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烟郭说历史


崇祯继位之后明朝还没有走向穷途末路,如果当时崇祯能够采取正确的对策,应该可以翻盘。我觉得崇祯只需采取三个对策就行了!

第1个对策,继续重用魏忠贤。


到明朝末年,朝中东林党人的势力已经变得极为庞大了。这群人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绝大多数人都缺少家国天下的情怀,变成了一群国家蛀虫。所以,当东林党一家独大的时候,必须要有一股势力能够与之对抗,而魏忠贤就是担任了这样的角色。崇祯继位之后,其实应该继续重用魏忠贤,让他和东林党互相制约。同时,魏忠贤也可以担任充值中的白手套,帮助他去东林党那里搞钱,这样,东林党既不敢瞎胡闹,崇祯也有军费了!

第2个对策,推恩令。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们和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一样除了消耗政府的银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关键是这帮人消耗的钱粮太多了,到嘉靖年间宗室每年消耗的俸禄已达200万担粮食,到崇祯年间估计怎么着也得300万担。 所以,崇祯应该效法汉武帝执行推恩令,减少国家负担。而且,明朝的王爷们比汉朝的王爷们可弱多了。由于明朝历史上爆发过燕王朱棣造反,宁王朱宸濠造反,所以这些王爷被看得死死地。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的王爷们已经没有了可以反抗朝廷的军事资本。所以,如果崇祯执行推恩令,那些王爷虽然不愿意但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推恩令之后,明朝的财政负担又会减轻许多。假如推恩令可以节省100万担粮食,按照2两银子一担计算,就可以每年节省200万两银子。

第3个对策,放权。

其实,明朝到了末期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相比都没什么区别。由于朝廷腐败,整个国家的执行力已经降低到骇人听闻的水准。这个时候,面对各地的反叛和农民起义,如果依靠朝廷的统筹,不仅效率低,而且由于得不到一线的真实情况,也会在发布政策的时候出现巨大的偏差。所以,到王朝后期,朝廷往往两害取其轻,为了保证王朝不被覆灭,开始向地方放权。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大起义是这样,清朝末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是这样。


明朝虽然没有办法效法清朝,但崇祯完全可以效法东汉末年对地方放权,给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的将领更大的自主权。包括但不限于财政大权和军政大权。也就是说通过把当地的军官培养为军阀来对抗李自成、张献忠和皇太极等人。

有人可能会觉得,明朝的地方将领对付农民军可能不是问题,对付皇太极的后金就不行了。不是这样的,从努尔哈赤起事以来,明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并不弱于八旗。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当时八旗子弟已经不事生产,开始变得养尊处优,战斗力和努尔哈赤时期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明朝军队当时更烂罢了。


所以,只要崇祯放权,让地方将领放开膀子和后金作战,最起码有能力在北方的边境上建立一道后金无法逾越的防线。如果崇祯愿意把外东北地区送给那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后金就得被灭掉。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将会崛起几个让崇祯朝无可奈何的大军阀。不过,即使崇祯不放权,到崇祯后期吴三桂、左良玉等人也已经成为军阀了!

所以,与其这些军头早晚军阀化,还不如把他们送到关外、西北和敌人死磕。

以上三个举措可以让明朝的运转保持比较正常的水平上,还可以解决财政困难,更重要的是让明朝有了一群敢于和敌人拼命的军人。

如此,明朝怎么着也能再延续几十年!


历史风暴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庄烈帝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朱由检心如死灰,在煤山自缢而亡,至此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很多人说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嘉靖沉迷修道不问政事,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两位皇帝的确应对明朝灭亡负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明帝国亡在崇祯手中,也就是说崇祯帝要负主要责任。

再看时间,在1598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明军还赢得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垫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明军的战力不可谓不强。到了崇祯年间,手下大将如云,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等等,兵力仍有八十万之多。

李自成兵多,但空有其表,战斗力差,后金军实力强悍,但兵力少,且有山海关阻拦,很难攻入京城腹地。皇帝的统筹规划能力在此变得尤为重要,要说崇祯可以同时剿内匪平外贼,扭转乾坤这不太现实,但如果规划得当,延长明王朝寿命应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崇祯不死,吴三桂不会投降满清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灵魂核心,所谓人无头不走,如果皇帝都死了,手下的大臣、将领必然会人心涣散。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很多人有南迁的想法,虽然这有些许懦弱做派,但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假如当时没有于谦挺身而出,北京保卫战的胜败还很难说。

