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古詩?

遙山書雁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結尾時說:

從大漠孤煙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從山水田園牧歌到金戈鐵馬陽關,我們在吟誦著千古絕句,我們也在體味著人間百態。

為什麼要讀古詩,或許這就是答案。

古詩把尺幅千里的畫面,濃縮在幾十個字之間,甚至還有很多典故,很多展開來需要敘說很久的故事。可能在你初讀的那一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但當你真的有了詩人彼時彼景的心緒,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比那簡短的字更能表達感情。

讀古詩的時候,有一種隱隱的驕傲,幾千來年的文化傳承至今,被那麼多人喜愛。能脫口而出古詩的人,一定是特別有底蘊和氣質的人,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美好的東西有很多,古詩便是其中一個。


讀者


為什麼要讀古詩?餘認為古詩是中華文化最精煉的部分。古詩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絕句,排句,雜詩等。

古代漢語單音節詞比較多,不像現代白話文,吸收了許多雙音節詞來表達意思。所以古詩詞的語音比較凝練,可以用最少的詞語來表達更廣闊的空間,深邃的感情,以及深刻的哲理。另外,由於古詩詞平仄相間,音韻相通。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背易記,給人的印象深刻。再者,在讀古詩的當中,我們還可以在詩中讀到中華古代過去的歷史。譬如,杜甫的三吏三別使人讀後可以看到杜甫那個時代的歷史。它與我們學習的歷史書可以進行一個參考。

讀古詩,對於那些喜歡學做古詩的人,也可以有個借鑑。譬如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描寫江南景象的詩無論從比興、對仗、音韻都是學詩者很好的教材。“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我們彷彿親臨看到了邊塞大漠的景象。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我們品味到了詩人的孤獨與憂愁。

感謝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能夠普及中國古代詩歌。也讓普通的詩歌愛好者有了學習和品位古詩詞的機會。這也是功德兩全的好事。應該點贊一個。



為國讚美


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反問一句:現代詩有經典名句,值得一讀嗎?

古詩流傳至今,留下無數令人記憶猶新、直擊心靈的名篇名句,每一首詩吟罷都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洗禮了人們的思想境界,升格了人的道德和情操!

當我們吟唱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時,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不期而至。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當今社會,那種世外桃源的日子多麼令人神往!

當李太白那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迎面而來的時侯,那種豪邁而自信,目空一切的精神狀態簡直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你面前,使人產生一種快意恩仇、捨我其誰的浪漫情懷。

當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時侯,剎那間的英雄氣概撲面而至,關於生死的定義和人生價值的取向一定深深地影響到每一個人。

還有諸如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諸如此類的寫景名篇,讀後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畫面感,雖然你足不出戶,但在這些經典名句中遨遊,似乎跟真正的旅行一般,走入祖國的大好河山之中。

古詩作為文化精品,留下太多的經曲名作,燦若星河,數不勝數!作為遺留至今的精神財富,是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併發揚光大的。現代詩雖然也有名篇名句,但體量太小不足以與古詩抗衡。尤其在創作手法上,缺少了古詩詞那種韻律美,節奏感,對仗工整,凝鍊簡明及思想性等優點,讀來令人不知所云,所表何物!現代詩和現代書法一樣,胡亂創新,走入了審美觀極其另類和怪異的死衚衕。那些所謂的詩人們無病呻吟的作品如同那些“醜書”一樣受到了民眾的唾棄,這就是古詩詞受到人們喜受和追捧的深層次原因。


閒雲野鶴七零後


愛詩吧,它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習近平同志曾說:“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麼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話,是對我們學習古詩的諄諄告誠。

古典詩詞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現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思潮激盪的社會。在這種文化、思潮的對峙衝撞,融匯貫通中,我們要從我們的古典詩詞中吸取養料,增強我們對本民族的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古典詩詞能增長人的知識,陶冶人的情操

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萬卷惑自釋。這是說我們可以從古詩文中學做人、學做事;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明辯是非。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青山遮不住,必竟東流去”“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神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這些詩句,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人生哲理。

