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吳國和蜀國誰強一些?

14就


明代大才子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整首詞基調慷慨悲壯,蕩氣迴腸。每每讀來內心當中總有一種江河奔騰,紅塵滾滾,名利遠逝的感覺,彷彿有一種嘆息,有一絲壯志,又有一縷恬靜淡然,生動地描繪出漢末三國亂世梟雄之間割據紛爭的局面。

作為三國"魏蜀吳",到底哪家實力更加強勁,無非需要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面入手對比。

蜀漢縱有"天府之國"的盛譽,主明臣賢,文有諸葛孔明的智慧,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的勇猛。恰恰是歷史上名聲最大、美名遠揚的一群人所建立的政權卻最先滅亡。蜀漢最有實力的不是文武硬件,而是道統所在。正如兩代君主傾全國之力所追求的"興復漢室"。

政治上基本承襲漢制。丞相作為百官之長,總攬朝政,三公中司徒協助處理國家事務。雖然丞相和司徒兩官並立,但是司徒政治級別和權力遠不及丞相,更多以丞相副手身份上朝理政。蜀漢政權最引以為傲的應該是《蜀科》,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法典,作為割據勢力能夠草創制度實屬難得。《蜀科》由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五人聯合創立。雖然規章制度嚴苛,但是法律公正,執行公平,深得蜀地老百姓擁戴。

軍事上以北伐為主。自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首次北伐開始,至景耀五年(262)姜維兵敗。蜀漢政權進行了長達34年的北伐之路,最終導致蜀漢國庫空虛,兵敗國亡。蜀漢後期沒有可用的良將也是其滅國的一大原因,這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經濟上空前繁榮。蜀漢政權本身地處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十分發達,加上諸葛亮對農業和水利的精心管理,使得蜀漢的經濟和人口達到空前的繁榮。益州的戶口已經過百萬,比起中原地區十戶僅存一戶的現狀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稻田一直保持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歷史界曾評價蜀漢政權的農業"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曹魏政權一直飽受詬病,理由是曹家的皇位來路不正。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客觀存在的實事。曹阿瞞本人一世梟雄,能文能武不必多說,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文官: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滿寵,楊修,許攸,司馬懿;武將:于禁,許褚,典韋,李典,樂進,張遼,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張郃,徐晃。如此龐大的幕僚集團,曹魏理所當然在三國之中坐穩老大。

政治上曹操開創 "唯才是舉"的制度,以更好地服務於廣攬人才的政治需要,"唯才是舉"打破漢朝舉孝廉制度的諸多弊端,可以使得大量的人才由底層通往上層。曹魏政治上的第二大貢獻是削減法律,去繁就簡。太和三年(229),魏明帝重新修改法律,制定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和《軍中令》加起來不足百篇。曹魏的《新律》使得封建社會法律由繁入簡,對後世特別是晉律和唐律影響深遠。

軍事上多邊防禦。曹魏一方面要面對來自蜀漢北伐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鞏固邊防軍事,南匈奴、烏桓、鮮卑、羌、氐、高句麗、倭國等周邊諸多政權勢力。

經濟上平穩發展。三國中毫無疑問屬曹魏人口最多、農耕區域面積最廣,封建社會地廣人多是一個地區能否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由此使得曹魏實力最強。曹魏政權同樣注重農業生產,逐步推行屯田制,大量收納因戰爭造成四處遊逛的農民給他們分田種。史料記載,曹魏在籍人口至少443萬人,滅蜀後加上蜀地戶籍,人口多達537萬人,再加上黑戶人口,則曹魏政權人口將多達1300萬。

低調的東吳好像在整部三國史中忽隱忽現,可有可無。作為盤踞江東的一股勢力,東吳政權一沒有匡扶漢室的決心,二沒有統一天下的理想抱負,除去孫策孫權一代雄主尚有雄才大略,後世子孫個個習慣偏安一隅。

