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夢醒時分-月兒moon


纠正一下提问者,百姓并不是因为痛恨狄仁杰而砸他的祠堂,主要是因为他儿子狄景晖,为官不仁,专横跋扈,使得民不聊生,致使他们做出了这番事情来泄恨。

狄仁杰被外国人成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他一生为官清廉,敢于直谏,选贤人能为武则天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同时劝诫武则天立李氏子孙,以延续大唐社稷。

对李唐江山来说,狄仁杰可谓“不世之功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睿宗李旦为狄仁杰修建狄公祠堂,这对于身为人臣的狄仁杰来说是无比的尊荣,当时的世上也没有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些都足以见得,狄仁杰在皇帝和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大的。

只可惜,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致使他的一世英名沾上了些许的污点。

狄景晖作为狄仁杰的第三子,应该继承父亲的清廉,处处为民着想的品质,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的,据《旧唐书》记载:

狄景晖这个人专横跋扈,暴虐贪婪,仗着父亲的威名谋得了一官半职,刚上任的时候,兢兢业业,对事小心谨慎,但随着官职越做越大和时间的推移暴露他的本性。特别是在升任并州魏功参军之后,更是生活不俭,经常鱼肉欺压百姓,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由于之前狄仁杰在任并州刺史时,当地人民曾为他立了一座碑,后来狄景晖在并州胡乱搅和,乡民就把狄仁杰的碑砸了。狄仁杰察觉后,非常气愤,断然罢其官职,停其俸禄。不少大臣一再为狄景晖说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知过改错的机会。狄景晖也跪在父亲面前挥泪求饶,并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杰仍然坚持贬子官职不变,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虽然狄仁杰作为一名大唐的官员非常的成功,但对于自己儿子的教育却有些宽松,致使出现狄景晖这样不肖子。不过他最后处理这件事并没有徇私舞弊,认真执法,又重新获得世人的认可。虽说“子不教,父之过”,但狄仁杰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以至于家教疏于管理也是情有可原的!


淡墨青史


百姓恨的不是狄仁杰,而是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是狄景晖连累了狄仁杰。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老大狄光嗣,老二狄光远,老三狄景晖。

龙生九子,各各不同,这仨儿子虽然都是狄仁杰的种,但是人品差的很远。


大儿子狄光嗣是个好官,子承父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任汴州刺史、扬州长史等,虽然比不上父亲的成就,但也算可圈可点。

二儿子狄光远也很不错。当年狄仁杰遭到酷吏来俊臣诬陷,被投入大狱,当时有个规定,凡是当即认罪的人,不仅不用遭受酷刑,而且还能免死,狄仁杰当即认罪了,来君臣认为狄仁杰态度良好,于是不加以防备。

后来,狄仁杰偷偷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来一小块帛,写明了冤屈,将其塞入棉衣,又托人送到了家里。

狄光远是个聪明人,父亲托人送棉衣,必然大有深意,于是亲手拆开了棉衣,当时就发现了这个救命帛书,于是立马拿着帛书面见武则天申冤,后来终于救下了父亲的性命。


三儿子狄景晖比两位哥哥差太远了,可能是狄仁杰忙于政务,忽视了狄景晖的教育,长大了的狄景晖成了纨绔子弟。

后来狄仁杰给他谋了个差事—魏州参军,哪知道他到任之后,贪污受贿,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狄仁杰好不容易攒下的好名声被他一朝丢尽。

当年,狄仁杰在魏州干过刺史,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还挽救了魏州全城百姓的性命。

当时,契丹大军侵犯魏州,城内百姓人心惶惶,乱成一锅粥,这时候狄仁杰临危不乱,迅速派兵维持秩序,又当众告之百姓,大唐援军不日将至,大家不用惊慌。


后来,契丹密探潜入城中,发现百姓生活如常,毫不慌乱,又听说唐朝大军将至,于是就快马加鞭回去禀报,契丹首领听说此事之后,长叹一声,悻悻地率兵离去。

魏州百姓为了纪念狄仁杰丰功伟绩,集资建了一座生祠,哪知道狄景晖来到魏州不久,就迅速搞臭了父亲的名声,百姓一怒之下,就把狄仁杰的祠堂砸了!


