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卫青死后,汉武帝诛杀了其整个家族?

瀚海说史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他这个称号一定程度上是卫青成就的。但是,汉武帝和卫青也是有矛盾的。在卫青去世之后,他真的诛杀了其整个家族吗?

只能这样说卫青去世后,汉武帝确实杀了他的儿子卫伉。但是,并没有诛杀卫青的家族。因为卫青还有后代留世。他总共有三个儿子,汉武帝只是杀了卫青的长子。

汉武帝之所以要杀卫青的儿子,是因为他卷入到了巫蛊之祸当中。

不要说卫伉了,同时被卷入巫蛊之祸的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还有汉武帝的女儿,都没有幸免,他们都是一起被杀了头的。

这一场巫蛊之祸,涉及的人数多达几万之众,所有的人在这场灾难中,全部都被处死了。

所以卫青儿子,卫伉的死,并不是汉武帝特意的找他家的事为难他。要怪都怪他命不好,和汉武帝的女儿,还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被人给揭发,然后汉武帝就把他们给一律杀了头。

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也就是卫青的姐姐,也是在这场灾难中死去的。

她是自杀的,因为儿子刘据被汉武帝逼迫的自杀了,她的皇后之位,也被汉武帝给剥夺了走。

卫子夫觉得,这是她人生的奇耻大辱,索性她就选择了自杀。

那么汉武帝为何这么痛恨巫蛊之祸呢?

这就不得不说汉武帝万年身体多病了,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晚年追求长生的时候,吃过不少药丸,他很在乎自己的健康。

这个巫蛊之祸就是封建迷信的一种,话说,扎一个小人,在小人上写上自己痛恨人的名字,然后日夜诅咒他,你诅咒的这个人,就会得病,甚至死亡。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很痛恨别人诅咒自己。所以,只要在他执政的时候,有涉及到巫蛊之祸的,无一幸免,全部都会被杀头。

由此可得,题目中所卫青死后汉武帝诛杀了其整个家族是不对的。


不才讲史


卫青死后15年,朝廷发生巫蛊之祸,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杀,卫青长子受到株连。

题主的说法有三个错误,首先汉武帝并未想诛灭卫氏家族,只是卫氏家族收到了巫蛊之祸的牵连。其次汉武帝没有“急着”动手,是在卫青死后15年才发生的。最后,卫青只是长子被牵连杀死,其余两个儿子应该没事。

题主这个问题倾向性很明显,大约想说卫青因为功劳太大引起汉武帝猜忌?可是卫青在世时候就有意识不养门客,缩小自己的权势,让汉武帝安心。

真正让卫氏家族倒霉的,是发生在卫青死后10多年的巫蛊之祸。这件事最早是在公元前92年农历冬天,当时一个被追捕的“侠客”朱安世,上书告发大臣公孙贺(卫青的另一个姐夫)之子公孙敬声(卫青的外甥)与阳石公主私通,埋藏木偶人诅咒汉武帝。于是,公元前91年春正月,公孙贺父子被灭族。同时还牵连阳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

在这以后,“巫术诅咒”成为宫廷斗争的大杀器,动不动就检举揭发。汉武帝有一天也做梦梦见自己被木头人殴打,怀疑有人诅咒自己。酷吏江充和卫子夫、太子刘据有仇,趁机大肆搜捕,拷打致死数万人。最后,他说在太子宫中发掘出了大批木头人 。刘据害怕被父亲杀死,先下手为强捕杀了江充。但这就构成了造反。汉武帝命丞相调兵镇压。一场大战,长安血流成河。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刘据兵败逃亡后也自杀。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卫青的姐姐和外甥死于非命。

不过,汉武帝后来查明是江充污蔑太子,很是懊悔,怀念太子。到了汉宣帝、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卫青的后人又得到皇帝的诏书,恢复了富贵。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在卫青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就开始打击卫青后人了。

一开始,卫青是得到汉武帝极大宠爱的。卫青打了大胜仗,还没有班师回朝,汉武帝就高兴地把卫青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封为侯。

要知道,当年刘邦曾和大臣们立过“白马之盟”,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是刘姓,就不能封王。如果一个人没有战功,就不能封侯。卫青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有任何战功,而且还没有成年,汉武帝竟然就把他们封为侯,同时,每个人都是食邑1300户。

(卫青剧照)

卫青是个明白人,知道汉武帝封他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为侯,对他的儿子们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一回来,他就推辞。说他的儿子们无功,不能封侯。但是汉武帝不听,一定要封。

不过,没过多久,汉武帝都开始打击卫青的儿子们了。

当然了,功臣的后代,很容易就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官二代”。“官二代”行为不检点,作风浮浪,受到皇帝的惩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卫青的儿子们所受到的处罚,似乎并不是“官二代”的那些作为。

在卫青的儿子们被封侯第八年的时候,汉武帝就以“矫制不害”的罪名。削夺了卫青大儿子卫伉的侯爵。

“矫制”就是假传圣旨,“不害”就是没有造成什么危害。那么,卫伉究竟假传了什么圣旨?假传圣旨本来是大害,怎么会没有造成危害呢?因此,这个罪名实际上是非常可疑的。更为可疑的是,史书上并没有给出理由。既然是“矫制”之罪,为什么却不给出个理由呢?因此这就很让人不理解了。更有可能是这个罪不值一说,要是说出来的话,让大家看明白了,对汉武帝的形象有损害

除了卫伉外,卫青的两个儿子卫登和卫不疑在卫青活着的时候,也遭到了打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夺了卫登和卫不疑的侯爵。

削夺卫登和卫不疑的理由,是“酎金不如法”,也就是说,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

(汉武帝剧照)

如果说汉武帝打击卫伉,有些让人不明所以的话,他打击卫不疑和卫登,就明显是一种故意找茬了。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故意找茬打击卫青的儿子们呢?

