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近水楼台说

其实说刘备托孤将军权交给李严主要是要先于诸葛亮的,这个军权的交付是否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刘备“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是因为李严本身就任职永安,刘备病卧永安宫一年之久,在感觉时日不多的最后关头,一面召诸葛亮前往永安宫,一面先将军权交付李严,这是其近水楼台的猜测。但李严在一年前就刘备被拜为尚书令,这可以看作刘备对李严的考察,为之后的交付兵权埋下伏笔,可以说这是刘备预先就已经思虑再三的谋划,并非是李严的近水楼台。


那么为何将军权交给李严呢?

首先李严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别是军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以本部五千兵马平定了马秦、高胜五万之众的叛乱,还成功斩了这两位叛乱头领;之后的高定作乱也是李严加以平定,也是这两次出色的战场发挥,让刘备拜其为辅汉将军,只不过李严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这时候蜀国的军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说到法正,就不得不说一下蜀国的政治派系,其实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 刘备的理念

问题回到李严这里,刘备托孤之时,李严是先被授予了军事大权,随后诸葛亮到达永安宫被托付了政治大权,并成为首辅。有人说这是刘备为了扼制诸葛亮一家独大,其实我更认为是为了扼制荆襄派与东州派结党。

刘备给予诸葛亮的权力已经不是李严能够节制的了,因为诸葛亮的为人刘备心里很清楚,不然也不会说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么他最担心的不是诸葛亮本人,而是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个忠义之人也许不会对政权根基造成威胁,但其身后的团体利益就不好说了,毕竟诸葛亮身后还有蒋琬、费祎、杨仪等力量,这些人如果逐步将东州派聚拢成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后果将难以想象。事实上诸葛亮在开府治世之后确实是在拉拢东州集团,诸葛亮首次北伐便开始任用东州派吴懿、吴班、李严等人为骨干,这是蜀汉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所以说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什么疑心,只是极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李严在此战中表现了不愿意配合的一面,这也是刘备托孤分权的一个直接影响。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其实也致力于整合蜀汉政权各势力派别的工作,这是刘备未尽的而又必须完成的事业,但这个工作如果是刘备来做就顺理成章,如果是诸葛亮在做就成为后主刘禅的威胁。故而刘备整合未达成,便也不想让诸葛亮达成,如果诸葛亮达成这项工作,也许他本人没有野心,但难保后来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刘备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这才是刘备临死前军政分离的内涵。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军政分离又恰到好处,因为李严本就是军事能力更强一些,诸葛亮也更善于内政,再者是刘备占据益州的根基就是荆襄派与东州派,这二者中,前者是为刘备起家做出贡献,后者是迎刘备入了益州,两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时又安排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是合理的。参照曹丕托孤时也是如此,四位托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亲,司马懿、陈群又代表了士族门阀,这两者也是曹魏政权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李严)之短,莫若褒之”——《三国志.李严传》

刘禅的庸弱刘备心知肚明,这种人事安排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刘禅留下一个稳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谋深算者众多,刘禅搞不定这些人是板上定钉的,诸葛亮治内,李严治军,至少两派的核心人物能够为刘禅稳定局面,且又不会结党营私。这一点上,李严的政治野心被刘备看的非常透彻,李严掌兵权就是刘备激发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后来李严要求设巴州,并怂恿诸葛亮“加九锡”足以显示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东州派与荆襄派不会结党的理由,这种政治局面也许是刘备觉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综上,刘备托孤以李严掌军,一是看重其军事能力,二是维护派系之间的稳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刘禅提供良好的统治环境。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权谋并不逊色,他在临死之时仍将政治体系安排的如此得当,对的起一代枭雄之称。


棍哥观史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打得大败,撤退到现在四川奉节。经此一战,刘备不想再东征东吴了。

刘备放心不下,临终托孤

223年2月,刘备病情严重,估计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就把诸葛亮召到奉节。

刘备立下遗诏,委托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助少主刘禅。

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全权负责军事管理,留在奉节驻守。

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刘备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目标、以及用人标准来确定的。

第一、少主刘禅身边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贤相

刘备托孤的时候,少主刘禅16岁。

知子者莫若父。刘备对自己儿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后有没有能力管理蜀汉。所以,刘备希望遴选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国家的贤良大臣,来辅助少主刘禅。

