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以后,白起为何不造反,反而被秦王赐死?

天哥谈史


作为一代战神级人物,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在华夏的声威达到了巅峰,列国闻其名无不丧胆,然而最后却落下悲剧的一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白起没有掌握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内士大夫群体贵族群体的俸禄由封地改成了领工资,以此也就失去了组建私人军队的可能,军队的招募、训练、人事认命、后勤保障等等都有国家管控,白起在战时可以指挥军队作战,可一旦造反,各级将领不会跟随,部队的后勤会被立刻断绝,而且当时秦国人对秦国有高度认同感,所以士兵也不会跟着造反。

第二,有着强有力的政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睢跟白起不和,白起在外征战和逃避秦王任命时范睢经常在国君面前给白起上眼药,加重秦王对白起的猜忌和忌惮,促使秦王下决心杀白起。

第三,功高盖主,这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白起一生领导大小战役70余次,无一败绩。如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24万,攻破楚国国都郢,长平之战坑杀战国45万等等。可以说,正是白起领导秦军将东方赵魏楚等有实力与秦国争天下的强国打垮打惨,才有了秦国后来的一统天下。如此强功,不管白起造不造反,他的结局都注定不是圆满的





穿白衣的扶苏少年


商鞅变法后,秦国军队进行了重组,主要有两点变化:其一、世族私兵变成国家军队;其二、青铜战车兵改为精铁步骑混编军。前者改变了军队的性质,后者增强了军队的战力。白起身为秦国武安君爵上将军职,虽然在军队中威望极高,但军队不是白起私人的,而是秦国的,因此白起没有造反的资本。反观其他国家,由于变法不彻底,世族领地依然存在私兵,这些私兵只听领主的话,不听国家调谴,因此大臣造反有武装力量在手。

白起多次拒绝王命出战,虽然很有道理,符合兵家的用兵原则,但却违法了,毕竟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不接受王命就是违法,按秦国新法,抗王命者罪死不赦,尽管白起功劳盖世,但是他违法就得死,违法者死这是秦国的根基所在。《商君书》中写道: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因此依法处死白起是按法律规定办事,秦国朝野无话可说,不能因为白起一人而坏法。

根据周公旦制订的政治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士大夫,士大夫分封士民。士大夫就是诸侯国的各级大臣,这些大臣不领国家工资,俸禄就是封地,封地内的一切都属于士大夫。国家军队由全国领主拼筹而成,当然国君是最大的领主,每次出兵打仗,各家领主纷纷出兵,战后根据出兵多少瓜分利益。商鞅变法后,士大夫领取工资作为俸禄,领地被取消,私兵被取消,由国家统一征集军人、训练、供应皆由国家管理,领主再无兵权。

白起要造反的话,首先得控制军队,其次得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伐赵大军虽然由白起统率,但军队各级将领皆由秦王任命,包括白起也是秦王任名的,白起要策反军队,难度太大。其次白起的军队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各郡县按王令给前线军队提供补给,一旦白起造反,各郡县不但不会给白起供应粮草,还会据城固守。时间一久,白起的大军会有哗变之危,到时白起就会身死名裂。因此白起不会率军造反,他只得听王命班师回朝,否则粮草都得不到补充。


大秦铁鹰剑士


长平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展开的一场大战。在此次战役中,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使得各国无不震惊。

按理说,白起为秦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秦昭襄王理应对他加官晋爵才对。然而在长平之战不久以后,白起就被秦昭襄王赐死了。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疑问:长平之战胜利以后,白起曾经要求继续出击,但是被秦王拒绝了。此时的白起应该已经能够猜到秦王对自己有所顾忌,那么他为什么不趁机拥兵自重,反而要回到秦国自投罗网呢?