政治上受士族影響頗深。除卻基本的官制與魏蜀大致相仿,東吳地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當地士族,這些士族人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部曲,特別像顧陸等江東士族極力排斥朝廷官兵,族內收納大量的人口,東吳政權為了爭取到政治支持,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軍事上,東吳地面上幾乎沒有遭受戰火洗禮,唯獨一次赤壁之戰,使得東吳有機會展示一下軍事實力。另外,便是與蜀漢和西晉的幾場小規模戰役。

經濟上由於東吳佔據長江天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吳的人口增長極快,新開闢出的農田呈現倍數增長,加上東吳十分注重農業的發展,廣泛的興修水利。鼎盛時期,登記在冊的人口有256萬人,其中普通百姓五十三萬戶、官吏三萬多戶,如果加上士族手下的私人部曲,東吳人口保底550萬。

總結對比:

經濟和人口:曹魏第一,東吳第二,蜀漢第三,按照人均或單位面積農業經濟來算,東吳應當排首位。

軍事:曹魏第一,蜀漢第二,東吳第三。(僅僅以戰功和參戰數量、規模為參照)。

政治:曹魏第一(創新唯才是舉制度),蜀漢第二(草創《蜀科》公正嚴明),東吳第三(士族影響太大,根深蒂固難以拔除)。


煮酒君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吳,蜀以三足鼎立為存。其中以魏國最強,其次吳國,在就是蜀國。為什麼吳國比蜀國強?下面咱們來分析分析。



首先,從地盤上看,吳國戰佔據楊州,交州和半個荊州。漢末十三州佔了兩個半,而蜀國只佔了一個益州。十三州是以經濟和人口劃分的,吳國比蜀國多了一個半,所以國際力至少為蜀國的兩倍。



二,從人口看,吳國在冊人口二百於萬,而蜀國僅僅不到一百萬,吳國人口基數是蜀國的兩倍多。古代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口,所以蜀國比吳國差遠了。



三,從經濟上看,吳國所控制的荊州,揚州,江東一帶都是比較富裕發達的地方,而蜀國僅僅成都平原開發程度比較高,經濟比較發達,蜀國的賦稅和糧草幾乎全壓在百姓身上。所以從經濟上吳國要比蜀國富裕的多。



四軍事上,蜀國也比不上吳國,夷陵之敗後,蜀國主力盡失,直到蜀國滅亡都沒緩過來。當時吳國有兵馬二十多萬,比蜀國多了一倍,?兵源遠比蜀國豐富。

從以上觀點看,吳國整體比蜀國強了不少。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請大家多給意見,謝謝!


解讀中國歷史


三國時期,演義稱作天下三分,鼎足而立。其實,魏國綜合國力比吳蜀加起來都強大。剔除魏國,東吳和西蜀作一個比較。

先說疆域:

吳國領有揚州、荊州、交州三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來說,吳國的勢力範圍包括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

蜀國只有益州一個州,單論州的話,益州不小,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

再說人口和軍隊:

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

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萬。

第三比較人才。

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而蜀國呢,劉備作為一個流浪英雄,一直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已經年過四十,雖然他們在這之後也都有過出色表現,比如張飛在漢中爭奪戰中的功績,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畢竟他們年齡擺在那呢,巔峰時期已過,馬超不被重用,黃忠也是一把年紀。劉備佔據益州之後,一來當地人才匱乏,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第三、蜀國群臣不和,地方豪強並未歸心。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頓時陷入混亂,姜維一個人還多次被排擠,遠離權力中樞。一個宦官黃皓把持話語權,蜀國能不亡才是怪事?