否则,刘禅皇位是无法保住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当时的蜀汉,确实只有诸葛亮了。就是选定诸葛亮,刘备也还是想从心理上确认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想从言语上听到诸葛亮的铮铮誓言。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刘备还是想再次巩固强化诸葛亮的丞相辅政心理,而不会篡权夺位。刘备把儿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从情感上、心理上确定了诸葛亮不能、不会排斥刘禅。

刘备就是要诸葛亮全心全意辅助刘禅,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军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严统领军事。

第二、李严是刘备心中合适的军事帅才

此时的蜀汉,很多大将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经不是很多。

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辅助君主、进行政治管理;而李严更适合管理军队、以及领兵打仗。

李严年轻时,就以能干而声名远播。刘备早就听说了。

213年,李严率领所属部队向刘备投降,受到刘备重用。李严军事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两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乱。

218年,江湖大盗马秦、高胜网罗了近10万人,发动叛乱,并占领了资中县。

刘备当时在汉中,与曹操打仗,没有军队可以调配用来平定叛乱。

李严当机立断,没有依赖援兵,只是率领自己属下5000人马,前往资中征讨贼人。

李严利用“斩首行动”策略,带领5000精兵,直接向马秦、高胜冲去,在万军丛中,砍下了马秦、高胜的头颅。

看见这种形势,几万敌军四散逃命。李严以少胜多,取得完美的胜利,解除了前方刘备的后顾之忧。

后来不久,高定率领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快速奔驰赶去救援。

李严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很快把高定彻底打败,高定只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过两次平叛,刘备看出了李严杰出的军事才能,加封他为辅汉将军。

李严具备了优秀军事领导人的优良品质:果断、勇敢、超强战斗力!所以,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是有依据的。

第三、刘备谋划蜀汉朝中重臣应该制约平衡

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诸葛亮老谋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个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来实现平衡,李严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李严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拉帮结派。因为迁移官邸的事情,李严与另外一位官员意见不合,李严直接把那位官员逼走了。

李严固执己见,不主动与其他官员交往,这样的官员适合辅助少主刘禅。

以上是明摆着的权臣之间的平衡,暗中还有派别之间也需要平衡。

诸葛亮等人属于荆州派,李严等人属于益州派。

如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则荆州派力量过于强大,荆州派官员很可能仗势胡为、欺压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产生怨恨情绪。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势必不可避免,蜀汉一定混乱而亡。

刘备自己不愿、也不希望刘禅再与东吴战争了。李严属于益州派,他不会去为荆州派争夺地盘、扩充实力的。

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就是告诉东吴:蜀汉不想与你争斗了。

与东吴不再进行战争,李严守卫蜀汉的东部,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刘备,临死之前还在费尽心机、为宝贝儿子谋划布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严能不能真的担起军事重任,还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数学张教员


刘备是把兵权交给李严,不过请注意,不是蜀汉内所有的兵权,千万别被李严的“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糊弄了。首先,蜀汉有两套官职,一套是常规的,一套是开府系统,在战时,开府系统的权力远比常规系统来得重要。举个例子,单说本题主人公李严,权力最大时,是诸葛亮赋予的以中都护暑府事,负责北伐后勤运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汉中太守了,北伐后,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诸葛亮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仅以军师将军(杂号)统领刘备的府中事务。所以,常规的职务里,中都护不代表李严就是蜀汉的军事的一号人物。

(李严)

当然,个人并没有否定李严能力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后,损兵折将,但是从亲疏,能力,资历上,还有赵云和魏延,甚至吴懿等人,那么为何刘备要授予李严“托孤大臣,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的重责呢?根源就在于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特别是荆州集团失去关羽,张飞,黄忠,关平,刘封,马良,王甫,潘浚等人,东州集团也失去黄权,孟达等人,刘备此时势必要拉拢东州集团的人心,来增强人才上的凝聚力。刘备的东州集团表面是许靖,射援为代表,实际上亲近的是法正,黄权,孟达,李严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黄权和孟达投敌,只剩下李严了。李严有才气,早就看好刘备了,所以在绵竹就投降了刘备,刘备让他担当托孤大臣,仅次诸葛亮,不但是拉拢李严,也在拉拢东州集团。

蜀汉虽然人才凋零,特别是军事人才,但是以李严的资历能够担当统领蜀汉军事的要职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李严的“都督内外军事”是有另外一重含义的。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然后就留驻永安行宫了。此时的永安,有陈到的中军,赵云的禁军,还有其他留守部队,以应对孙权可能的军事行动。不过,曹丕稳定了局势后,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这导致东吴不但无法对蜀汉再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击,反而派遣使者来求和,刘备也同意了。这是夷陵之战后的背景。

