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足跡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證明了以下幾點:
第一:你嚴重缺乏家庭教養。第二:你嚴重缺乏學校教育。第三:你嚴重缺乏社會經驗。第四:你不僅什麼都缺,膽子很大,臉皮很好。以上幾點你如果不承認,那麼你就是覺得自己沒人關注,故意提出幼稚問題來讓大家鄙視,從而獲取大家對你的關注,如果這一點你還不承認,那沒辦法了,你就是精神有問題,抓緊看醫生。
洪興一哥
我們一大家子在村裡輩最低,爺爺奶奶80多歲還要喊年輕的爺或叔,不讓他們喊,爺爺奶奶說不能亂輩,我只喊比我大的,比我歲數小的不喊,老公來我們村碰見人都喊爺或奶,我說你不怕喊錯,老公說除你們一大家子,喊任何人不會出錯,我老公在他村輩中上等,喊習慣了,我碰見老一點的喊爺奶,他們說喊錯了,是平輩,或者輩比我低喊我,
飄雲寇
農村按輩序叫人,五六歲小孩叫五六十歲大人“哥”,這合適嗎?
這種情況不光發生在你們潮汕地區,幾乎全國各地都是一樣的,我們西北地區也不例外。我們這邊有句老話叫“歲數大不過輩數”,所以不管你是70歲、80歲的老頭,還是老太太,只要你輩分低,見了比你大好幾輩的3歲小孩子你都得叫爺爺奶奶。有時候確實好尷尬,但不叫又顯得沒有禮貌,想起來好搞笑。
其實像這種情況我就經常遇到。由於我父輩在我們整個家族的排行中輩分很大,讓我從小開始就過了當“爺爺”的癮。現在我的那些孫子輩好多已經過世,活著的也是80歲、90歲風燭殘年的老人。
記得小時候家裡來親戚,看著一個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朝我一個小孩子喊爺爺,那是渾身的不自在,時常嚇得我躲到一邊不知所措。而這些“孫子”們還一個勁地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叫著,讓我更覺得難堪。沒辦法,誰讓我比他們整整大兩輩呢。
後來等我長大一點,這些人已經開始步入老齡階段了。他們自己的孫子都一大堆,而我這裡都能當祖太爺了。他們再遇到我,如果是和自己的小孫子在一起,就不好意思叫我爺爺了,打個招呼,嘿嘿一笑,算是避免了彼此之間的尷尬。
要說這種叫法合適嗎?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太合適,有時候確實無比窘迫。
如果按這種輩分排行來叫,你讓一個遲暮的老人稱呼剛出生的小孩子爺爺,他自己嘴上不說,心裡面肯定還是介意的。有時候礙於情理不得不叫,但那並非出自真心,更多時候就當是開玩笑。尤其是自己的小孫子若在場,看到自己的爺爺稱呼一個比他還小的小孩為爺爺,那這個小孫子的內心肯定是崩潰的……
最後總結:雖然說“歲數大不過輩數”,但我覺得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尷尬,這種叫法還是要適當改改。你要說如何改,這又是個難題,還得族人聚在一起商量出所有人最終滿意的結果才行(圖片來自網絡侵權速刪)。
西北郭郭
這事兒在農村按父糸血親,長門的孫兒、末門的爺。同年出生的如果是一個先祖到五代的話,長門的(老大)長門,與末門的(老五)的老四,長門堂兄弟們就差五十歲,有一到人間就是在世的爺爺。孫子就有在前,爺爺來的後。你能人家倒過來,沒一點的道理,你敢胡叫,大人不打死你才中呢?只道不,這就是真正的禮一一輩分!
