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双腿无残疾,为何打仗要坐轮椅?

darva叫西林


说到诸葛亮,我们总会想到羽扇纶巾,老坐在轮椅上的形象。这是小说《三国演义》塑造的孔明形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孔明,是不是带兵打仗时也坐轮椅呢?其实不是的,那么诸葛亮坐的是什么呢?

第一,在三国时代,椅子还没出现呢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画的都是诸葛亮坐轮椅的形象。其实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大家知道,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人一般者是席地而坐。椅子这个名称,是到唐代才出现的。日本在唐代时大量吸收中国文明,所以他们席地而坐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那么三国时代有没有椅子呢?当时没有椅子的名,但有一种椅子的雏形,叫做“胡床”,就是从胡人那儿来的。胡人就是可以折叠的坐具,就好比可以折叠的沙滩椅一样,摊开来可以躺可以坐。

史书里从来没有记录诸葛亮是坐轮椅,也没有说诸葛亮坐胡床,都没有。倒是曹操有在战场上坐胡床的记录,《曹瞒传》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第二,诸葛亮是坐什么呢?

晋代裴启写过一本书叫《语林》,这本书已经失传,但是里面有一段关于诸葛亮的文字却由于被别的书引用而保留下来了。《语林》里是这样写的:“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这里很明确地写到,诸葛亮是”乘素舆“。素舆就是没有华丽装饰的车。这样就很明显了,诸葛亮是坐在车上,而不是坐在轮椅上的。

第三,为什么诸葛亮会被塑造为坐轮椅的形象呢?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是乘素舆,而是坐轮椅了。为什么要对诸葛亮做这样的包装与艺术加工呢?

首先,是要表现诸葛亮的潇洒、从容。在战场坐椅子与坐马车或乘马,是有所不同的。坐马车或乘马,一旦吃了败仗,调转马头就可逃跑。坐椅子是逃得最慢的,要让人推着走。因此,坐着椅子指挥打仗的人,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前面说的曹操,马超杀到跟前,他”犹坐胡床不起“。这就给人一种相当镇定的感觉。

其二,小说作者偷偷把别的历史名将的风彩,加到诸葛亮身上。我认为小说里的诸葛亮形象,有前凉名将谢艾的影子。

谢艾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孤悬西北的汉人政权前凉的名将。当时后赵石虎政权如日中天,出动12万大军进攻前凉,前凉名将谢艾被任命为军师将军,抵抗后赵入侵。谢艾本是儒生出身,文武双全,以书生领兵,却成为前凉最出色之将领。谢艾在战场上没有穿军装,而是书生打扮。当时后赵出动最精锐的三千名龙骧骑兵发起冲锋,

谢艾不仅没慌,反倒下了马车,搬来一张胡床,从容不迫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此役谢艾大破后赵军,斩俘一万三千人。

我认为,小说作者罗贯中是受到谢艾坐胡床、谈笑破胡沙的历史故事的影响,设计诸葛亮坐轮椅的形象,实际上是有谢艾的影子在里面。


君山话史



三国演义中,朋友应该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事情,蜀汉丞相诸葛亮双腿没有残疾,却经常坐着四轮车带兵打仗,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诸葛亮是一个文官,体质太差,不能长时间骑马,不得不坐四轮车。

诸葛亮,字孔明,常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后刘备三顾茅庐,他出山辅佐刘皇叔建立蜀汉。他是一个文官,连儒将都算不上,体质非常差。因此,多年的军事生涯,耗干了诸葛亮精气神。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些高强度的军事行动,考验军事统帅的身体素质。现在军校招生,都会要求体能测试,就是为了招收身体过关,没有毛病的强壮健儿。


而诸葛亮自幼缺乏锻炼,没有战争时期,他操劳国事,在战争时期,他殚精竭虑,时刻想着怎么使用计谋,夺取胜利。可是,司马懿像缩头乌龟一样,被诸葛亮打怕了,不敢出战,尤其是第六次出祁山,司马懿被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差点葬身火海。此后,不论诸葛亮怎么挑战,司马懿坚决不出战。诸葛亮为司马懿坚守不出之策,所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为好。

还有,诸葛亮“事无巨细”,即使责罚二十军棍以上的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这样下去,即使是铁人,也撑不住啊。因此,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复兴汉室,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战。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其二,诸葛亮在行军期间,大脑仍然在思考计谋,不得不坐四轮车。