此时蜀汉暂时安宁,但是刘备却已经病入膏肓了。诸葛亮,刘禅,李严,赵云,陈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护刘备,于是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汉的非诸葛亮莫属,于是试探了一下,然后作出安排。诸葛亮作为丞相,托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带着刘禅回成都继位,这是政治保障。赵云一直是禁军将领,也要带着禁军回成都,这是军事保障。李严作为副托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宫内外的军事。内军就是陈到的中军,这在《三国志.李严传》就提到,陈到到了江州,准备北上参加北伐,依然属于李严统领。而外军,就是永安行宫外的留守部队,包括李严带来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让李严统管蜀汉的所有军事,禁军的赵云,汉中的魏延军团会让李严管吗?这二人都是荆州集团的老将了,恐怕只有诸葛亮才调得动。而且,从正史上看,李严也没有和他们有过职务交集。再一个,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理论上应该留在成都,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掣肘诸葛亮,这个托孤大臣才有实际意义。可是,刘备则让李严留守永安,可见刘备本来就是超越资历,拔高李严,来拉拢东州人才,并非掣肘诸葛亮。


大飞熊骑士


导语: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

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派系是主要原因

蜀国的政治派系,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

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

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军权交给李严刘备作为政治家的手段!

二、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

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

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三、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

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那么李严的结局如何呢?

但是李严的情商真的不算太高,作为千年老二他当的有点心不甘情不愿,而且把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动作频繁,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了李严的不安分,尚书令陈震就曾经告诉诸葛亮李严这人腹有鳞甲有发动兵变的危险。

所以诸葛亮对李严即使用又严加防范。

只是刘备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诸葛亮对掌握兵权的李严如鲠在喉,两个人是蜀汉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处于争斗之中。权利之争必有一伤,在这场党争之中,情商不高,人际关系非常不好的李严最终败北。

据三国志之中记载,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李严则被安排负责粮草工作。由于连日大雨,李严无法运送粮草,便催促和魏军相持不下的诸葛亮尽快撤军。诸葛亮无法,只得迅速撤军。李严督运粮草不力,竟然愚蠢到将过错推卸到诸葛亮身上,他设计上书给幼主谎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后再突袭。当诸葛亮回来之后,又说诸葛亮没有尽力征讨。

幸而诸葛亮留下了李严亲手书写的信函,正是李严催促他撤退的密信。李严最后落得被罢黜为平民徙梓潼郡的下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觉得李严犯得错误实在太过幼稚,根本就是小学生水平,所以猜测这只是诸葛亮拉他下马的计谋。

低情商导致李严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的韬晦,高调的结果就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能安心等待,只需要四年时间,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归天,论资排辈大约蜀国没人能压住李严了。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总结:历来人们对诸葛亮多是崇拜,看到诸葛亮拿出证据惩治小人当然会拍手称快。但诸葛亮是人并不是完美的神,被刘备托付军权的李严也不应该是个弱智,其中曲折,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了。


路之意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命诸葛亮和李严共辅刘禅,尽显对诸葛丞相的尊重,言之切切,却将军权交给李严,这是一个具有正常的帝王之术的决断,也是因为他对刘禅和群臣非常了解,知人善任,不得己的决策。一是基于历史教训,权臣不可权力过于集中而失去制约。譬如霍光和王莽的案例。如此平衡权力。二是根据刘禅过于无能,又不可废长立幼,加上原来的兄弟和亲信相继离世,稳定本土派,擢升忠臣,有利于安抚多数、政局稳定和延续。三是鉴于诸葛亮的确善于谋人,托孤之词大篇幅偏向于他,且明言若刘禅扶不上墙,可取而代之,明显言过其实,有警告之嫌。将军权交给李严,一方面其素有军事才能和战功,能使人信服。另一方面令其驻守永安,抵挡东吴,是当务之急。毕竟诸葛亮已掌握实权,李严也无野心,不会对诸高潮威胁。这样既使两者职责明确,心中有数,又不致猜忌。一般来说,诸葛亮虽然忠诚善任,但后事不可预料,把话挑明,把军权分开,这不仅仅是平衡权力,更重要的是明确阻断王莽‘’取而代之‘’的事变。托孤之词其实是有死不明目的心腹之患的。