秦昭襄王手中必定有着白起的亲人作为人质

战国时期,人质的运用是十分流行的。在国与国之间,经常会采用互换人质的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而且通常情况下,这种人质的地位还不会低。比如楚怀王为了赢得他国的救援,就曾经两次派遣太子外出为质。当时的人将这种人质统一称为质子。

这说明在当时,人质的概念十分流行。而白起从底层平民做起,依靠着军功一步一步爬上大良造的位置。可以说他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因此,秦昭襄王肯定是对他又爱又怕。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昭襄王以白起的亲人为人质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当时底层百姓们的观念

在战国时期,虽然已经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阶段,但是贵贱之分依旧十分严重。比如山东六国之中的封君制,其封君的对象依旧是那些宗亲贵族。

因此,许多奴隶制社会的习惯依旧会被传承下来。这种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也许这种习惯在贵族身上没有多少体现,但是在当时的平民身上却能找到。

忠君报国的观念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在白起身上也必定有着这种观念。这和白起当时的地位无关,纯粹是思想层面上的枷锁。白起再有才能,也只是体现在军事领域,这种骨子里烙印并不是他想突破就突破的。

白起崛起于微末,是秦王给了他这个机会。因此,他是不会造反的。士为知己者死,这在当时是一句实话。

白起就算造反,也无路可走

当时的战国领土,早已被以战国七雄为首的诸侯瓜分。长平之战以后,哪怕是白起发动叛乱,他也无处可去。

秦国,他肯定是去不了的。白起的造反行为肯定会激起秦人的激烈抵抗。赵国,更加指望不上。毕竟白起刚刚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

至于其他国家,白起也攻打不了,毕竟白起一旦造反,就属于无根之水。没有后勤保障,哪怕白起再厉害,只要他国只守不出,那他也获胜不了。

再者,当时的战国全部是诸侯。他们之间的战斗不休,是因为他们都是站在一个层次上面的。此时突然跑出来一个造反的将军,必定会激起诸侯们的强烈不满,甚至群起而攻之。

结束语

长平之战以后,哪怕白起知道秦昭襄王对自己起了猜忌,他也必须回去。因为他造反成功的机会太渺茫了。


小云轩谈史


我是九州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长平之战后,白起称病不愿领兵攻打赵国,之后在秦军战败之际,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

“十月,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诸侯攻王龁,龁数却,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馀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资治通鉴》

反观历史,白起之所以没有选择造反而是乖乖就范,原因有两点:一是不能;二是不愿。

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不能”

其实,翻开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只是大部分人选择了“逃”:

  1. 著名兵家
    吴起在魏国创立“魏武卒”,兵制改革风生水起,大小战役未有败绩,之后被魏王疑心后便逃往楚国,并在楚国搞起变法,帮助楚国富国强兵;
  2. 著名兵家乐毅帮助燕昭王搞变法,带领五国联军攻入齐国,连下70于城,结果围困即墨四年有余未拿下,被新的燕王疑心,于是撂了挑子跑回赵国;
  3. 著名兵家李牧率领赵军顽强抵御秦军,让秦军寸步难进,结果因赵王中了秦国离间计而将李牧斩杀,可悲可叹。
  4. 著名兵家廉颇,可谓忠心耿耿的老将,最后也因赵王疑心而跑到楚国为将。
  5. 还有蒙恬,当秦始皇病死沙丘,而宦官赵高串通李斯篡改遗诏,并下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尽之时,蒙恬虽知道这是奸人所为,且手握三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选择造反,而是慷慨自尽而亡。临死前说了一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再一一列举。

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那个年代,造反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 一是先秦时期的忠君爱国思想决定了绝大部分人不会造反

先秦时期,关于忠君爱国思想与今日我们所理解的忠君爱国的概念是完全两回事。那个时候的“国”可以分为几类张正明先生说过:

  1. 第一类是出生之国,也叫乡国
  2. 第二类是出仕之国
    ,也叫君国
  3. 第三类则是华夏之地,或者是九州范围的,这既是物理范围的也是文化认同范围内的,称之为祖国

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出仕之国即君国的认同感最强,因此他们心中的“忠君爱国”便表现为:在哪里能够施展抱负,就在哪里落地生根,既而为其国甘愿赴死。例如吴起为让楚国变法顺利延续伏尸而亡,伍子胥挖双眼以待亡国,百里奚七十而入秦辅佐秦穆公,苏秦更是为了燕国而去齐国做间谍以至身死,商鞅为了不破坏自己开创的秦法而甘愿伏死,如此等等,皆是那个时期仕人的主流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豫让为了替智伯瑶复仇,不惜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赵无恤。未果,赵无恤问他报仇缘由。他说出了那段千古名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人的忠君思想非常淳朴而浓烈,不可能有造反之念。