北宋靖康之难过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虽说赵构这个皇帝经常被后世人唾弃,但要没有赵构建立政权,组织军兵抵御金兵,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南宋中兴,可见皇帝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史料记载: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在国家危亡之际,大臣劝说崇祯帝南迁,崇祯帝果断地拒绝了,一方面这是崇祯的性格所累,刚烈的性格令其无法接受亡国的现实,于是他选择“死社稷”,另一方面,崇祯帝做不到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时南迁应是最好的办法,倘若崇祯帝南迁,可能出现转机。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为运筹天下的王侯。崇祯帝则无法忍受屈辱苟活,他的死也就宣告的国家的灭亡。

当然,崇祯帝或许也想南迁,只是太过顾及众臣的想法,一直想寻找个台阶,结果自己被自己所累。

崇祯的死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投降,此时的关宁重兵还在吴三桂手中,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吴三桂也陷入到激烈心理斗争中。吴三桂的忠诚度也许不高,但如果崇祯还活着,他必定还是会去勤王,如果崇祯南迁,吴三桂也会率兵辅助。

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清军击败过,倘若崇祯手中牢牢地掌控着这支部队,再设计拉拢李自成的部队,明朝必定不会亡国。

而且南部是赋税重地,西部是张献忠在,北部李自成跟满清作战。负重前行固然重要,但是当背负的东西不能保命,反而害命时,不妨丢掉这些,集齐骨干,以图再起。

南明尚且存在了十八年,而南宋则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倘若崇祯帝能忍辱负重,选择南迁,积聚力量再伺机反击,或许真的有“收拾旧山河”的机会。

而他一死,国家无首,几个王爷自立为帝,还互不承认,增加内斗,也让那些有心报国的将领不知道该投靠谁,拱手把天下让给了满清。

如果崇祯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天启七年,八月,崇祯帝即位,短短三个月内,魏忠贤就在发配去凤阳的路上自杀。年轻的皇帝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复兴使命,且崇祯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几番下来就废掉了魏忠贤,这也让崇祯帝权力欲望膨胀,走向了独断专行的道路。

崇祯即位后,再次复用袁崇焕,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可以掌控辽东全局,抵御后金的也只有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太过放肆,杀掉毛文龙,在和清军作战时也犯下不少错误,但这些都不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崇祯对其不再信任。

史料记载: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辽东也就变成一盘散沙,明亡就成了必然。袁崇焕是做了不少蠢事,而杀掉他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让袁崇焕意识他的问题,戴罪立功,辽东的局面也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明末的另外一个重量级将领,就是孙传庭。崇祯九年,孙传庭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关中乱匪。当时高迎祥所部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孙传庭在黑水峪击败高迎祥,刘哲、高迎祥等首领被俘,押送京城。

史料记载:

“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

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继续组织人马和明廷抗衡,在朝廷的高压剥削之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付这些起义军,主要依靠孙传庭和洪承畴。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从庆阳打到潼关,击败李自成多次,最终把李自成赶到了洪承畴的埋伏圈,李自成只带了十八人逃走,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史料记载:

“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是为崇祯之十一年春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孙传庭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不易,如果朝廷继续派孙传庭追击李自成,不给李自成恢复的时间,那么内忧就可以解除。奈何清军突然进攻,并且由于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战死在巨鹿,无将可能用的崇祯只能调孙传庭对付清军。

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很快便卷土重来,之前孙传庭的努力几乎白费,倘若卢象升能守住京师,孙传庭剿灭李自成,局面会大大改观。

时局紧迫到这般地步,孙传庭要求回关中剿匪,而崇祯命令其戍卫京城,几番拉扯之下,竟把孙传庭打入监牢,这一关就是三年。崇祯的疑心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作,一步错、步步错,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壮大,也就再也无法收拾了。

综上所述,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疑心太重,为此丧失大把的机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诸臣误朕”,这点实在难以服众,这些名臣宿将皆在为国而战,最终他们却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

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天灾、瘟疫,再比如党争顽疾,这些也是崇祯帝难以改变的,但亡国之君,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也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祯帝的角度思考,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杨角风发作


我觉得如果明朝崇祯帝不自杀,应该还是有翻盘机会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也不是必须自杀的!