任有新2


李严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严处理事情思维敏捷,不拖泥带水。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李严权利心太重,而诸葛亮则要淡然许多。那么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权利心很重的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个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刘备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时召成都的诸葛亮快速赶到,然后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当时为丞相),执父子礼。另一句是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之,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很复杂的。诸葛亮是刘备团队早期的创建人之一,在刘备尚且在荆州流亡时就已经加入了。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赏的。但是诸葛亮毕竟年轻,且才能远远在刘禅之上,如果让诸葛亮辅政,在功成名就、大权在握的那一天,诸葛亮的忠心是否还在,存疑?因此,刘备不得不防备。而刘备采取的帝王术就是试探!

古往今来,以相父居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备第一招就是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认为诸葛亮会惶恐的不敢接受。没有想到,诸葛亮接受了。既然诸葛亮接受了,那么刘备就要彻底搞清楚诸葛亮是否忠心。于是刘备提出了第二个更尖锐的问题,

你愿意忠心辅佐刘禅吗?有一天会取而代之吗?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惊慌于刚才自己的失误,于是赶紧表忠心,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这句话就能让刘备放心了吗?不会的,以刘备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放心让诸葛亮独权呢?于是才有了刘备二次托孤李严的事情。

刘备召驻军永安的李严前来,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其实是一招妙棋!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备的整体安排,看一看刘备是如何平衡刘禅、李严、诸葛亮三者关系的!刘禅为君主,其下托孤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丞相,统管内外军事,相父,镇守成都。一个是李严,中都护,统管禁军,兼管永安一切军事,镇守永安。

一个留在刘禅身边,出谋划策,辅佐政事。一个留任在外,治理边疆,以防不测!也就是说,假如李严叛变,诸葛亮可以率领成都重兵讨伐李严,以维护蜀国稳定。假如诸葛亮在内篡权,李严可以在永安起兵,并且迅速占据汉中,继而威胁成都,平叛在内祸乱的诸葛亮,这就叫平衡。

当时蜀国有四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汉中,一个是永安。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成都。成都为治所,最重要,诸葛亮当政。永安次之,永安为蜀国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当政。再次之是汉中,汉中为蜀国防备魏国的门户,魏延当政,受成都节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国的后方,邓方当政,受成都节制。

因此,刘备同时托孤李严和诸葛亮,是想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辅政而已。至于后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以至于废李严为庶民,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为官目标不一致罢了!

诸葛亮受任托孤重任,目标是攻,以巴蜀为基地,进而夺取关中,平定天下。而李严的任务是守,守住巴蜀的东方门户,使东吴和魏国都不能顺长江而上。目标不一样,则造就了行为的不一样。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够灭掉魏国,俘虏曹叡,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时别说受九锡了,十锡也是可以的。

这说明,在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没有功劳的基础上想加爵称王,无疑是想篡权谋位!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两人从这一刻起开始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分歧,诸葛亮一心以北伐为重,想调李严入汉中,督管粮草事宜。但是李严只想着永驻江州,做一方诸侯而已。

诸葛亮为了取得李严支持,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继续留守江州,这才请的李严移筑汉中,帮助北伐。

后来,李严因为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粮草难以及时运达,于是诓骗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随后以贻误军机的名义上表刘禅,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自从,蜀汉进入诸葛亮独权时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时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李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边疆。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两人在为官目标上不一样而已。刘备临死时,为了平衡权臣的厉害关系,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诸葛亮。为的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刘备的安排也付之东流!


每日趣评


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刘备是有意让李严牵制诸葛亮,但也还有可能让李严替诸葛丞相分担工作压力之意。

章武二年(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私自率领军队气势冲冲地赶到夷陵,要为关羽报仇。东吴军队横空出世,直把刘备踹在了地上,并且一直到死,刘备再也没能够站起来,接着就上演了“白帝托孤”这一经典故事。



刘备托孤,有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李严。两人可以说是两个派系的代表性人物,即荆州派和益州派。把兵权交给益州派的李严,这样的托孤可以说是为了双方形成制衡。

一、把兵权交给李严以抗衡诸葛亮的丞相权力,不使诸葛亮一家独大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段文字说明了刘备把军事权力交给了李严。因为此前诸葛亮已经是蜀汉的丞相了,掌握着蜀汉内外的国家政事,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的话,那么整个蜀汉的权力就基本都落到了他的手中,到时刘禅这个皇帝就会被架空。这是刘备不愿意发生的。