  • 二是“龙生龙、凤生凤”的思想也决定了人们没有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后,天下分封诸侯,基本为三类国家,一为姬姓王族子孙分封国;二为有功之臣的分封国;三是夏、商等前朝子孙保留其祀而封的国。这样的情况延续近千年,人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通过造反而坐上诸侯之位的意识。有人可能会说,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何解释呢?其实很简单,春秋时各个诸侯国的三卿是由周天子指派的,其地位不是武将可以比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卿和诸侯之间没有太多的牵绊,也就造成了三卿发展越发壮大,鲁国三桓架空鲁公,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田氏戴姜,莫不是这种规则下的产物。但是这都是前后经过一两百年的持续强化和运作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让白起等武将人坐地造反,那是断然不可能成功的事。

  • 三是先秦时期的兵制决定了白起之类的武将不能造反

先秦时期,将领的地位只相当于家臣,真正有权的是诸侯和公卿大夫。同理,在诸侯国中,真正有权有地位的是大夫。秦国之前几千年历史都没有出现过武将夺权。

另外,秦国当时的兵制是耕战制度,战时为兵闲时为民,王发布命令,由武将统领聚集起来的军队出征。当时还有虎符制度,由王和统帅分掌,各有一半。那时候白起已经闲赋在家,是没有虎符的,兵士也已散归各地,即便再有号召力,也不可能聚集起来听其调遣造反。

二是“不愿”

白起之所以没有选择造反,除了“不能”外,还有内心的“不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名节之望

古代士人对于个人名节看的非常重,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底线和原则,所以当时的武将对于自己的名节也是异常看重。

所以蒙恬最终选择了“明知可为而不为”,这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不求对得起天下人,但求无愧于心。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例一——而据《宋史.文天祥传》所载,文天祥被忽必烈俘虏以后,坚持不投降,最后向忽必烈请求赐死自己,最终殉国就义,他死前说了什么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例二——伍子胥当年逃避楚王追杀,逃出昭关后,遇大江阻道,幸好遇见自称渔丈人的渔夫载他过河。然后伍子胥欲把随身携带的七星龙渊宝剑送给渔丈人作为报答并帮他保守秘密。渔丈人拒绝了他的宝剑,然后跳水自尽。

例三——百世之师--柳下惠,齐国向鲁国索要岑鼎,鲁国不想给,就造了个假货,齐国验收人员说:只要柳下惠说这是真的,我们就带回去。鲁庄公便向柳下惠说明了此事。在国家大义之前,柳下惠并没有想帮助鲁国保留下岑鼎,反而告诉鲁庄公:岑鼎至于鲁国,就好像信誉之于我,鲁国不想失去自己的鼎,我也不想失去自己的信誉。鲁庄公无奈之下只好把岑鼎送给了齐国。

例四——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要路过宋国,但是楚庄王下令不需要向宋国借道,当时执政的华元对这种不给面子的行为采取了零容忍,住持杀了申舟,以至引来楚国报复。

这些案例无不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名节和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比身体发肤都重要百倍,就连渔丈人都能为了名节而杀生成仁,更别说一世英名的武安君白起了。

  • 有愧于天

武安君白起比较是人,即便是指挥千军万马挥斥方遒的名将,心有戚戚也是人之常情。可以说,他的内心对长平之战始终感到介怀,毕竟亲手坑杀了40万赵卒。白起自知自己戎马一生,杀人百万,人称“人屠”,这是他对上天所造下的孽,也清楚天下人将如何评价他,所以他并没有选择逃跑而再背上一个“秦国叛臣”标签。

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所写,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结语

