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直-8直升機是我國海陸空三軍目前的主力直升機之一,也是我國目前起飛重量最大的直升機家族,目前仍在生產改進,至少還有一個型號在試飛之中。 直-8家族發展已有30餘年,但其實直-8並非我國原創的直升機,其原型是從法國進口的SA3210“超黃蜂”直升機。“超黃蜂”很多人朋友相信都不陌生,但它的前身SNCASE SE.3200 “黃蜂”中型直升機就鮮為人知了。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SNCASE SE.3200 “黃蜂”直升機是法國第一代自行研製的中型直升機,項目起源於50年代,原計劃取代SNCASE公司許可生產的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的S-58直升機,S-58廣泛裝備法國海陸空三軍,到了50年代末性能顯得不太夠用了,特別是活塞發動機跟不上時代了。“黃蜂”直升機研製之初就打算兼顧法國海陸空三軍的需求,兼顧多種用途。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由於要滿足法國海軍在驅護艦上起降的要求,所以“黃蜂”直升機的空重要求不超過5噸,而且必須留足剩餘功率來保障安全性,所以又採用了少見的三發佈局。“黃蜂”是一款典型的廂式機體的運輸直升機,全玻璃機頭加上方形機身,還設有方便車輛進出的尾門。“黃蜂”由於沒有設置尾翼,尾梁看上去短半截,垂直安定面安裝在尾梁中部的兩側(一號機的不完整)。

“黃蜂”設計空重只有4.5噸,最大起飛重量則可以達到8噸,能夠運載輕型車輛,或者多達24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15副擔架和兩名醫護。“黃蜂”採用加固的前三點式起落架,油箱設置在機體兩側,每個油箱裝有1500升煤油。“黃蜂”原型機使用透博梅卡·特爾莫IIIB 750/800渦軸發動機,單臺最大功率為700馬力,生產型計劃使用功率更大的特爾莫IIC渦軸發動機,單臺功率可達1000馬力。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第一架原型機於1959年6月10日在巴黎的勒布爾熱機場完成首飛,機組成員分別是機長讓·布勒(Jean Boulet),副駕駛員羅蘭·科菲尼特(Roland Coffignot),飛行工程師約瑟夫·圖爾奇尼(Joseph Turchini)和飛行測試工程師讓·瑪麗·貝斯(Jean-Marie Besse)。“黃蜂”001號機(機號:F-WZUS)首飛一共持續了24分鐘。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隨後的飛行測試中出現了一些不痛不癢的機械故障,但並未影響到項目進度和和第二架原型機的建造。002號機(機號:F-ZWUT)的尾梁安裝了一對完整的垂直安定面,並且換了直徑2.5 米的五葉後旋翼,這個旋翼還是從S-58機體上拆來的。002號機於同年10月26日首飛,四天後,兩架原型機一起參加了專業媒體公開活動。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002號機的試飛中開始麻煩不斷,首先是沒有伺服控制系統的尾翼在飛行中總是莫名其妙的發生位移,這對測試人員造成了極大的恐懼,但降落後又一切正常,尾翼沒有任何破損。由於找不到原因,只能將尾翼剛性固定在尾樑上。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001號機的試飛因為的其他技術問題而進度緩慢,但是更嚴重的一場災難來了,在5葉旋翼抗扭矩效率測試中,機械師Turchini聽到了一陣不和諧的聲音,並本能地切斷了渦軸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降落後才發現,槳轂斷裂後,後旋翼切斷了機身的末端,使飛機的尾巴縮短了一節。幸運的是,全體機組成員都未受傷,但機體的維修時間十分漫長。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雖然工程師對“黃蜂”的狀態感到滿意,但距離設計指標依然有相當大的差距,首先是設計空重只有4.5噸,但實際空重超過6噸,兩側的油箱也只能容納1000升煤油,達不到1300公里的設計航程,機內空間遠遠無法滿足搭載人員的要求。可以說除了能飛之外,“黃蜂”的技術指標完全達不到使用要求。

法國直升機草創階段,所有的錯誤全犯了一遍,才有成功的超黃蜂

1961年的巴黎航展上,“黃蜂”002號機和雲雀II/III一起進行了展示飛行,但這並未拯救這款“超重”直升機的命運,由於有很多缺陷無法得到根治,SNCASE被迫放棄了批量生產Frelon的想法。最後一次測試在1964進行,之後兩架原型機就宣告停飛。

“黃蜂”確實是工業上的失敗品,法國航空界人士認為工程師在研製中犯了一切可以犯的錯誤。安慰也同樣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研製“黃蜂”知道了如何走錯路,從而為成功研製更大更好的“超黃蜂”鋪平了道路。 圖為超黃蜂001號原型機,機號:F-ZWW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