一半秋色


答:很多人对狄仁杰的了解,是通过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得来的。

的确,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高手。他曾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大权,公正廉明,执法如山,明察秋毫,英明善断,到任仅一年,就判决了以前积压的几千件案子,牵涉到一万七千人。案子判决结束,没有一人喊冤,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

但狄仁杰不仅仅是一个断案高手,他实在是一个“完人”的标本,是后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刚正不阿,敢于犯颜上谏,直陈己见;他是文人出身,却有统兵御边,有效地阻挡了突厥、契丹对边疆侵扰;他勤于吏职,爱民如子,每到一地任职,就造福一地,政绩卓著,老百姓在他活着时候就为他建造了生祠,几乎他任官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老百姓为他修建的祠堂……当然,他最为后世史家所瞻仰的,就是有“复国大功”,劝谏武则天还政于唐。

狄仁杰早年到宁州任职,着力严惩地方贪官污吏,安抚民心,治理宁江(也叫九凌河),劝农植桑,大力发展生产,又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抚和戎汉,短短一年时间,宁州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后来狄仁杰被朝廷提拔为冬官(工部)侍郎,宁州百姓依依不舍,哭声遍地。

狄仁杰离任之后,州民在城西庙嘴坪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

越王李贞是李唐宗室,不满武则天篡位,他在担任豫州刺史时,起兵造反。

李贞事败后,有五千多豫州州民遭受到了武则天的血色清洗,将要集体处死。

前来出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心急如焚,不顾律令森严,毅然写了一份《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将这些人保奏了下来,被改判为流放,迁徙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

这些从鬼门关上回来的流徒行经宁州,宁州父老告诉他们:“你们能大难不死,正是我们狄公冒死相救所致!”

流徒们听了,全都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宁州百姓所建“狄公德政碑”之下放声大哭。

从此,后世又将宁州的“狄公德政碑”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加建了一座“狄梁公庙”。

后世凡到宁州做官者,无一不去“狄梁公庙”前祭祀。

宋范仲淹知庆州时还亲自撰写了狄梁公的碑文,对狄仁杰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府赵鸣乔还自筹经费,重修了“狄梁公庙”。

后世还在宁州建起了“狄公祠”,其中狄公祠的“梁台雪霁”被誉为庆阳府八大胜景之一。

狄仁杰因为触动朝廷权贵的利益,不久被撤去豫州刺史之职,先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接着又贬为彭泽令。

彭泽正遭受饥荒,狄仁杰不管自己的处境险恶,向武则天上《乞免民租疏》,为百姓请命,为百姓申请赈灾,同时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

渡过难关后,狄仁杰革新吏治,,劝课农桑,鼓励生产,把彭泽地方的经济搞得蒸蒸日上。

彭泽县人民感其恩德,集体自愿捐钱捐物,为狄仁杰建立了一个生祠堂,把狄仁杰当神来拜。

唐朝末年,诗人皮日休到此看到狄公祠香火还是很旺盛,大为惊叹,作《狄梁公祠碑》。

契丹入侵,河北骚乱,武则天起用能人狄仁杰任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了魏州,不但协助官兵赶走了契丹兵,还推行“缓赋宽役,劝农课桑”政策的进行积极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且仓廩充实。

武则天欣喜之余,升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

魏州吏民恋恋不舍,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相约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

就是这座由魏州百姓亲手建造的祠堂,在若干年后,又被魏州百姓亲手所拆。

魏州百姓并不是痛恨狄仁杰本人,而是痛恨狄仁杰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狄景晖。

狄景晖在狄仁杰去世后,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祸害一方。

百姓一怒之下,恨屋及乌,就把祠堂捣毁了。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到了晚唐,百姓对狄景晖的劣迹渐渐淡忘,仍然感念狄仁杰清正为民的恩德,又把狄仁杰祠堂重新修建了起来。

即使时光已经过了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当时人们修建的狄公祠碑。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啊。


覃仕勇说史


中国人特别讲究盖棺定论,尤其是古代的官员,因为这涉及到他在史书上的评价。据史书上记载,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给他的盖棺定论是:

“狄阁老走了,朕的朝堂空矣!”