综上所述,武安君白起最后自尽而亡,而没有选择造反,不仅是因为“不能”,也是因为“不愿”。

欢迎关注我——九州历史杂谈,一起交流学习。


九州历史杂谈


忠君报国的观念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在白起身上也必定有着这种观念。这和白起当时的地位无关,纯粹是思想层面上的枷锁。白起再有才能,也只是体现在军事领域,这种骨子里烙印并不是他想突破就突破的。

根据历史记载,白起是因为不肯执行命令,所以才被秦昭襄王赐死。有人说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当初白起和秦王因为意见不同起了分歧,最终结果证明了白起判断的准确性。但正是因为白起的正确让秦昭襄王觉得失了面子,假如君主的胸襟不广阔,那这个臣子就会被君主除掉,不管你多么的有功,白起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了。一代战神白起为大秦帝国后期的统一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秦王又玩了一次“栋梁拆”,可我们都知道,君王之所以成为君王,就一定要有他的威严,如果没有威严,又谈何治国。武安君战神白起成了大秦帝国政治舞台上的牺牲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做人一定要圆滑,历史上像狄仁杰那样的人其实不多,他看透不说透,安抚了君王的心,也成全了自己,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白起是一个忠臣,可他让秦王失了面子这一点很致命。即使功劳再大也绝对不能冲撞君王,这无疑是在怀疑他的实力。





柴创6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今天的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地区展开的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其结果是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时秦国派出了以名将王龁、白起为首的将领,总四十余万的兵力,赵军则是先后派出了名将廉颇、赵括等,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之多。

可这一打下来,赵国这四十余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秦国的伤亡人数才二十余万人。

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白起又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不造反,反而被秦王赐死?

第一、白起没有预料到秦王真的会对自己痛下杀手。白起认为自己是秦国的国宝,是东方六国惧怕的常胜将军。

长平战后,白起回到咸阳,也是终日闷闷不乐,始终放不下坑杀降卒之阴影。白起的老婆本是赵国公民,对于母国遭此大难,更是整天非常忧郁,是不是就以泪洗面。

在平常白起素来与丞相范睢不和,言语龌龊,更加感觉心灰意冷,秦王多次想让白起挂帅出征,可是白起都托病赖在家里。

范睢在此就看到了搬到政敌的机会,于是就和一些大臣一起弹劾白起,导致了秦王总于下定决心赐死白起。

第二、白起,这位元老级别的秦军将领,触碰到了中央专制皇权的利益,简单的说就是“功高盖主”。

白起平生指挥了大小70余战,而且从来没有一场败绩。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指挥的秦军歼灭韩魏联军一共24万,彻为秦国扫平了东进之路。

白起指挥秦军攻入郢都,打的楚国迁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更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第三、白起造反?说实话,那是不可能成功的,白起虽然在秦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但他还是无法策反秦军。

毕竟,那个时候的老秦人对秦国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加上造反的话,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因此,没有多少会走上这边路。

结束语:长平之役中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此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悦读038


依据《史记》中记载白起在自尽是曾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可以看出白起当时愤慨与无奈。我白起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想法,而且他也没法造反,原因有以下几点:

免去官爵,没有军权

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阴密。——《史记》

在白起和秦王闹矛盾以后,白起就称病在家不出,但是秦王派人去请时,白起还是不出家门。这也彻底惹怒了秦王(毕竟君王自降身份派人去请白起依旧不领情),秦王就把白起官爵削去降为士兵,从咸阳迁至了阴密。

没有官位,也就是没有了军权,失去了指挥军队的能力,那么反叛的基本条件就失去了。何况是在当时秦国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无论是谁都可以依靠军功加官进爵。如果跟了其它人是否会有这么好机会让自己加官进爵都要打一个问号,所以就算有是跟了白起反叛的秦国军队,那么忠诚度也不会太高。

如果造反,也无路可去

白起造反从秦国夺取一片土地自立为王的机会是很小,只能看是否有其它国家的可以收留他。白起和秦王起矛盾的时间点是在诸侯联军攻打秦军的时候,按照这样白起是有机会去投靠其它诸侯国的,而且是个很好的时间点,白起作为秦国的高级军官加入诸侯联军是再好不过的。但是他为什么没去呢?