我们知道,皇帝如果忌惮某个大臣,一般是这个大臣居功自傲。但是卫青恰恰相反,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不居功自傲。汉武帝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而卫青加以拒绝,就是证明。

除此之外,卫青有一次得到了汉武帝一千的赐金,卫青当即把五百金赠送给了汉武帝最宠爱的王夫人。五百金是小事,但是这个行动,表明了卫青在讨好王夫人,也以此讨好汉武帝,这就是卫青不做大的证明。

另外,卫青也从来不“养士”。当时的“养士”之风很盛行,这是从战国末期传下来的一个传统。但是,当社会发展到汉朝这样一个大统一的朝代,依然还要“养士”的话,就很有嫌疑了。卫青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因此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养士”。

可以说,一直到卫青去世,他都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也没遭到汉武帝的打击。这在汉武帝的手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霍去病剧照)

那么,既然卫青那么谨小慎微,为什么汉武帝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就亲自把他封给卫青儿子们的爵位给夺去了呢?

这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一种“驭臣之术”。他要对大臣随时保持一种高压的态势,让大臣任何时候,都不敢有非分之想。汉武帝任用过很多宰相,这些宰相都基本上都无一善终,就是一个证明。

毕竟卫青对于汉武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打击匈奴,还只能靠卫青,以及卫青的侄儿霍去病。汉武帝虽然忌惮卫青,却不敢把他给拿下。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断地对卫青进行敲打。

当卫青已经去世后,汉武帝对卫青家族就不客气了。尤其是在后来“巫蛊事件”发生后,卫青家族遭到了重大打击。《汉书》上说,“卫氏悉灭”。对这句话,后人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在“巫蛊之祸”中,卫青家族被汉武帝悉数杀光。有人认为说的是“巫蛊之祸”后,卫青家族的势力全没有了。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汉武帝对卫青后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为什么卫青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却在他死后还要诛杀卫青家族?

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第一,卫青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在卫青生前,汉武帝没有对卫家下手。卫家出事,也是在卫青去世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所以和卫青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第二,卫子夫失宠。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给汉武帝生了一子三女:戾太子刘据、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随着儿女们慢慢长大,卫子夫的容颜慢慢变老,汉武帝开始宠幸其他美人。

第三,汉武帝并没有诛灭卫家九族,只是因为巫蛊之祸,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受牵连被诛,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坐巫蛊之罪处死,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亦在连坐之内。卫子夫不愿受辱,自杀而亡。但卫伉的子嗣以及卫青次子卫不疑与幼子卫登的家族并没有受牵连。

从以上事实分析,汉武帝并不是象刘邦、朱元璋一样诛杀功臣之后,而是因为奸臣江充逼反了太子,假造巫蛊之祸。汉武帝是受蒙蔽才酿成这场悲剧的。罪在江充。因为并没有斩绝卫家之后,所以在汉宣帝、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卫青的后人以皇帝诏复家。武帝之后,卫子夫的名誉也得到了恢复。

当然,从客观上,卫家的势力在卫青时代达到了高峰,大将军姓卫,皇后姓卫,丞相也姓卫(卫倌)。卫青的后人,包括外甥霍去病在内五人封侯: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外甥霍去病及霍嬗(霍去病之子)。这么强大的势力,一是遭到汉武帝的防范,二是遭到其他大臣的妒嫉与加害。这也是卫青家族遭到陷害的原因。


生生游戏解说


公元前105年,一代名将卫青死病逝,而就在其死后14年,因巫蛊之祸的牵连,汉武帝下令连诛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在此之后,卫青的姐姐、太子刘据的母亲卫子夫连同太子一起也被株连,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巫蛊之祸上闲人的栽赃嫁祸。汉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为什么会这么鲁莽的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切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源自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怎么一回事呢?此前,汉武帝就因为先前的擅闯宫闱事件,对一些江湖术士很不看好。结果有一段时间,连续几日汉武帝每晚都做噩梦,梦见有很多木头人想要杀他,汉武帝逐渐被噩梦困扰到心神恍惚。这时的长安流行巫蛊之术,也就是用小人当替身诅咒或者祭祀,这一套在宫中很是流行。汉武帝在听到这样的怪事之后,不禁联想起了自己的噩梦,于是认定是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了自己。所以,汉武帝就在宫闱之中掀起了一场“检举揭发”之战。