詩詞能使我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是貫穿於古代詩歌中的紅線。這方面的詩歌在古典詩歌中佔的比例、篇幅是相當大的。我們無論大人、小孩;無論有文化的人與沒文化的人,在說話、辦事時或多或少能蹦出來一些充滿愛國情懷的詩句。因為我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接受了古詩文對我們的教育,這種教育已融入到我們的血脈中。

當我們吟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等等詩句時,我們總是心潮激盪,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崇陽37


我覺得讀古詩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各個方面都發展的太快,以至於有些東西跟不上腳步,但這些被遺忘的東西卻可以在古詩當中去尋找。

古詩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另一種意境

例如我們在讀《天淨沙·秋思》的時候,雖然這是一首元曲,卻依舊能和唐詩宋詞有一樣的意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就為我們描繪出了一種秋天的孤寂,和在外之人內心的苦楚。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苦楚,只不過被我們的表面所偽裝起來,平常的時候不被任何人發現。可每當我們讀到一些詩文的時候,我們便會迎合詩人的情感,去和這首詩感同身受,也讓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內心。

古詩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

我選擇讀古詩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在讀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讓不去考慮生活當中的是是非非,全身心地沉浸在詩人的世界當中,去體會詩人當時的那種意境,讓自己得到暫時的享受。

就如同白樸的《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他幾句話便為我們構建出了一個幽美的場景,太陽的西沉,煙囪在冒著炊煙,烏鴉也飛回到了自己的窩裡,一片秋天的意境。這些都是在現在社會很難遇到的,也是我們所失去的。

現在都是高樓聳立,做飯也是天然氣,再也沒有了炊煙裊裊和烏鴉的鳴叫。我們需要一種美的情感來慰藉自己的心靈,所以要選擇古詩。


書影記


心比天高,詩為鏡相。

人比狗猖,世亦瘋狂?

有心寄白雲,白雲蒼狗自卷舒。

無情怨紅塵,紅塵俗事亂紛紛?

今朝一逢,彼此千年等待,

來日又別,海角天涯夢幾回?

魚入江海路遠,人活天地不窮。

夢入紅樓世濁,心遊青蓮天真。

春花秋月三伏連,冬雪臘梅歲又盡。

一睡千年過,半日三世影?


三月二十


小塵看到這個問題內心的答案極為堅定:讀詩看詩才會真正得體會生活。

有的人說:在這個科技發展社會,信息豐富生活的時代,讀詩寫詩似乎已經是隻屬於文人作家的專屬品了,其他的一些職業在工作中幾乎沒有用到過詩詞。在小塵的眼裡,詩是這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將所有的醜、惡、痛、苦都變成美。



生靈塗炭美嗎?當然不。但是杜甫把生靈塗炭描繪出來的時候,就成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這句詩裡,沒有流血、飢餓、死亡、瘟疫,但卻讓我們體會到戰爭給萬物帶來的窒息感。這是它的現實意義。而另一方面,杜甫沒有寫直面戰爭,而是面對花開和鳥鳴;不寫痛與苦,而寫淚與心,又將這一場戰爭、這一段歷史昇華到了一個審美的高度。



挫敗、恥辱、絕望美嗎?當然不。但是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把一切痛苦和悔恨化作一江春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後人讀來,既悲,又美。

更有蘇軾悼念亡妻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崔護錯過愛情時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辛棄疾壯志未酬時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這些現實都不美,可是在詩裡,它們又都美得無以復加。

雖然在我們生活中,這些詩一般的美好事物越來越少了。曾經的青簷白瓦變成了防盜窗網、玻璃幕牆,到處都瀰漫著混凝土的味道;曾經的尋常巷陌變成了CBD、商業圈,堵車要以小時來計算;曾經的蒼山長河、亭臺樓閣,如今都變成一個又一個景區,聲比鬧市吵,人比草樹多。