其实有一大原因就是白起对于其它诸侯国就是一个恶梦,死在白起手中的军队长平之战45万人,

伊阙之战韩魏联军24万,伐魏战争13万魏军。这些还只是主要的战争,如果各国诸侯对白起的仇恨度可以用斩杀的人数算的话,那么他们容下白起可能性就很低了。就算是收留白起也只是暂时利用,所以白起逃到其它国家的可能性也不大。

战功赫赫,忠诚度高

白起的出身并不高,他能有那样的成就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以及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下早就的。

所以白起对于秦国的忠诚度是很高的,即便是被降为士兵也还是相信他会依靠自己的能力东山再起的。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史记》

白起的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也只是说自己在长平之战中杀了太多人,所以让自己死也不后悔。并没有对秦王,对于秦国有什么不满的言论,可见白起对于秦国的忠诚度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白起也没想到秦王会这么轻易的就赐死,可能也是对于自己能力的过于自信吧!


不羁de汪


你好,我是茶馆闲言,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这个问题想知道白起为什么不造反,最后以致被杀



那我们先来说说白起这个人。


白起,唯谋国是从,只论事理,不论人际;是国家干城,却不是君王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利器。

也就是说,白起这个人是个贤人干将,观其一生也完全可以配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

所以,想要白起造反很难,即便秦昭王想要杀白起,白起恐怕也会默然遵命的。

那再来看君臣关系。

“对赵战事,悉听武安君白起全权谋划调遣,国尉司马梗辅之粮草辎重;授白起举国兵符并镇秦穆公剑,得拒王命行事!”

这是秦赵大战前,秦昭王给白起的王书。

授予秦穆公剑,比较正常。临战,上将军被授予生杀予夺大权,原是战国通例。最关键的是“举国兵符”与“得拒王命行事”,意思就是说,“白起,我可把全国的兵马都交给你了哈。上战场后,只要是你自己觉得不爽的军令,即便我这个王给你下的,也一样可以不遵从”。

这简直就是把整个秦国都交给了白起,足可见秦昭王对白起的十二万分的信任。此时的白起,有的恐怕只是誓死捍卫秦国(不见得是秦昭王),全力打赢赵国的拳拳忠心。

秦赵之战,历时三年。在此期间,秦昭王从未干预白起的军事战略和部署。

有一次,秦昭王、范睢、白起三人议事。

范睢问:“以武安君之算,大约储得多长时日之粮草方可?”

白起思忖片刻,答曰:“以对峙之大势,此战三年不能了结。”

要知道,之前田单以一城之兵抗燕国四十余万大军,花了六年。而轮到白起取河内郡、南郡时,以对等兵力,用时都没超过半年。可现在兵力多于赵军,竟要三年之久,实在大大出乎秦昭王的预期。


但听闻白起解释后,秦昭王再无疑问,此后更是全力支持白起,最终打败赵国。

长平之战进军示意图


如果说,秦赵交战前,秦昭王通过“举国兵符”的王书,赋予了白起名义上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那长平之战后,手握五十八万秦军的白起,就成为了实至名归的秦国军队总司令。

如果叛秦,此时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但此时的秦昭王和白起还处在君臣一家亲的和谐时期,白起又怎会在此时萌发反意呢。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替秦国灭掉赵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也让自己可以建立不世功勋。

但范睢生怕白起建功过多,地位超过自己。于是,找借口,建议秦昭王驳回白起攻灭赵国的建议,转而接受赵国割地求和。

只是,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

这下,秦昭王怒了,准备让白起再次攻打赵国。可是,白起不干了。

白起认为,虽然只过去了半年,但天时地利人和均已不同于往昔,此时重启战端,风险太高,于国不利。

但秦昭王不懂呀,秦昭王懂得就是,“你白起说这么多,无非就是找借口不去呗;说不定,你还在记恨我当初命你班师回朝之事。我不信,难不成我大秦,除了你,还没有人可以灭赵了。”