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与阳石公主通奸,成为了当时的皇室丑闻。被公孙敬抓捕的阳陵大侠客朱安世在狱中先行诬告此事与公孙敬有关,公孙敬的罪名被证实,丞相全家遭到株连,惨遭灭族,同时还牵连阳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原因当然是狗咬狗式的相互揭发,公孙敬的妻子是卫青的姐姐卫君孺,因此牵连到了卫氏家族。

与太子有矛盾的江充害怕刘据继位之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诬陷刘据诅咒汉武帝。刘据知道后大怒,起兵要去诛杀江充,汉武帝亲自平定了叛乱,至此,太子刘据被逼自缢,其母亲卫子夫也遭受牵连。

一场闹剧竟然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汉武帝时真的不明白还是在装糊涂呢?答案很显然,汉武帝是在装糊涂,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为了根除大汉王朝中的外戚强权。

首先,从卫青时期开始,卫氏家族就在朝堂后宫建立势力。太子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是卫青的三姐,丞相之子公孙敬的老婆又是卫青的姐姐卫君孺,而后期的卫青,更是汉武帝的心腹重臣,位极人臣,在“内朝”’行事。这样的危机是个明眼人就能看得出来。太子的母亲终究有一天会母仪天下,到那个时候,朝堂之上被卫氏家族主宰,后宫之内被卫子夫把持,那大汉天下岂不是姓了卫?

汉武帝的高瞻远瞩,是致力于防范于未然。他借助巫蛊之祸,在初期将丞相势力一举消灭,由于卫青已死,其长子卫伉为主要对象,经过对长子和丞相势力的平定,外朝卫族势力全部消失,卫氏在汉廷内部的政治盟友也因此损失殆尽。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子又做了一些出格的举动,卫子夫便因此倒霉。其实汉武帝的目标并不是太子刘据,而是卫子夫。刘据之死是因为他实在害怕之际导致自缢。卫子夫一倒台,卫族后宫势力全部消灭。汉武帝此招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汉武帝杀了卫青的两个姐姐与长子,解除了卫氏家族对皇权的威胁之后,汉武帝并没有再动卫伉的子嗣以及卫青次子卫不疑与幼子卫登的家族,这就更能佐证汉武帝的用心,名为巫蛊之祸,实为扫除外戚,这就是帝王之道!


秦风汉韵论古今


首先说明的一点是:卫青未死前,已开始受汉武帝冷落。而卫氏家族兴衰与一个人的关系最密切,这个人就是卫子夫。

还要说明的是:汉武帝非昏君,虽有“巫蛊之祸”昏招,但也借此改变了汉朝立国后“外戚干政”的传统,对有汗马功劳的卫氏家族没有斩草除根,使卫氏家庭血脉得以延续。

1、卫青生前就开始受到冷落

为什么会受冷落?这与霍去病崛起关系密切。二人原本为舅甥,卫青用兵持重稳健,霍去病用兵迅猛凌厉,汉武帝从内心来说更欣赏霍去病的用兵策略。

《汉书》对此有记载:“是岁元狩四年也。春,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青之与单于会也,而前将军广、右将军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相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青军入塞,凡斩首虏万九千级……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亡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于青。”

《汉书》记载的这次战争发生在汉元狩四年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步兵等总共10万人征伐匈奴,渴望深入敌阵建功立业的“敢死队”都跟随了霍去病。这次战争卫青所部是主力,由李广、孙贺、赵食其(yi ji)、曹襄等组成强大的“将军级团队”。结果自然是匈奴大败,但单于逃脱,追击200多里没有追上,杀敌1.9万多人并获得匈奴积蓄的军粮等。但这次战役中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获罪,原因是他们从东面进军却迷路,战役结束才与卫青汇合,李广因此自杀,赵食其被贬为平民。霍去病带着同样多的军马,但手下没有副将,只任用李敢等作副将。他率部追击2000多里兵锋直指匈奴左贤王军队,斩杀和俘虏敌人的功劳超过卫青。

此战卫青虽胜,但折损大将李广,赵食其被贬,追击200里就停步。霍去病在没有副将情况下追击匈奴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军队兵锋相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由此上演……两相对比,可见卫青用兵的保守、指挥的失当等问题。对此汉武帝也有评价:“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讯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二,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是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带着俘获的敌兵,深入大漠,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转攻左大将双,缴获军旗战鼓。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登山眺望翰海。抓获俘虏70443人,汉军伤亡仅十分之二(按领兵5万计算伤亡1万人)。而且夺取敌人的军粮,行军极远而粮草供应不断。

此战后霍去病获得极大封赏,史载“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所部官兵升官和受赏很多。卫青没有加封,手下官兵也没有受封。“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此后,卫青权势曰益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许多旧友和门客去投靠了霍去病,并得到官爵。

通过本次战争的记载,可以看出汉武帝面对横空出世的天才将军霍去病宠爱有加,而卫青显然已受到冷落。那么,仅是一场战争就可使对匈奴从无败绩、七战七胜的卫青被冷落吗?问题自然没有这么简单!

