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麼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謝小樓


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一生所存詩作不多,但卻以一首《夜上受降城聞笛》聲名大噪,此詩在當時就廣為傳唱,被

明代著名詩論家胡應麟譽為"中唐七絕之冠"

其實除了胡應麟,明清許多文學家都曾盛讚此詩:

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寫道:“絕句李益為勝,韓翃次之。……‘回樂烽前’一寧,何必王龍標、李供奉?”說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甚至比得過寫《出塞》的王昌齡和盛唐文學代表李白。同樣是“後七子”代表的李攀龍也在《唐詩訓解》中說:“起語雄壯悲切,末接便。” 清代範大士在《歷代詩發》中認為此詩“如空谷流泉,調高響逸。” 清代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說它是“蘊藉宛轉,樂府絕唱。”

能得到後世文論家如此高的評價,這首詩究竟有什麼魅力呢?筆者將在下文詳細揭示答案。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一、獨特角度寫鄉愁

首先,這首詩的題材很有典型意義,是中國詩文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世世代代都有的共同情感——鄉愁。

但寫鄉愁的詩歌很多,這首何以在浩瀚詩海脫穎而出呢?關鍵在於詩人李益所選取的角度。

1、邊關將士的鄉愁:外剛內柔造就強烈對比

我們熟知的邊塞詩一般是像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樣的豪情壯志之作,再不然是像高適《燕歌行》那樣的激昂豪邁而夾雜諷刺的詩作,再或者就是岑參那樣寫邊塞生活的奇壯的作品。

唯獨李益的這首詩,巧妙地將目光放在了邊關將士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下那掩蓋不去的濃濃鄉愁。詩人從這個角度出發,直接寫出了將士們內心的柔軟,他們雖為國棄家,將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們與我們一樣,都熱愛自己的家鄉,思念家中的妻兒。

雖然使命感使他們留在邊關守衛祖國,但內心的鄉愁是無論如何都掩不去的。這樣外剛內柔的對比,給人一種深切的感動,達到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以情真自然取勝:

清代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說:"李君虞絕句,專以此擅場,所謂率真語,天然畫也。"李益的這首詩,的確是語出天然,以"真"取勝。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詩的這後兩句,寫了一個頗有動感和畫面感的情景:不知道哪裡吹響了蘆笛,徵人們聽著這笛聲,都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故鄉的方向。

這兩句,撲面而來的就是一個

"真"字。將士們的思鄉情是如此的濃烈,以至於聽到蘆笛,就全都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眼前浮現出自己的親人,這正是因自然情真而難抑

二、高妙的作詩技法

1、化虛為實

清代李慈銘在《》中說此詩:"高格、高韻、高調,司空侍郎所謂"反虛入渾"者。下'天山雪後海風寒'一首,佳處正同。"

鄉愁是人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是難以描摹的,古詩中寫鄉愁,常常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凸顯這種愁緒,就像王禹偁的《村行》結尾處"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明確告訴讀者"我如此喜愛這裡的景色,正因為它像極了我的家鄉啊",略微含蓄地把思鄉情融合進對美景的欣賞中,這是古時慣用的手法。

而李益的這首詩,直接化虛為實,以具化的動作將鄉愁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明朗化了。詩中是如何體現鄉愁的呢?詩人借用了蘆笛聲,通過徵人回望家鄉的這樣一個動作,描摹了邊關將士未明言的心理,詩中這樣的一個"望"字,就已經盡顯鄉情的濃烈。

2、由點鋪面

這首詩更為人稱道的地方在於詩中點和麵的空間對比

"吹蘆管"是起於一個點的,這個聲音一經發出就開始擴散,這樣就從點擴大到了面。這裡的面還只是一個隱藏的面,而當徵人都聽見了這個悽婉的笛聲,再紛紛望向家鄉時,徵人們就組成了一個看得見的外顯的面。