也就別說小姑奶奶,小姨奶奶,還小舅爺爺,這一說,不說人家啦,就我自己,有時,有叫我大舅的、姥爺的、姑爺的、姑老爺、還有叫姨姥爺的,我現在還九十歲的老岳母,老嶽姨家還一百零四歲的老嶽姨奶還在世,到一塊這大家人,一會迷了,這個是誰家的叫那大孫女什麼稱呼就得想一會兒。
河南008
這沒什麼合理不合理的問題,純粹是民俗問題。
鄉下老家也是這樣的。我們家所在的村子很小,幾十年時間,村民最多的時候大概也就十幾戶人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村子,家家人的輩份也都不一定相同。
我們家的輩份很小,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出生,年齡整整小我一輪有多,但按輩份,我還是得叫他一聲叔叔。再後來,我參加工作了,他們家又連著多了三個妹妹,最小的幾乎跟我兒子同齡,可是,按規矩,我還是得叫她一聲姑姑。
而還有隔壁另外一家,輩份更高,他們家跟我同輩的孩子,我通通都得叫一聲叔公或姑婆的。每次一叫,連自己都覺得怪怪的,當然,被叫的人,也並不一定感覺舒服。
記得小時候,時間大概是在十歲左右之前吧,對自己輩份大的孩子,不管是年齡比你大的,還是比你小的,按照村裡的習俗,按照家長們的要求,你都得按輩分稱呼,否則,會被認為不懂規矩,那是要被村裡的長輩子們訓斥的。
但實話說,這種稱呼和叫法確實是會令人覺得怪異的,年紀小還無所謂,叫來叫去,不管中聽不中聽的,小夥伴們也不會太在意,甚至還覺得挺好玩的。可是,隨著年齡大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的了,尤其是對女的而言,更是不願意接受。
就前面說的我那姑姑、姑婆吧,小時候對我們的稱呼是真無所謂的,可是,等她們到了十五、六歲後,可就怎麼也不愛聽了,到了十八九、二十歲後,你要還叫她姑姑或姑婆的話,可是要遭罵的了。
因為,她們覺得你把她們叫老了,人家還沒嫁人、正是相親的年齡呢!把人叫得這麼老,別人還以為她們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婆呢,你叫人還怎麼相親嘛。所以,不讓你叫輩分那麼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此,後來等那些跟我們同齡甚至比我們更年輕,而輩分又比我們大的人,都長大了,我們基本上也就都直呼其名了。再不按輩分叫人,以免讓人尷尬。
說了這麼多,就想說明題主說的這事在農村非常普遍,五、六歲的孩子叫五、六十歲的人為大哥,一點也不奇怪。純粹就是民間習俗而已,無所謂合適不合適。
深秋曲豆
恩,這個也不僅僅是潮汕地區,其他地區的農村都是一樣的。比如我們重慶這邊。
我老公家裡,他老爸在幾個弟兄裡面排老么,然後他又是老么。最後的結果就是,他的輩分就很高。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事情,他的哥哥姐姐都快50了,我們三十多,他的表哥表姐們都接近60歲了。最尷尬的是,在他們那個大家族裡,很多七老八十的人,我們管人家叫哥哥姐姐,有些很大的小孩兒管他和我叫爺爺奶奶。
我......
餘小滿
這並不稀奇,而且自古有之。
因為是同族近支,班輩不差,那就必須按輩份稱呼。老話說:懷抱的爺爺,拄杖的孫子,就是如此。
這個原因也很正常,比如從爺爺輩說,老大和老小能差20多歲,三代過來,均是老小的那一支,很可能差一兩代了,所以老人叫小的叔公很正常。
我記得12歲那年到陰平鎮表大爺家,跟著表大爺到田裡去時,見一40多歲中年漢子,表大爺對他說,這是城裡的你二叔。他恭恭敬敬的喊了個二叔,我卻臉騰的一下子紅了,不敢答應。……
這與現代、與尊老敬賢不是一回事。只要是同一家譜的,老幾支傳下來,能續上的,按輩分稱呼,非常正常。並不矛盾。當然,這在農村尤為看重,在城市裡,有點職務或財富的人不太喜歡按這個來,也沒什麼,但只要回到老家,他還得按這個稱呼。
記得看過一篇回憶錄,上世紀50年代,某正國級領導回老家時,見到某同族的鄉親,還當眾說:按輩份我還要稱你為九叔公呢。……
嶧縣西門裡老李
農村按輩序叫人,五六歲小孩叫五六十歲大人“哥”,這合適嗎?
