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葬在何处?

喵喵观世界


与其说建文帝到底葬在何处,不如先回答他到底死了还是没有死,因为从现有的史书上来看,建文帝死因已经成为了千古之谜。

发端于1399年的靖难之役,是一场朱家子孙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为了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四年战争,伤亡无数,朱棣终于攻进了南京,变成了明成祖。

而朱允炆呢?不知所终,军士从皇宫的火堆中找到两具被烧焦的尸体,据说一个是皇后,一个是皇帝朱允炆。朱棣以帝王之礼葬之,但是他自己的心里也在打鼓,这到底是不是朱允炆?

果不其然,此后从民间很快传出来各种说法,什么建文帝没有死,他化妆成了和尚跑掉了。有的人说他跑到了福建,有的说他出海去了南洋,甚至更离谱的是说他跑到了非洲东海岸。

建文帝到底死没死,确实没有人知道,但是有一件事确实是史书上确切记载了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起点太诡异了,首航是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正好是靖难之役结束的第二年。

显然,在中国当时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下子派出数百艘船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两万余人,怎么看都是不合适宜的。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棣相信了民间关于建文帝没有死的传言,于是派出了郑和以下西洋,扬国威的名义,出海寻找建文帝。

从1405年第一次到1422年第六次结束,郑和的船队走遍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各个国家。但是令人感到诡异的是,1422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朱棣突然叫停了郑和下西洋,1424年朱棣去世,再次重启下西洋时,已经是1430年了。

这是为什么?之前都是平均二到三年出航一次,为什么第六次出航之后,停了下来呢?

因为1423年,明成祖朱棣得到了一个相对确切的情报,那就是锦衣卫找到了建文帝的墓。墓在哪里?就在福建宁德。据锦衣卫密报,当地百姓发现了一座很是奇怪的墓,怪在哪里?

一是此墓地处乡村,但是却跟皇家墓气派相当,有地宫,有拜亭,还有舍利塔。墓前的装饰花纹里有闭嘴龙,而闭嘴龙是明皇家陵墓的标配。这座墓所在的村中,大部分人都姓郑,而当年随建文帝逃亡的22个大臣当中,恰好有一个叫郑洽。墓的前边不远,就是宁德著名的金邶寺,如果说这也是巧合,那么这个巧合似乎有些太巧了。

据此,史学家们勾勒出了当年建文帝的逃亡路线,从南京出来后,经刘家港出海南下,所以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就设在了刘家港。随后,建文帝的船队沿浙江沿海一路南下,由于朱棣追击速度太快,最后建文帝的军队走到福建时全军覆没,他本人进入了宁德金邶寺剃发为僧。

直到1423年死在了寺里,被埋在后山坡下,被村民发现,报告了锦衣卫。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叫停了一直进行的下西洋行动,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继续耗费人力物力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史仲彬与建文帝》


小小嬴政


建文帝葬在湖南宁远,疑似朱元璋传给他的传国玉玺就陪葬在他的墓穴中。

不卖关子,直接点题: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逃出皇宫,后来当了了和尚,活了89岁,葬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鲤溪镇仙马石行政村厂屋里自然。墓塔铭全称是“第一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简称“白掌塔”,墓碑是亲自书写的。从碑文内容看,朱元璋传给建文帝的传国玉玺疑似就陪葬在他的墓穴中。

(这就是建文帝生前亲自为自己写的墓塔铭 宁远县文管中心主任郑成德拓片)

在墓塔铭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白掌眉叟亲书”,也能看到“臣邓林先有朋造”的文字。在亡者的墓碑上称“臣”,体现了亡者的身份是君王,也就是说,智眉生前位皇帝。(我们在其它碑文上,也找到了智眉禅师的另一僧名:应文。)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这里是回答问题,我们只列举这一条证明智眉是皇帝。其实,能证明智眉是皇帝的证据,在宁远能拿出十多块原始碑刻,数十个传说,还有家谱等。限入篇幅,相关证据我们将在“梅语飘湘”头条号中一一列出展示,并分析之。希望爱好者关注该头条号。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发现朱元璋传给建文帝的传国玉玺就埋在这个墓塔里的呢?