再進一步講,當徵人們聽聽著蘆笛聲產生了濃濃鄉愁的時候,這種普遍的鄉愁就成了一種更擴大化的域,也就形成了詩境。此詩也就渾融起來了。

從"點"到"隱面"再到"實面"最後到"境"的這樣一個過程,並沒有花費詩人太多的筆墨,而只以最後兩句詩——短短的十四個字完成,這的確值得令人讚歎。

3、煉字

這首詩在煉字上也是下了功夫的。

首先,來看"回樂峰前沙似雪"一句。沙是邊關常有的東西,而為何說沙像呢?這說明了天氣的寒冷,和風沙的猛烈。若是輕柔的風和溫暖的沙子,是不可能有"雪"這樣的感覺的。一個"雪"字,將邊地的蕭瑟、嚴寒盡數寫出,而且照應了題目中的"夜"。"受降城外月如霜"中的"霜",也與此一樣照應了時間地點——邊關月夜。

其次,尾句"一夜徵人盡望鄉"的"盡"字,也是妙絕。清代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說:"徵人望鄉,只加一''字,耐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4、音樂畫面的融合

《夜上受降城聞笛》還以音樂和畫面的結合而為人稱道。在這首詩裡,首先前兩句的"回樂峰""受降城""沙""月"已經組成了一幅邊關蕭瑟的圖畫,但這還只是靜態圖,且缺乏生機。清代趙彥傳在《唐絕詩鈔注略》中說道:"首二句寫景,已為'望鄉'二字鉤魂攝魄,是爭上流法,亦倒裝法。"的確,此詩後兩句一出,畫面頓時活了:某處蘆管聲一起,徵人們回望故鄉,這個"望",十分具有畫面感,多少詩意都在這個動作中了

這首詩是最容易為畫家所畫出的一首詩,據說在當時就常被畫者畫進畫作中。可見這首詩的確極具畫面感。清代的朱之荊就說此詩:"沙飛月皎,舉目悽其,下此而聞笳聲,安有不思鄉念切者。"這樣的一首詩,是極容易讓人動容的。

小小的一首邊塞詩,蘊含了如此濃厚的情感和豐富的詩藝,兩相結合,成就此詩非凡的藝術感染力,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的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你覺得這首詩當得起"中唐七絕之冠"嗎?(一往文學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學


李益是誰?他與才女霍小玉始亂終棄的愛情頗被後人詬病,

然而,他的詩卻佔有一席,被稱為中唐最後一個邊塞詩人。

胡應麟在評唐人七絕中,以李益為盛唐以下第一人,認為“可與太白、龍標競爽。”

這樣的評價很高,這首詩便是其代表作。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回樂烽: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受降城:唐太宗於靈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靈州稱為受降城。

蘆管:即胡笳,以蘆葉為管的樂器,與羌笛一樣,胡地樂器。

人品連累詩品,為何這首詩仍冠以中唐七絕之一?

1 中唐優秀邊塞詩人少

邊塞詩中的拔尖者王昌齡,岑參,王之渙,高適,將邊塞詩寫得蕩氣開闔,無人可及。

到了中唐,這些大老們大多已作古,而中唐詩人中佼佼者,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都不擅寫邊塞,找不出像樣的邊塞詩。

李益是出塞次數最多,戍邊時間最長的詩人,他對邊塞苦寒生活的體驗,能夠寫出深有體會,情真意切的詩句來,也是中唐最優秀的邊塞詩。

生逢其時,避開了群星閃耀的盛唐時代。

2 這首詩足以稱道

一二句,妙在“沙似雪”“月如霜”,

茫茫大漠如雪覆蓋,泛著白光,月光如霜,漫天的沙地也染上一層清冷的寒氣。

六個字境界全出,強調“冷”,卻是大漠美得發冷,環境的渲染,寂靜清寒,滲透著詩人的愛恨交織。

靜默的夜,將軍馬上,征夫樓頭,被這清冷,孤寂所籠罩,這既是他們熱血守衛的疆土,又是遠離故土的愁苦,內心有著怎樣的痛苦與不堪!


聯想到高適的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是雪融春歸,牧馬回來,月明清暉的開闊明朗,

而這一首也有沙雪與明月,格調卻安靜清冷唯美得多。

三四句,妙在一“盡字”,

一片岑寂中,不知何處吹來一聲蘆管的吹奏聲,隨風而至,時斷時續,竟吹動了所有人的鄉愁。

一“盡”字,凝重,味長,所有將士無一例外,在這清冷月色中,不約而同地一致傷懷。

如果不是徵人的思鄉之心急切,如果不是徵人徹夜難眠,這樂音怎能擾動他們鏖戰後的沉酣呢!

