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资深人士说文史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不惜发动血腥的兼并战争。列国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失败的一方往往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河西之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是非之地,必定是强者得之弱者让之。否则,就一定是落后挨打,甚至亡国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秦国实力不如魏国,“让”是自保,是为了更好的 “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河西之地是指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土地,河西之地土质肥沃,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河西之地最早是属于晋国的领土,在秦穆公当政时,秦国国力强盛。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兵败被俘,被迫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秦穆公之后,秦国势力日渐衰微。前453年,晋国则一分为三,其中魏国以晋国正统自居。从公元前419年开始到公元前332年,在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和魏国围绕河西这片土地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初期魏军在吴起带领下占领秦国河西之地,秦国被压制在洛水以西地区,秦国历代君主数次出兵想要收复河西都被击败。

直到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的父亲)即位之后,安定边境,与魏国讲和,秦国的国力渐强。后来,秦献公主动出击,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之地的战争,虽然屡次打败魏军,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是始终无法与当时的中原霸主魏国相抗衡。

经过多年征战,秦国实力大损,秦献公也在河西的少梁之战中死去。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在审慎地考量秦国所面临的形势后,为了避免跟魏国交战,为秦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蓄秦国国力,他放弃了父亲秦献公对魏国的强硬政策,将河西之地让给魏国,以此换来跟魏国的休战。

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在面对强大的魏国时,处于弱势的秦国为了存活下去,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惜采取让出河西之地的妥协策略,以图韬光养晦,东山再起。

二、河西之地乃是非之地,若无国力做后盾,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为何说河西之地是是非之地呢?因为这一块地方对于秦、魏两国来说都太重要了。

秦国得到河西之地,可以与魏国以黄河为界,凭借天险,有利于战略防守;秦国要东进中原,必须要以河西之地为基地、为跳板,才能东出天下。而且得到河西之地,秦国还可以得到的大片肥沃土地,大量的人口,能够极大地增强国力。

魏国得到河西之地,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纵深。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稳定的西部后方,魏国就需要拼命地压制秦国的生存空间,将秦国困守在西部一隅。而自己可以放心地参与到与楚国、齐国的中原争霸战争中去。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的诸侯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而反观当时的秦国,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只是到了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的时候,仿照魏国变法,才使得秦国国力恢复渐强,但始终无法与魏国抗衡。

河西之地,是秦国与魏国之间的死结,秦魏两家,必然会为了河西之地,争个你死我活。最后,当然是,谁国力雄厚,谁兵多将广,河西之地就归属于谁。秦孝公刚继位的时候,国力对比摆在那呢。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秦国即使勉强接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不但自己无法吃下去,反而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变法,国力、军力全面飙升;而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国力大衰。公元前332年,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赵驷再度派兵攻打河西,苦战两年终于全歼魏军并收复了河西之地。如今,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也常说,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基于实力的利益才更有保障。


水月观


早在秦献公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力就很微弱,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国主,十分忌惮魏国对秦国的不断蚕食入侵,甚至打算放弃秦国辛辛苦苦取得的诸侯国地位,重新回到陇西,过自己与世无争的农牧生活。

可是,秦献公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的小国,他上位之后,对魏国政策上开始强硬起来,实际上,秦献公何尝不知道秦国的真正实力?他就是想拼一下,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被魏国强行夺走的函谷关,如果夺回函谷关,以此为锁钥,就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就在秦献公竭尽全力的与魏国的拉锯战中,积少成多,真就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不幸的是,秦献公毕竟是血肉生成的人,再一次亲自引军出战之时,中箭殒命。

那么,“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他上位之后,审慎的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他决定,放弃秦献公的对魏国的强硬政策,不在坚持去试图通过对魏国的征战夺回函谷关,接下来,他又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魏国。

做出这样决定的秦孝公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他真的是被魏国吓破了胆了吗?

当时的魏国,在战国早期实力十分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在魏国搞了两次变法图强运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得魏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强大的魏国开始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其周边诸侯国都敢怒不敢言,但是,所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秦国。

秦国本身国力弱小,又与戎狄杂居,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更是被强大的魏国所鄙睨。

在当时的浮在水面上的诸侯国当中,燕国与韩国实力很弱,可是,秦国的国力甚至还不如当时的燕国与韩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拼着一触即溃的危险,与强大的魏国殊死决斗,秦孝公经过谨慎的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继续施行这样的国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与否,秦国有着良好的土地自然条件,但在农业上却不能够长足发展。

当时整个秦国的国库当中,所有的粮食抵不上魏国一个大贵族家中的存粮数量。

也就是说,魏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是秦国以举国之力难以抗衡的,秦献公时期的一些军事成就,也不过军队拼命堆砌出来的,再这样消耗下去,秦国的实力就会消耗殆尽,国家就面临着政亡人息、亡国灭种的危险了。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秦孝公决意以河西之地,结好魏国,以现实的土地,使得魏国上下心满意足,打消、麻痹与秦国的交战国心态,以土地换和平,换来宝贵的发展时间。