诸葛亮掌握国家政事却没有兵权,李严掌握兵权,却被安排在远离成都的永安。这样使政事与军事分开,分别掌控在不同派系的主要人物手中,形成有效的制衡。这正是刘备托孤的高明之处。不得不感叹刘备玩弄权术还真有两手,难怪他能在乱世当中建立蜀汉,并得以延续。

二、李严确实有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战略指挥家,但几乎是没有统兵打仗的能力,甚至军事才能方面不如李严。李严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个护军,在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归降了刘备,并成为其副将。

有一次,盗贼马秦、高胜在三郪县率军起义,进而攻打资中县。当时在汉中的刘备根本来不及回来平叛,在此危急关头,李严当机立断,率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的叛军,并斩杀了马秦、高胜。


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领军前往击退叛军,解了围困。从这几次战役,刘备看出了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于是加封了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从此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如此一来,一个是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但是善于做后勤工作。一个是真实的有统兵打仗的经验,两人为蜀汉形成了良好的文武配备。原来的老将都已经去世,蜀军刚刚经历过战争,损失惨重,在这样情况之下,更是需要像李严这样能够担当军事事务的人选,所以刘备把军权交给了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的利益

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李严大臣为首,所以李严所代表的就是当时蜀地(益州)士族的利益。而诸葛亮则是代表了原本荆州人士的利益,也就是蜀汉大臣们当中那些“旧臣”的利益。刘备需要的是两方的制衡,而两方的利益如果都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蜀汉才能稳定而长久。


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的《蜀科》,因律法太严,打压了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抵制,不利于刘备的统治。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诸葛亮和李严等人重新制定了《蜀科》。李严深知蜀地风土人情,所以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夷陵之战后,失去了荆州要地,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汉有摇摇欲坠之势。因此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保持稳定局势。


然而,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才能,低估了诸葛亮的忠诚。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争官加爵,最终因为管理粮草不利,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也被后人所传颂!

所以,刘备死前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一方面是对两人权力的制衡,一方面是对两人才能的评估,另外也考虑到了保障蜀地士族的利益。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显然,李严是有很大兵权的,诸葛亮难道就没有吗?事实上,诸葛亮有远远高于只是兵权的各种权力,他的地位在蜀汉是极为超脱的。

一、诸葛亮不但有兵权,还掌控蜀汉的各项大权,好多都是李严所不具备的

先看刘备入蜀后,诸葛亮职掌的变化,以下均出自《三国志》,以时间先后顺序列出。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此时,刘备还没有称王称帝,官职是左将军。诸葛亮的署左将军府事,就是刘备幕府的最高僚佐,掌管各种军政机密。而后,刘备外出就留诸葛亮镇守,托付给他招兵积粮的各项重任。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享有其他僚佐没有超脱地位了。而李严,此时根本没有进入刘备幕府的中枢。

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这是刘备称帝后的事儿,诸葛亮录尚书事,就相当于掌控了蜀汉的朝局,既有丞相的高名,又有录尚书事的实权。事实上,东汉一朝,高位上只有三公的虚衔,不带录尚书事的,基本就是个摆设。刘备重设丞相,又给他录尚书事,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用。何况,张飞死后,诸葛亮还领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在东汉,不但有监察、刑法的性质,甚至有点特务性质,可见对诸葛亮任用之重。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很明显的,李严是诸葛亮的副手。更关键的,刘备居然当着李严的面,说出了若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的话。这种话,不能仅仅看做是刘备的虚伪和权诈,否则他没必要当着李严等人面说。刘备这句话,实际赋予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很超脱的地位。换言之,刘备相当于告诉李严等人,诸葛亮和刘禅一样,都是你们的主子。

因此有了刘禅登基后的以下安排: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这其中,诸葛亮不但领益州牧(要知道蜀汉也就一个益州),而且开府治事了。开府最大的用处在于,诸葛亮的丞相府可以自己辟召僚佐,这样就形成了诸葛亮自己的军政班子,由此,才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宫中府中”的说法。宫中是刘禅的班子,而府中是诸葛亮的班子,在诸葛亮看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而李严,直到他被废,也没能享有开府的权力,由此他还和诸葛亮闹矛盾。

二、诸葛亮所享有的哪些大权是李严根本就不具备的?