李白也有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也是笛聲一響,整個洛城一片思鄉的靜寂,但春風卻是溫暖的詞。

而這一首,蘆管一響,所有徵人不約而同都望向遠方的故鄉。

“徵人”強調戰爭未完,“一夜”時間之長,“盡”強調全部,苦味深重,令人震撼。

李益要表現的就是“苦”,而不是“壯”,作為出塞次數最多的詩人,他更能體會戍邊悲壯後的苦。

“沙似雪,月如霜”便是一幅有境有人的畫面,環境之苦,意境之美,戍情之沉重清晰呈現,“盡”便是徵人無盡的苦與愁,孤寂與無奈。簡潔的文字後是空靈的意境與沉重的戍情。

將美與苦凸顯,是詩人的良苦用心與匠心獨運。

李益的邊塞詩《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迴向月明看。”同樣也是佳作。


一綠浮芳


明代胡應麟盛讚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中唐七絕之冠”。據《舊唐書·李益傳》記載,這首詩在當時就被度曲入畫,舉國傳唱,成為中唐最出色的絕句名篇之一。

作為一首邊塞詩,為何此詩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因為詩中景如畫,詩中情深重。三葉草將分句為大家解析。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01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地名,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

這兩句描繪出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空寂清冷,寒氣逼人。

晚間,詩人登上受降城城牆,舉目遠眺,高低起伏的山丘蜿蜒綿亙,上面聳立的烽火臺閃著微光,下面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在冷冷的月色下,像萬里積雪的平原;收回視線,只見城外月光皎潔,滿地的銀灰如同深秋的寒霜。

一遠一近,把沙漠看作積雪,把月光看作秋霜,不失為一幅遼闊蒼茫的壯麗夜色圖。但這樣的景卻寒氣襲人,正是邊塞將士們愁慘淒涼心境的真實寫照。

景色如此壯闊,愈發顯得受降城如此渺小,格外空寂慘淡。站在城頭的詩人孤身一人,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不由思念家長。


02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前面兩句寫景,景中寓情,卻蓄而未發,正是為這兩句寫情做鋪墊,渲染氣氛。

夜本來萬籟俱寂,突然傳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側耳傾聽,尋不到笛聲源頭。笛聲幽咽,蘊含無盡邊愁,令人不覺溼了眼眶。將士們聽到笛聲,一個個披衣而起,在月下望著遠方。他們的目光越過如雪的沙漠,穿透如霜的月色,遙遙飄向故鄉,整整一夜。

詩人心想:這大概是哪座烽火臺上的守衛在漫漫長夜裡藉著笛聲傾訴自己對家鄉的思念,盼望著早日歸去。

“不知何處”讓人迷惘,而“一夜”和“盡望”則表現出將士們深重濃烈的思鄉之情,恨不得立馬飛回去。

《詩法易簡錄》也曾雲:徵人望鄉,只加一“盡”字,耐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03獨闢蹊徑訴鄉愁

清朝朱之荊在《增訂唐詩摘鈔》中寫道:“沙飛月皎,舉目悽其,下此而聞笳聲,安有不思鄉念切者。”

縱觀全詩,前兩句繪色,第三句繪聲,最後一句抒情。先由視覺形象牽動綿綿鄉情,進而再用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感情的滔滔洪波。

前三句的鋪墊、渲染作用已發揮得淋漓盡致,按理第四句就當直抒胸臆,說出徵人思鄉之情。但詩人獨闢蹊徑,用徵人望鄉的場景表現出濃濃鄉愁,將景與情緊密結合,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戛然而止處重新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

寫景,這首詩繪聲繪色,每一句都是一個鏡頭的細膩畫面;寫情,這首詩句句含情,以徵人眼前之景感受其心中之情,感人肺腑,韻味無窮。

李益把景色、聲音、感情三者完美地融合為一體,用優美的語言、平緩的節奏表述出來。全詩渾然一體,意境天成,簡潔空靈,詩意婉曲深遠,卻又含蘊不盡。

所以,從藝術上來說,這首詩極其成功,流傳很廣,以至被胡應麟贊為“中唐七絕之冠”。


三葉草青青


冠不冠不要太在意,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嘛,這說法出自明朝人胡應麟,聽聽得了,你最愛的才是最好的。