这短短十一个字,足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评价之高。不仅如此,武则天还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这也是武则天一朝,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大臣,狄仁杰的荣耀,不可谓不盛。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等到太子李显即位后,为报答当年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为他力争太子之位,故追封他为司空,这是唐朝最大的官职,正一品。

其后,唐睿宗李旦即位,因为当年李旦被武则天囚禁时,是狄仁杰冒着杀头危险,极力劝说武则天释放李旦。

所以,等到李旦称帝后,又加封狄仁杰为梁国公,让其成为国公爷。不仅如此,李旦还让人在魏州给狄仁杰修建了祠堂,让百姓世代祭拜,以此纪念他的杰出功勋。



本来,这对于狄仁杰的家族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可惜的是,狄仁杰的这个祠堂,最后却沦为世人耻笑的对象,甚至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拜狄仁杰的儿子所赐。据史书上记载,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狄光嗣、老二狄光远、老三狄景晖。

由于老二狄光远去世较早,历史上有关他的事迹也多,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说起狄仁杰的儿子时,主要就是指大儿子狄光嗣和小儿子狄景晖。

狄光嗣作为狄仁杰的嫡长子,自幼就被狄仁杰重点培养,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让当朝宰相们各自举荐一人来担任尚书郎,结果狄仁杰直接举荐自己的这位嫡长子狄光嗣,于是狄光嗣一出道就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部门。

当然,这狄光嗣把工作也干得非常好,并没有给狄仁杰丢脸,以至于武则天都夸赞说:“祁奚内举,果得其人。”也因为此,狄仁杰并没有因为用人唯亲而留下骂名。

当然,不管怎么说,狄光嗣能有这样的成就,这与狄仁杰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关系。



后来,狄光嗣又因为狄仁杰的缘故,颇得李显和李旦的关照,官拜刺史和太府少卿等职位。这就相当于狄仁杰的爵位和恩荫,都被狄光嗣得光,轮到狄景晖头上,已经是落落余晖。

狄景晖的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魏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的官职,是正八品,相当于当时的县丞,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副职县官。

对于狄景晖来说,父亲狄仁杰生前官拜正三品宰相,死后追封正一品司空。大哥狄光嗣因为比他早出生,得到全部福荫,成为从三品的刺史和太府少卿。狄景晖同样是狄仁杰的儿子,就因为出生比大哥晚,结果只能混个八品县当。这样的情况,让狄景晖心里很不平衡。

所以,等到狄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时,就开始大肆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对此史书上特意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贪暴为虐,民苦之!”

同时,随着狄景晖的坏事越干越多,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景仰之情,也慢慢地就变成怨恨之情。

终于有一天,老百姓对狄仁杰和狄景晖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把狄仁杰在魏州的祠堂给砸毁,还把狄仁杰的雕像和牌位都给砸了,皆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后来,朝廷听说后,就将狄景晖给免去官职,至于狄仁杰的祠堂,也没有再重修,这件事也成为狄仁杰唯一的污点。


我是赵帅锅


老百姓砸狄仁杰祠堂是确有其事,但也并不是冲着狄仁杰去的,而是冲着他儿子狄景晖。

魏州祠堂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局势可以说是人心惶惶。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这个魏州是于唐武德四年(621)所置的魏州置总管府,后来改为都督府、节度使,是河北重镇,战略地位重要。

魏州前任刺史在做布防的时候也是觊觎契丹人的彪悍,边将所有百姓迁入城内,帮助守军缮修军备器械,闹的地方百姓不仅担惊受怕,还荒废了农田耕地,怨声载道。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狄仁杰到任魏州后,孙万荣便主动退兵,虽然不知道是否觊觎狄仁杰的威名,但效果达到了,老百姓开开心心的回家务农,继续安宁的生活,加之狄仁杰担任过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地方刺史,经验丰富,于是魏州经狄仁杰一番治理,百姓生活欣欣向荣,为了给这位大救星歌功颂德,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还修建了生祠。

坑爹的儿子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狄光嗣、狄光远和狄光昭,而这个坑爹的儿子就是三子狄光昭,由于新旧唐书记载的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有一人后来改名为狄景晖,加以对比得出此人便是第三子狄光昭,历史学家猜测可能是为了避讳唐明皇之母“亲昭成顺圣皇后”的谥号。