一是开府建立自己班子的大权,李严始终没有享有过。并非说李严就没有僚佐,而是他不享有自由召辟人才的权力。这样的话,他的僚佐的任命,都得经过蜀汉朝廷,那就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了。

二是蜀汉中央的军政大权,李严虽为尚书令,但是否实际掌控朝政很有疑问。《三国志》记载: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刘备在章武二年已经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虽然如此,在尚书台中,比起先录尚书事的诸葛亮来说,李严肯定也排在后面。更何况,刘备死后,李严以中都护而统军,留在永安(白帝城一带)镇守,再后来,他又长期镇守江州(今重庆),由此可见,他对成都朝局产生的影响,肯定远远比不过诸葛亮。

三是特殊情况下可以自己当主子的特权。这个特权,刘备在托孤时是赋予诸葛亮的,李严等人都亲耳听到,但李严肯定不享有这项特权。当时的诸葛亮,事实上就蜀汉的最高统治者,不光有刘备“君可取而代之”的特殊许诺,退一步讲,至少也是刘禅的相父,有着当年周公、霍光一样的地位,李严是万万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才有着诸葛亮北伐,可以向李严征兵的事儿发生,李严的统内外军事,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后来的“都督中外诸军事”。

三、李严的军权,以及其军权的局限

首先,李严肯定掌控着蜀汉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李严曾经为刘表、刘璋等人都服务过,投降给刘备后,一度只是地方太守,但他镇压叛乱得力,不但表现出他有较强的军事能力,而且体现出他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刘备对李严的拔擢,其实是比较有眼光的,这其中既要考虑平衡新旧派系的关系,又要考虑李严的才能。等李严到江州后,开始临江筑城,实际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独立势力。诸葛亮北伐,要征用李严的军队,李严却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其实征用的就是李严的江州军,李严想要保住自己在江州的土豪地位。但他这种想法,终究还是失败了。

其二,李严不但直辖江州军,还统管在白帝城防御东吴的刘备旧属。这是刘备托孤时就决定的,刘备临死前,把永安交给李严防守,李严长驻永安,诸葛亮回成都理政,于是永安的刘备旧属就归李严管了。一两年后,诸葛亮出军汉中,做为诸葛副手的李严理应担当留守重任,于是李严移屯江州,但仍然统辖永安的军队。这也很有意思,李严担当留守重任,不回成都,却在江州留驻,诸葛亮和李严关系的微妙可见一斑。

由此,我们知道,李严所统领的军队,最初应有其私人的军队,而后混入大量刘璋旧军,他投降刘备后,当了犍为太守,手下兵力已不下五、六千人。等刘备托孤时,李严实际又掌控了刘备在白帝城留下的部分军队,等他到江州后,他又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军力应该在数万左右了。而且,与李严实际管辖地隔江相望的,是李严好友孟达的新城军(虽然孟达投降了曹魏,然而李严一直与孟达互通音信),孟达很可能成为李严的盟友,因此李严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李严的军权实际有很多局限:

其一、诸葛亮享有调动李严所辖军队的权力。这一点毋庸赘述,因为刘备赋予了诸葛亮蜀汉实际最高统治者的超脱地位。李严当然可以以许多借口推脱诸葛亮的调动,然而,最后他终究还是扛不住的,他的推脱之辞,恰恰成为了他后来的罪名之一。

其二、李严的嫡系中,也并非人人都与他想法一致,更何况,李严没有开府,其僚佐的任命得通过诸葛亮,恐怕也难有太多嫡系。正因为如此,建兴八年,当诸葛亮又北伐之时,调李严率领他的二万人镇守汉中,李严不得不离开他的老巢江州,这才有了后来李严运粮不济,被废黜的事。

其三、除开江州军,李严所统领的永安军,事实恐怕得听诸葛亮的。为什么?因为李严离开了永安后,统领这支军队的是与赵云齐名的陈到,陈到是刘备的老部曲,肯定与诸葛亮更亲近些,而不是和做为刘璋降将的李严更亲。

因此吧,李严的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实际只是统领今重庆以东的蜀汉军队,之所以有统内外军事的名头,那主要指的是刘备当时所在的永安宫的内外,而不是指的整个蜀汉的内外。

而诸葛亮不但享有蜀汉的军政大权,而且他还实际掌控着蜀汉西部、南部以及汉中的大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托孤,是真心实意的。这其实没什么可怀疑的,当时刘备入蜀不久,蜀汉内外矛盾尖锐,危机四伏,刘备若不倾心相托,刘禅的命尚且难保,何谈蜀汉皇位?


