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

温陵游人


谈起项羽,似乎总能把他与“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等不好的词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老对手刘邦则有“知人善用”、“广纳谏言”等美名,可随着时代变迁,后人们越来越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过去的历史,发现汉高祖刘邦并非“完人”,西楚霸王项羽也绝不是个“莽夫”。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佩与感叹。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达了对项羽的尊重。后人们对两位伟人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如今项羽的“粉丝”更是只多不少,为什么人们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呢?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根据《史记》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可见项家在楚国属于贵族,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只有贵族才是统治阶层的核心,而奴隶造反、平民起义乃是大逆不道,为什么陈胜吴广的起义会失败,为什么刘邦起义要想尽办法拉拢六国贵族,相反贵族出身的项羽就有一道天然的保护符,是士大夫等贵族阶层的代表,他可以决定立谁为楚王,也可以将其废之,自己称王。宣扬项羽,其实就是宣扬士族大夫,维护贵族的地位,而站在他对立面的刘邦,不仅地位地下,还是个“泼皮无赖”,孰胜孰负,或许一目了然。

曾经有人说项羽是个莽夫,只懂武力不识谋略,还赶走了全军唯一的智囊范增,然而闻名天下的西楚霸王真的看不破陈平的“反间计”吗?其实项羽早已忍耐其多时,虽然敬称为“亚父”,但范增并无半点长辈的仁慈和蔼,鸿门宴上,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如此贬低的话语,也寒了项羽的心,项羽不杀刘邦,是看在过去情谊,却被当成“优柔寡断”。

这么一位重情重义的汉子,与妻虞姬的爱情故事令人惋惜,“今世只爱君一人”,而项羽年轻英俊、勇武盖世,只爱虞姬一人,却是难得。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纵使一代霸王也无回天之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若带虞姬突围,伤的是那些忠于自己的部下的心;若是修书一封,请求刘邦放过自己的妻子,可乱世之中这个弱女子又何以安家,况且虞姬的美貌冠绝天下,刘邦真的会放过她吗?而为了不使项羽为难,虞姬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样丰满了项羽的人物形象,“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俗话说得好:“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作为楚汉争霸的最后失败者,项羽却打破了这条历史的真理,使无情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即使四面楚歌,亦有虞姬相随;战败后一无所有,江东父老也愿拥其再称王。他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曾有的英雄,又是一个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性情乖张暴戾,只晓武力而不谙谋略的匹夫,也正是如此,他的优点与缺点给了后人们非常直观的感受,不只是项羽的亲朋好友对他充满敬重,他的敌人们莫不敢嘲笑,甚至他死后越来越多的人钦佩仰慕他,比起城府颇深的刘邦,正是这一份有情有义、大恨大爱,赢得了后人们的敬仰吧。


邓海春


自古成王败寇,笑到最后的人才会被人崇拜。可到刘邦和项羽这却相反,很多人更喜欢失败的项羽,而不是胜利的刘邦。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史书的记载更偏向项羽,而现代人了解历史就是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受到作者的影响,很多的现代人反而更欣赏作为失败者的项羽。第二、项羽在最好的年纪戛然而止,所以人们对他更多的是惋惜,而登基后的刘邦手段狠辣,自然是没有已经去世的项羽形象好。

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是个君子,而刘邦是个实打实的小人,下面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话说当年的刘邦在对战项羽失败以后,落荒而逃。但是,逃亡路上的刘邦居然因为嫌弃儿子增加马车重量拖累自己逃跑,就三番两次把儿子刘盈推下马车,如果不是车夫夏侯婴相救,这刘盈可能早就丧命在亲父之手了。虽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古人也讲究虎毒不食子,刘邦这种为求自身生存而牺牲儿子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史学家的鄙视。

再者,这刘邦不仅是抛弃儿子,还扔过亲爹。话说当时项羽捉住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如果你不过来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出乎意料的是,这刘邦大气回到: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真要是煮了的话,记得给我端碗汤。这样无赖般的刘邦自然是完胜大家出身的项羽,于是项羽就把刘邦他爹给放了。从这样的记载当中就可以看出,史学家明显是更偏向为人正派的项羽的,而不是那个抛父弃子的刘邦。