如果仅从活命的角度来讲,崇祯帝不一定非得选择这一条绝路的,

至少在大顺军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还是至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选择南迁,让政权苟延残喘几年。作为陪都,金陵一直以来都有比较完整的政府系统,如果崇祯帝能够乾纲独断、早点决定迁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机会在与李自成再战斗几年的。可惜,崇祯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优柔寡断、生性多疑、虚荣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听手下汇报一通,非要来个民主决策,该断不断,反受其乱。生怕受人咒骂,说放弃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图苟安。他从来没有想过,北京城的那帮读书人怎么会愿意南迁呢?他们的家在这里、官位在这里、财产、人脉都在这里,到了金陵又得从头再来,好位置不一定有他们的,没了好位置,他们放个屁都不响!更何况明末的那帮读书人,口上喊口号说大话一个顶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他们屁用没有!

如果选择南迁,崇祯帝稍作休息后,还是晚期有翻盘机会的。


第二,勉为其难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两年。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在其《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记载:“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如果记载属实,也就是说李自成曾向崇祯帝提出条件,大致三条,其一,割让西北一带;其二,赔款百万两;其三,退守河南,割据称王,不奉召入觐。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崇祯帝真接受了,也不算为过,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基本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图东山再起也不晚,至少还有机会。但崇祯皇帝却选择了有节气地自杀身亡,并于临死前在自己的蓝袍上写了68个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悲壮是够悲壮了!让人深思也确实够让人深思了!但是如果崇祯帝选择了议和,过他几年再与没有远大抱负、只想偏安西北一角就心满意足的李自成一决雌雄,胜败还真未可知呢!


可惜,崇祯帝有面子的死了,轰轰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条汉子,但是对于作为皇帝的政治家来讲,宁折不弯也难以说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委曲求全有很多时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选择的!


死亡就失去了一切可能翻盘的机会,而活着总或多或少还有希望!


作为一个皇帝他选择死自然已是对国家不报任何希望了,对翻盘更不报希望,这个翻盘的希望留给了遗憾十足的后人,百年后我们还在为之唏嘘感慨!


这就是历史让人伤感之处,无法假设,只有事实,假设只是虚构,仅此而已。


读书闲话


崇祯皇帝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是,其兄天启帝英年早逝,太子年幼,再加上当时大明内忧外患,时为信王的朱由检因此得以即位。

但是,崇祯本来是当作王爷来培养的,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台便搬倒御用打手魏忠贤,使东林党人坐大,朝政失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崇祯若想中兴大明,方法如下:

一,继续重用魏忠贤,加收商税矿税,不征三饷。

二,全面开关,陆地上则开口岸,与满蒙藏越互市。

三,承认努尔哈赤的大金国,封其为国王,以实际控制线为国界,大明嫁公主和亲,友好通商。

四,征召在华传教士入朝,按其能力授职,或为顾问,或为画家,或为工程师,或为火器专家,或为医学教授等等,一经录用,待遇优厚。

五,联系葡澳当局,请其派遣各种专家包括军官入京,由大明聘请教授大明指定人员。

六,命人将己经传入福建的土豆、蕃薯以及玉米等高产耐寒耐旱农作物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培育并推广。

七,命锦衣卫调查藩王宗室与官员,一但有违法犯罪行为,立刻抄家。

八,设立大明银行,发行纸钞,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设准备金,收税只收纸币。

九,派大军入陕西,剿抚并重,扑灭起义军,并以工代赈,推广土豆蕃薯玉米等农作物,另外,灾区免税五年。

十,建立新式陆军,以传教士与葡澳军官为顾问和教官,编练西式军队,灌输以武士道精神。

十一,废海禁,禁止妇女缠足、裹胸,允许妇女工作或者做官。

十二,鼓励发展科技,大力发展工商业,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十三,设立科学院,招揽国内外的科学家。