诸葛亮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运筹帷幄的智将、儒将。他手无缚鸡之力,不是靠勇武战胜敌人,折服自己部下,而是靠自己的计谋,靠自己的大脑,出奇计,使妙招,夺取胜利。如汉初三杰中的张良,没有上过战场,胸中却有百万兵。三国时期的儒将也很多,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东吴四大都督等,他们一般不会亲自上战场和敌人拼杀战斗,而是使用谋略,派出得力干将和敌人拼杀。


古代两军大将亲自交锋应该很少,他们是大将,大多惜命,不会赤膊上阵。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他们使用大脑排兵布阵,克敌制胜。如诸葛亮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草船借箭,总之,诸葛亮都是利用外部有利条件,消灭敌人。

这样的效率很高,能在自身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战败敌人,夺取胜利。演义中,即使在行军期间,诸葛亮的大脑也在思考,思考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战败魏军,伐魏成功。总之,诸葛亮思考的事情太多了。他只有坐在四轮车上,才能更好地思考蜀汉出路,思考怎么报效刘备三顾茅庐之恩。


其三,诸葛亮是一军主帅,他为了使军队稳如泰山,不得不坐四轮车。

在战场上,诸葛亮是主帅,是一军之主。诸葛亮坐四轮车,能更好地指挥军队。三国每一支军队的主帅,都是这支军队中最显眼的。他们是军队的主心骨,其他兵将,只要看到自己的主帅还在那儿,稳坐泰山,他们就不会慌乱了,不会自乱阵脚了。一军主帅是灵魂,诸葛亮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中,安稳坐着四轮车,这无形之中,莫名其妙地给了三军将士信心,认为自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能取得最后胜利。


总结:虽然诸葛亮没有残疾,他身体素质太差,受不了高强度的军事行动,只能坐着四轮车行军。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诸葛亮坐在四轮小车上,是为了效法兵圣孙膑,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就是坐在四轮车上指挥战争。再一个就是为了稳定军心,增加鼓舞,士气让手下将士相信,大家放心去打,胜利是我们的,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我 ,我坐在椅子上,肯定会被敌人抓去。

不论小说戏曲影视剧,都是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再现,对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势。诸葛亮坐的不是轮椅,是四轮车。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势,为了衬托人物形象。

不论是戏曲中,还是影视剧中,诸葛亮出场时,从不走着出来,而是坐在一个像轮椅的四轮小车中,由军士推出来。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总是坐着而不走路。民间传说,诸葛亮是孙膑转世,孙膑是姜子牙转世。因为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 ,不会走路,诸葛亮不是残疾 ,但喜欢坐着。

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以前打仗行军是常事 ,诸葛亮亮是文官,道家是讲究阴阳动静结合的,他周围却是骑马的武将,而他坐在车中,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是影视剧的特意安排。


南极冰火


上世纪周易热兴起后的九十年代,曾有人发表文章,专述孔明命理特点及身体状况。OO文章说孔明命中喜火,因而他移居于出生地之南的襄阳。凡在南方办事用兵皆顺。游说东吴,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几乎百战百胜。OO文章又说诸葛亮身体欠爽,患慢性病骨结核,故不宜多骑马。因而平时常坐马拉车上,有时坐在人推的四轮车上。当时参加研讨会的学员也都对此文议论纷纷。OO演义中第一次描述孔明坐小车在39回:"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第89回平南蛮四擒孟获中,"却说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耳河…”由此证明孔明有两种小车,一种是马拉的,一种是人推的。若孔明单纯为效仿孙膑,或单纯为显示自己,又何必备用马拉的小车?只用人推的不就行了吗?第104回,"孔明強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由彻骨生寒四字探知,孔明长期不乘马而坐小车,确与身体有关,或患风湿性骨病,或为骨结核。故而弃马乘车。


张永科38


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是孙膑转世,孙膑被庞涓判了膑刑,腿坏了,所以不能乘车。孙膑就是坐着轮骑打仗的,转世后将这一习惯遗传给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打仗总是乘着轮骑。