还有在轰动一时的鸿门宴上,项羽明明有机会做了刘邦,但是却因为顾忌兄弟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项羽并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或者说是项羽更希望和刘邦在战场上决一死战,所以就把刘邦放走了。

而这些有明显偏向性的记载当中,虽然很多人说项羽是有勇无谋,但是更多人却认同项羽是个君子,在古代那个讲究仁义道德的时代,作为勇者的项羽明显更受欢迎,而且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比起街头混混般的刘邦来,粉丝也更多,所以这样的看法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况且,项羽在他最美好的年纪去世了,而刘邦就不一样。登基后的刘邦一一除掉了当年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虽然说狡兔死、良弓藏这个道理并没有太大的错误,但是阴险狠毒的形象还是留在了别人的脑海里。所以说,更多的人们比较偏爱项羽。

《史记》《汉书》


汗青正浩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画上句号。按“胜者王侯败者贼”的道理,人们更应该推崇的是刘邦。但为什么在很多人心中,对项羽的评价要远高于刘邦?

我们先来看下两人的生平,从出身地位,教育程度,生平事迹,抱负志向做下对比参照。

项羽,下相人(今江苏宿迁人),楚国项氏家族后人,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曾大败秦国名将李信。后被秦国大将王翦打败,英勇自刎,遗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后随叔父项梁,弟弟项庄流落江东,后带领八千子弟参加推翻暴秦的运动。项羽身负国恨家仇,一生一心为了推翻暴秦,光复楚国荣耀。秦始皇出巡,项羽发出了他的心声:彼可取而代之。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力能扛鼎,英雄气盖世。在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大破秦军主力,自封“西楚霸王”。后世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而后被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败垓下,拒绝过江,毅然自刎。

刘邦,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农户,少时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人到中年混到亭长的职位,可仍痞性太重,蹉跎中也混出了一些本事,但仅限于生存,实用,后来混到亭长,逐渐开始发迹。为了生存,不得已落草芒砀山,后带领沛县子弟参加项梁的起义队伍。秦始皇出巡,他也发出了他的心声:大丈夫当如是。他知人善任,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隐忍蛰伏,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任用“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终与项羽逐鹿中原。屡败屡战,后联合韩信,英布,彭越,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政权。

其实,项羽和刘邦都是英雄,但又都有争议性。只不过是个人看法不一,意见不同,在这里不做表述。但项羽的评价比刘邦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人墨客的推崇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英雄情结,而项羽更符合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英雄主义情结。千古文人侠客梦,他们渴望像项羽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项羽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他们内心的梦想和想表达的情绪。即使如正统如《史记》,也能看得出司马迁内心更多的是对项羽的褒扬。

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首诗道尽了对项羽自刎的惋惜。李清照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首诗表达出对项羽英雄气概的钦佩之情。

二.人格魅力的差异

项羽为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一代豪杰,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反观刘邦,诡计多端,反复无常,洞悉人性阴暗,可谓宵小之人,对待拖累之人哪怕至亲骨肉,也翻脸无情。项羽身上表现出的是真性情,有血有肉,大爱大恨,后世对其优点,缺点一目了然;刘邦身上表现出的是伪装,实用主义至上,后世对这种行为是持不尊重态度的。这也是二者谁成谁败的决定因素。在民众的心里,总认为刘邦胜的不光彩,项羽败的太惋惜。如果让民众在这两类人之中选择,他们当然更敬佩项羽的为人,更愿意接近项羽这类人。因为民众也有英雄情结。

三.民众对英雄的包容

自古中国文化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出现必然是时事造就,历史趋向。英雄只是个体,英雄也有缺点,不可能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决定历史前进车轮的永远是人民大众,因为人民大众具有包容性。也正是因为包容性,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来,民族精神始终得以保存,英雄主义得以完善。

项羽个人虽然失败了,但是项羽打破了“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定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