說回這首詩,確實是好詩,也是有唐一朝眾多七絕中的精品之一,不接受爭議。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是一首邊塞詩,短短4句,便寫盡了戍守邊關將士的哀愁和鄉思

你看,前兩句寫的是邊塞夜景,景中寓情——那片一望無邊的沙漠上,矗立著高大的烽火臺,城外的月光皎潔,但遠遠看去,卻如同寒霜。沙漠在這“寒霜”的籠罩下,更如皚皚白雪。

這裡寫沙漠如雪,月光如霜,是從環境的角度來烘托心境,一切都是充滿寒意的,詩人(將士們)身處這樣一種淒涼慘淡的環境中,自然會生出鄉思

後兩句借用蘆管聲,先寫聲,再由聲入情——如此的邊塞之夜,本是萬籟俱寂,突然一聲蘆管,劃破夜的寧靜,更襯出夜裡的空虛寂寞,那或許是某位士兵在訴說心中的愁苦吧。

嗚嗚咽咽的蘆管聲,傳入了每一個將士的心中,牽起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所以在這一夜,千萬將士們都在這幽咽的蘆管聲中,盡望遠方——那是故鄉的方向。

若無最後這“一夜”和“盡望”,我們又如何能體會出將士們思鄉的急切呢?而最後這“一夜”和“盡望”,又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因此,胡應麟評價此詩為“中唐七絕之冠”,也確有其獨到之處。


中唐邊塞詩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說了中唐,那我就再淺談一下中唐的邊塞詩。

我們知道,唐分初盛中晚,初唐是萌芽,盛唐是巔峰,中唐是盛極而衰的掙扎。

同為邊塞詩,你看初唐,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這是以從軍為榮;

再看盛唐,岑參說“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真正的英雄,就應該在馬背上爭取功名;

而到了中晚唐,邊塞詩再也沒有之前那種恢弘意向,更多是如“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樣的淒涼之句。

盛唐邊塞詩也思鄉、也悲憤,但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情緒,這是國力強盛的自信,到得中唐,詩作中雖仍有盛唐餘音,但隨著國力日益衰頹,那種強大的自信也就慢慢消逝了。



也可自話


提到唐朝的詩人李益,首先八卦的就是他和歌舞妓霍小玉的一樁情債。

正是李益的始亂終棄,一往情深的霍小玉抑鬱而死,李益的人品一直倍受後世詬病,但偏偏此人是個寫詩的高手,一生留下了很多燴炙人口的詩。

一:李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益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人,他是今甘肅武威人,先中過進士。

做了個職位低下的小官,混得不如意,棄官遊歷於燕、趙間,給人做了十幾年幕僚。

這種長期隨軍隊到處作戰的軍旅生涯,讓李益感同深受,寫出了不少絕佳的邊塞詩。後來被唐憲宗惜才召回京,一路升遷,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的人生剛開始浮浮沉沉,沒有什麼大的起色,在大漠荒沙的邊塞呆了十幾年。

以他的文采和人生境遇有感而發,寫出這樣一首驚豔的七絕來也算是用生命在寫詩了。

不過李益的下半生仕途倒是順風順水,寫詩寫到80多歲,直到死在禮部尚書的任上。

他的詩風豪放,尤擅長七絕,又以邊塞詩最出名。能夠拿得出手的其它風格的詩也有佳詞金句,令人愛不釋手。

如巜春夜聞笛》、巜江南曲》、巜長幹行》都是婦孺皆知的名篇。

李益雖然有才華,後來也當了大官,還是個老壽星。但年輕時和霍小玉的一樁荒唐情事讓他揹負了半生的負心漢罵名,成了他一生的汙點和揮之不去的陰影。

二:巜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麼獨成中唐七絕之冠?