十四,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与海军军官学校,以威海卫为海军基地,创建海军。

十五,将北方流民通过海陆等方式移往南方开发建设。

十六,终生不用袁崇焕,袁大炮仅仅嘴上功夫了得。重用孙传庭、孙元化、满桂、赵率教等人。拉拢毛文龙与郑芝龙。

十七,改良科举,加入数学、物理等学科,求知识于世界。

不出十年,大明内患早平,经济繁荣稳定且高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崇祯可逐步废除宗室供养制度,甩掉这个大明毒瘤,或者占领澳洲,裂其土封与众藩王,命令藩王远赴澳大利亚就藩。

此时,新军早已练成,再加上大明先进的生产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联合林丹汗与朝鲜剿灭金国应该不难。

此后,崇祯设军机处,不设储君,传位诏书放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在南方继续改土归流,使政令统一。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并移民开发东北,伺机消灭林丹汗。

占领东南亚,联合葡萄牙人,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大明版图与殖民地澳大利亚联为一体。

若如此,则天佑中华!





当代曹植


题主,您好!

我实名反对说有机会翻盘的全部答案!

崇祯皇帝没有一丝一毫翻盘的可能

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讲!

一、小冰河期

,只能说天公不作美,气候上小冰河期的到来农业大旱让粮食产量下降!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中国气候灾害具有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发生的重大气候灾害往往更易引发社会危机, 导致重大农民起义的爆发, 甚至成为社会动荡乃至朝代更替的导火索。这也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的衰落呈现同期性、盛世往往悄随“流火”而去的重要因素。

二、北方的大瘟疫,使本来就没钱的明政府更加雪上加霜!也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尽管崇祯不停地下罪已诏,也无法改变局面!就像今天的

新型冠状病毒,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惧怕,想想几百年前的明朝。就知道瘟疫的影响了!!

三、吏治腐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铁腕反腐,却无法根治腐败,原因是在于:明朝俸禄太低、权利的问题!他老祖宗都没解决的问题,崇祯能解决吗?

四、关锦防线太烧钱!!简单说来,关锦防线的修筑,至少发挥了两个作用:

一、遏制后金

二、虚耗明朝

在崇祯时期,明朝的花钱大项很多,比如长此以往的明朝宗室开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开支,抵御后金入寇的开支等。而因为文官集团的祸害,明朝无法从地主商贾手中收税,只能从农民身上摊派,这直接助长了农民起义军的气焰。而关锦防线,是堪比明朝宗室开支的又一个花钱大项。但是明朝除了受累,还心累,除了烧钱,还烧心。因为随着明朝内部党争的相互倾轧,明朝在关锦防线的政策也是不断反复。

因为明朝的弃守反复,关锦防线成为真正的吞金巨兽,将本就不宽裕的明朝彻底拖入国家破产的深渊!

成也关锦,败也关锦

  • 历史的车轮无法抗拒

辛苦写的!各位看官能否点赞,赏个关注!


BIZZCUT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崇祯翻盘的机会很小,近乎没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建立初期都是制度的建设时期,在这一阶段,任何的改革都是容易一些的,其中涉及的无非是在废墟上进行利益的再次分配的问题。


然而在制度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大家都认可遵行的规范,那么就会因此产生依附于这种制度而获取利益的利益集团,任何改变原有制度的行为都是为这些利益集团所厌恶或者说是反对的。

这也是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成功的很少的原因,问题谁都知道,办法谁也都知道,想改,没门!

以商鞅变法为例,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秦孝公则是得到了嬴氏王族的支持,这种力量足以压制住原来的利益团体老士族,才取得了成功。

而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变法,却陷入了无尽的内斗之中,心力交瘁,人亡政息。

崇祯和上边这三位从能力到威望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因此即使他有再好的变法计划也没有任何实施的可能。

他唯一能够依赖的力量其实是内廷,但是还让他自己给废了,魏忠贤之后内廷压制不住外廷,朝局失衡了。

朝廷文官的后面是江南商人集团,武将的根基是辽东军阀集团,各自有着自己盘根错节的利益。

想收商税文官不答应,因为收的是他们家的税。

想弃辽东武将不答应,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在辽东。

想与后金和谈祖宗不答应,因为天子守国门。

想诏安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不答应,因为他们投降了也是死路。

想老老实实的种田吧,老天爷不答应,正赶上小冰河期,年年绝收。

所以怎么想他所处的都是一个死局,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上朱重八,想破局都很难,何况朱由检这傻孩子?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崇祯有没有机会翻盘?要如何翻盘?下面来说说。

