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心理疏導也很重要

蒙格斯智庫是國內首家致力於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和風險研究的獨立智庫機構,通過對宏觀經濟,金融,法律,風險等領域開展基於數據和量化模型的研究和探索,意在找到國民經濟生活中,能夠保障經濟金融長期穩定發展的各類拐點即邊界,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諫言。歡迎搜索關注“蒙格斯報告”微信公眾號。

導言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2020年的春節變得與以往不同,春節假期延長了又延長,口罩成了春節的搶手貨,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截止2020年2月5日12點,全國確診病例為24,363,疑似病例為23,260,死亡人數為492,治癒人數為897。目前來看疑似病例即將追平確診病例,顯然確診病例主要由醫院通過藥物進行醫治。但是疑似病例呢?有的暫時只能進行隔離。

生病會影響人的心理和認知能力是常識,本文介紹的研究進一步確定了病毒感染對人們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的潛在機制。

Ali Venosa於2016年4月19日發表在每日醫療日報(Medical Daily》)上的文章《病毒感染如何導致壞心情、認知功能障礙》(How Viral Infection Can Contribute To A Bad Mood,Cognitive Dysfunction)介紹了德國弗萊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所做的工作,研究發現:人體感染後,I型干擾素增多,導致這些細胞產生一種叫做CXCL10的蛋白質,進而削弱海馬體的神經功能,而海馬體這個大腦區域在學習、記憶和情緒方面都很重要。

該研究為加強對新冠患者,特別是疑似病例進行心理疏導的必要性提供了證據,

因為對於大量沒有確診的疑似病例來說,生病(可能不是新冠)生理上會使他們更悲觀更不理性。好的消息是國務院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結合當地公眾需求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服務。

抗擊疫情,心理疏導也很重要

研究背景

感染病毒是心情不爽的合理藉口。當你發燒、咳嗽、肌肉無力、昏昏欲睡時,完成日常工作就成了一種負擔。這些疼痛似乎會導致我們生病時的壞心情,但研究人員早就知道病毒感染會導致身體變化,直接導致喜怒無常和精神表現不佳。

研究表明病毒會引起情緒和認知變化,包括失眠、頭痛和抑鬱等症狀。甚至身體對被感染的反應——釋放被稱為I型干擾素的抗病毒分子——也會導致易怒、失眠和認知改變。當這些干擾素用於治療癌症和丙型肝炎等疾病時,將會產生令人不適的副作用。

作用機制

弗萊堡大學研究小組的第一作者Thomas Blank在一份聲明中說:“認知功能障礙經常發生在RNA病毒感染者身上,以及在用I型干擾素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後,然而其潛在的信號傳導途徑和涉及的細胞類型直到現在還不清楚。”

為了得到結果,Blank和他的同事Marco Prinz用一種能夠在人類身上引起流感樣症狀的胃泡病毒感染了小鼠。

他們發現病毒感染導致動物游泳時不動反應持續時間增加,這是絕望的表現。在確定是疾病引起了這種反應後,研究人員研究了其背後的機制。

這位作者認為,大腦血管的細胞與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都有聯繫,充當從外圍傳入大腦信號的翻譯器。人體感染後,I型干擾素增多,導致這些細胞產生一種叫做CXCL10的蛋白質,進而削弱海馬體的神經功能,而海馬體這個大腦區域在學習、記憶和情緒方面都很重要。Blank說,這“為治療病毒感染或I型干擾素治療期間的行為改變確立了一個潛在的靶點。”有了這一知識,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出副作用更少的新幹擾素治療方法。另外,Blank還說:“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探索病毒疾病行為背後的分子和細胞變化。同時,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早期阻止CXCL10的釋放或阻斷其受體,應至少能消除I型干擾素治療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行為的最初階段。”

結語

對抗病毒感染,不僅要對病人的身體進行救治,還需要心理醫生增加患者信心,這不僅能減少病毒對病人心理上的傷害,還有助於病情的康復。最近對治癒病人的採訪,都反映出樂觀心態對於新冠康復的作用。

有了來自弗萊堡大學研究小組的這些知識,醫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就可以開發出副作用更小的新幹擾素治療方法,從而減少對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