“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旧唐书·狄仁杰传》

由于古代官员任用时还是比较注重避嫌的,所以我觉得可能是狄仁杰觉得自己在魏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主动举荐小儿子狄景晖前往魏州担任一官半职加以历练的,毕竟狄仁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比较省心,大儿子还得到过武则天的夸奖,唯独这个小儿子口碑不怎么样,到了魏州,也许会瞻仰一下老爸的功绩,兴许会有所改观。


但坑爹这个秉性貌似从古至今都难以改变,这个小儿子到了魏州并没有因父亲的功绩而受到激励,反而更加横行霸道,中饱私囊,这便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激愤,于是乎将他老爹的祠堂给毁掉。

狄仁杰作为一代名相,流芳百世,但他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子,差点毁了他一世英名。


棍哥观史


这个提问给人一种错觉,老百姓对狄仁杰非常痛恨,其实并不真实,狄仁杰的一生多少功绩自然不用多说,而狄仁杰死后,老百姓砸他的祠堂,不是因为狄仁杰做了什么坏事,相反,是因为狄仁杰没有教好儿子。

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凡是得到高官厚禄的,基本都是要造福子孙的,特别是古代的时候,还流行继承这一做法,但一般继承了父辈职位的人都是嫡长子,次子是没有权力继承父辈的地位的。

狄仁杰这一人物,生前其实名气还没那么大,而正是在死后,大唐的朝廷才开始对狄仁杰过去的功绩大家封赏,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个非常受到武则天重视的人物,他一生的辉煌多大,在死后,朝廷就会怎么纪念他。

而狄仁杰死后,他曾经的辉煌很当然的便落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狄仁杰有两个孩子,一个叫狄光嗣,而另一个孩子,比这个孩子要出名的多,他的名字叫做狄景晖。

狄仁杰给自己的后辈留下来的光辉不少,但古代的时候流行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狄仁杰的嫡长子,狄光嗣自然将狄仁杰留下来的所有成就继承过去了,不仅是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获得了不俗的职位,还因为狄仁杰在民间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也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尊重。

虽说狄光嗣继承了狄仁杰的位置,但是狄仁杰的第二个孩子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得到一个八品小官,放到现在也就算一个县级干部,生在狄家,自己的父亲名满天下,而自己却只能混到这个位置,狄景晖内心是很不满足的。

或许是内心的憎恨逐渐增长,狄景晖开始无恶不作,生在狄家却最后沦落到这个地步,看来狄仁杰生前的确没有教育好他,狄景晖对百姓有多狠,百姓就对狄仁杰有多恨。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了不少人开始怨恨狄仁杰,教育了一个这样的儿子,而被迫害的百姓便开始自发的砸狄仁杰的祠堂。

其实百姓也不是恨狄仁杰,只是恨他生了个这样的儿子,虽然狄仁杰的一生几乎没有污点,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却为自己抹黑不少。

像这种因为怨恨儿子,便将气撒到父亲头上的事,虽说有,但也绝对不多,之所以在狄仁杰这里表现的这么明显,主要还是因为狄仁杰的名声太好了,而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被苛求,百姓自然就更容易将气撒到他身上。


魏青衣


千错万错都是他儿子狄景晖的错,自己的行为让父亲颜面扫地,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英明一世,但却也糊涂一时,防盗防贪却忘了防自己的儿子。自己政治清明,儿子却贪得无厌,祸害一方。子不教,父之过也。

狄景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深受宠爱,但生活一点都不检点。巧舌如簧的他蒙蔽狄仁杰的双眼,自己却胡作非为,弄得民不聊生,以至于百姓痛恨狄仁杰。

《旧唐书》有言:“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大概意思就是,狄仁杰在魏州当刺史时体恤百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魏州百姓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以此纪念他。

等到他离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来到此地当官,但却鱼肉百姓,魏州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毁掉了曾经纪念他的功德碑。

整个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当初狄仁杰上任魏州刺史,为人清廉,事事为民做主,严惩当地恶霸。魏州百姓的生活大有改善。

而当年,契丹大军又要来侵扰,整个魏州人心惶惶,百姓乱成一锅粥。狄仁杰迅速派军稳定民心,让百姓活动如往常,毫无混乱现象。


契丹密探见此状,快马加鞭回去禀报,契丹首领认为大敌压境,百姓必会乱阵脚,城内必有所防备,所以毅然撤兵。

魏州百姓躲过了大灾难,而狄仁杰又是个好官,于是魏州百姓便给他建了祠堂,立了功德碑。

由于政治有为,狄仁杰又被提拔。十几年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狄景辉来到魏州担任担任司功参军,不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做事,他便为所欲为。