2、卫子夫在卫青死的10多年前就开始失宠

卫氏一门的荣耀都跟卫子夫有关,她可谓汉武一朝中卫氏外戚的支柱。原本是汉武帝大姐平阳公主歌女的卫子夫 ,因绝色美貌得到宠爱,并且因皇后陈氏(成语金屋藏娇中的女主角)无法生育,而卫子夫被“大幸”、“尊宠日隆”后生下三女一男,最终被册封为皇后。

卫子夫得宠直接促使卫氏家族的兴旺,卫青和长子卫伉、次子卫不疑、幼子卫登、霍去病、霍嬗等6人封侯,卫青还娶了汉武帝同胞姐姐平阳公主。卫氏因卫子夫名闻天下,时人唱道:“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生儿子的别高兴太早,生女儿的不要生气,你要看到卫家因为一个女人而“霸天下”!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后。元朔六年(前123年),王夫人成为汉武帝新宠,被盛宠15年的卫子夫由此失宠。随后又有李夫人、尹婕妤、钩弋夫人得到宠爱,卫子夫彻底被遗忘。当然,史书中曾记载虽然卫子夫失宠,卫青和霍去病又早亡,卫子夫也一直受到汉武帝的信任。不过,作为大汉皇帝,汉武帝并非不知道外戚的厉害。在冷落卫子夫的同时,是不是也有意同时冷落卫青?因此,我们不得不来说一说汉朝外戚的那些事。

3、汉武帝意图改变“外戚干政”的传统

汉朝的建国与外戚密不可分,吕后一家始终是刘邦平定天下坐江山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忌惮外戚的势头,刘邦曾立誓言:“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是姓刘的不能称王,谁要是以自己有功为借口提出称王侯,天下人共诛之!刘邦把刘氏子弟全部封王,分封到各地为刘家看守天下。

但等刘邦一咽气,吕后就开始“上位”,临朝称制,行皇帝职权,追封已故的大哥为悼武王,二哥为赵昭王,随后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为鲁王,封二哥的儿子为沛侯,封外甥为扶柳侯,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吕氏大有取代刘氏的势头。

等到了吕后咽气,吕氏外戚被灭后后,众臣议立新帝,都说外戚吕氏有野心、非忠良之辈,而刘邦嫔妃薄姬有仁心、良善,所以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尊刘恒生母薄姬为太后,史称薄太后。虽然薄太后被后世称“母德慈仁”,没有太过干政,但仍封了自己的弟弟薄昭为侯,出任车骑( jì )将军。在汉朝,车骑将军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与三公同列。最重要的是,掌管着京师的卫军。

史书有一个关于薄昭之死的记载,从中可看出外戚的权威。史载:汉文帝推行新政,受到以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阻挠。将军钟毓奉命外出平叛,在太原把薄昭的侄子薄贵斩杀。薄昭把凯旋的钟毓抓捕起来,威逼对方认罪无果而斩于自家屋前。汉文帝于是下旨处斩薄昭。薄太后闻讯后找到儿子,痛斥皇帝无情无义……当然,最终薄昭没有逃脱处罚,自杀了事。但由此看出,皇舅爷的威势有多大,竟然可以把奉命外出平叛的将军抓起来私下处斩。

外戚与汉朝的藕断丝连没有因吕后而消亡。薄太后死后又出现一个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女人——窦皇后、窦太后、窦太皇太后。熟知汉武历史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位喜好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在汉武帝初登皇位时二人没少发生冲突。史书曾记载如下:汉武帝推行新政,折腾了一年后,窦老太太找借口把新政骨干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下狱(二人均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全被免职,新政也被废除……这是多大的权威啊!以汉武帝的性格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因此,改变汉朝立国以来“外戚干政”传统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是汉武帝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4、“巫蛊之祸”最终成为导火索。

专权近半世纪的卫氏外戚,最终因“巫蛊之祸”而被拨除。“巫蛊之祸”这根导火索的引火之人叫公孙敬声。公孙一家同属卫氏外戚集团,公孙敬声的父亲叫公孙贺、母亲叫卫孺,而卫孺是卫子夫的姐姐。公孙敬声被人诬告与阳石公主私通、行“巫蛊天子”。随后,公孙贺被抓,父子俩死于狱中。史载,太子刘据在朝堂之上再无外家,再也没有母亲家的人在朝堂上为他撑腰了。

因为“巫蛊之祸”,涉案人员诸邑公主、阳石公主被处死,卫青长子卫伉连坐被杀。卫不疑、卫登等被夺去王侯之位。汉武帝宠臣江充则构陷太子,逼迫太子刘据起兵诛杀了江充等人,汉武帝则“发兵讨逆”,刘据兵败自杀。在刘据“谋反”事件中,卫子夫曾把皇后玺绶给儿子助他起兵,此时汉武帝要卫子夫交回玺绶,卫子夫则自杀明志。至此,卫氏外戚最大一棵树倒下,让汉武帝耿耿于怀的“外戚干政”烟消云散了。

汉武帝作为一代明君又远非一般人想像的昏庸和无情,卫青长子卫伉虽然被杀,但卫伉的子孙、卫青次子卫不疑、幼子卫登没有受牵连。从汉宣帝开始,卫青后人被“皇帝诏命复家”,卫氏一族得以延续。

后人猜测除了汉武帝手下留情外,也与同属卫氏家族的霍氏有关。《汉书》记载,“武帝末,戾太子败,燕王旦、广陵王胥行骄,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共养省中。大将军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副焉。”