诸葛猫与司马鱼


论我中国英雄,大多结局不太乐观。为什么喜欢项羽的多呢?只因成帝王者不择手段,其狠毒让人毛骨悚然。刘邦也将其发挥的淋淋尽至。



小先生666666


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

喜欢项羽,因为我们在成王败寇的文化意识外,还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意识。

我们欣赏刘邦,并不妨碍我们选择项羽。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共同构建的,不是一种思想决定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的包容。

我们喜欢刘邦,是因为刘邦成功了,他的忍辱,他的用人之道,他的大局观。我们很敬佩,可以说要在现代社会创业,刘邦这种人很合适。

我们选择项羽,他的血性,他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他对虞姬的豪情天纵,他兵败之日的选择。都是一个悲剧英雄。纵使是悲剧,也有悲剧的悲壮与快慰,绝不是让别人可伶。

项羽可以死,但是他的心汉王不能诛。

有的人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永远打不败他。

我们独立思想的前提,就是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观




今古穿越


成王败寇,中国人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项羽却是个例外,虽败犹荣,收到广大的同情和垂爱。项羽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为英雄。究其根本,不外乎几个原因。

第一、史书的偏向性。由于古代文化是讲究正统和传承的,皇位就该是传承的,而不是通过暴乱和起义篡夺的。所以,刘邦从一介平民,通过战争获得皇权,是反对的。在平民刘邦和贵族项羽之间,史书上自然又贬刘褒项的倾向。《史记》作为最重要的正统史书,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史记中贬刘褒项,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第二、传统的道德取向。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贵族、士、大夫的思想是占据主流的。平民造反、奴隶起义那是大逆不道的。宣扬刘邦,就是宣扬造反,对社会的稳定和平是非常不利的。相反,贵族出生的项羽,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作为刘邦的对手,宣扬抬高项羽,就是宣扬士、大夫阶层自己。这种主流思想,自然影响深远。

第三、个人魅力不同。项羽世家出身,文能赋诗,武能扛鼎,英武一世,能征善战,并且仁厚爽直,深情,有骨气,是真男儿本色,符合英雄的形象和气质。刘邦呢,地痞流氓出身,诡计多端,为了利益,不顾父亲和妻儿的性命,活脱脱一个不忠不孝不仁的形象。两者一比较,黑白一目了然。

正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项羽虽然失败,但仍然被人们做为英雄传唱。

项羽,作为一个悲情的英雄,更多地让文人雅士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来安慰和自勉。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最好的诠释。


阿呆梦话


先纠正一个对项羽的误解,都说项羽没有取得天下,是失败者。其实这里面有史实错误和认知错误。项羽已经取得了天下,实现了他的创业目标。自公元前209年9月起兵,到公元206年分封18路诸侯,项羽称霸天下,号西楚霸王,项羽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只不过遗憾的是他追求的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是战略方向的错误,也是楚汉战争项羽注定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更喜欢项羽?我们一起来为项羽做一个人物画像,看完之后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万人迷。

1、贵族血统

项羽的爷爷项燕受封项城(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姓项),是标准的楚国贵族,项燕又是楚国的大将军,有权有势,战功赫赫,声望极高。项羽出生于这样的背景,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自带光环。

2、高富帅

虽然楚国于公元前223年灭国,项燕自杀,可项氏族人并未受到完全株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压箱底的存货可不少,有钱!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身高八尺余,换做今天的单位,有1米9高,标准的高个大长腿;才气过人,古人所描述的才气还有今天的语言体系里面的“帅”的意思。

3、浪漫暖男

项羽的这个形象为他圈了无数的粉,试想一下其他带兵打仗的人是什么形象?粗鲁、邋遢这些标签很适合对吧?可项羽呢?骑着乌骓马,带着美女虞姬,哪怕是战场上,都要带着她,悉心照料,一刻不分离,这是标准的暖男。

4、创业英雄

项羽23岁开始创业,俘虏了秦国名将邯郸,这可是强秦虎贲军,秦始皇就是靠这个统一了天下,跟项羽交战却被俘虏,这是何等的名气!26岁就称霸天下,一辈子没输过,入主咸阳,分封18路诸侯,自号西楚霸王,换做今天的语言就是创业成功了,并且实现了绝对的垄断。看《史记-项羽本纪》里项羽的自我总结: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有这4个标准,项羽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万人迷!


