的,还有左邻右舍的,都得写。这个时候我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爷爷的书童了,磨墨,裁纸……我觉得我比爷爷都忙。

年三十那天,清早起来,洗漱好后,第一要紧的是烧香敬天地,祭祖宗。然后把去年的对联撕掉,贴上新联。

正月初二起直到元宵节前都是在走亲访友或者是接待亲友中度过的

现在,所有的年货都是从市场上买的,就连家人的团聚也就仅仅是十天左右,腊月二十二三回乡,正月初六,七就又要外出打工了。真正的只是回家了一番思乡的情。




栖云逸士


八十年代的春节,吃什么菜都香。过年时,吃上一顿肉,买一身新衣裳,都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开心雀跃,无比欢乐。放着大鞭炮,挑着自制的红灯笼,飞快的奔跑。。。

忆起童年,开心的像个孩子。因为有人疼,有人爱,有人玩耍,有人相伴。过年,总有说不完的往事。

而今,人情味淡了。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算过年了。吃肉穿衣不再奢侈,再也没有当年的快乐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往事难返。



逸寒行书课程


不一样了,小时候就盼着过年,过年能穿新衣服,吃平常吃不到的好吃的,能见到好多亲戚还给压岁钱,还有锣鼓喧天的秧歌。

现在也不是年纪大了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感觉日子还没怎么过呢,就又过年了,太快了,根本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期待了!


陈获获


现在不叫过年了叫春节,是一个大节,过去过穷日子过年改善一下,还会发些补助粮油大家凑热闹一起来吃,现在大长假可以去远处走走也一样快乐。当然借春节大团聚一下交流一下感情也是必然的,不能说过去就快乐现在就冷漠,小时候过年发愁的多,没有卷什么都买不到,碰到不要票的排长队,从心里讲我是不愿回到过去。


平常谷


记得小时候过年,贴春联、压岁钱、走亲戚…一样少不了!只要跟过年有关的都玩得不亦乐乎,现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留给我们的只剩满满的回忆。

现在想想,以前小时候的过年那才叫过年呢,

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小时候,腊月十几就开始赶集了,小时候,腊月十几赶大集真是人山人海,大人们挑挂历春联,小孩子忙着挑选各种玩具。那时挂历上几乎都是漂亮阿姨,玩具就是各种枪啊,炮啊。

现在,腊月十几跟平常日子一样,大人们该上班上班,上学的孩子们该补习补习,对年货也没啥概念,对过年更没啥感觉了!

现在,小朋友们平时想吃啥有啥,对过年的零食已没有太大的兴趣!大家只会关心,你的平板里有什么游戏,什么游戏最好玩…


金旺源茶叶


现在身边保留的年味有:贴对联/窗花,挂灯笼,穿新衣,年夜饭,看春晚,祭祖,放鞭炮,拜年,发压岁钱。

和小时候的年味不一样了,有以下原因吧:

1、年味淡了

小时候过年前期会有一系列筹备活动,如打糍粑,杀年猪,腌制腊鱼腊肉,炒瓜子花生,大扫除等,那个热火朝天、互帮互助的场面,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很喜欢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些活动也让邻里之间显得更亲近。现在很多东西都是直接买回,或机械加工了,传统的东西不见了,邻里之间的人情也更淡薄了。

2、盼头少了

以前物质没这么丰富,经济条件也差,就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和吃上好吃的,盼着远在城里的叔叔回家带回一些没见过的新玩意。现在基本都不愁吃穿,农村也啥都有了,每天跟过年似的。

3、内心不自在了

儿时既能收到压岁钱,又能在亲友相聚时无忧无虑的跟小伙伴玩耍。大了成家了不但要给晚辈发压岁钱,还多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压力。





轩仔妈


現在的年味已經幾乎消失殆盡。

現在已經是衣食無虞,新衣服隨時可穿,美食也是隨處可得,鞭炮的限制燃放,讓僅有的一點年味成為人們歡喜的源泉。

小時候的過年,卻大不相同。直到現在還是依然記憶猶新。

媽媽為自己孩子做的新衣服,爸爸給孩子們做的各式各樣的燈籠,只有200頭的鞭炮要一直放到過完年,各種只有過年才會吃到的好吃的:炸排叉、炸丸子,米粉肉、佐餐酒、西紅柿炒雞蛋。。。。。。


書法家劉東來


几乎没有童年味道了;滚铁环受成了打高尔夫.用砖头打土皇帝成了打保龄球.折纸飞机成了玩遥控航拍.玩手绳成了玩魔方及变形金刚.下河游泳成了泡温泉.……,只有抽缧砣.打长牌.放风筝的老人年身上还依稀保有一点残存的儿时印象,拍洋画.糖纸.烟盒.打玻璃球.修房子等这些儿童常规玩法早己不见踪影,这也反映了儿童游戏的进化吧。我个人对苦难童年所玩的低端游戏并不留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