(大观堡前的白掌石)

我们看碑刻最后一行:业主柏晚成;堪舆郑尔玉,廷章。秘密就在这一行字里。

业主,是指这座墓由谁来管理、祭挂。碑文中所写管理者为柏晚成,是谁呢?其实就是指慈善机构大观堡乐善堂,因为这个城堡就是他建的,他担任了首任“白掌”(佛教语:白法掌门,即慈善大法的总管。所以,其碑铭上写着“第一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清朝乾隆年间,宁远知县汪辉祖觉得用个户首名为该地区的地名,有失对墓主的尊敬,遂因音改为“百万塍”,但民间从此就改用“柏万城”。也即,柏晚成成了智眉禅师的代称。这个名字其实藏着很深的秘密:“柏”谐音“白”,晚”谐音“王”,“成”谐音“城”,过去是竖写文字,将“王”放到“白”下方,就是“皇”,与“城”联在一起,就是指“皇城”。

堪舆:就是看风水的意思,即郑尔玉为智眉禅师看的风水。但事实上,碑文的序言中已经说明,是智眉自己看的风水。说明,这个郑尔玉实际上是代表智眉。为啥要用“郑尔玉”来指代智眉呢?我们认真看,“郑尔玉”的写法用的是草体,跟现在的简体字一样,而不是“郑爾玉”。“郑”谐音“朕”,“尔”和“玉”上下组成一个字“玺”,“朕玺”指的就是传国玉印。这种解说对不对呢?后面“廷章”就解释了,“廷章”即指朝廷的印章。也就是说,智眉禅师用这种方法暗示,他爷爷朱元璋传给他的传国玉玺就埋在这墓里。


梅语飘湘


2008年1月的一天,一支修路队在蕉城区城郊的上金贝村景区修整步游道,偶然在荒草众中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古墓葬。这座古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整座墓占地近200平米。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左为祥云纹,右为海浪纹。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塔落款为“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上金贝古墓

经研究小组专家初步确认,古墓建造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发现该墓被盗三次以上,墓室已是空空如也。其中,有部分专家结合宁德当地建文帝传说及发现的五爪金龙袈裟等物证,对比古墓与明帝陵朝向一致,石雕形制、年代(火龙珠雕刻,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大胆推断此墓为建文帝陵墓。他们对“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的分析也合理有据,如“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的意思,认为功德最为圆满的当然是皇帝;“圆明大师第三代”,即朱元璋曾自称为圆明大师,第三代即他的孙辈,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合乎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珠”则是“墓主姓朱,本是帝王”的隐喻。

事实果真如此吗?结果可能会让大家大失所望。经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地方史志、历史、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考察论证,断定这一墓葬并非建文帝的墓葬。双方专家在论断前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研究成果。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的专家组认为,不能仅凭石构件造型来推测出墓主人身份。如果要确定墓主身份,必须有确凿的碑刻、文字记载等实物才有说服力。

建文帝雕像

此后,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组织的专家对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十九个字做出解释——前九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印简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他为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而后十个字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珠”是他的别名法号。此外,在上金贝古墓不远处曾有一座金邶寺,据文献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历经千年,高僧层出,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元大德年间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字样,沧海珠禅师曾任金邶寺主持。最后,福建省文物局发出考察通报,宣称,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关于上金贝古墓是否为建文帝陵的纷争才停止下来。

至于建文帝被永乐皇帝软禁在支提寺中,最后结局怎样?或是在支提寺中安度晚年,或是被永乐帝或其后人迎回宫中赡养。至于葬在哪里,只能等时间去考证了。


多知事


《明史》的记载是: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就是说南京城陷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既然不知去向,又怎么能派宦官从火堆中找出帝、后的尸体呢?还过了八天后安葬?这记载本身就是矛盾的。按《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看见建文帝尸体,大哭,你怎么这么傻?我是来帮你的呀,你竟然不谅解。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让百官祭奠,辍朝三日。”

那么,如果葬了?葬在哪里?如果备礼?以天子之礼还是王侯之礼下葬?这么大的事情,《明史》、《明实录》语焉不详。

1,建文帝确实逃出了南京

姚广孝像

从《明史姚广孝传》中可以寻得一些踪迹。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八十四岁,病重,朱棣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广孝曰:“僧人溥洽关了太久,可以释放了吧?”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

当初,朱棣入南京城,有人建议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出皇宫,溥洽知道这事,有人还说建文帝就藏在溥洽家里。朱棣便以其他事为由把溥洽关了起来,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朱棣因姚广孝的请求,才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不久便去世。