別說在潮汕農村地區了,在所有的農村地區都是按照輩序的差別來叫人的,我認為這很合理。在我自己的親戚圈中,就一位比我大三歲的小姐姐應該喊我叔叔,但是讓我感到兩難的是我的這位侄女嫁給了我的叔叔。沒錯,我的這位叔叔又只比我大五歲,當時我的內心就有點很尷尬。
然後我問我的母親到底該怎麼喊人,母親告訴我說到時候各喊各的,或者乾脆只喊我的叔叔。在農村地區其實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的,而我們作為農民就應該尊重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那麼為什麼說這樣的叫法是合適的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輩分的作用
在如今的農村輩分的作用依舊存在,最能夠體現出輩分的作用當屬在農村坐席時,那些輩分高、年紀大的老人往往會被安排在上席。這既是主家向對輩分高的老人表示尊重的做法,也是為了照顧老人讓他們不至於過多的起身。按照輩分來排,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村裡的張姓比較多,目前是按照“勝澤永安,福硒寒月”來進行輩分排名的。這個時候只需要知道別人中間的那個字是什麼,就能夠知道其輩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笑話。比如在不知道別人輩分的情況下,可能給比自己輩分高的人喊兄弟,惹得村子裡其它人笑話。
再者和按照年級的排名的方式來喊人,其實按照輩分更能夠體現出對整個家庭尊重。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的輩分都是一樣的,那些結婚較晚、生育年代少的,以後的輩分會逐漸高起來,這樣其實也是對他們家庭的尊重。
輩分的意義
對於咱們農村人來說,輩分不僅僅是對別人的稱呼,更是一種血緣關係的紐帶。對於和自己一個宗族的人或者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自然是按照輩分來喊人;而對於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就會按照年紀的大小來進行稱呼。所以其實按照輩分來喊人,也是說明二者之間的關係較好。
其次輩分稱呼也成為如今農村文化形式的一種,在當前就有不少專門研究農村輩分稱呼和家族氏譜的學者。其次在農村按照輩分也能夠很好的認祖歸宗,追溯到自己家庭的起源和來頭。我們這邊有些出名的人家,有閒錢都會專門請人修訂族譜,其實這就是對輩分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
當然在如今輩分還多了一個意義:那就是我們農民懷古和人情情懷的一種體現,當看到和自己輩分字相同的人,心裡會莫名出現一股熟悉感和親切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身在農村就應該熟悉農村的文化,做好入鄉隨俗的準備。而對於咱們這些一直生活在農民的人來說,不能夠為了所謂的追趕潮流而忘記輩分文化和習俗,最為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
愛茶者九號
我家老大沒有按照輩分娶名字、我想生老二就按照輩分娶名字、男孩按公公這邊輩分取、女孩按照孃家小一輩取、因為比我小字輩是夢字輩、名字中間加個夢字,女孩子名字應該是超好聽的吧~我還決定、什麼時候回家、把兩邊的輩分排名弄清楚來、我弟弟還小、以後就給他用~可能是我思想保守?89年的,我覺得按輩分、以後還會流行起來,保存好、不弄丟了、也是尊重祖先吧???
養只吞金獸
農村五六歲小孩叫六十歲大人哥很正常合適,人小輩份高,官小衙門大。我們當地農村五人十歲的人還要叫五六歲小孩叔呢。也很正常。我們家規定不管在哪生活,孩子一定要按輩份取名子,這樣才有長幼之分,我的孫子生在國外,取名也按輩份取的,這是傳統文化。
四姐家們幾弟兄都是輩份高的人,我們家族一共五房,也就是說祖先是五弟兄,我們是么房,父親又是老么,所以我們自然輩份高,農村有句古話,輩份不是錢買的,是祖先定下來的,所以我們也習慣別人叫我們爺爺祖祖的,只是我們媳婦生長於城市,第一次去我們鄉下老家,有老人稱她們嬸嬸,婆婆,她們也覺得奇怪,但看到叫她們的老人非常認真虔誠,就點點頭算是打招呼了。現在的年輕人孩子取名早也丟了輩份,三五代都一樣的名字,長幼尊卑又哪裡區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