这就说明了:虽然卫氏淡出汉朝政坛,同属卫氏一门的霍氏尚在,而且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在汉武帝死前被指定为辅政大臣。由此看来,汉武帝对霍氏的忠诚没有产生怀疑,是不是由此也念及卫氏,并为卫氏后人留下一条活路呢?这也是许多学界所热衷研究的话题之一。

最后讲个插曲:这个霍光辅政汉昭帝后,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即皇帝位,但是仅27天就被举报1127件“荒淫之事”,霍光把刘贺贬为平民,史称汉废帝。随后,他同群臣商议迎来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继承皇位,史称汉宣帝。霍光则效法殷商的伊尹,废立天子摄政天下,尽管被后人尊称为“伊霍”。但其死后一族被满门抄斩,被牵连灭族的有千余人家。


指动济南


卫青从平阳公主的一介骑奴,最后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武帝皇后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凭自己的实力和战功。汉武帝为什么要诛杀卫氏家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卫氏家族的削弱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另外,卫氏家族并没有被汉武帝彻底灭族,汉宣帝刘询(卫子夫曾孙)招卫青孙子卫玄,让其复家。



卫氏家族势力大,担心外戚专权

汉武帝诛杀卫氏家族,主要还是担心外戚专权。西汉自高祖驾崩之后,先后经历了吕后,窦太后家族的外戚专权,而窦太后(武帝的奶奶)更是废除了汉武帝的推行的新政。所以汉武帝对外戚专权非常敏感,终其一生都在避免外戚后宫专权。

而反观卫氏家族,当时确实已是枝繁叶茂,大权在握,已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其中比较著名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以下几个:

卫青: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

卫青外甥: 太子刘据

卫青三姐:皇后卫子夫

卫青大姐夫:丞相公孙贺

卫青外甥: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

卫青三个儿子:宜春侯,阴安侯,发干侯

为此随后汉武帝开始一系列的操作,宠信霍去病,大有分化卫青二人的舅甥关系;同时开始冷落皇后卫子夫。

并逐步废除了卫青三个儿子的候位,元鼎元年(前116年),因矫制废除长子卫伉侯位,元鼎五年(前111年),卫不疑和卫登都因为“酎金”事件,侯位被废。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卫氏家族大受打击。


“巫蛊之祸”,卫氏家族势力彻底瓦解

卫青死后,他的姐夫公孙贺(当朝丞相)的儿子公孙敬声被游侠朱安世诬陷用巫蛊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和阳石公主通奸。

于是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下狱斩杀,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长子卫伉也连坐被杀。自此以皇后和太子汉廷内部的政治盟友也因此损失殆尽。

随后武帝命宠臣江充调查巫蛊案,因为江充和太子刘据有矛盾,他借机联合宦官苏文,安道候韩说诬陷太子。

汉武帝晚年疑心较重,崇信方术,太子恐惧,被迫起兵诛杀江充。被镇压后,太子和皇后卫子夫相继自杀。虽然武帝后来醒悟,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但卫氏一族势力彻底瓦解。

后记:

汉武帝托孤于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卫氏一族并无血缘关系),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二十一岁驾崩,无子。几经周折,霍光拥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汉宣帝。汉宣帝在元康四年,诏赐卫青孙子卫玄钱五十万,使其复家。


多有疏漏,烦请指正


中外纵横史


卫青出身微贱,本是私生子,少年时替人牧马为生,成年后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其姐卫子夫生的仙姿玉貌,后被汉武帝刘彻相中纳为嫔妃(后生子被封后),卫青也由此成为武帝的亲信。

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秋季,剽悍的匈奴骑兵再次大举南侵。汉武帝大胆破格提拔卫青为车骑将军,统军迎击匈奴,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的大幕缓缓拉开。经多年浴血苦战,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率汉军西出定襄,波澜壮阔的漠北之战爆发,卫青深入大漠不毛之地,以少胜多,击溃匈奴主力,迫使部分匈奴人降汉内附,另一部分被迫踏上漫长而艰辛的西迁之路,彻底清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巨大威胁。

大将军卫青和其外甥、冠军侯霍去病开启了汉王朝对匈奴人的大反击,彰显了强汉的赫赫声威,让困扰了中原王朝近千年的匈奴闻风丧胆。

对于这种“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强悍作风,东汉校尉陈汤总结并发出一声震古烁今的的千年绝响:“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即使到了东汉末期乃至兵戈扰攘的三国时,汉家对草原各游牧部族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其强大军事震慑力使 使这些劫掠成性的草原骁骑不敢轻举妄动,但汉武帝穷兵黩武之策也给这个强大帝国埋下了重重隐患, 史家对此亦颇有微词,所以史籍上也有“汉以强亡”之说。

汉武帝生逢其时。他即位时,汉王朝经长期韬光养晦,正处于蓬勃上升期,前有“文景之治”为他打好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他铺好了继续发展之路。因此,武帝上位后,整饬军伍, 起用年轻将领,消弭边患,开疆拓土,应当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好大喜功、耗尽国力、民力、穷兵黩武的另一面。汉武帝以雄才大略著称青史,但他精力健旺,寿命很长,在位长达五十多年,到了晚年,和这世上绝大多数垂垂老者一样,他也变得昏昧不明、疑神疑鬼,不可避免地“晚节不终” 了。