综上所述,子由认为,无论当时秦孝公是出于权宜之计,或者是出自于深谋远虑的角度,但是,这一国策确实是成功了,不但魏国人放松了警惕,而且,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都认为秦国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些目光开始从秦国身上移开,秦国开始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秦孝公的远见卓识,才解开了与魏国和中原各诸侯国的死磕硬打,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秦国廓清域内,一统天下做了最好的铺垫和伏笔。


子由


说到河西之地其实并不能就说是秦国的或者是魏国的,秦魏之间的河西之战前后持续了差不多近百年,当然最后的结局还是秦国胜了,得到了全部的河西之地,在秦惠王时期当时魏国已经衰落,而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兵法之后变得强大,至此秦国才收复了河西之地。

其实秦魏之间的河西之争,要追溯到秦晋之间,在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就已经围绕河西之地发生了数次战争。

秦穆公时期算是秦国在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时候了,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秦国再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也没有出现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了。秦穆公时期,当时晋惠公时期,秦晋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后来秦国把晋惠公放了回去,晋国也割让了河西八城给秦国,秦国占据了部分的河西之地。

但是到了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魏赵,魏国接受了之前晋国在河西的地区,魏国在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霸主,称霸近百年,秦魏交界,秦国自然免不了被魏国欺负,秦魏之间经过几次战争,魏国得到了全部的河西之地,而且还在这里设置了西河郡,一开始的郡守就是吴起,吴起一战以五万人打败了秦军50万,魏武卒也是名震天下。

其实到了秦孝公时期,当时秦国已经是开始了变法,国家实力也是得到了提升,而且这个时候魏国调整了策略开始主攻中原,企图称霸中原,所以主力部队基本上都在东部,秦国也是趁此机会夺取了之前部分河西之地,而且魏军又在桂陵之战战败,并且当时秦军都把魏国旧都安邑夺了下来。

但是这个时候的魏国依然还是第一大国,巨无霸一样的存在,魏国失去了安邑之后,就开始把主力部队调回了西线,魏国主力部队以来,秦军也是节节败退,不仅夺回了安邑,还包围了秦国的固阳,之后秦魏讲和,秦国又把夺取的河西之地全部还给了魏国。

可以看到秦孝公并不是拱手相让的,而是逼不得已的。秦国历代君主都是一心要首付河西之地的,秦孝公夺回了部分的河西之地,怎么可能再还回去呢,只能是逼不得已。

首先来说当时秦魏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秦国虽然经过了商鞅变法,但是商鞅变法刚刚开始,实力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之所以秦国前期能够取胜,并不是秦军厉害,秦国国力提升。而是魏军当时的主力在东线,和赵国,卫国,齐国等作战,魏国作为战国第一霸主,当时的实力绝对可以数线作战,同时和齐国,秦国,赵国等国家同时作战,就算是后来强大起来的秦国都没有做到如此地步,可见魏国当时的强大。所以一旦魏军主力回防的话,秦军根本不堪一击。其实这个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战国初期的魏国的。那绝对是巨无霸。秦魏之间的差距也就导致了秦国不得不讲和,如果不归还河西之地的话,那么魏军也会夺回的,秦军根本没有抵抗力。秦孝公自然知道秦魏之间的差距,与其牺牲更多的人来防守,最后失去,还不如直接让出去。

其次来说就是为了变法,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就是在秦孝公时期。变法虽然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彻底,秦国当时国内其实并不安稳,各方势力都在虎视眈眈,秦孝公为了稳定,只能是把精力放回到了国内变法,如果再坚持下去和魏国作战的话,别说变法能不能继续,就是他自己的王位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了。秦国为什么在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衰落,就是因为争夺王位导致国家内乱不止,实力衰落。秦孝公自然不想看到历史重演。加上商鞅变法本来就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反对的人一直都很多。所以秦孝公如果一旦和魏国继续打下去,最后还失去了河西之地的话,那么秦国反对商鞅和秦孝公的人自然就会站出来。

所以说秦孝公归还河西之地是逼不得已的行为,也是秦孝公的明智之举。


中国历史研究所


示弱是为了变强,秦孝公向魏国低头,是为了给秦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堪称深谋远虑。

一、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秦孝公是秦国有名的君主,他任用商鞅变法,对秦的壮大做出突出的贡献,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可他继位之初,在国内是饱受非议的。这是因为,他一上台,就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才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还了魏国。


我们先来盘点下前辈留给秦孝公的家底。秦厉共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当时的魏国,实力却十分强大,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秦献公继位后,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小国。所以,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寄希望于夺回被魏国强占的函谷关,以此为锁钥,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经过他锲而不舍地斗争,秦国的确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古代打仗全靠人力,连年征战,让本就贫弱的秦国,国力消耗更为严重,百姓生活困难。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秦献公本人也在后来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二、示弱,是以退为进