当地的恶霸与他勾结一起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知道他是狄仁杰的儿子之后,百姓更加愤怒。认为生出这样的儿子狄仁杰也有过,于是百姓冲进祠堂捣毁。

有密探汇报狄仁杰,狄仁杰听闻愤怒不已,命令人撤了儿子的官职,断了他的俸禄。

狄景晖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花天酒地的资本,于是又故伎重演。跪着说自己会洗心革面,为百姓谋福。

许多大臣又纷纷向狄仁杰求情,但狄仁杰丝毫不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毕竟民心已经向背,若不严惩,也枉他一生英明。


狄景晖依旧被罢了官,并且厉声告诫自己的儿子:兴邦,不可以用贪婪之人,应当选贤举能,此乃治国之道。百姓得知后,又将被捣毁的祠堂重新修整,以此纪念他的刚正不阿。

其实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出人头地,就这个狄景辉专门让他背黑锅。

祸害百姓对于狄仁杰来说是最大的罪过,无论是谁都不可容忍,所以亲生儿子也被他严惩不贷。

这样的好官确实深得民心,也是百姓安居乐业强有力的保障,但这样的清官,确实不多。

而狄仁杰这一生,最愧疚的人无疑就是娄师德,差点“恩将仇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狄仁杰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与娄师德同为宰相,自己经常遭到其他官员的排挤甚至诋毁,官职几度沉浮。但是娄师德却不一样,他的宰相一职一直稳坐。

娄师德与狄仁杰的性格不一样,他不会直接将坏人揪出来,“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很少得罪人。

贪官当道,他也绝对不会惩治任何人,他一心只会退让,这就是他所谓的“与人为善”。

说娄师德懦弱没骨气的人并不少,不屑与他为伍的朝廷大臣也非常之多,但是不论别人对他成见有多大,武则天却异常喜爱。


狄仁杰认为娄师德唯唯诺诺,自己不愿意与他共同办公。身居要职,却不为百姓谋福,贪官污吏却不敢揪,也是个没骨气的人。

武则天听闻,也知狄仁杰其实是要自己撤了娄师德的宰相一职。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在他眼里娄师德算是一位贤人否?

狄仁杰回答说:他固守边疆多年,确实是有功劳,但此人是贤中不足。其实狄仁杰的意思还是娄师德坐在宰相的职位,他的才能是不配的。

武则天又说:“当年娄师德率领18万兵马与吐蕃叛军大战,凯旋而归,又用计使吐蕃稳定,使得边疆百姓安居乐业,是否称得上贤?”

狄仁杰哑口无言,但理不直,气却壮的说:“他不能够知人善任。”

武则天笑着说:“你的宰相一职都是娄师德力荐的,难道娄师德推荐的不是贤人,而是闲杂人吗?”

狄仁杰听罢,才知自己的官职是娄师德力荐的,内心惭愧不已的说:“娄公竟宽容至此,我真是配不上娄公的宽宏大量,实在惭愧。”

其实娄师德是有他的为政之道,不强出头,却以智取,特别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里,保身才能又机会将他们处置。
他不争,并不是他怕,而是要谨慎从事,看似唯唯诺诺,其实是大智若愚。武则天得娄师德与狄仁杰,可谓稳坐龙椅,江山可保。


史之策


据《旧唐书》记载,狄仁杰的生祠被魏州百姓砸毁,并非因他自己侵害、荼毒百姓而遭人痛恨,而是因为他的小儿子狄景晖在担任魏州司功参军时,贪婪成性,凶戾残暴,民众对其劣迹切齿痛恨,以致牵累其父狄仁杰的生祠被捣毁。

狄仁杰,唐代名相,武则天的宠臣,他的一句话,让李显坐上了皇帝宝座,恢复了李唐江山。在西方人的眼中,他是中国的福尔摩斯,荷兰人高罗佩纂写一部《狄公案》,使这位唐代传奇人物名扬海外,誉满天下。