汉武帝执政晚期,常年不休的战争削弱了国家的实力,政局也开始动荡起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武帝感觉到自己逐渐衰老,便开始效仿秦始皇千方百计的寻求不死仙药,还迷信鬼神,四处寻仙问道。在太始和征和年间,他数次东巡,企图遇见神仙,赐他长生不老药。但神仙虚无缥缈,踪迹难寻,国家反而水、旱、涝、冰、虫灾不断,粮食歉收,流民四起,把痴迷方术的武帝弄得心烦意乱。

晚年的武帝体弱多病,疑神疑鬼,有一次梦见几个木偶人用剑袭击他,吓醒后病倒,记忆力也随之衰减,他认为是有人故意下蛊诅咒他,于是便派近臣江充去调查,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随即爆发。

江充、杜周等酷吏四方构陷、八方株连,先是唆使人揭发丞相公孙贺及其子曾请巫婆在宗祠里祷告,诅咒武帝早死 ,并把偶人埋在通往甘泉宫的大道旁,武帝见奏大怒。原来公孙贺的夫人是皇后卫子夫的亲姐,其子公孙敬声一向行为不端,曾擅自挪用军饷1900万钱,被下狱等待治罪,恰好阳陵大侠朱安世与公孙贺有怨隙,乘机上书告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用“压胜”之术诅咒武帝。

武帝见奏怒不可遏,竟不分青红皂白,下令逮捕了公孙贺一家。

负责审案的酷吏杜周最擅长罗织罪名,他先将武帝的亲女儿阳石公主扯进案中,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是同父异母的姊妹,诸邑公主是卫皇后所生,与卫后之弟大将军卫青的儿子卫伉是中表亲,彼时卫青已死,由卫伉承袭了父亲的一切爵禄,后因故被削夺,不免口出怨言。就这样,杜周将这些人全部网罗进案,逮捕下狱。后来,公孙贺父子在狱中被杖毙惨死,卫青子卫伉被处决,另一子常平侯卫元也被处斩,武帝还下令将亲生女儿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一齐诛戮。

后来,又有人告发太子刘据(卫后所生)在宫中用木人诅咒武帝早死,武帝异常恼怒,但毕竟是亲儿子,又是太子,于是按捺不发,暗中派江充去调查。

江充曾弹劾太子家人,得罪过太子,于是栽赃陷害太子刘据,诬他诅咒武帝,太子百口莫辩,于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被迫假传圣旨捕杀江充,又发兵攻占长乐宫门。

武帝听说太子举兵造反,勃然大怒,派丞相刘屈氂发兵镇压,抓捕太子,太子将狱中囚徒释放并武装起来,与刘屈氂军激战数日,最后太子兵败被杀,卫皇后闻讯也自杀了。“巫蛊之祸”与太子造反案在第二年被查清是冤案,太子刘据得以平反昭雪。后来,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也被指控用巫术诅咒武帝,刘屈氂被处死,李广利被迫投降匈奴。

“巫蛊之祸”中共有卫伉、卫元、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公孙贺父子、刘屈氂、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等显贵人物遇害,先后有数万人被牵连罹难。大将军卫青的姐妹以及后人几乎被诛杀殆尽,这个曾显赫一时的外戚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事情平息后,汉武帝终于醒悟,为含冤负屈而死的太子平反,还在长安城外修建了一座“思子台”,寄托无尽的悔恨与哀思,但因“巫蛊”阴谋酿成的悲剧却让汉王朝的危机加重了。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迫于极度不利形势,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并承认自己一生所犯的种种错误,以挽回民心。

“巫蛊” 一案影响很大,是史上典型的“宫廷阴谋”案例:强势却年迈力衰的帝王、仁慈宽厚、深得人心的太子、年老色衰的皇后与其背后逐渐失势的外戚家族、嚣张跋扈却有恃无恐的得志小人......共同演绎了这出历史悲剧大戏。其最终结果是:大量朝臣惨遭清洗,太子死后武帝其他的儿子争谋代立,安定成了泡影,新立的皇帝年幼或昏庸懦弱,朝政混乱,百姓苦无生路,曾经强盛的汉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其实卫青死后,在汉武帝晚年,汉武帝虽然杀了卫家的人,但也并没有诛杀了卫青整个家族。在巫蛊事件中,卫青的长子卫伉被杀,但是卫青的次子卫不疑和幼子卫登却没有被杀的记载。

卫青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的舅舅,在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中,他曾七战七捷,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又为大汉开疆扩土。卫青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其去世后,谥号为烈。

卫青在汉匈之间战争是做出很大贡献的,在当时的卫青,可谓是在大汉朝中仅居汉武帝一人之下的军政人物。

不过卫青虽然位高,虽然他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虽然他的姐姐是卫子夫是皇后,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飞扬跋扈,反而行事非常谨慎谦和。

卫青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士兵有恩,所以当时卫青受到爱戴,就汉武帝本身对卫青则很推崇。

