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前言

在中國長達千餘年之久的封建王朝裡,出現了無數的國君帝王,身為君王,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隻要登上君王之位,就會有史官會記錄他終生的言行舉止。中國曆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君王的言行與政務得失,君王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竹書上歷史

從史官的記錄中,我們可以得知君王的言行舉止和個人性格,有的君王性格暴虐,而有的君王性格卻很溫和;有的君王喜歡聽從別人的進諫,有的君王討厭大臣的意見。總而言之,和普通人一樣,君王的性格也是林林總總,各有不同。

那麼,這些君王既然性格不同,處理事務的方式必然也千差萬別,他們手下的臣子,怎麼做到能讓君王滿意呢?換句話說,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縱觀古今,雖然名臣良相眾多,但是不一定被君王所喜愛,蓋因雙方性格和觀點不同,難以形成共鳴。在這些名臣良相中,有一位叫狐偃的大臣,筆者認為他無論侍奉哪位君王,都必定會被君王所欣賞和喜愛,因為他從來不會駁斥君王的面子,用詼諧幽默的話語就解決了問題,輔佐君王進行正確的選擇。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狐偃,瞭解他在幽默中蘊藏的大智慧。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晉文公像


助重耳十九年回晉登基

春秋時代,晉國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和楚國的中原爭霸延續百年,是春秋時代的主旋律。除了對中原之國形成壓制,晉國還在和周邊的戎狄國家的戰爭中佔有絕對優勢,讓戎狄國家紛紛臣服,歸順於晉國。

在這一前提下,戎狄國家和晉國慢慢開始融合,狐氏一族慢慢浮出水面。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出身戎狄部落,是晉文公的舅舅,晉國重臣。晉文公重耳年少時期就被狐偃所教導,此後二人一直形影不離,可以說晉文公的霸業離不開狐偃。

獻公二十一年,晉國爆發驪姬之亂,狐偃勸重耳流亡外國,開始了19年的國外流亡生活。狐偃隨重耳出亡時,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辭勞苦,夾輔重耳,為他出了很多計策,使重耳最終得以返回晉國,順利登基。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狐偃的形象略顯油滑

逃亡路註定是艱苦的,不過,重耳卻仍然被看好,這都是因為身邊有狐偃這樣的良臣,據《東周列國志》中記載:

"楚將成得臣怒言於楚王曰:'王遇晉公子甚厚,今重耳出言不遜,異日歸晉,必負楚恩,臣請殺之。'楚王曰:'晉公子賢,其從者皆國器,似有天助,楚其敢違天乎?'得臣曰:'王即不殺重耳,且拘留狐偃、趙衰數人,勿令與虎添翼'。"

可以看出,比起重耳,楚國人更為畏懼狐偃和趙衰這些良臣。但是狐偃的內政和軍事才能平平,他的厲害之處在哪呢?

其實,就在於狐偃有敏銳的眼光,可以準確的判斷時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讓重耳聽從他的判斷,這一點極其難能可貴,因為他的語言魅力就是用幽默的話語傳達出深刻的思想。晉文公登基離不開狐偃的功勞,接下來,讓我們來品讀狐偃的幽默和智慧。

小幽默大智慧後世讚歎

有一次,在逃亡路上路過衛國時,重耳餓的頭暈眼花,向一個農夫討要飯食,農夫不給,還叫重耳去吃土,氣壞了未來的晉文公。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記載:

"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這個時候的重耳,經歷了國家內亂和艱苦逃亡,飽嘗疾苦,而且見多識廣,按理說不應該和一個鄉野村夫動怒,狐偃肯定也知道這點,不過可能是飢餓使人喪失了理智,所以才有過激的行為,狐偃沒有以長輩的身份指責他,也沒有用忍辱負重之類的大道理教育他,反而是用幽默的語言告訴重耳,老天即將賜予你土地了,土地就代表著國家啊。不僅提醒了重耳他的目標是重返晉國,而且暗示他一定會取得勝利。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晉文公和忠心輔佐他的五賢

而此時的未來的晉文公,肯定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用車載上土,表達了他的決心。狐偃用幾句幽默的話語化解了一場鬧劇,鞏固了臣子們決定輔佐重耳的心。

後來,逃亡隊伍來到了齊國,齊桓公把女兒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天天樂不思蜀,狐偃一看這可不行,將外甥灌醉就扔到車上,一口氣跑到齊地之外,重耳醒來一看氣壞了,舉刀要砍狐偃。據《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中記載:

"重耳大怒,引戈欲殺咎犯。咎犯曰:'殺臣成子,偃之原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這個時候外甥53歲,舅舅71歲,一個53歲的老頭操著刀要砍71歲的老頭吃肉,簡直是一場鬧劇,好在最後兩個老頭過了嘴癮,以71歲的老頭自認肉臊不好吃而完結,旁觀者哈哈一笑。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晉文公形象