第一:改变自己

崇祯要怎么样才能翻盘?首先就得改变他自己。他自己先改变了,才能改变天下。

崇祯想不想改变当时的局面?从他的想法和一些行动上来说,是很想的。但是崇祯就是操之过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他操之过急呢?从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蓟镇总督半年就换了五个人。崇祯十七个年头中,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人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腐败不是一日造成,要想改变那种局面,就得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先解决最要紧的,再解决次要的,把问题依次处理而来,而不是一步登天。崇祯不仅操之过急,还喜欢用重刑,他所诛杀的总督就有七人之多,甚至阁臣都诛杀了两人。若是这些人罪大恶极,都是犯了非杀不可的大罪,那么诛杀了那么当然会令人称快,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犯了这种罪。特别是崇祯还刚愎自用,听不见别人的逆言,只听得进顺言,像是王应熊就是靠迎合崇祯而升的官。而且崇祯用人还心疑,所以后来还是走上了重用宦官的道路。

崇祯的这些缺点就导致有些官吏不作为,或者投其所好,而不是真真正正的办实事。崇祯若是不改变这些缺点,那么他就无法得到真正为他好且为天下好的人才。即使有了这样的人才,也不是一日就能逆转局面的,所以还得有时间的耐心,化“三尺冰”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完成。这样崇祯才能使得翻盘变成可能,不然也是妄想。

第二:改变天下

改变了自己之后,再来改变天下。崇祯应该怎么改变天下?


第一:整顿吏治。要想改变当时天下的局面,首先就得整顿吏治。最终执行的还是这些各级官吏,只有他们风清气正,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才能让朝廷对百姓的实惠落到实处,使得各地赋税完完整整的到达国库,而不是被他们所拦截、克扣。当时的吏治风气很是不好,所以是必须要整治的。

第二:打击利益集团。当时有不少的利益集团,而且就算皇室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做法,使得“圈养”了一大批吃闲饭的皇室,这些人就应该不再让他们吃闲饭,而是让他们自给自足,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样既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开支,用于其他用途,还可以发掘人才。像是那些勋贵、太监、地主等掌握了不少财富和土地,可以学着西汉那些皇帝的做法,迁移他们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就打击了这些利益集团,也巩固了皇权。

第三:给老百姓实惠。有了以上两步,才能给老百姓实惠,比如均田。当时经过这些利益集团的兼并,土地很多都到了利益集团手中,百姓就只能受其压榨。打击利益集团,让他们的田地均分到老百姓手中,这样得了实惠的老百姓也就不会想着起义,而是安安心心的生活了。

第四:赏罚分明。这些事都是要人去处理,所以有些人会做得好,有些人会做的差。那么就得要赏罚分明,赏是重赏,但不过于奢侈。罚则是合理之罚,罚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小罪重刑。当然也可以考虑几个杀鸡儆猴的例子,但不宜太多,让人产生心理畏惧。

第五:好的监督。要想做到以上这些,就得有了好的监督。所以崇祯还得建立一个好的监督体系,来监督这些官吏。虽然明朝也有自己的监督体系,但是应该让其升级,才能使得以上的这些措施得以顺利的施展。



如果崇祯想翻盘,那么这些就必须得做,做了才能使翻盘变成进程,而不是想法。


淡看天上月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先后有弘光、隆武、永历称帝,南明存在的十余年掌握了南方大片领土与清廷互有攻伐一度打成五五开的局面这说明剩下的资源还能再战。但是所拥立的皇帝都缺乏正统性导致南明内耗十分严重,1661年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明统始亡。

倘若崇祯帝接受大臣迁都的建议哪怕把太子送到南京也不会存在后面南明皇帝正统性的问题,此外崇祯皇帝不自缢吴三桂不一定会投降清军就没那么容易进三海关的。要知道女真族的总人口才几十万,大明有一亿人口。虽然明朝内部问题挺多(党争、农民起义、财政崩溃),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军没那么容易就能统治全国。虽然明军野战打不过清军,但攻城战还是没问题的。此外崇祯自缢清军入关收拾完李闯后,大批明军投降清军。入关后的战役清军很多时候只监军作战。 综上崇祯如果迁都南京很大概率是三方割据局面(明、大顺、大西、满清),若能解决好内部问题还是有一定机会翻盘。