但这一说法太玄奥了,写神话小说可以这样解释。实际上,诸葛亮乘坐的,并不是轮骑,而是四轮车,《三国演义》中记载:“孔明引一队不整不齐军,过金雁桥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四轮车,纶巾羽扇而出,把枪一招,大小军校齐杀过来。孔明弃了四轮车,上马退走过桥”,这里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诸葛亮平常坐的,是四轮车,二是诸葛亮是能骑马的。

诸葛亮是一个特别有心计,又特别爱作秀的人。总是表现的与众不同,这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三顾茅庐,就是诸葛亮导演的一场自荐秀。目的是引起刘备的注意。诸葛亮不是道士,但他总爱穿一身道服,显得神秘莫测的样子;大冬天的,诸葛亮总爱拿一把扇子,这成了他独有的道具,诸葛亮还总爱准备锦囊,将妙计藏于其中,交给战将去执行。他又是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连驽等阵前用具,四轮车是他发明的另一个乘坐工具,标配。乘坐比战马舒适,又显示自己风度,还能在阵前与士兵同进退,鼓舞士气,一举三得。这是诸葛亮故意为之,四轮车和扇子、道服一样,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形象设计。


历史春秋网


吕布骑赤兔,刘备乘的卢,曹操坐绝影,导演给各路大将都安排了良驹战马,为什么唯独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没有“油漆”和装饰的原木四轮车呢?

这其中道理隐藏了那些战术秘密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内心,探索诸葛亮的缜密心思。

首先说明一点,诸葛亮的“坐骑”不能称之为轮椅,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简单介绍下诸葛亮的坐骑。

诸葛亮的四轮车又名素舆,在古代素舆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就是拉死人尸体和遗物的车子。

据说诸葛亮的四轮车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纯槐木制作,没有用任何涂色和装饰品修饰。

此四轮车可走碎石山地粗磨不损,可漂洋过海水无浸处。

综合史料及民间传说诸葛亮打仗坐素舆的的原因有几种说法:

说法一:诸葛亮本为文人,不比常年征战沙场的武将,体格硬朗,自受先帝托孤以来,亚历山大,生怕不能完成先帝遗愿,经常夜不能寝,寝不能眠,眠不能熟,熟不能醒。

故而思想上的压力比导致身体的“空虚”,不能以马代步,经不起颠簸,因此发明的四轮车-素舆,让手下人推车代步。

说法二:素舆本为槐木原色,命令巧匠不要添加任何装饰物,也不要涂颜加色,以此来证明他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和表明他匡扶汉室的正统地位。

孙膑剧照

说法三:诸葛亮仰慕孙膑,自比是孙膑转世,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能人异士,不出草堂已知天下三分。

欢迎关注我追溯历史传奇,下一个传奇历史更精彩。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其实诸葛亮坐那个看着像轮椅的四轮小车和他手拿白羽扇一样,都是后世艺术加工的结果。而历史上,其实没有诸葛亮坐着四轮小车和手拿白羽扇的相关记载。

当然,这个艺术形象也是有出处的。

晋朝史学家王隐的《蜀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真谓名士矣。’”

素舆是啥呢?

有人认为是一种样式朴素的马车,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小轿子——板舆

按出土文物看,不外乎下图那三种。


魏晋南北朝时,也确实有很多名士转名将的人,坐着小车或轿子去指挥打仗。

比如,前凉名将谢艾就是坐着一辆轺车,大败后赵羯人的黑槊龙骧军(精锐具装甲骑),斩杀敌军一万三千余人。

又比如,南梁名将韦睿身体瘦弱,骑不了马,故而只能坐着板舆参战,结果大败北魏军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韦虎”的称呼。

还比如,南梁末期名将王僧辩,就是坐着乘舆(有座椅的人抬小车)指挥军队与候景叛军作战的。

其实,能坐这种小车或轿子的名将,跟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类似,都是为了显示自己必胜的信心与决心,鼓舞部下士气的。毕竟主帅坐着行动不便的小车或轿子,要是打败了,肯定跑不了!他们既然敢坐,就说明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起码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后世人没现在咱们这样良好的考古条件,比如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有各种戏剧家在编写戏剧的时候,肯定不可能考证出素舆是一种什么东西了。因此就给诸葛亮设计出这种四轮小车来……



另外说一下,诸葛亮那个白羽扇的问题。如《蜀记》所说,其实是毛扇。啥是毛扇呢?