同样因为卫青的存在,所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在当时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外力,因为卫青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在卫青在世时,根本没有人敢诬陷攻击太子刘据,也没有人能诬陷的了太子。

直到卫青后来去世多年后,卫青的威望和地位慢慢的消退,有人才开始诬陷攻击太子刘据,因为那时诬陷太子的人觉得太子已经失去了外家的支援。

在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事件,随着公孙贺家族的失势,从此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在朝堂上再无外家的支援,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处境也变的更加危险。


同时汉武帝又宠信江充,江充和太子有隙,于是江充诬陷太子,从而最后导致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皆因此而死。

此次巫蛊之祸牵连甚广,卫青长子卫伉受牵连被诛杀,但卫青次子卫不疑和卫青幼子却没有受牵连的记录。所以汉武帝并没有诛杀卫青整个家族。

并且在后来的汉宣帝时,诏赐钱卫家五十万复家。同时在后来的汉成帝和汉平帝时,卫青后人也有封赏。


中孚鉴


“子夫,朕真是太高兴了,你为我大汉王朝诞下皇子,你想要什么,朕全给你。”公元前128年春天,看着躺在寝宫床榻上的卫子夫,汉武帝刘彻异常兴奋的说。刘彻时年29岁,17岁登基当上皇帝,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期间临幸过的女人数以千计,女儿倒是生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女人为他诞下皇子。眼看着大汉王朝的皇族血脉后继无人,这让皇室贵胄和满朝文武焦急万般,都在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就在万众期盼之时,武帝最尊宠的女人卫子夫顺利产下龙子,一时间举国欢庆,普天同贺,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庆贺皇子的降生。貌不惊人皇帝嫔妃卫子夫也引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中年得子,做为孩子的父亲,武帝可能是最高兴的一个人。孩子出生不久,他即刻召见当时文坛大咖枚皋和东方朔,命这两人为自己儿子写赋,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感谢上帝对大汉王朝的眷顾和垂爱。枚皋和东方朔不负皇命,怀着同样欣喜的心情,写下了《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两篇修辞华丽的美文。光写文章还不够,武帝还要建祠表达对上苍赐给自己儿子的虔诚之心。很快一座祭拜婚育之神句芒神的高大祠堂修建而成,坐落在长安城最显眼的地方。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印证、筛选,武帝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刘据”,意为据天下而立,据中央而成霸业之意,让大汉王朝基业长青,万世而据。

自古华夏家庭有“母以子贵”的传承,更别说拥有天下的皇室之家。因为生了儿子刘据,卫子夫也成为朝廷和武帝眼里的“宫红”女人,光芒万丈,身价倍增,很快成为大汉王朝最尊宠、最耀眼、最有权势的一个女人。当时很多趋炎附势,有政治眼光的大臣也开始选边站队。中大夫主父偃便是其中之一,他写下奏章,上书武帝,请求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武帝的前皇后是自己姑姑刘嫖的女儿,两个人的结合完全是一桩政治联姻。结婚之后也一直没有生育一儿一女,后来因为牵扯到施“蛊惑”一事,被武帝废除。此后皇后之位空缺一直空缺,已有两年时间。既然有大臣提议立卫子夫为皇后,而武帝也早有此意,于是在刘据快2岁的时候,武帝下诏册封卫子夫为皇后,空闲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未央宫淑房殿迎来它的主人,这也为武帝立刘据为皇太子确立了皇室的嫡统基础。在册立皇后同时,汉武帝刘彻首开先河,下诏大赦天下,与民更始。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卫子夫是多么宠爱,卫氏家族也因为卫子夫皇后地位确立,开始在大汉王朝崭露头角,成为一只新的政治力量。

公元前122年,7岁的汉武帝长公子刘据毫无悬念的被册立为太子。刘据皇太子储君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为自己将来登上大汉王朝的天子之位铺平道路,获得了父亲刘彻更多的厚爱和扶持。同时也让自己母亲卫子夫家族光芒万丈,身份更加显赫。处于对儿子刘据的宠爱,汉武帝刘彻甄选当时汉朝最有名望的石庆作为太子太傅。石庆死后又让其子石建,其孙石奋先后做太子太傅。精心辅导刘据系统学习儒家治国知识。为了让儿子广交朋友,武帝专门修建了一座博望苑,让儿子在此结交天下有识之士,集思广益,广博观望,成为大汉王朝最优秀的接班人。