创业史记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刘邦和项羽这对冤家,我们有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毫无疑问,项羽的名声要比刘邦好太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小白为大家分析一波,由有不合理,请大家多多指教。

司马迁史记

刘邦项羽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无数属于他们的痕迹已被历史无情的抹去,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文献中史记无疑是最权威的,但也只是相对的。



司马迁遭下狱,为编制史记遭腐刑。或许是因为对汉武帝的怨气倾诉到他曾祖父那,又或许因为项羽的遭遇和他类似,有点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缘故。

我们翻开史记的《项羽本纪》和《高帝本纪》,你会发现前者比后者精彩太多,水平没法比。史记的潜移默化影响了人们对二者的认知,一直到今日。

再加上古代那些失意的文人墨客,也和司马迁一样,认为和项羽那样英雄惜英雄,留下了无数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为今人读来神清气爽,更加喜爱项羽。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传播

美国的文化和我中华不甚相同,其中个人英雄主义就美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近些年,美国文化输出加剧,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更信奉美国那一套。

好,接下来回到主题。刘邦打仗靠谁?韩信,灌婴,夏侯婴,樊哙……刘邦自己上吗?不。

项羽打仗靠谁?项羽,项羽,项羽……从美国那一套来说,项羽完胜。这就是文化侵略的巨大能力。



二者身份的差距

项羽是谁?楚国贵族 ,名将项燕的孙子。

刘邦是谁?丰沛之间的一个小小的平民百姓。

楚国贵族代表了六国利益,他反秦是应该的,这好像是他的使命,他当西楚霸王很应该,很合理。贵族当皇帝没人说什么。


刘邦,你一个小小的亭长,给你一个汉王,你就应该感恩戴德,你凭什么反抗。今日很多人的想法不就和当年项羽范增想的一样吗?

同样道理的朱元璋不就是这个下场吗?虽然朱元璋杀功臣让人诟病,我也不赞同。但不就有很多人拿他的出身说事吗?相反,本身就是贵族的李渊,赵匡胤这些夺取皇位的方式不更让人恶心吗?

👏👏👏


小白历史工作室


人们更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缘于一个人,“司马迁”;一本书《史记》。


一、司马迁的喜爱影响了后人

司马迁是喜欢项羽的,把项羽列入本记,而且把《项羽本记》列在《高祖本记》之前,这在汉代是惊世骇俗的事,是对项羽的高度赞赏和敬佩。因为本记是专为帝王作的传,而项羽并没有做帝王。

司马迁认为项羽虽然名义上没有当皇帝,事实上是他带领诸侯联军,推翻了秦王朝,成为上将军,分封十八路诸侯,称霸天下。他是秦朝之后,汉朝之前的实际当政者。他自封霸王,完成了自己报仇雪恨、创建伟业的目标。对于人生来说,他就是胜利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人物。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国历史上第一鄣记传体通史,成为历代正史的范本,二十四史之首,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书目。史马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观点大多数被后人接受,他的喜欢也就成了读书人的喜欢,成了人民大众的喜欢。

从此赞颂项羽的诗人历代不绝,名篇名句广泛流传,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些诗句更加深了人们对项羽的歌颂和喜欢。

二、项羽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

1、项羽高富帅的形象,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流量明星。他出生贵族,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23岁创业,在救赵的巨鹿之战中,诸侯都作壁上观,宋义上将军也是只围不攻,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在劝说无效时,果断杀宋义,夺取军队指挥权,沉船破釜,置之死地,以一当十,奋力一搏,获得全胜。此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此始为诸侯联军上将军,号令各路义军。

2、项羽侠骨柔情的形象,是所有女人心目中的盖世英雄。项羽是战神,一生经历无数大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有时他一出场,敌方看到他“瞋目叱之”就吓得人马惧惊。可是他对虞姬却是情深意重。本记中从来没有写得到有别的女人,唯的虞姬始终不离左右,在战场上也带着她,把她看得和心爱的马一样,是他生命有关的人。当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时,他心里放不下的就是乌骓马和虞姬。然后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这样情深似海的男人,哪个女人不动心,不愿为他而死。