毛扇是魏晋南北朝时名士处居和清谈时,手里常拿的一种扇子。其中间用优质木材作柄,周围用麈鹿尾巴上的毛装饰,也叫“麈尾扇”。后世的拂尘就是其子孙。

而最先说诸葛亮用白羽扇的是晋代人裴启,他的小说《语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密觇武侯,乃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诸葛君可真谓名士矣。’”

显然,裴启的小说抄了王隐的《蜀记》,但把毛扇改成了白羽扇。这到底是抄错了,还是裴启的自我发挥,就不得而知了!


冷兵器研究所


诸葛亮坐轮椅之因:

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现在单位,至少两米高,就算在现在也如姚明鹤立鸡群,更不要说在身高普遍不高的古代,尤其还是与现在时间相差差不多两千年的秦汉三国了。

连平时都如此突出,更不要说其骑上高头大马了。若在他处,国内还好说,身高不仅不会对其造成什么影响,还可吸引人,引起人们注意力,提高关注,增加其高大形象,有利于提升其在人们心中地位,声望,更相信其高人一等。在心中留下极深形象,

然在战场上如此不过敌人神箭手的靶子,即便身在千军万马之中也防不住人家躲在暗处,提前埋伏伤人,再说那个时代不少万马军中可夺上将首级的人物。

做为一个多智似妖的千古风流人物,智慧化身,其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自己找死,所以其从不干这种事。所以其基本从不骑马,将自己置于险地。

若在地形好的地方,或其还会做马车,牛车,战车,但在战争期间,尤其陇西大山,出蜀道路,非常不好,马不并行,车不双轨,不仅极窄,还十分崎岖。

在这种况下做马车,牛车,战车不现实,否则其也不用发明木牛流马,独轮车了。

而且这也不安全,因为同样的原因太显眼,危险了,毕竟蜀中山多少马,组织不起大量车兵,马兵,能给其配个都不错了,更不要说更多。

再说正因其少肯定极其宝贵,要用在刀刃上,经常用,不会放在身边了。

另外马车视野不阔,不利于观察,指挥坐战,最多行军时用,指挥做战时肯定不能坐在其中,靠手下指挥来干,战车整天立着,不舒服,不利于思考,一时还行,长期肯定不能。

种种情况,现实都决定其不现实,不可取。所以肯定不能选其了。

在这情况下,好在其聪明,并有一个心灵手巧,可谓巧匠的妻子,所以此问题虽难,但不是不可解决,于是有轮椅现世。

也只有这个轮椅才能解决这个地形问题,而且还可消除其之身体太高,目标太明显在战场上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这还可代替马车,胡床,椅子的作用,不仅可坐着行,行车不累,而且还稳,不影响思考,工作战局,观察事物,指挥战斗,进行决断,突出其与手下的区别,高人一等。

故或也正因此,有这种种好处,而且还没多少弊端,非常实用,其才选择这吧。

至于什么轮椅到现在才发明,南宋,隋唐之后才有椅子不过是个笑话,秦汉之前我中国都有案几桌子,更不用说根其相似的胡床,椅子了。最多因为当时人们风尚,流行跪坐,没流行起来,只有少部分人如此吧。

再说他人不能用,未必其不能用。他人不能发明,未必他们不能发明。他们夫妻,连诸葛连弩,这样古代机关枪都能发明出来,更不要说此了。

故,如此也正常。








毁建策


战场上,诸葛亮没有瘫痪坐的哪门子轮椅,确切的讲是改良过的战车。其他的小伙伴们都已经趋之若鹜的骑马打仗了,他居然装模作样坐在战车上与之同行,纯粹是显示自己的与众与不同与威风凛凛罢了。诸葛亮擅长“装逼”,装模作样手段不一般。

一、装成一个为君主视死如归的忠臣形象。

我,一介羽扇纶巾的书生,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四平八稳地坐着,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说明我为了君主的霸王大业早已把死置之度外。

让士兵们见证,我是一个不怕死的军师,敢为君王赴汤蹈火。危险来临,我绝不会一马当先地拍马而逃,一定要最后一个战死沙场。

将士们看在眼里,自然也会激发他们的战斗豪情,树立必胜的信念,提高战斗力。这样身先士卒、忠贞不二的大臣,君王自然会铭记在心感恩戴德。

二、诸葛亮坐战车就是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战车在汉代之前一直都是战争中冲锋陷阵的主要兵器,胡服骑射之后,骑兵以其作战迅猛进退快捷一跃而成为战争的新贵,取代了战车。三国时战车早已经被淘汰,江湖上的人都是骑马驰骋沙场。