這等於什麼呢?等於我們天天被眼前的苟且所累,於是喊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等我們到達了遠方,卻發現遠方依然是苟且。這個事實是有些殘酷的,因此有人說這是一個無詩的年代。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詩,一直都有。

當你站在幾十層高的大廈裡,放眼望去,要麼是鋼筋水泥,要麼是沙塵霧霾,但你的心中可以有“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當你穿梭于都市,從一個廣場到另一箇中心,乘了五站地鐵又倒了三站公交,但你的心中可以“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當你走在人聲鼎沸的景區,已經分不清是枝頭的紅花還是導遊手裡的紅旗、是古老的樓臺還是新建的客棧,但你的心中可以有“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當你心中有詩,即使大家過的都是同樣的生活,你也一定會比其他人活得美一些。詩,並不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實際的、物質的問題,就像杜甫那麼會作詩依然顛沛一生、陸游那麼會作詩依然報國無門,是一樣的。詩,無關今天的晚飯,無關明天的油價,所以會有人說讀詩無用。可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有希望、心情、春天、思念、眼神、愛,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些,都與詩有關。


鄲攬風塵


古詩學習還是對孩子氣質的培養很有幫助的,古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嘛。

我一直覺得小朋友可以通過詩裡的句子去了解更廣闊更美更大的世界,當他們學習了詩句以後,看到令人驚訝的漂亮景色的時候,可以表達的層面也更豐富更多了呀,不會只會說

“哇這個好美!“哇那個也好美”,她們可能會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她們會說“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她們會說“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有的人看景色是從表面上看,有的人卻可以從骨子裡看!

不過課堂上學古詩確實挺枯燥的。可以試試使用一些學習軟件,微信小程序啥的。兔小樂古詩文就不錯,有註釋有講解還有視頻動畫,也可以直接在上面朗誦錄音,挺好用的


考拉183


中華文明悠悠幾千年,積澱下了無數的精神寶藏,從《詩經》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唱,到唐詩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從宋詞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智慧,到元曲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直擊心靈,在我們的文化裡,從來不乏詩和遠方的浪漫。

曾經,高中生武亦姝從央視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中脫穎而出,在“飛花令”環節,她的表現沉穩淡定,將“腹有詩書氣自華”詮釋得淋漓盡致。

熟讀詩歌的孩子為什麼看起來就與眾不同?我們為什麼提倡孩子多讀古詩詞?從小多讀詩,背詩,誦詩,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1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萬卷惑自釋

《中國詩詞大會》有一句“人生自有詩意”的開場詞。這句話從董卿口中說出來,特別有感染力。

作為主持人,董卿在節目中總是能對各種詩詞脫口而出、信手拈來,從吟誦詩詞中透露出來的文雅氣質,讓很多人羨慕不已。董卿能在舞臺上如此淡定從容的應對,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源於從小的詩文修養和多年的文化儲備。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能改變社會風氣,詩更能正人性情。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讀千首,其境自有。孩子在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詩歌的薰陶,不僅能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還能獲得認識美,享受美,感悟美之能力,進而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讓孩子們從小就多讀古詩詞原因之一。

從小受古詩詞薰陶的孩子,腹有詩書,秀於外,慧於中,繡口錦心,如玉如英。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細微之處的美好,也更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高興時,他們會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而非“哈哈,我真的太開心了!”,看見落日餘暉會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非“啊!夕陽真的太美了!”,登山之際想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非“這山好高啊,腿都累抽了!”用古詩詞喂大的孩子,早早地贏在了格局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猶如一棵大樹,大量的積累是這棵大樹的根,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只有具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豐厚的底蘊,才能真正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葉嘉瑩先生曾說:“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長階段的。小孩子實際上不需要多講,應該利用他們記憶力強的優勢,讓他們多背誦好的作品,有很豐富的內涵,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讀詩的過程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也是對美的感知。大量反覆誦讀詩歌,時間一長,漸漸即可領會出其中的韻味、聲律、意境,孩子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千餘年的風風雨雨,它依然溢彩流光,熠熠生輝,滋養著現代人的精神。《詩》能入經,即說明詩歌是中華文明之大美,大智慧所在。學生階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在這年齡段讓他們大量背誦經典,接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潤澤,讓傳統文化精髓在吟誦中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對他們語文素養的形成大有裨益。

