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比疫情更疯狂的,是人们对谣言的痴迷。

上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称,“服用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于是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各大电商平台的双黄连瞬间脱销。

然而,就在新闻传播开的第二天,各医学领域的专家紧急“辟谣”称,服用双黄连只能起到“抑制”而不是“根治”的作用。

“没病你吃什么药?是药都有副作用!”

李兰娟院士的一句话,点醒了不少“梦中人”。

因为媒体的未经确凿的一句话,大众纷纷转发“伪科学”的消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犹记得11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核泄漏,中国民众纷纷陷入惶恐之中。后来,不知道从来传来“吃盐可以抗辐射”的消息,盐巴顿时成了香饽饽,在各大商场和农贸市场被一扫而空。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这又是一场民众被谣言“戏耍”的闹剧。

为什么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迷信的崇拜反而时常超越了对科学的信仰呢?

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科学工作者的“不出圈”。

论起科学,自然免不了提起“科学家”这一群体。毕竟,没有后者的辛苦耕耘,也就无谓谈起前者的诞生和普及了。

然而,尴尬的是,很多科学家可能只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才熟悉和热爱,一旦脱离了自己的领域,比如说公开演讲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就会无从适应,不知所措。

而且,科学家们使用的语言是科学的代码,和普通人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在信息编码上大相径庭。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让科学家们来给普罗大众科普,并且还得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对他们来说简直太痛苦了。这种难度,不亚于让你临时放弃母语去给别人讲一堂课。

比如我们都知道屠呦呦女士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但她的团队具体是研究什么领域的,我估计你第一时间也是语塞。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科学工作者无法“出圈”,但科学知识总需要有人传播啊,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科学被迷信“打败”的原因了——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

回想一下,我们普通人是如何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是翻阅各种期刊论文吗?并不是吧,更多是靠订阅各种微博或者公众号来实现的。

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们都难以逃脱一个“原罪”,那就是追求“眼球效应”。

比如,科学家们可能仅仅只是在研究某种疾病的机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在新闻中可能就成了——“曙光已现!科学家找到了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这就是对科学发现的歪曲和夸大。

归根结底,许多新闻记者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完全是“为报道而报道”。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对于那些有意义但非常枯燥的科学研究,往往秉持着冷淡甚至排斥的态度。它们追求的,是最具传播效果的信息。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那档褒贬不一的《走近科学》节目。

“为何村中午夜总是传来刺耳的巨响声?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

“哦,不好意思。原来是一个村民半夜呼噜打得巨响。”

在一次次被证明媒体是虚假新闻的“水龙头”之后,人们逐渐对其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而正是在这个空隙之间,更多的“伪科学”消息铺天盖地地传开,形成了恶性循环。

科学被迷信“打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普罗大众非常容易在“伪科学”前丧失理智。

我问一个抢购双黄连的朋友,没想过这可能只是科学家的误判吗?

“宁可信其有。抢到了总比抢不到好吧,万一是真的呢?”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他的回答,令我不禁想起了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

书中写到,个体一旦聚集形成群体,会展现出与个体迥然不同的心理特点。

第一是智力低下,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在成员的智力平均水平之下。

第二是信心爆棚,无所畏惧。

第三是情绪化、敏感,易于冲动。

看看,是不是像极了朋友圈转发养生鸡汤文的父辈?

当然,有些时候我们宁可胡乱解读,也不愿直视真相的原因,确实也是因为某些科学知识过于晦涩了,而我们普通人实在难以“破译”。

说完这三个原因,再来聊聊应该妥善破解当前社会的这个“窘境”。

首先,建议科学工作者们可以试着创作兼具科学性和传播性的科学作品。比如之前“我是何同学”对5g技术的解读,和这几天“回形针”制作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

从双黄连被疯抢说起:21世纪,迷信是如何“打败”科学的?

其次,作为科学新闻的“布道者”,媒体平台应该在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后,再适当地用传播行强的方式散布出去,做好一个尽职尽责的“把关人”。

第三,作为普罗大众,请对所谓的“科学”保持审慎的态度,不急于排斥,但也别轻易盲从。

最后,用加缪在《鼠疫》说一句话结束全文吧:

“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