而自己偏偏不这样,有人认为他是效仿先辈孙膑,还有他就是向世界宣告他的特立独行:我是君王礼贤下士请来的,手持鹅毛扇、背倚帝王式的宝座,才会有大国军师的范儿,与你们这些泥腿子是有云泥之别的。

骑马我会,但我不骑!再说,古代君王检阅陆海空三军都会乘坐四轮战车,战车酷似皇帝宝座,威风啊。

三、诸葛亮的战车有其独特的功能。

据说,这辆车是诸葛亮的杰作,自己设计并监督建造。结构、用料、外形、用途令人惊叹。在平地飞跑自如,在山坡可上可下,不管到哪儿工作,都能够紧随军队。既不让诸葛亮感觉劳累,还可与将士们同进同退,估计里面还暗藏机关,在危急关头可以发挥它的杀伤力。

四、其实诸葛亮一贯故弄玄虚。

三顾茅庐就可窥见其装非同一般。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后,求贤若渴的刘备就带着二个铁哥们关羽、张飞急吼吼地找诸葛亮去了。

一次,不见(没有仪式感,不礼貌啊!);二次,还不见(又来了,吊吊他的胃口);三次,引为知己(事不过三,别一怒之下坐失良机)。我想,诸葛亮前二次不见,是为吊刘备胃口,并暗中考察一下他是否值得托付终身。见他态度还好,也就从了。

其次,人家“铁三角”形影不离,自己中间插一杠子也不好。果然,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关羽、张飞吃醋了,刘备义正严辞警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你以为诸葛亮不愿意出山吗?

非也!他是儒生,儒家讲学而优则仕。头悬梁锥刺股得来的满腹经纶,就是奔着做官去的,否则二人初次会晤,他为什么要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大谈世界风云?他完全可以三缄其口装疯卖傻。你看,诸葛亮装模作样的有道理吧?

五、就连他的死他也搞的神乎其神。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祈求,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亡五丈原。试想一下这种祈禳之法能救命吗?

它既不是药,也不是手术,顶多是个心理暗示,没有一点科学根据。这也应该是诸葛亮在装神弄鬼呀!

在战乱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没有超人的智慧和独特的logo是很难以脱颖而出并立足于世的。战车就是诸葛亮独树一帜的logo,是他智慧的体现。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诸葛亮为什么打仗要坐轮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来源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但是对于正史中记载诸葛亮打仗的出行方式记录很少。

在宋代的《类说》这一书中记载:“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所谓素车,就是一种四轮,没有任何装备的战车!从这里记录可以看得出,诸葛亮所坐的并不是轮椅,而是古代打仗时的一种四轮战车!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在作战中,有两个地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打仗坐四轮车,另一个是不穿军装。诸葛亮这样的理由是什么呢?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中国儒将代表人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周瑜、陆逊三人是三国时期的儒将代表,而周瑜、陆逊两人打仗时都穿着军装,只有诸葛亮显得与众不同,打仗从来不穿军装,而是穿平时的衣服,所以在演义中我们从诸葛亮一出场到最后结束,他从来没有穿过军装。

从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中可以看出,当司马懿见到诸葛亮时,都是惊讶的,作为一军统帅,在战场上坐四轮车,不穿军装,感叹诸葛亮真乃名士也。诸葛亮是儒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优雅的文人,战场中诸葛亮坐四轮车的寓意有两层,第一层是告诉士兵,我们有信心击败敌人,第二层是告诉敌人,我诸葛亮就坐在这里等你们来,没打算跑。坐四轮车穿民衣,就是表现出诸葛亮打仗有十足把握,很自信,事实也证明,诸葛亮进攻敌人只有防守的份,诸葛亮退兵,敌人不敢追,追就是王双和张颌的下场。

在中国历史上,坐轮椅的人物,就两个,一个是真残疾的孙膑,一个是没残疾的诸葛亮,给印象深刻的就是诸葛亮,把坐轮椅做到了极致。诸葛亮不但人长得帅,而且打仗还那么风雅,是后代儒将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