天下第一好事,是多讀書

讀書的最好入門是詩詞歌賦,因為詩詞歌賦是有韻律、有妙境的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想象起來又意味悠長,深入其中,忘我其中,絲毫不會覺得枯燥無味。愛上讀詩,進而愛上讀書,並在學習其他國學經典的過程中,一以貫之,進而觸類旁通,一明百明。


相信很多家長都對《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冠軍雷海為印象很深刻。雷海為是一位“外賣小哥”,原本日曬風吹的職業,他卻沒有放棄對詩詞的熱愛,在奔波忙碌之餘,每天都堅持讀古詩詞,終於站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成為了萬人矚目的總冠軍。董卿對他的評價是:那些躲在書店角落裡背誦的詩詞,在這一刻,綻放出了奪目的光彩。

除了主持人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每一季的冠軍也都讓我們看到了詩詞的力量,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詩詞帶給他們的變化,也是因為讀古詩詞,才讓他們站在舞臺上,散發出不一樣的魅力。無論他們是高中生、博士生,還是送外賣的“小哥”,詩詞都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作家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詩詞對孩子的教育和滋養,將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財富。從小飽讀詩書的孩子,將來會有不一樣的氣質,會更富有想象力,更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一顆“詩心”還會讓孩子們更有勇氣和力量去追求心中的夢想。

這些,都是讓孩子從小讀古詩詞的原因。


小書蠹


你好,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近端時間,我一直在寫《宋詞賞析》的文章。在我的主觀意向中,我為什麼要去讀、學、悟、踐,古詩呢?

一、感其文字之華麗,辭操之秀美

就好比是兩人初次謀面,第一映像定是容貌外在所帶來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只在人事之間,亦在這詩詞世界當中。

讀古人之詩,是想讓這種語言氛圍渲染著自己,想著自己假以時日,也是能作出如此委婉美的錦繡文章。不為求些許浮華讚美之音,之因是這文字間奇妙的組合,給人的那種貼切與美感。我想這大致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吧!很是喜歡.


二、積累學識

1.古人詩詞,悠悠揚揚,傳唱千古。其時代賦予其時代所特有的烙印,可以用來佐證歷史。


2.有些佳作,用到了很多的典故,這是對自己學識的一種補充。

如我近來所寫的文章《宋詞賞析——第十二篇「破陣子」辛棄疾》,詞間有句氣勢磅礴萬千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裡的八百里,起初讀到的時,給我的主觀感受就是,啊八百里連營啊,這是怎樣的壯闊,又是怎樣的恢弘氣魄。細品來這裡用到了一個典故,典故這裡就不細說來了,心裡癢癢可以去查得。“八百里”,藉由典故指代牛!這是不是極大的充實了我們的學識,上下呼應,而結成一篇。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將我們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使自己的學識成體系,這是多麼富有現實意義。


三、可以感受古人之風骨

於我來說,不是簡單的拘泥於辭操之華貴,而是透過這優美的文字,去感受詩人蘊於其後的,自身內心情感的激盪,志向的寄託。

自己呢,遊冶其中,感受著,也隨著詞者的感情昇華著。

這就是我認為的取法於古人

那些家國情恨,那些愁腸未完,那些悽悽慘慘,那些動人心絃。我沉醉於其中,它們也給養著我,不斷的成長。


四、感前人事,悟此間人生

詞者所情,易是離別情傷。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透過這字裡行間,感受前人的愛恨情仇,離別傷痛,去體會、去感悟、原來人生大致如此。

跨過時光,他為我上了生動、意深的又一課。


這裡就簡單的談這些,以前人為師為友,感悟人生百味,遊蕩在這悠悠天地之間。



我是一個行者,願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這裡也邀請屏幕前的你一起,我們攜手,點滴做起,久久為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