不過,這出鬧劇的背後,卻有著巨大的血雨腥風,重耳身邊圍繞著一群晉國重臣,也許他的舅舅對他有真感情,可是其他的人恐怕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希望藉由重耳達到所以才跟隨他,假如他真的在齊地樂不思蜀,那麼這些資源恐怕將離他而去,而那時候勢單力薄的他也很難得到齊桓公的垂青(齊國高層在春秋時極其不重視人倫,被人恥笑,嫁女兒也只是手段),和廢人無異,恐怕性命都難保。而狐偃,再一次用一起人間喜劇輕鬆化解了一場政治風波,才有了之後的晉文公的霸業。

憑藉著狐偃的忠心和才智,經歷了十九年艱苦逃亡的重耳重返晉國並重新登基,屬於晉文公他的篇章即將翻開。

佐文公掃內亂重振霸業

回到國內後,文公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爛攤子,首先晉國仍然有霸主之名卻無霸主之實,外強中乾,而且國內內訌不斷,國困民憂。仍然守候在晉國的大臣表面上奉文公為君,背地裡卻小動作不斷,積攢自己的實力。

然而,從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後不到五年時間,文公就重振了晉國的霸業,對內重整了朝綱,鞏固了民生,對外聞達於諸侯,戰爭中取勝。這其中固然有文公勵精圖治,文治武功的功勞,但也少不了狐偃這些臣子的出謀劃策。

大部分諸侯國本來就對晉國感到懼怕,在文公將晉國的實力進一步擴大之際,更是臣服於晉國,但是楚國是個例外,楚國一直試圖和晉國爭霸,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奪中原霸權,在城濮打了一仗,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城濮之戰多方行軍路線圖

戰前,晉文公做了個夢,夢見他和楚成王摔跤,楚成王將他摔倒在地,面向天空,楚成王壓在了他的身上,醒來之後,文公第一件事就是喊來狐偃替他解夢。

夢是人思維的延續,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文公知道和楚軍交戰必然是一場惡戰,雖然這幾年晉國發展的不錯,但是這一戰如果勝利則已,輸了的話基本江山也要拱手相讓了,所以難免壓力很大。但是,在戰爭打響前,誰又能準確的預言戰果呢?

筆者認為,文公對楚國還是害怕的,打過架的人都知道,按照常識來說,夢中的文公已經敗給了楚王。但是,如果將這個結果告訴文公,難免讓晉國從上到下人心浮動,患得患失,大戰未至就在士氣上先輸一輪,難免影響之後的決策和排兵,甚至解夢者若是讓文公生氣,性命不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這個夢的寓意確實很難解答。但是狐偃聽後,卻十分開心,他恭喜文公道:"此夢乃吉兆,"國君仰面倒地,表示得以見到天日,終於有出頭之日了;楚王伏壓在您身上,表示趴在地上伏罪啊!"

簡單的一句話,不必在意對錯,卻足夠打消文公的顧慮之情,於是文公積極準備應對城濮之戰,並且以合理的人員配置和早就制定好的"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這樣一個總的作戰方針,大敗楚軍,建立了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這一戰,狐偃只是上軍統帥狐毛的輔佐,但是他用幽默的語言解除了文公的後顧之憂,也是巨大的功勞。

高高在上的君王,最喜歡什麼樣的大臣?

通往狐偃墓的山路


結語

從上文中的狐偃的事蹟可以看出,狐偃是一個善於觀察局勢和揣摩人心的人,他能正確的做出選擇,使得己方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而且他會顧及方方面面的人的感受,而並不是只知道讓文公高興。

雖然狐偃是個忠臣,一生只侍奉文公一人,但是我們通過他的言行可以猜測得知,他是一個極其適合輔佐君王的人,會被君王所喜,他不但忠心耿耿,善於治國,並且在意君王的感受,從不和君王正面衝突,他的幽默話語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這是許多名臣不具備的。君不見良相魏徵,剛正不阿,心底無私,一心只為大唐江山穩固,這樣的一個正人君子卻多次得罪太宗,或者如安祿山之輩,喪失人格,阿諛奉承,雖然博得君王歡喜,卻毀了宗廟社稷。

所以,如果讓筆者推舉一個最可能被所有君王喜愛的臣子,筆者首選狐偃。在狐偃死後的第二年,文公也逝世了,也許這對君臣,在地下相見,還免不了說說笑笑,相互鬥嘴,無狐偃則無晉文霸業,此譽實不為過也。



參考文獻

1《東周列國志》

2《左傳》

3《史記》

<code>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