想到好名字再来换


崇祯执政晚期:关外的女真人正在崛起;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正准备率大军进攻北京城。崇祯手下能用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但是这些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盘。大明晚期可以说崇祯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如果按照崇祯当时所想,根本就没有翻盘的机会。我们可以给崇祯皇帝提一些建议:

首先、他需要迁都金陵,必须远离京师这个是非地,其他的先不要管,先保住姓名再说。然后让把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坐镇京师。让袁崇焕去把守山海关,并且给他节制辽东的所有能给的权利,先把努尔哈赤给稳住。

而当时关外的蒙古已经分裂成好几个部落,我们可以联合林丹汗攻打后金,这样可以对后金进行军事施压或者中立。让后金迫于压力和大明进行有条件的和谈,牵制住后金之后,我们可以贿赂后金的内部官员,挑唆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陷入内乱,在后期形成对后金的持久战。对于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他们无非就是要被封王,我们可以剿抚并用,软硬兼施。这样也能快速解决河南内部灾民的粮食问题,自然而然李自成的兵力也会减弱,先瓦解李自成的部队,待中原稳定之后再收拾后金。

其次、对于朝廷内部文官集团或者是东林党羽,尽量用升官的形式将他们调离原岗位,让更加有能力的官员进驻朝廷,目的就是为了给袁崇焕提供方便。再者就是魏忠贤,我们可以明着贬官,但是暗中仍然重用他,让魏忠贤赶紧去筹集钱款,打仗没钱,说什么都是没用!

最后、对于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把他们交给袁崇焕,让袁崇焕去收拾他们就可以了!

还要开办新式学堂,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技术,加大对火器的研发,待成熟之时,逐步在部队中普及火器。成立水师学堂,训练水军,造军舰和大炮,训练炮手。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反腐,腐败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让孙承宗整治那些贪官污吏,将锦衣卫的全部大权都交给他,只留下东厂和西厂保卫自己。


公元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皇帝如果不死,我认为还是有翻盘机会的!

崇祯皇帝自杀后,大明群龙无首,抗清实力没有了主心骨,各种力量分散!按照当时满清、起义军、大明的实力对比,明朝还是在各方面上有实力的,并非丢了首都就是丢了大明江山社稷。

历史上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登基延续宋朝国祚,历史称为南宋,崇祯死后,后来的南明政权也继续抗清,汉人的抗清情节并没有因为崇祯的死而丧失,那么崇祯不死他如何翻盘?

崇祯还有作战部队可用。据统计,崇祯年间,明朝全国的总兵力还有80万多,其中北京周边有30多万,在加上各省可以动员临时征兵,明朝用于打仗的不部队可以超出这个数!

首先崇祯要团结人心,统一明朝内部抵御清军的思想

。虽然这个数字的人数多,明军的战斗力也不如清军单兵作战能力,但是从战争的属性来说,清军属于侵略者,只要崇祯皇帝肯动员全国力量,把清军入侵作为举国共同的敌人,全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明朝内部要团结一切可以抵御清军的力量,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在明朝内部对明朝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的,此时就数他们这几股农民起义军,当时的起义军力量已经达到了四十万,如果能争取到他们的合作,先共同起来对付清军,打败满族入侵!

上面我说到了崇祯皇帝可以利用到的军事力量,其实还有政治力量可以使用!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崇祯皇帝如果当时逃命而不是自杀,他可以选择南京重新立国,然后利用这一次国变对内积极的整治朝政,革除弊端,对外利用自己是大明天子的影响力,积极的与李自成谈判,可诏安可封王。

李自成如果接到崇祯的橄榄枝,他定会考虑到北方有满清的入侵,南京有“南明”收复旧山河的大明军队,他一定会向同是汉人的明朝倾斜,如此一来,崇祯有了政治优势!

对比一下慈禧太后,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后,慈禧并没有去选择自杀,而是逃跑,虽然跟狼狈,但是留了性命,北京没有但是慈禧活着,她活着清末就不会打乱,清朝还是清朝!

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皇帝,在紫禁城城破后只管脸面,不顾江山社稷,草草的用一根绳子了解自己,死的有点着急!毕竟大部分江山社稷还在,按照当时的势力对比,明朝还是占着优势,翻盘不是没有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