星火辰


受《三国演义》广泛传播的影响,世人对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逐渐固化成了“如鱼得水”的深刻印象,好像鱼没了水就活不下去,而水少了鱼也要缺乏灵动的生机。

只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的历史情景自然不全朝着罗贯中的期待在走,讲到底刘备与诸葛亮,还是脱不开最深一层的君臣关系。

是君臣就要摆清楚彼此各自的位置,就会有千古不绝的帝王心术。

刘备对诸葛亮施展的帝王心术,除了白帝城托孤时的那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第二道便是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的蜀汉权力分配。

而且李严分到的居然是国之利器的兵权!在那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足见李严此人在刘备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诸葛亮、李严互相牵制的权力平衡格局,最得利的是谁?当然是刘备的宝贝儿子刘禅嘛!这一招早就不新鲜了,汉武帝临死前就将帝国权力分解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位辅政大臣,保护年幼的继承人刘弗陵。

从后续蜀汉政权的发展情形看,刘备让诸葛亮主持政务、李严掌管兵权,这番安排还真是蛮有预见性。

诸葛亮与刘备相识于荆州,刚出场便凭借一番《隆中对》战略,为刘备集团确立了一条“先荆州后益州,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的发展路线。

在遇见诸葛亮之前,刘备有志向,关羽、张飞也很能打,甚至还短暂地得到过实实在在的徐州地盘,可十几年下来还是混得个寄人篱下,为啥?有目标没规划,总是东打一竿子西打一竿子,到头来力气没少花,地盘、人马照样没有。

直到有规划有蓝图的诸葛亮出现,刘备集团才花对了力气。

自打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只身过江游说东吴集团促成孙刘联盟,再加上诸葛亮出色的民政管理和后勤调配能力,刘备接下去的仗是越打越顺,直至进军四川盆地跨有荆、益二州,实力达到鼎盛!

可以说,诸葛亮是“张良+萧何”的合成版,但他却不是刘备心目中“韩信”的上佳人选。

打了一辈子仗,刘备的眼睛毒得很呐!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理政、搞后勤是把好手,可搁在军事上就不见得是一等一了。单从他在马谡的任用上,就导致了蜀汉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全线溃退,而对马谡,刘备是专门叮嘱过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过的。

在负责军权的人选上,刘备看中的是李严,李严的带兵能力得到过实战的检验。

早在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激战正酣的时候,坐守后方的李严就曾以5000人马,击败过马秦、高胜聚集起来的上万盗贼武装,还一举将两个匪首擒杀。所以,李严的军事素养,完全能够胜任蜀汉政权的军队管理。

同时,李严与诸葛亮一样,也是个复合型人才。

刘备进入益州后,立马着手整顿刘璋时期的混乱局面。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共同修订了《蜀科》,这5个人可谓是蜀汉政权法制建设、法治社会的奠基者。

更让刘备对李严高看一眼的,是李严和法正、张松一样,都是最早从刘璋阵营投诚刘备的人。

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军事占领益州只是第一步,如何收揽该地人心,把益州建设成自己稳固的根据地才是接下去的重中之重。

当时的益州,主要有本土的益州集团和刘璋的东州集团两股势力,刘备想要在四川站稳脚跟,就必然面临着怎么与他们处理好关系的问题。而李严、法正都是东州集团里的拔尖人物,他们二人的投诚,在东州集团内部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使得刘备得以迅速兼并刘璋的势力。

站在本土益州集团的角度,东州集团和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都是外部进入的势力,是来分他们蛋糕的不速之客。

刘备也很清楚这一点,于是极力促成荆州跟东州两大集团的联合,为此又玩起孙刘联盟的老套路,在法正的撮合下娶了吴懿的妹妹,最终形成“荆州吃肉,东州喝汤,剩下骨头给益州啃”的鸡尾酒型权力分配格局。

由此可见,刘备布置诸葛亮、李严一正一副共同辅政的决策出发点,除了充分考虑他们的才能特长外,更多的是要保持“荆州集团主导,东州集团加盟”的政治关系,两股势力紧密联合共同压制地头蛇益州集团。

然而,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尽管诸葛亮没有直接掌管军权,但却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一步步将李严挤出了核心权力层,全面执掌了蜀汉的政治、军事大权,蜀汉政权从此也走上了以攻为守的战争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