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好習慣幫助提高效率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階值。”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如是說。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作者在書中所列的弗蘭克爾的例子有力地證明了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人的四項獨特的秉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每個人對所遇到的事情都有自己特定的解決的思路,或者說是“思維定勢”,受傷害或者有所損失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個結果的導致者是我們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對待人和事的態度可以改變。但是讀完第一個習慣,我知道了,原來只要積極主動的去面對,所有的事都可以有所轉變。埃莉諾·羅斯福(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曾說:“除非你願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在無奈中做出選擇,選擇一方就是去另一方,大多數人總是對失去的耿耿於懷,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我們當初所選擇的肯定是更重要的,既然選擇是必須的,而又把損失降到了最低,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雖然這不是什麼積極的想法,但畢竟轉換了思路。

大學校園中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鍛鍊我們積極主動的態度:選修課很無聊,路也很遠,但老師每次點到,學生不得不在百無聊賴中度過兩個多小時。我們應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面對這個問題,既然選擇了這門課,就表示自己對這門課的內容有興趣,既然每次都要去聽課,老師又不辭辛苦的傳授知識,何不摒棄自己的陋習和偏見,不去管其他同學做什麼,自己努力的汲取知識提升自己?面對無法控制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面部曲線,以微笑、真誠與平和來接受現實。縱使有再多不滿,也要學著泰然處之,這樣才不至於被問題控制。大學是一個有許多展示自己機會的舞臺,只要抱著積極主動的態度,積極參加活動,積極主動的學習,總有一天會綻放光彩。

心態的改變是習慣改變的開始,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出發,勇敢地去改變,讓眼中的事物都是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生活中獲得更多寶貴的東西。

習慣二 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在做任何事時,都先想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待生活、工作要有目標和信念並且始終都能堅持這個目標或信念。設計自己的未來,完成自我的第一次創造,認真的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想做什麼,要擁有什麼,清晰明確的指導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並以次作為決策指導。

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並不知道自己苦幹要追求什麼目標,只是為工作而工作,為忙碌而忙碌,未曾自問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自己的人生信條:“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的生活重心是什麼?”。只有確立了“以原則為重心”的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的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也需要以“以終為始”的原則來解決,就像書中作者所說的教育小女兒的例子一樣,我也曾因為妹妹不同父親的話打過她,現在想想打她不僅不能起到我最終讓她聽話的目的,反而破壞了我們的關係,甚至青春期叛逆的她跟我有了隔閡,行為更加讓父母不解。如果當時就懂得“以始為終”的原則,我肯定不會這麼武斷的做出傷害妹妹的事。“以終為始”還可以指導我們的大學生活,我們應該坐下來仔細想一想自己希望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擁有那些知識和技能,然後列出目標,寫出自己的人生劇本,努力的去付諸實踐,這樣我們的大學才不會成為浪青春時光的墳墓。

習慣三:要事第一 —— 自我管理的原則

“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不知道是哪位賢士道出了這個真理。一個人生存與這個社會就不可能獨立存在,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很多這樣那樣的事,但做事總要分輕重緩急,要有一個時間的順序,這就要運用“要事第一”的原則。所謂要事第一,就是把最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決定什麼是重點後,然後自己掌握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衝動左右。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即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以及最為重要的自我意識。這一原則依靠的就是第三個天賦“獨立意志”,對自我管理來說,個人願景和自我領導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但是僅僅有基礎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時刻都實施有效的自我管理,將自我管理付諸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是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例,是對計劃的實施。有一句話描述當代大學生“一週抽不出一個小時上自習,卻總能抽出三四個小時來上網”,這充分說明了很多人獨立意志的貧乏,沒有將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放在第一位,本末倒置。有些人自認為自己的缺點在於缺乏自制力,但是我認為,那是“確立目標”的功夫還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輕重緩急”的觀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廢。這種人很普遍,他們能掌握重點,也有足夠的自制力,卻不是以原則為生活中心,有缺乏個人使命宣言。

若要集中精力於當急的事務,就得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此時就要有說“不”的勇氣。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和自己的慾望,在急迫與重要之間,知道取捨。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7個好習慣幫助提高效率


我們從小就參與各種比賽、考試,培養了一種你贏我輸、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試想一下,誰又甘心在競賽中認輸呢?但是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樹立雙贏思維,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並致力於合作的協議計劃。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勾心鬥角的平臺。其實,世界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並非自己之失。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患不足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亦非損己利人.我們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
  

習慣五:知彼解己——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流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就可提升溝通的效率. 在有了“雙贏思維”的基礎上,人才會耐心的去傾聽,才會有合作產生,如果沒有“雙贏思維”的思想,就談不上了解對方和解放自己,這一點我做得不好,很多時候別人的話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根本就不瞭解對方的意圖,只是一味的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就不可能協作好。

“知彼解己”需要的是主動,如果單方面去做是沒有效果的,所以瞭解到此習慣的人一定要拿出誠意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使用過去的觀念去處理問題.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說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但只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志成城。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身心和意志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鍊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面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並最終走向成功。

在這裡我想提出的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習慣七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這種修養功夫完全得靠自己,旁人無法越俎代庖,它屬於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有永遠的經濟保障,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 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其中讓我啟發最大的是"積極主動"這一種習慣."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己"的溝通,"統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 通過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上,在辦事和增強辦事能力之間平衡,我們就能獲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