他的一首《受降城聞笛》的邊塞詩更是力壓王昌齡,岑參等人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初看貌似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王昌齡不也是寫邊塞詩的高手麼,那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也很招人喜歡。

岑參的邊塞詩裡不還有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可以和李益這首抗衡麼。

李益的這首七絕寫的是戍邊將士思鄉之情,極易引起共鳴,詩人沒有平鋪直敘。

而是以置身其中的視角,用景色渲染氣氛,用樂聲襯托濃烈的思鄉之情。

受降城是唐朝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北築了東,中,西三座城,遺址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

都是邊塞,荒無人煙的地方,將士們長年累月守著風沙和大漠,難免思念故土親人。

李益當時也在受降城做幕僚,內心當然也常常翻江倒海。

邊塞的月夜裡,本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詩人卻說它似雪如霜,寒意來自心底的淒涼,境由心生。

這樣的心境已讓詩的底色荒涼愁絕,詩人偏偏又借笛聲來傾訴置身受降城的思鄉情。

嗚咽的笛聲讓將士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真情與實感使這首詩飽滿,深情。李益做為戍邊將士其中一員,用景色和情感與笛聲再現了千年前邊塞將士思鄉的悵惘。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邊塞的月夜,詩人站在城上,看見遠遠塞外大漠在月色之下如同積雪的荒原。

近看眼前月色朦朧下的景色彷彿都蒙上了寒霜,詩人熟悉這裡的一切,沙漠此時成了“雪原”,月光成了秋霜。都是故意為之,借景渲染了內心的空寂慘淡。

“不知何處吹蘆管”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其實正是情難自抑,本就孤寂愁絕,又響起縹緲的笛聲,內心愈加迷惘。

最後一句“一夜徵人盡望鄉”的“一夜”和“盡望”更加重了思鄉之情。

畫面一直迴旋了千年,依然不止。將士們思鄉的愁緒彷彿穿越了千年,還未散盡,笛聲悠揚,空遠。

整首詩從寫景開始,把包括詩人在內的戍邊將士的鄉愁一瀉千里。從靜靜的景物到動人的思鄉情思到最後都賦予嗚咽的笛聲。

全詩到最後的情感昇華到極致,言有盡而意無窮。

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李益這首詩也是讚不絕口,說它“境界全出”了。

唐朝的詩,宋代的詞是中國古典文化最美的朝代,已達巔峰。

李益這首邊塞詩中唐七絕之冠的最早說法是明朝的胡應麟。

一開始,只是胡應麟自己的看法,並且編入他的巜詩藪.內編》中。

後人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採納了胡的說法,並且通過細細品味和比較,也認為高其它七絕一成,無可辯駁。

身臨其境更加投入真情實感,畫面感也更真實。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眼前的黃沙在月色的映襯下似雪。是作者此時在受降城上看見的真實寫照。

這是比其它邊塞詩在情感上更勝一籌的地方。

文學批評家胡應麟的評詩標準向來以詩的風格和審美意象來評,無工可見,無跡可尋。

他把唐詩分盛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來評判,並且認為盛唐風神俱佳,中唐風神遽減,晚唐大露筋骨,不好相提並論。

所以胡在品鑑了盛唐七絕不少風神俱佳的詩篇後,驚見李益這首七絕如獲至寶,推為中唐七絕之冠。

那麼李益的這首詩將詩情,畫意,與音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組成一個唯美的藝術畫面。正是風神俱佳的表現。

優美的語言,濃厚的感情讓這首詩後來被度成了曲,傳唱四方,流傳甚廣。

其實唐詩又是分多種形式的,不僅有五言,七言,還有律詩。

詩又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大家熟知的王維,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詩人,青山綠水,幽境密谷,充滿禪意都是佛系寫詩。

邊塞詩派的除了李益,王昌齡,岑參,還有王之渙等詩人,詩句雄渾有力,蒼勁沉鬱。充滿英雄情結的一唱三嘆,引起深深共鳴。

所以說,單以中唐來說,李益這首七絕巜夜上降城聞笛》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家都認為是無可爭議的。

至於李益的人品,雖然放在現在來說就是個大豬蹄子,大家還是比較讚賞他的才華,詩寫得確實還是不錯的,一碼歸一碼吧。

有書君認為還有幾首其他高手的邊塞詩也不錯,可以比較著讀一讀,然後你有什麼想法,也可以參與進來評論。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其人其詩

李益,中晚唐重要詩人。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以邊塞詩出名,《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其中的代表作。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稱此詩為“中唐七絕之冠”,自是一家之言,但此詩確是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這首詩在當時影響很大。“天下以為歌辭”(《舊唐書·李益傳》)。