有唐一代,人文灿烂,英才辈出。唐朝既有能征善战、开疆拓土的武将,又有满腹经纶、超拔流俗的文臣,至于文人骚客,能工巧匠,画坛巨孽,更是不可胜数。

名相狄仁杰便是其中一位。狄仁杰,生于贞观三年(629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自幼聪慧颖悟,勤奋好学,熟读经史,科举登第后官授汴州参军,后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的前半生平淡无奇,直到47岁升任大理丞后才渐渐有所作为,其骨鲠刚正的性格也逐渐广为人知,名噪天下。据“两唐书”记载,他做大理丞这年,发生了大将军权善才误砍唐太宗昭陵墓道柏树事件,该案由狄仁杰负责审理。论罪时,狄仁杰认为权善才并非有意,可处革职,但唐高宗却下令立即处决。狄仁杰上奏说权善才罪不至死,高宗大怒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朕不孝,必须杀之”。

众大臣见皇帝动怒,忙使眼色暗示狄仁杰顺从其意,尽速离开,狄仁杰却毫无惧色,据理力争道:“陛下作法,悬之向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旨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狄仁杰直言敢谏,却又处处维护高宗,使唐高宗的 态度缓和下来,终于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史载,狄仁杰任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跋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臣莫不畏惧,独狄仁杰上奏弹劾王本立,请治其罪,唐高宗竟然出面袒护,狄仁杰挺身再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

狄仁杰不惧权势,敢拔逆鳞 ,忠直敢谏,无畏生死,终于使高宗收回成命,将王本立下狱治罪。

狄仁杰后来又出任宁州、豫州刺史,政绩卓著,作风清新,深得民心,州人为他立碑颂德。但他执法如山,不避权贵,遭人嫉恨,屡被构陷。武周时,狄仁杰当丞相后,武则天和他谈及此事,欲告知是谁在背后进谗陷害他。 狄仁杰豁达大度地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说坏话)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狄仁杰度量宽宏,襟怀坦荡,处世无私,笃信身正是非清,使武则天“深加叹异”。此后,女皇对狄仁杰既敬且重,青睐有加,狄仁杰每次奏事,武则天虽有不同意见,但常曲意从之,对此她声称:“以成吾直臣之气”!足见武则天对他的赞赏与宠信。

狄仁杰这样骨鲠钢直之人,一定免不了遭奸人陷害,也曾遭受牢狱之灾。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侄儿武承嗣和酷吏来俊臣相互勾结,联手栽赃陷害,险些将他置于死地。他凭机智逃脱一劫后,被贬为彭泽县令,在那任职四年多。在这段时间内,身为基层官员的他得以广泛接触草根百姓,其断案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留下了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称道的破案故事。

狄仁杰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在恢复李唐社稷中倾注巨大的心力,特别是他精于法令,善于断案,仅在大理丞任上一年间,就处理积案一万七千件,无一差错。他主张执法者应不徇私情,秉公而断。办案中,他经常不辞劳苦,深入查访,故而有“断狱如神” 的美誉。武则天对他异常器重,上朝赐座,以“国老”称之。

狄仁杰重返宫廷后致力于兴复李唐,由于他多次劝谏改变了武则天对儿子李显的看法,因此从软禁地房州将李显召回,复立为太子。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王朝社稷。

史载,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故,殁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涕泣叹道:“朝堂空矣”!

狄仁杰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断狱如神,官声卓著,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与百姓的爱戴。早在他担任魏州刺史时,因政绩卓著,当地百姓为他建生祠以颂其德,四时供奉不绝。

他有三子,皆受其福荫,均得以为官一方。

其中幼子狄景晖,为人行事与其父截然相反。《 新唐书》记载:“......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因共毁其父生祠,不复(供)奉 ......” 。

原来,后来狄仁杰的小儿子狄景晖也到魏州任司功参军一职,他作风和其父完全不同,为人贪婪暴虐,坏事做绝,百姓不堪其苦,对其切齿痛恨。时间久了,大伙儿就将怨愤发泄到狄仁杰的生祠上。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因此魏州百姓就把狄景晖作的恶归咎于狄仁杰身上,并将其生祠砸毁泄愤。狄仁杰一世英名,竟然毁在狄景晖这个“坑爹”儿子手上!彼时,狄仁杰尚在世,他得知实情后,非常气愤,断然革除狄景晖官职,罢其俸禄。他拒绝了儿子的跪地哀求,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贤者当举,贪者当罚。此乃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狄仁杰在武则天朝是一位十分受重用,也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小时候我们看《神探狄仁杰》的时候,总是佩服他,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到线索,让受冤的人能够沉冤昭雪。

