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湖南方言很雜,甚至村鎮之間說話都聽不懂,為什麼?

華強北啊西


對於這個問題建議大家去看一下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澤潤、彭建國等的著作《湖南方言》。書中對湖南的方言做了全面研究和描述。

湖南省境內的這些方言形成的歷史文化錯綜複雜,在巜湖南方言》書中有詳細記載。

湖南當地的漢語方言分佈情況比較複雜,主要是湘語和官話,其次是贛語和客家話,還有歸屬不明確的土話(包括平話和瓦鄉話);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土家語、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根據湖南的歷史及所處的地理環境,湖南的方言眾多,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和土話,你說的相鄰村的話都會有區別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建議大家都用官方語言交流。


科科和科哥


至少我湘西南這邊沒這樣的情況,很多村鎮不同話是我這有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如苗族、侗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我縣裡就同時有苗族與侗族,我是苗族,說少數民族語言時不是這個民族的且從沒聽過的人會出現有聽不懂的現像,但基本上當地還會有一種通用的語言(但也不是譜通話),雖然口音有差別,但還是聽得懂。只能說十里不同音還差不多。如果都聽不懂千百年來又沒普通話怎麼交流?村鎮之間都聽不懂有點鑽牛角尖了


痛苦的幸福70


另外,中華文明歷經五千餘年,雖從未間斷,但所歷朝代、大小分制眾多。這種文化與分封諸侯等因素,導致了文化或語言上的一些互通不暢。因此,形成了當前我國的省與省、巿與市、村屯與村屯之間方言各不相同的現象。

但無論方言如何不同,各民族語言如何不同,但中文(漢語)卻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傳承,形成了我們當今極具特色而又豐富、多趣的中國方言。





東嶽隱仕


整個湖南的民族地圖可以看到湘西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地區,這裡有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而湖南的東面基本都是漢族,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的後裔。

而從湘西到貴州,四川,雲南,是這種民族雜居地圖的延續。

這些地方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漢族大部分都是湖廣填川移民的後裔。

由於民族複雜,語言就會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調和在一起,成為一種地方方言。每一個地區民族不同,語言調和程度就不同,少數民族人口多,語言就會偏少數民族語言特點,漢族人多就會偏漢族一方,造成各地語言亂雜,互相交流困難。

以後有了西南官話,所有人無論你是什麼民族都講西南官話,這樣陳舊的語言逐漸被西南官話取代,只有偏遠地區還保留著原來的土語。

這就是雲貴川地區語言相近的概況。

而湖南沒有云貴川語言雜亂,西南官話,沒有普及到湖南,湖南仍然保留著原來的語言方式,結果,雲貴川的西南官話反而普及程度超過湖南,而使湖南普及率低於雲貴川。

你從雲南經四川,貴州,再到湖南,你會感覺一到湖南語言就變調了,而且難懂。

但是你到了湘東地方,仔細聽,你會發現,湘東與贛西的語言近似。語言詞彙一樣。吃飯都叫掐飯,睡覺都叫困告。

湖南除了湘西受到西南官話影響,湘東地方沒有受到西南官話影響,而保留至今,還保留著原來的模樣,湘東地方,語言近似,又有不同,初聽者不懂,過一段時間就習慣了,也就聽懂了。

中國的語言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也是按照地區的延伸,逐漸變化的。

各個族群之間有原始的孤立的語言島,這就是少數民族語言,比如貴州的苗族語言,深山溝裡還保留著,西南官話沒有改造他們。貴州人大部分聽不懂這種語言。

而湖南湘東地方,也保留著古老的漢族地方方言,這種方言只是發音微有改變,詞彙是一樣的。

保留漢族古老的地方語言的有贛語,粵語,閩南語,等許多語言。這些語言屬於漢語地方語言,尤其是贛語,湘東語受到楚文化影響重,而閩南語,粵語受到百越民族語言影響重。這些語言屬於受到其他民族影響的漢語。

中國有沒有沒有受到其他民族語言影響的古老純正漢語呢?

基本沒有!

今天的中國正受到英語的影響,比如再見,許多人不用這個詞彙了,而叫拜拜,慢慢的再見這個漢語古老詞彙就會丟失,而用拜拜來取代。

湖南的湘東地方,還保留著古老的漢族地方湖南話,在今後普通話的普及下,這些地方語言也會縮小,最後丟失。


寶樹白石


湖南各地方言眾多,鎮村之間方言聽不懂的地方確實有,特別是湖南南部一帶。以我所在的新田縣為例,縣城說的是西南官話,與桂林話和四川話相似,屬通用語言,這個絕大部分人都懂,但鄉下各地的土話就各有千秋了。而新田的土話又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新圩、石羊、大坪塘、驥村等地方的土話為主,說這種土話的人佔了新田的大部分人群。另一種土話又叫“桂陽話”,應該是和桂陽縣相鄰,而這種新田“桂陽話”又和桂陽話的發音很接近而得名“桂陽話”的吧。講這種“桂陽話”的,一個是金陵,一個就是和桂陽交界的知市坪部分人群。還有一種瑤族語言,應該是瑤胞們才懂吧,沒怎麼接觸過。


南有新田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之中。

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表達地區的文化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是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文化包容性越大,越有魅力和影響力。方言理應得到珍惜和保護。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的瑰寶!