貞元元年起,李益任靈州大都督杜希全幕。此詩作於此時。

全詩緊扣題目來寫。前兩句是寫夜上受降城所見景色。後兩句是寫徵人聞笛及聞笛後的情感反應。

荒漠月夜景——淒涼之景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回樂縣的烽火臺。回樂縣,即下句說的“受降城”,唐代的靈州治所,在今天的寧夏靈武市西南。當時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唐太宗曾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得名。

上句俯視,下句仰視,作者寫景上下結合。“沙似雪”“月如霜”,“雪”“霜”,白光一片,給人以冷色調之感,寒氣逼人;“霜”“雪”,自然界秋冬典型景物,更給人以寒冷之感。作者運用比喻,從視覺和感覺上,生動形象的為我們勾勒出一幅荒漠月夜圖,描繪出了邊塞寒冷淒涼的典型環境。

聞笛思鄉情——悲涼之情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在這萬籟俱寂的月夜,不知哪座烽火臺裡的戍卒吹起了笛聲?淒涼幽怨,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在皎潔的明月中飄蕩……

上兩句描寫的荒漠月夜圖,正是觸發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邊塞苦寒,月色淒涼,笛聲幽咽。自然引起“一夜徵人盡望鄉”,“一夜”“盡望”,寫出了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可見徵人的思鄉之情多麼悲涼!

此詩情景高度融合,意蘊深厚,不虧為中唐絕句中的名篇。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要說的就是《夜上受降城聞笛》,作者是中唐詩人李益,這首詩受到了明朝人胡應麟的盛讚,被稱為“中唐七絕之冠”。

  冠不冠其實並不重要,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嘛,你最愛的才是最好的,但是這首詩確實是好詩,也是有唐一朝眾多七絕中的精品之一,不接受爭議。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是一首邊塞詩,短短4句,便寫盡了戍守邊關將士的哀愁和鄉思。

  你看,前兩句寫的是邊塞夜景,景中寓情——那片一望無邊的沙漠上,矗立著高大的烽火臺,城外的月光皎潔,但遠遠看去,卻如同寒霜。沙漠在這“寒霜”的籠罩下,更如皚皚白雪。

  這裡寫沙漠如雪,月光如霜,是從環境的角度來烘托心境,一切都是充滿寒意的,將士們身在這樣一種淒涼慘淡的環境中,自然會生出鄉思。

  

  後兩句借用蘆管聲,先寫聲,再由聲入情——如此的邊塞之夜,本是萬籟俱寂,突然一聲蘆管,劃破夜的寧靜,更襯出夜裡的空虛寂寞,那或許是某位士兵在訴說心中的愁苦吧。

  嗚嗚咽咽的蘆管聲,傳入了每一個將士的心中,牽起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所以在這

一夜,千萬將士們都在這幽咽的蘆管聲中,盡望遠方——那是故鄉的方向。

若無最後這“一夜”和“盡望”,我們又如何能體會出將士們思鄉的急切呢?而最後這“一夜”和“盡望”,又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因此,胡應麟評價此詩為“中唐七絕之冠”,也確有其獨到之處。

  

  中唐邊塞詩

  既然寫到了這裡,那我就再淺談一下中唐的邊塞詩。

  我們知道,唐分初盛中晚,初唐是萌芽,盛唐是巔峰,中唐是盛極而衰的掙扎。

  同為邊塞詩,你看初唐,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這是以從軍為榮;

  再看盛唐,岑參說“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真正的英雄,就應該在馬背上爭取功名;

  而到了中晚唐,邊塞詩再也沒有之前那種恢弘意向,更多是如“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樣的淒涼之句。

  盛唐邊塞詩也思鄉、也悲憤,但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情緒,這是國力強盛的自信,到得中唐,詩中雖仍有盛唐餘音,但隨著國力日益衰頹,那種強大的自信也就慢慢消逝了。

  


李永忠


中唐七絕之冠的說法,來自明人胡應麟,他在他的《詩藪·內編》中,盛讚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中唐七絕之冠。

所謂中唐七絕之冠,只是一個主觀的評價,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每個人都可以評出自己心中的中唐七絕之冠。不過這首詩確實是中唐最經典的七言絕句之一。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李益在德宗貞元入靈州大都督杜希全軍幕,因此這裡的受降城應該指的是靈州受降城。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樂峰,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這兩句就是互文見義,沒有月色相照,沙不可能像雪一樣白,所以兩句要連在一起解釋。