白亦詩部落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足鼎立,魏國是公認實力最強一國,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天下大勢盡於魏。那麼蜀國與吳國到底誰強,下面從以下五點分析:

疆域

東漢末時分為十三州,九州歸魏,蜀國僅佔益州,自設梁州作為與魏國的緩衝帶。而吳國佔據三州,荊州揚州大部,外加交州,自設廣州。由此可見,吳國疆域大蜀國太多了。


人口

這個好多記錄都不一樣,不過當時蜀國人口應該有300萬左右,而吳國應該有500萬左右,吳國地處江南富庶之地,而且蜀魏常年戰爭,很多人都會流向吳國,這讓吳國人口大大增加。

軍事

蜀國常年征戰,南擒孟獲,北伐魏國,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軍事實力強悍,士兵素養高,就是軍隊數量少,兵源不足,吳國則是人多。不過個人認為吳國就是慢慢發展壯大,相較於蜀魏兩國,社會平穩,百姓生活水平高,當然就像南宋一樣,一旦蜀魏分出勝負,而吳國就是被養肥的羔羊等待宰割(個人想法)。



人才

蜀國五虎上將赫赫有名,又有諸葛孔明當任丞相可謂風光無限,然而後繼無人,一為益州人才少,都需要培養,時間週期長。二為益州交通不便,四周群山圍繞,人才去投奔要翻山越嶺,曾有魏國大將夏侯霸投奔蜀國,到半路殺馬充飢,多虧蜀國發現及時,不然就死在路上。三為黨派之爭嚴重,任人唯親。

吳國人才大多不出名畢竟戰少,不過個人覺得江南還是人才濟濟,像周瑜,呂蒙,後面的陸遜等等。



經濟

這個我就不多說,益州地少人少多為小農經濟,稍微有點錢就去打戰了。而吳國一直修生養息,發現經濟,又是臨海地區,有著密集水利網,交通便利。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尊重歷史,方能以史為鑑,我是歷史微旅者,歡迎關注我,一起討論學習進步!


歷史微旅者


吳國,集三世之功,歷經其父孫堅、其兄孫策開創穩固,到了孫權接任時政權已經相當穩固。江東人才輩出,無論治國理政還是迎兵作戰都有相應人才獨當一面,武有孫權呂蒙陸遜等帥才,文有張昭魯肅等大智之人,孫權又是當世之梟雄,所以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都無法把吳國攻下,只能和吳而圖其他。

另一方面,蜀國,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是從社會最底層起步,歷經磨難一步步披荊斬棘建立蜀漢政權的,雖然蜀漢將少人稀,但是多是以一當百之人,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均有萬夫不當之勇,號萬人敵。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謀士,均屬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奇才,雖然龐統在伐西川時戰死,但是臥龍鳳雛都是得一便可得天下的人,所以對蜀漢的實力影響並不大。蜀漢對於吳國來說,吳空有抵擋之力,卻無伐討之能。對於後期的魏國來說也是如此,吳蜀聯盟,魏國只能防守而不能進攻,遂成三足鼎立之勢。

實際上吳主孫權也一心專注於守業,周瑜在時尚有一統中原之心,周瑜死後便全力守國再無征戰之心了。所以在後期都是魏蜀的戰役,三國之中,曹魏領土廣袤人才濟濟,實力較吳蜀更大一些,但是並沒有達到吞吳滅蜀的程度,而吳蜀兩國則相對較弱,實力難分伯仲,所以相互團結合力抗曹。這便是三國亂世之文濤詳解,一字一句皆出自己心得,打字不易,希望能夠為君解憂消愁足矣。


中華詩人文濤


三國承襲於漢,《出師表》有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由此可知蜀漢政權所佔據的是僅僅是益州,且只能說是益州的部分,南方的少數民族蜀漢無法做到直接統治,雖然南方反叛被鎮壓但從這點已經說明蜀漢生產力有限。夷陵之戰,再加上連年北伐,蜀漢可以說國疲而民困,舉全國之力恐怕也只有十萬之眾。