于是,秦昭王任命王陵为大将,统兵二十万攻赵。可是,秦军此次却屡战屡败,眼看即将无功而返。


秦昭王不得不再次去请白起出山。

秦昭王此次来请白起,其实是比较丢面的事情。毕竟秦昭王不听白起之言,非不信这个邪,才招致今日之败。现在再来找白起,这分明是抬起脸来,让人啪啪打。

可是白起依然不给秦昭王面子,坚持此时攻赵只会空耗国力,徒增伤亡,不愿带病出征。

这下秦昭王更生气了,这回是又羞又臊。于是,立刻任命王龁代王陵为将,再攻赵国。

但战局并未就此转危为安,反而随着六国的联合,秦国河内、河东郡都开始岌岌可危。

此时的秦昭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仅亲临前线,而且第三次来请白起挂帅出征,力挽狂澜。

可白起的回应却是“若是与六国联军决一死战,白起死也不敢奉命”。

听闻此语,气急败坏的秦昭王下令,“罢黜白起一切职爵,贬为军卒,流徙阴密”。

但由于白起有病在身,并未立即启程。之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前方传来。

最终,秦昭王自承错误,全力固守函谷关。但却命白起即刻动身,前往流刑之地,不得延误。

此时,范睢趁机向秦昭王说:“白起怏怏不乐,口中有怨言。”于是,一代战神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于流刑途中。

长平之战前,白起虽手握重兵,具有反叛实力,却并无反叛之心。而长平班师之后,白起疾病缠身,兵权也不复往日盛大,更兼无反叛之心,所以即便此时秦昭王想要杀白起,白起也不会反叛的。

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


茶馆闲言


长平之战一举奠定了白起在中国战争史上的战神地位,虽然白起并未手持重兵,造反秦王,但是却被秦王刺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的得到了赵国十七个县。白起雄心勃勃,本想趁热打铁,一举消灭赵国,但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白起计划实施,赵国恐怕很难支持三个月以上。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大大提前。

此时赵国拍了一个大臣前往秦国丞相府面见丞相范睢,跟他讲如果白起灭了赵国,会超过丞相的地位,并且白起一向与丞相关系不好,白起胜利归来一定不会有丞相的好下场。范睢听言觉得言之有理,就面见秦王。

向秦王陈述长平一战,秦军已经很疲惫数十万秦军在外作战导致秦国“国虚民饥”在短时间内再难支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

秦王听了范睢的建议,命令白起停止攻打赵国。秦赵签订和平条约,但是之后赵国毁约。秦王恼怒准备对赵国进行毁灭性打击,命令白起做好准备,率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

但是让秦王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主张攻打赵国的白起竟然抗命。白起毫不客气的告诉秦王:“不行,这仗我不能打。”秦王第一感觉就是白起在记仇当时没让他继续攻打赵国。便哄起白起来,但是白起软硬不吃坚决不打,认为战机以过,现在打赢不了。秦王见白起态度坚决就派别人去打,但是结果果然失败了。之后秦王又去苦苦哀求白起出征,白起此时却装病在床。这次彻底惹怒秦王。为秦王赐死白起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瞧客儿


白起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侏儒,在凶险的官场上,早晚都会栽跟头。

白起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可以说,没有白起,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起码不会那么顺利。但是,白起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白痴级的人物,他几乎不会揣摩君王的心思,也不会与同僚相处,可以说,在军队中,白起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但在官场上,他却非常不受待见。比如,当时的秦相范雎就很讨厌白起,事实证明,白起最终还是栽在范雎的手上。

范雎此人人品实在不敢恭维,属于那种睚眦必报的人,所以,在官场上,这类人是得罪不起的,尤其是长期在外的将军。有多少出征在外的武将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而是死在同僚的笔下,这种事情举不胜举。所以,要想把仗打好,朝中必须得有几个自己的铁杆,以防止别人暗算。这方面,白起比起王翦来,就差点意思。恰逢秦昭王在生白起的气时,范雎在旁边煽风点火,秦昭王也是人,肯定也有感性的一面,所以,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治情商太低有关。

功高震主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白起未能免俗而已。

翻开史书,因为功劳太高受到帝王猜忌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聪明人往往在功劳很高的时候选择隐退,否则,死期不远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