3、项羽面对失败敢于担当的气概,彰显人格魅力。垓下之围,他带八百人突围,汉军五千人追击。到淮河边只乘百余人,迷路后被田父陷大泽中。至东城只乘二十八骑。把他们分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溃围、斩将、刈旗。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摇着船劝他回江东,他认为自己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他不推责、不怨人,认为是天意,自己承担责任,不愿再起战事,让江东父老因战事而遭殃。

三、悲剧的角色更能赢得惋惜

悲剧总是更能打动人的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悲剧收场,杨家将、岳飞,袁崇焕,由于时代的因素、个人的因素,让人惋惜。

项羽力大无比,仁慈而爱护人,又是战神,这样一个英雄自杀,让人痛惜不易。为什么在楚汉之中,他还是败了?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出生贵族,战场上照样行君子行为,用刘邦的父亲威吓,说要煮了吃,刘邦居然说:“我俩是结义兄弟,我父就是你父,煮熟了分一杯羹给我。”他就不敢真杀,反而后来给放了。鸿门宴上认为刘邦主动上门认错,就应该以礼相待。他打仗能力太强,所以就不信任人,所有的仗都是亲自去打,象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都离他而去投奔刘邦。打下的土地和利益认为全是自己的,不肯分给手下,从而失去别人的死力。他嫉贤妒能,手下谋士范增轻易地被刘邦离间,从而赶走,让他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四面楚歌而亡。

相比刘邦虽然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但由于他出生平民,带有流氓习气,吃霸王餐,好色,逃命时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这样的行事,被大家所不耻,所以不被大家喜欢也是正常。


江雪阁


我们经常说成王败寇,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也确实是这样,但是项羽是一个例外,楚汉战争结束后,胜利者是刘邦,失败者是项羽,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中,写的诗或者词,写项羽的较多,写刘邦的较少,而且很多都是为项羽惋惜的,在这里先下一个结论:项羽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

1、从出身来讲,项羽是名门之后,刘邦是一个泥腿子。

很多人可能纠结这一点,按道理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民百姓出身,应该和刘邦的共同话语更多,项羽身为贵族,和我们距离太远。

话这么说没错,但是我们中国人也有贵族情节,很多人也都梦想着成为贵族,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对项羽的出身是非常羡慕的,谁不想出身在贵族家庭呢?而刘邦就不同了,太像一个平凡人,出身不好,个人也没有什么英雄气概,甚至逃跑,哭泣等等,我们对于英雄的崇拜也自然而然的对项羽有好感。

2、项羽个人能力太突出,一身热血

项羽举鼎可谓是名震天下,中国转变到父系社会以后,对于男性的力量是非常看重的,而项羽可以号称中国古往今来第一战神,个人武力值达到巅峰,个人能力太过于耀眼,而刘邦呢,打不过就跑,还经常耍无赖,从性格到能力都远逊于项羽

3、项羽个人的贵族气质

项羽出身名门之后,身上自带一种贵族气质,不肯折腰事权贵,也不肯委曲求全,当项羽被刘邦追到乌江边上的时候,项羽本有机会渡河东山再起,但是项羽放弃了这个机会,或许有人说项羽在这点上很蠢,明明有机会逃走为什么放弃求生的机会,可以大胆的说,如果项羽渡河了,那么我们对项羽也就不会这么崇拜了,这正是项羽让人崇拜的原因,即使失败,也是失败的光明正大,宁死不屈。

作为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来,韩信作为“初汉三杰”之一,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是说起韩信,也依然有“胯下之辱”,这样的耻辱伴随着韩信的一生,直到现在我们有的人也会认为韩信没有气节,男儿膝下有黄金,堂堂七尺男儿,怎么甘愿受此大辱。

而项羽正是那种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人,我们中国人对于气节这点还是非常看重的。

因此综合以上原因,很多人崇拜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后世的文人骚客也都替项羽惋惜。最后附上一首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