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首先审慎地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内忧外患,何况,还有赵、韩两国,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来攻打秦国。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日日征战不休。秦孝公虽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但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久不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视为夷狄。

魏国霸占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虽然令人气愤,可人家靠的是强大的实力,而秦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各方面都不是对手。秦献公的失败就是活生生的教训。继续打,没有胜算,反而可能耗死自己。思前想后,秦孝公大胆的决定放弃河西,暂时向魏国低头。

事实证明,秦孝公用“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为本国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魏惠王后来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导致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三、变强,举全国之力变法

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争霸必然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集中精力壮大国力。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卫国人商鞅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未置可否。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几夜,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国力开始强大。随后,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百姓路不拾遗,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这时,秦孝公开始亮出锋芒,要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八年,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此后多年,大小战役不断,最终击败魏国。巩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何处风萧萧


有一个成语叫“割肉喂虎”,“割肉”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性命,而不是为了“喂虎”,“割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秦孝公即位之初,魏国强大而秦国弱小,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之地,跟魏国打了二十多年仗,秦国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魏国只要集结全国军队,一心灭秦,那么秦国必无幸存之理,因此割让河西之地求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战国时代的河西之地是指黄河”几“形以西的土地,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领土。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后,秦穆公支持晋惠公上位,条件就是晋国将河西八城送给秦国。后来经过数次战争,秦穆公生擒晋惠公,经夫人、周天子协调,秦穆公释放了晋惠公,而回国后晋惠公也将河西八城割给了秦国。取得河西之地后,秦国领地直达黄河之畔,有了问鼎中原的条件。

秦穆公之后,秦国四代乱政,国式日微。晋国则一分为三,其中魏国以晋国正统自居,以收复河西之地为已任。魏国河西太守吴起训练了一支魏武卒,战力非凡,一战击溃秦军五十万,彻底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将函谷关、华山纳入魏国版图。秦国被魏国压缩在关中平原,无法东出,导致诸侯卑秦,不与会盟。

秦献公在魏国长大,深知魏国强大,为了恢复秦国霸业,秦穆公在秦国推行新政,取得成效后开始收复河西失地。经过多年大战,秦国元气大伤,虽然收复了部分河西之地,但秦献公也战死疆场。秦献公指定秦孝公为国君,为了保存秦国,积蓄国力,秦孝公跟魏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弱国无外交,要跟魏国休战,只得将河西之地归还给魏国,以此换来魏国不灭秦的盟约。


大秦铁鹰剑士


河西之地原本归谁?

如果不算土著戎人(这个已不可考),这片土地最初是晋人占领的。这一切还要从公元前771年的那场惊天之变说起。

那一年,周幽王自己作死,烽火戏诸侯,废长立幼,天灾人祸,导致了镐京之变,周幽王被戎人杀死。即位的周平王在镐京时常处于戎人的威胁,加上镐京经过变故后残破不堪,因此晋、郑、卫、秦四个诸侯的带兵护卫下,从关中平原出发来到了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

这四个国家因为护驾有功,都得到了很多赏赐。晋国获得了山西高原,郑国获得了中原,卫国获得了河北平原,秦国呢?周天子对他说了一句话:戎人欺人太甚,侵夺岐、丰之地,谁能驱逐他们,谁就拥有这片土地。

周天子真是实惠,等于是给秦国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不过秦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硬是通过几代秦国君主的奋战把支票兑现了。

不过,当秦人兴高采烈地从关陇一带出发,前去渭河平原这块膏腴之地时,赫然发现晋人已经在黄河西岸等着他们了。

原来,秦人在戎人打仗的时候,晋人也没闲着。,“曲沃代翼”之后,晋人完成内部整合。完后,加大了对山西高原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诸侯国的并吞力度,通过“假途伐虢”之计,将势力范围向南越过黄河,控制了“渭河平原”至“洛阳盆地”的必经之路——“崤函通道”。在北方,晋人对渭河平原的兴趣要更大,因为这块丰腴之地能真正为晋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河西之地位于洛水和黄河之间)

秦人虽然愤愤不平,但是周天子也没说只有秦人能驱逐戎人占有岐、丰之地。晋国人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所以,两家就开始谈判,最终,渭河平原一分为二,以洛水为分界线。以西归秦,以东归晋。

从此之后,洛水与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就成为了秦人的心病。由于这块土地位于陕北高原以南,黄河以西,因此也被称之为“河西之地”。不过先秦古文献都称呼这片土地为“西河”。