東吳政權佔據了荊州部分和揚州,這兩地特別是荊州是天下交通要道且民殷國富,揚州經過孫吳三代人開發生產力已經大大提高,再加上東吳大戰較少休養生息,國力基本得到保存。

最後在古代國家實力的決定因素是人口戶籍,蜀漢滅亡時90萬,東吳滅亡時達到230萬,實力顯然東吳更勝一籌。



睿澈


關於吳蜀強弱之分到了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在明面上雖然是地廣勢眾,而且又據有長江天險,其富強遠勝於蜀漢,但論鋒芒之利,後勁之強,對魏國威脅大小來說,蜀漢是在東吳之上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精於治國,長於韜略,而且一直有抱負,素懷鯨吞吳魏的野心。在蜀漢出峽重創之後,他生聚休養,蓄足兵力之後,還是乘隙而出,舉全國之力向魏國發難。

吳國孫權據地數千裡,擁兵三十萬,其實還真的不如僅恃一州之勢的諸葛亮厲害。

我是比較認同孫子說的,天下強弱之分,在於其理,而不在其勢,孫權那個人圓滑多變,心裡想的只有劃江而治,割據吳越,而且知道他的勢力和威望不足以在中原地區一呼百應地蠱惑人心,動搖不了魏國的根基,所以他是屬於“守則盡全力,功則勁不足”,就是遭到別人進攻的時候全力防守,主動進攻的時候稍微遇到點阻礙就放棄了,他是這麼樣的心裡,所以很難對魏國構成威脅。

倒是諸葛亮,話裡話外,書上紙上奏摺上,都把匡復漢室,一統六合掛在嘴邊,放在心裡。志不在小,意不在虛,竭力鼓動川軍和百姓捨生忘死,秣馬厲兵,一心一意的要以滅亡魏國,重振炎漢為己任。對曹魏的威脅極大。因此,我的觀點是蜀漢比東吳要強,大家覺得呢


星河菡萏


從東吳搞的那些搖擺不定的把戲,譬如一會兒稱自已為漢將軍,一會兒稱自已為吳王,一會兒搞稱帝。

呵呵,總之是很不堅定,不堅定源於現實的威脅。

能威脅東吳的有誰?

不外乎就是蜀漢和曹魏。

荊州很長一段時間控制在蜀漢手裡,東吳的發展受到抑制,只得選擇偏安和支持和劉備集團聯盟。

蜀漢在軍事上的咄咄逼人,連曹魏都怕,所以更別提東吳會不會擔心這位夥伴。

一直被壓制的東吳雖然有想找突破口,奈何逍遙津一役使得吳國就此偃旗息鼓,態度消極。

獲得荊州,格局已經差不多穩定下來,諸葛亮北伐,吳國喊喊口號,做做樣子,哪怕有心還是因為過去的發展太慢,從而形成寸步難進。

因此,在中介物曹魏的比對下,吳國弱於蜀漢是不爭的事實,它就彷彿兩大強者的獎品,勝者拿去吃。


鴻哥iouyh福小鋪


三國中,論綜合國力,蜀國一直弱於吳國,但是爭霸天下軍事實力的話一直是蜀國略勝一籌!因為地形的限制,東吳只能偏安一偶,雖然水軍舉世無雙,但是騎兵,步兵卻不夠強!這也是為何孫權在位時期,遲遲無法涿鹿中原的最根本原因!

可是蜀國就不一樣了,騎兵,步兵都是百戰之師,戰鬥力十足!後來又組建了無當飛軍,整體戰鬥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再加上蜀漢的軍隊一直在前線作戰,屬於身經百戰,必然碾壓東吳將士一頭


小高論古今


毫無疑問一定是蜀國,夷陵戰前蜀國大軍嚇得孫十萬面北稱臣就能看得出來。後期雖然蜀國變弱了,但是仍然要比東吳強的太多,魏國伐蜀的時候打得相當艱苦,要不是老鄧艾關鍵時刻硬拼了一把陰平小路,能不能打下來都不好說,反觀伐吳的時候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王濬和唐彬一路狂奔搶頭功。

當然,不同時期的事情放在一起比較也難免公平,但大體上還是看得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