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做好孩子的心理防禦

疫情當前,做好孩子的心理防禦 | 抗擊疫情,心理防護指南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今天怎麼又確診了幾百例?疫情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啊!”

“某地一場聚會感染了6個人,太嚇人了!”

“商場不能逛了,一起逛個街都有可能得病……”


這個春節,


我們被一場疫情襲擊,心情難免有波動,


當我們一邊刷新聞,一邊隨意宣洩自己的情緒時,是否想過,你身邊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


爸爸媽媽脫口而出的話,


讓他們感到商場、學校,甚至樓下的小花園,這些熟悉的場景都不再安全;聚會、玩耍這些熟悉的字眼竟然和可怕的疾病聯繫在了一起。


這時,孩子的內心會經歷怎樣的變化呢?


01

人們常常覺得,幾歲的孩子懂得不多。


從某種程度上講,的確如此。


他們不懂新型冠狀病毒為什麼可怕,不懂什麼叫飛沫傳播,也不懂得幾千名確診病例的真實含義……


但是,正因為孩子的認知並不完善,他們更容易暴露於災難中,甚至連至親父母都會忽視對他們的防護。


疫情當前,做好孩子的心理防禦 | 抗擊疫情,心理防護指南


當年,美國的“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各個電視臺不停地播放五角大樓坍塌的畫面,給很多孩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因為,6歲前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區分想象和現實,也不懂得新聞報道的原理。


在他們的理解中,這場災難正反覆發生著。


意識到這一點,電視臺緊急叫停了畫面的回放。


這個事情說明,緊急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忽視孩子認識能力和意識能力不足的情況。


除此之外,


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解決能力也不充足,他們可以感受周圍發生的一切,也能感覺到大人的焦躁,但是,他們無法解釋發生了什麼。而且,孩子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也缺乏求助的能力。


所以,


父母必須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才能支持孩子平穩地度過特殊時期。


02

因為語言發育不成熟,孩子們常常用行為表達自己,那麼,怎樣從行為中判斷孩子是否處於焦慮中呢?


  • 第一個行為線索,是孩子的社交能力改變。
    比如,一個非常愛熱鬧的孩子,突然變得十分退縮,家裡來人了就躲起來。或者,每天都吵著出去玩兒的孩子,突然拒絕外出,即便反覆跟他解釋戴上口罩就不會被感染,孩子仍然迴避。更小一些的孩子可能表現為過度粘人,不允許最親的人離開自己的視線。這都是心情焦灼的表現,需要引起大人的警惕。


  • 第二個行為線索,是孩子的情緒失常。孩子感到恐懼時,經常變得暴躁,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一些孩子還會用攻擊行為彰顯自己的“力量”,彷彿這樣就可以戰勝內心的恐懼。


  • 第三個行為線索,是一些孩子會出現退行。他們感受了大人的焦慮後,會變得不安。這種不安無處釋放,就會抑制孩子的能力。明明可以自己吃飯了,現在偏偏要大人喂,明明不再尿床了,卻又再次尿床,或者怕黑,不敢獨自睡覺等。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明顯的行為線索,一些孩子會用提問來打消自己的顧慮:“媽媽,我們爬山時見過一隻死蝙蝠,我們會感染嗎?”一些孩子會用行為來抵消自己的焦慮,比如過度的洗手和過分監督大人的衛生習慣……這些幼稚卻又不失可愛的行為,提示我們孩子的情緒出現了波動。
疫情當前,做好孩子的心理防禦 | 抗擊疫情,心理防護指南


03

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我幫助能力,


但比較薄弱,


我們既要發揮孩子的能動性,也要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用合適的方式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 首先,我們需要將正在發生的疫情“正常化”。父母可以通過孩子們熟悉的事物,來理解這件事。比如,對於三四歲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氣球作比喻:“疫情好比氣球,感染的人數增加,氣球會變大。但是醫生們會努力讓氣球變小,最後就沒事了!”對於六七歲的孩子,我們可以把疫情比作暴風雪:“極端的冷空氣有可能會掃過我們住的房子,但我們待在家裡就比較安全!”總之,當我們把孩子不熟悉的東西變成一些熟悉的詞彙時,孩子就會感到安全。
  • 其次,孩子需要與事實相符的安全保障。這個保障,不僅僅用嘴告訴孩子,也要通過行動向孩子一遍遍地展示。為了克服孩子的恐懼,我們可以和他們玩“遊戲”,比如讓孩子學習電視裡教的方法幫大人帶口罩、洗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識別孩子的擔心,再及時給予解釋,孩子的焦慮會得到緩解。當然,繪畫也是很好的方式,
    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操作:用一張A4紙,讓孩子在正面畫下自己的擔心,在背面畫下一切都變好了的樣子。注意,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讓他們隨意表達自己的心情。如果孩子仍然擔心,大人可以和他們一起暢想變好了的情形,然後採取“聯合作畫”的方式畫好背面。最後,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現在,你很擔心,但是,最後會變好的!”孩子們在焦灼不安、行為退行時,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就能夠慢慢地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


  • 最後,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應對困難。比如,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女兒拼的樂高。這位朋友一直抗戰在發熱門診的前線,兩歲半女兒感覺到了媽媽的疲憊、不安和刻意的疏遠,堅持用樂高給媽媽拼“西瓜”吃。她說:“媽媽,我生病了你給我西瓜汁!如果你生病了,吃了這個西瓜也會好!”當朋友很開心地“吃掉”女兒做的西瓜後,她感覺女兒恢復了活力。這就是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雖然幼稚,但確實有效,這表明了他們的努力和成長。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在焦慮面前,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嘗試,父母要鼓勵這種嘗試,給孩子保留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創造條件發覺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力,這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疫情當前,做好孩子的心理防禦 | 抗擊疫情,心理防護指南

在災難面前,我們既不要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要讓孩子毫無防備地暴露在危機中。


沒有人願意面對災難,


但很多事情是無法迴避的,既然如此,


不如幫助孩子養成應對困難的積極的心態,發展出他們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們變得更加強大,來適應多變的生活。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是父母們努力的方向。


關於作者:蘭心。文章首發於婚姻與家庭雜誌,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係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