受降城外,月色淒冷如霜,籠照著回樂峰前的黃沙,黃沙在月色的照耀下,發出如雪般清冷的光輝。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聲悲涼。徵人:戍邊的將士。

不知是何處吹起了淒涼的蘆管,一夜間戍邊的將士人人都在回望故鄉。

李益的這首詩,將景色、聲音、情感融為一體,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形成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含蘊不盡的藝術特點,因而成為中唐最經典的七言絕句之一。

詩的前兩句寫景色,第一句“回樂峰沙似雪”是俯瞰之景,詩人從受降城往下看,看到回樂峰的平沙,反射著如雪般的清輝。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仰視之景,城外的夜空之中,冷月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明寫邊關的淒冷夜景,暗喻徵人淒涼的內心。“回樂峰”的地名,充滿了諷刺意味,對於戍邊將士來說,有家不能回,如何能樂?

第三句寫聲音,“不知何處吹蘆管”,在這淒涼的邊關夜色之中,傳來了一曲蘆笛,這蘆笛之聲,本就悲涼之極,卻又不知何人吹起,不知何處傳來,更有一種難以言狀的飄渺悵惘之感。

前三句,先以淒涼的視覺景象引動綿綿的思鄉的之情,再以悵惘的聽覺形象將思鄉的暗流疏引成情感的洪流,通過前三句的烘托鋪墊,詩的情感已到了不得不發的境地。

但是,李益卻在這裡獨闢蹊徑,讓不得不發的情感在結尾處打了個迴旋,用想象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一個徵人盡望鄉的場景,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而餘韻不絕。

在這淒涼的邊關夜色之中,一曲悲涼的蘆笛之曲,引得邊關士卒徹夜難眠,紛紛起坐望鄉。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思鄉之情,但是徵人盡望鄉的行為,雖肅穆無言,其思鄉之情卻充塞天地。

據《舊唐書·李益傳》記載,這首詩在當時就影響很大,“天下以為歌辭”,被譜成歌曲,傳唱天下,成為中唐最出色的絕句名篇之一。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因這首詩描寫了一次非常重大的勝利。


老兵64559


唐代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而畢竟以表現征戍生活的艱險和將士思鄉的哀怨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夾雜危苦之詞或悲涼的情緒。

當讀者翻到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益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塞上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大曆九年(774),李益在鳳翔節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職,參與了郭子儀、李抱玉等人分統諸道兵八萬的防秋軍事行動,寫下了《從軍有苦樂行》等詩。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

李益在春天經過剛收復的五原,沉醉於旖旎的春色,不免感慨邊塞無長劍倚天的英雄來鎮守,致使美好的五原幾經淪陷。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這首詩也流露出詩人容顏漸老而壯志難酬的情懷。

詩人月下登上受降城,如霜月光下雪一般的沙漠,空曠淒涼引人憂思。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首詩情景交融,特別適合度曲入畫,在當時就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李益經常借音樂來表達心聲,他在謫遷江淮時一首思歸之作也是藉助笛音,《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大曆六年(771)李益參加制科考試,結識了歌姬霍小玉。小玉是原來霍王府婢女的女兒,明白自己的地位無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於是她和李益約定一起相愛八年,之後任由李益選取名門閨秀為妻,自己出家為尼。

李益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與高門盧氏女子成婚,並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見。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為這等負心行徑受到當時輿論的普遍譴責,唐人蔣防將他的負心薄倖寫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從此李益成了負心漢的代表,自己的內心也留下了陰影,《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李益此舉很有可能是來自家庭壓力,使他承受很大精神壓力,和盧氏的生活很不幸福。

唐代商業已很發達,很多商人長年累月出外經商,致使他們的妻子獨守空房,便生出許多怨望來。因為自己的不幸,他非常同情閨中怨婦。《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商人不該為了賺錢冷落妻子,自己不該為了做官拋棄霍小玉,這首詩在為商婦抱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譴責。

李益後來仕途還算順暢,但詩歌總是落寞惆悵,《行舟》:柳花飛入正行舟, 臥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光滿揚子, 天晴共上望鄉樓。

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不快樂的詩人,竟然享年八十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到底是和朋友吟詩唱和化解了他的抑鬱,還是暗夜垂淚反而有利健康,這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