狄仁杰在长寿二年公元692年,被贬到彭泽当县令,在那里一呆就是5年,公元696年,唐朝北边的契丹人进犯中原,攻陷冀州,为了稳定时局,武则天则启用狄仁杰做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任后,一改前任战略,不再是坚持让百姓守城,而是让百姓去劳作,再次拾起耕田工具,契丹人一听这个消息,就知道了,唐朝准备和他们打持久战了,于是便撤兵了。

狄仁杰的这一做法成功的避免了一场战乱,而当地的百姓为了感恩狄仁杰,都纷纷为他立碑纪念,为他建立生祠。

狄仁杰的一生为官为国为民,但是晚年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拖累,百姓们将怨气发了

狄仁杰身上。

据《旧唐书》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百姓为什么要将怒气发到狄仁杰的身上,而怒砸 生祠呢?

这要从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说起,这个坑爹的儿子刚入官场的时候,为官还比较清廉刚正,又有一个如此受宠的老爹撑腰,自然是官运亨通,官职也升的很快,景晖逐渐放纵自己,特别是父亲做了宰相后,他在魏州便是土霸王,一手遮天,欺男霸女、贪污贿赂、卖官鬻爵等不法行为罄竹难书,令当地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都说养不教,父之过, 魏州是他老爹当年守疆土的地方,狄仁杰给这个地方的百姓带来了安全,让他们避免了战火的伤害,但是现在他的儿子却把自己变成了屠刀,给魏州百姓带来伤害,老百姓们能不愤怒吗?

于是百姓们就将怒火迁移到了狄仁杰的身上,砸了他的生祠,拒绝再为做供奉。

这让一世英明的狄公晚上受到了奇耻大辱,狄仁杰得知这一事后,将他的儿子送交相当机关法办,自此,狄仁杰也受到了打击,一病不起,两年后,撒手离世了。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说“狄阁老走了,朕的朝堂空了”,从这话来看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认可度和依赖度是非常高的。


雨霁视角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砸了狄仁杰的祠堂?因为他儿子坑爹。


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的一生几乎没有黑点。不过,我国的正史中却这样记载,老百姓砸了狄仁杰的祠堂,百姓们这样做其实是有原因的。

(影视剧狄仁杰第三子)

他们不是痛恨狄仁杰,关于这个事情主要是因为狄仁杰的儿子,狄仁杰总共有3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都是比较省心的孩子,只有老三是比较让人费心的,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是比较坑爹的主。


这个儿子到处出为非作歹,引起了百姓的不满,百姓认为狄仁杰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尊重的灾难,就自发地去他祠堂打砸。

狄仁杰在位的时候做了非常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但是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唐朝的大肆封赏。狄仁杰去世了之后,朝廷才对狄仁杰的功绩进行大封杀,并且作为典型推广。狄仁杰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大唐,百姓们也非常喜爱狄仁杰。

就在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古代的时候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狄仁杰的大儿子狄光嗣,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也得到了较高的官位。但是狄仁杰的第3个儿子,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只做了一个八品小官。

三儿子就心里不平衡,慢慢地开始作恶,最后愈演愈烈,老百姓都受不了了。这些老百姓一气之下,觉得狄仁杰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就去打砸狄仁杰的祠堂。

安史之乱时他儿子狄景晖担任魏州参军,为人“颇贪暴,为人所恶,”引起老百姓公愤,“乃毁仁杰之祠”,老百姓把狄仁杰的祠庙给拆毁了。狄仁杰一心为民,因为儿子“坑爹”,死后却被老百姓拆了祠堂。这样的结果不免令人惋惜

现在有的标题党为了博得眼球,颠倒是非黑白,说老百姓痛恨狄仁杰,但其实上这件事情并不是狄仁杰的锅,狄仁杰只是代子受过,不得不说狄仁杰的儿子真把坑爹演绎得很极致,狄仁杰知道了肯定也很生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