方言代表一種文化,必須保留!我們的方言有很多特色,一個地方的方言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地方的文化代表一個地方的人問地理!方言也有很多特色,同是家鄉兒女在外地能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是多麼親切的一件事情!我不會覺得誰會覺得自己的家人話應該被替代的!

現在的漢語方言一般劃分成七大方言區域。七大方言即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其實不管哪個方言都有傳承的必要!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好多方言唱出來的歌聲別有風味!

每一個方言的流派分支密密麻麻,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每一個區域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原因,造就了千變萬化的腔調,給本地方的人落上烙印,一個變音一段歷史一片鄉愁。

每一個地方人都能說家鄉話與普通話結合在一起進行交流溝通挺好的,鄉土人情氣息與身份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使我們所有的人互相交流學習與歡快的表達方式。俗話說得好,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人在他鄉遇故知,身在江湖喃鄉愁,各地的方言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新鮮與好奇,這是血液裡的一部分。這與姓氏,宗親,民族,地方,祖籍,籍貫,都是血脈相連的,也是祖先們留下來的最寶貴的溝通方式。保留一切美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有時候我覺得我家鄉的方言聽起來很是不好聽,但是對於遠離家鄉的人來說,每當想家的時候聽到家鄉話,心靈都會得到治癒!方言有時候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這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多樣化,為我們的生活反而增添了一份色彩!如果所有中國人都說一種普通話,是不是還挺難接受的!所以說,方言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甚至可以算一種特殊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方言也同樣代表著全國各地不同地方、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

一種方言的消失,就是一種文化的消失。中國文化不是一種文化,而是由許許多多地方文化組成,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所以保護方言就是保護中國的文化。

方言是我們漢語中的一部分,方言是相對於官話今天的普通話而言的。方言具有地區特色,飽含了地區文化特色。有方言語言才內容豐富,沒有方言,語言很單一。漢語方言與漢字基本上相適應,每當方言聽不懂時,把對應的漢字寫出來,就立即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因此,在語言學中,有方言這支課題研究。一方面要推廣普通話,朝語同音方向前進;一方面要保護方言,讓語言的豐富性不要滅亡。

方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當地人的根。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只是為了不同方言區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們能更好地溝通交流,不會因為語音不同而產生歧義,進而產生誤會。方言不僅是本方言區人們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當地人表達情感的最有效、最貼切的方式,是本地有別於他地的文化血脈,是當地人得以延續的文化根。

推廣普通話與保存地方方言並不矛盾!方言寄託著當地人民對家鄉的認同和自豪,我們不必對方言妄自菲薄和排斥,即能說普通話又能說方言不是更好嗎?

我國地大物博,地方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許多特色的地方獨有的語言文化。地方語系文化,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這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系統,恰恰說明我大中華文化的博大悠遠豐厚。我覺得有必要保留有特色的地方,方言,同時大力的推行普通話!

《方言是一種文化》


農民詩人曹玉輝


湖南這個地方,在較早古代大多為少數民族居住地,之後不斷地有北方,東方遷移過來的人,由於是不同地點的人,不同時代的人遷移,同時,這些個不同的人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混居,時間一久就形成不同的語音。加之湖南地形山多,居民之間交流也少,所以各地語音難以同化,這就是湖南語音多的重要因素。


zhangchi168


我是湖南永州的,你們說的一村一土話,那都是遠的,說出來大家也許不相信,我爺那輩人說的是本地平話(土話),到我爸那輩說平話的就少了,大多數都說本地官話(相當於本地普通話),到了我這輩基本上都不會說平話了,所以說一村一土話還真有點遠了。


千一545


當年小日本打到湖南、他們大的失敗就是情報失誤所致,曉得為什麼嗎?就市因為我軍用的諜報密碼是湖南各省土語做了一套密碼本,小日本汪汪叫硬是冒搞明白噠……


夢斷北京150073126


湖南方言多,尤其是與兩廣相鄰的廣大南嶺地區最複雜,像藍山縣,人口四十萬,普通人相互聽不懂的就有街上土話,五里常寧話,新圩土話,土橋圩土話,祠市平話,紫良四會話(白話),荊竹瑤話等等,細分的話那更多,村與村之間有不同音,同一個村不同姓會有不同調,非常複雜,通用官話(下江話)。因為在古代這是南蠻之地,南去一點就是百越之地,歷代朝廷更換,逃難逃災南遷人口眾多,還有各朝各地官兵駐守,幾千年來這些來自天朝各地,不同時期的官兵百姓,在物產豐富的南嶺地區各自小範圍內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樣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