在中国封建王朝,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获得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在儿子刘据被封为皇太子之后,其家族也迎来无限荣光,受到汉武帝刘彻尊宠。卫青、霍去病先后成为汉军大将军,并挥师北方,讨伐匈奴。卫青、霍去病不仅是当时大汉朝廷身份显赫的外戚,也是数一数二的军事人才。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战场指挥水平,凭借着对大汉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对匈奴人的同仇敌忾,在北疆战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七次出征,北登阗颜山,六次深入匈奴腹地,纵深达数千里地,以高超的军事能力硬是将大汉王朝的土地向西北延伸了上千里地,从而消除了自先秦以来北方草原民族对华夏大地几百年的侵蚀和威胁,将匈奴残余势力赶到漠北地区,为大汉王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和边境安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因为战功显赫,卫氏一门获得封侯的人就达到五人,成为当时汉王朝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人常说:“自古福祸双至”,此话一点都没有错。转眼三十年过去,随着霍去病、卫青等人的先后病逝和卫子夫色衰而失宠现状,随着卫氏家族个别人骄横跋扈、恃宠而骄的事情发生。武帝也在寻找机会剪除卫氏一党的机会。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公元前92年春正月,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公孙敬声官居九卿太仆之高位,却行事骄奢不守法纪,他擅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用于自己的私事。这等于是贪腐,武帝不可能不管。很快事情败露,被逮捕下狱。这时汉武帝下诏欲抓捕的阳陵人朱安世却迟迟未能归案,公孙敬声的父亲公孙贺身为当朝丞相,为了能让武帝把儿子从牢狱之中放出来,便向朝廷主动请命抓捕朱安世。汉武帝刘彻答应了公孙贺的要求。当公孙贺把朱安世抓进大狱时,没有想到此人却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汉武帝刘彻看到朱安世的上书之后大为震怒,命人深查公孙贺所犯罪过,不久便“以兴利弟子宾客不顾黎民死活”等多条罪名将公孙贺父子立案法办,公孙贺父子最终冤死狱中。

由此开始,开启了卫氏家族在大汉王朝由盛而衰的序幕。公元前92年春正月闰四月,卫子夫所生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因为巫蛊之罪被汉武帝处死,卫青之子卫伉及长公主之子曹宗亦在连坐之内,同时被武帝处死。汉武帝亲手处死自己两个女儿和外甥,事情如果到此结束也就不会再有太多的灾难,然后更大的灾难却接踵而来,一浪高于一浪。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过节,害怕武帝死后被新帝诛杀,于是不断揣摩武帝的心思,认为自己翻牌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诬陷太子刘据,让武帝易储,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将来享受更多荣华富贵。他随即来到武帝的床榻之前,告诉武帝生病的真实原因是有人行巫蛊诅咒天子。武帝听完江充的话觉得非常有理,也颇为震怒,再次任命江允彻查巫蛊之案。

江允作为武帝任命的治蛊专使,对长安全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寻挖木偶人运动,同时也对满朝文武、皇室贵胄之家发动大规模挖掘运动。当时的汉王朝从汉文帝开始就废除了《妖言令》等严苛法令,在言路上较为自由,民间也多有蛊惑的传统,并不是一件违法的事情,但江允却将年老多病的汉武帝身体发病原因和蛊惑联系起来,这就让本来普通常见的蛊惑一事成了伤害当今天子的大罪。一时间长安城人心惶惶,被抓到了人数以万计,凡挖到木偶人的家庭,不管是何种身份和地位,就被逮捕入狱,并以炮烙之酷刑逼供认罪,惨不忍睹。

老百姓如此,皇帝后宫也不例外,那些不被武帝宠爱的妃子们自然成了重点查办的对象。公元前92年七月,江允亲自带队,对皇后卫子夫的淑房殿进行大肆挖掘,不但翻箱倒柜毁掉所有陈设,还毁掉御座、床榻和地板,但没有任何收获。江允并不甘心,又将魔爪伸向太子刘据,开始用铁楸深挖太子东宫,并事前让人将木偶人埋到刘据的太子东宫里。一挖之下,很快得到了木偶人。刘据想去甘泉宫面见父皇说明此事,又被江允等人限制不能面圣。刘据心如火焚,以为父皇被人陷害,奸邪之臣又要加害自己。情急之下听从少傅石德之计,起兵自卫,将江充缉拿,并斩杀韩说。刘据觉得自己能指挥到的兵马有限,便派人持节连夜入长秋门告知母亲卫子夫。卫子夫同意刘据调用皇后的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并以奸臣造反的名义征兵。武帝在尚未查明太子起兵真实原因时便亲自指挥,集结军队发病讨伐。不久太子刘据兵败而逃,先是隐藏在一个农户家里,后被当地一个富豪朋友出卖,面对围捕他的官兵自杀,死时37岁,同时死去的还有自己儿子刘进和两个孙子。刘据出逃之日,皇后卫子夫因为无法向武帝说明的自己的行为而自杀身亡。

至此,以卫子夫、刘据为中心的卫氏家族盛极而衰,彻底被汉武帝刘彻排除出大汉王朝争权夺利的中场之外。纵观武帝一生,其在选人、用人政策上从来没有出现失误,所用之人都在不同阶段为大汉王朝的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失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作为西汉政权历史上有名的以独裁专制皇帝,汉武帝在捍卫皇权一事上特别敏感,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都会被他毫不留情的铲除,不管对方是自己的爱妻、儿子。卫氏家族的最终失败,不能不说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为了自己疼爱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帝位,汉武帝为消除外戚政治势力,防止在他死后外戚专权,残忍的处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钩弋夫人,显示出汉武帝超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卫子夫、卫青家族为何盛极而衰的道理了。

亲们!大家好!我是【大秦之歌】的作者,这是我的原创文章。本人专注于大秦历史文化领域。我的初心是把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喜欢这篇内容的亲们,请帮忙点赞、收藏、转发、评论和分享,你们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如果你也是一个超级历史达人,那就留言和众多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吧!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