这段记载说明建文帝非但没有葬身火海,还活着逃了出来。朱棣曾派胡濙等人四处寻找过他。那么建文帝去了哪里呢?说法很多,我这里只谈建文帝葬在哪里。

2,福建宁德的陵墓不是建文帝的

宁德上金贝半山腰古墓,所谓的建文帝的陵墓

2009年8月有个最热说法,认为建文帝葬在福建的宁德上金贝半山腰上的丛林中一座墓中。主要依据有两点:

一是墓及装饰。该墓的前面两边各有一条闭嘴龙,这是明代墓的标志。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这跟和尚有关。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此外,墓的朝向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用这个方位。

墓前舍利塔莲花座与凤阳明皇陵和淮安明祖陵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

其二则是宁德支提寺的明初袈裟,经鉴定,这件袈裟是明永乐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最下方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的独家标志。

支提寺袈裟

但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舍利塔刻字“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19个字,是指印简大师第三代弟子“沧海珠禅师”的灵位。闭嘴龙的真名叫螭首,与南京元代龙翔集庆寺遗址出土的螭首一模一样。

墓前所谓的闭嘴龙,其实是很普通的螭首。

但即便如此,该墓已立碑并被冠以“建文帝陵墓”招徕游客。

3,建文帝被葬在武汉宝通禅寺洪山宝塔旁

武汉有一位姓让的老人,他说他是建文帝的后代,建文帝就葬在武汉宝通禅寺洪山宝塔旁。

他家谱《让氏家谱》显示:让氏的始祖,让鸾,就是建文帝,因为燕王朱棣造反,焚烧宫室。建文帝从地道逃出,流落民间,改姓让,因为让出皇位,化名銮。让銮,即让出金銮宝殿的意思。因担心招来灭门之祸,让家祖辈一直告诫子孙,不允许公开让姓的来历。

武汉宝通禅寺洪山宝塔

让氏家谱序言中还说,建文帝殁后葬于洪山之阳,即死后葬于洪山南坡。据当地报纸披露,宝通寺副寺、卓刀泉古寺方丈能静法师,他曾告诉记者,宝通寺前方丈源成法师生前曾说过,建文帝埋在洪山宝塔旁边。

由于年代久远,已寻不到墓室踪迹了。有机会去宝通禅寺的话,可以找找看。

明末查继佐,写了一本《罪惟录》,列举了建文帝下落的23种可能,同时他又认为23种可能没有一种是真的。

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原本朱允炆也算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在他短暂的皇帝生涯期间,增强文官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作用,对于刑狱之事加以改革。并且追随祖父朱元璋的脚步打击压制了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如果说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迫切的削藩导致诸王造反的话。那么建文帝很可能也会成为一代千古明君。但很可惜,他的鲁莽害了他自己。在面对强悍的叔叔朱棣的时候是那么的力不从心。致使皇位易主。



事实上别说建文帝葬在何处了。就算是建文帝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这一切都是一个谜。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当时没有人知道朱允炆是死是活?在什么地方。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朱棣攻破南京城后有传言说朱允炆和皇后以及长子朱文奎都被烧死了。但显然这个说法可信度并不高。还有人说朱允炆逃跑了。但不论如何朱允炆确实是神秘失踪了。直到现在为止朱允炆的下落也是一个谜。

朱棣继位后支持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名义朱棣希望通过航海探求未知的世界。并且以恩威震慑南洋的国家。但实际上还有一个说法。朱棣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死。而且还相信他已经逃亡了海外。朱棣的航海除了要做一些宣扬明朝并且扩散明朝影响力的事情之外。其实郑和下西洋最大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在《明史.郑和传》中明确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除了宣扬大明王朝的威德和防范帖木儿帝国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

而且明朝顾起元也曾表示,据可靠消息称“朱允炆以逃往海外。”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除此之外明朝官吏也多有这种猜测。查继佐的《罪惟录》和傅维鳞的《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瀠传》都有记载这种说法。而朱棣的目的就是找到建文帝并且杀死他。以防建文帝再次突然出现威胁到他的统治。但最终建文帝的下落依旧不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建文帝葬在什么地方这个还真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就在我家后面的那个山坡坡上




大秦小故事


朱棣攻陷南京城,建文帝在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自此建文帝生死不明,成了千古悬案,至于葬在何处,也是后人推测罢了。



都不用猜了,我来告诉你们葬在地球上了。谁有意见😁😁😁


蓝少十五爷


生死下落都不明,这是历史悬案,何谈葬身之地呢?传闻太多了


CompleteCosmos


福建宁德山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