秦人惦记着这块土地,不仅是因为这片土地肥沃,而是秦人所占据的关中平原,虽然号称四塞之地,可是如果河西之地不在手中,那么秦国就会受到上游的军事威胁。同时,洛水奔腾直下,与黄河交汇处形成的几个渡口,成为秦人东出的必经之路。晋人占领河西,等于封住了秦人东出中原的通道。

秦人硬夺是不行了,晋人当时也确实太强。晋献公虽然在立储之事上荒唐,但是他打仗是把好手,把周边的戎族基本都给灭完了。可是他去世之后,晋国出现了骊姬之乱。秦穆公决定帮助晋国平乱,用来作为索取河西的筹码。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夷吾回国即位。

这位就是晋怀公,他本来答应把河西的八座城池送给秦国作为酬谢,结果回国之后就翻脸不认账。秦穆公气急了,就派兵攻打。结果,晋怀公被打败了,而且还被俘虏了。

(秦晋位置示意图)

秦穆公打算杀了晋怀公,名义上是祭祀天地。在周天子和夫人的干涉下放走了晋怀公,不过晋国也如约交割了河西之地。此后200年间,秦国据有河西之地。

晋文公即位后,晋国争霸中原,与秦国隔黄河相望。后来公卿势大,三国分晋,魏国得到了晋国最西边的土地。可是魏国国土局促于黄河,要想扩张,东边的韩国、周王室不能动,只能往西扩张生存空间。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做大将军,经过十年征战,又拿下了河西之地。

秦国自然不愿意放弃河西,他们组织了几次反击,都被吴起挫败。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击败秦国的50万倾国之兵,彻底挫败了秦国试图夺取河西的努力。此后,天下卑秦,秦人的国际地位空前降低。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秦献公即位。

秦人被压缩到洛水以西,黄河之险与魏国共之,且魏国占据洛水上游,随时可以攻打秦国。同时,魏国通过河西之地占据了秦国东出中原的三条主要通道,彻底封住了秦人的东出道路。

“秦东关防,险在桃林,势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占据河西高原,才能居高临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崤函道)的关防要塞。” (《大秦帝国》中秦孝公的台词)河西之地对桃林高地(崤函道)有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黄河自龙门峡谷(禹门口)奔腾涌出后,一直向南流经潼关和风陵渡附近。由于受到华山的阻挡,黄河转而向东流去,此一河道弯曲之处即被称作“河曲”。黄河在这个阶段得到禹门口到潼关之间多条河流的补充(汾水、涑水、渭水、洛水)而导致河水流量剧增。于是,黄河的河床开始变得极不稳定,故而当地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

(魏国鼎盛时的疆域图)

因为黄河河床的不稳定,所以自龙门口至蒲津渡数百里之间,两岸遍布淤泥、浅滩,理想的码头只有三处——龙门渡、夏阳渡、蒲津渡。

秦国东出中原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1、武关道。自秦都雍城(凤翔)沿渭河南岸行进,经白鹿原,穿商洛山,经蓝田、商县、丹凤出武关,进入楚国控制的南阳盆地。 函谷道:自雍城沿渭水南岸过郑(华县)、阴晋(华阴)、函谷关、穿崤山道,到达洛邑(洛阳)。

2、渭北道。自雍城,经郑(华县毕家乡)、阴晋(华阴)、临晋(大荔县朝邑镇)、元里(澄城交道县)、颌阳(合阳坊镇)、抵少梁(韩城芝川镇),再经龙门渡(禹门口)过黄河,到达晋国控制的河东,然后再分两路,一则下茅津渡经崤山道到达洛邑;二则经轵关陉下王屋山,到达晋国(魏国)控制的宁邑(修武)。实际上,武关道的出口南阳盆地一直属于楚国的核心地带。

3、函谷道。这条路自古便是关中通往洛邑的要道(西周时期武王伐纣和周平王东迁),但是这条路却一直在晋国和后来魏国的控制之下。

晋国控制着函谷道,楚国占据着南阳盆地,所以秦国要东出,只有一条渭北道。而渭北道的关键,就在洛水与黄河的交汇处的少梁城。这也是秦魏之间的战争多是围绕着争夺少梁城展开的。所以,河西对河东的魏国与关中的秦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晋(魏)国控制河西可以多路出击,秦人将防不胜防。秦人得到这片地方后,能大为改善国防,并力东向。


(秦国东出三条道路)

秦国在战国初期被打的丢盔弃甲,差点被开除出大国行列。直到秦献公时,才通过三次战争,逐渐改变了战场态势,开始与魏国互有攻防。甚至秦献公还出兵河东,绕过魏军重兵把守的河西,直接攻击河东,冒险成功,在石门之战中歼灭魏军6万,这才使得天下诸侯不再小看秦国,重建了秦人的自信心。

可是秦献公的穷兵黩武的政策,让秦国面临着崩溃的边缘。连年的战争,使得秦国国力空虚。虽然收复了部分河西之地,却将秦国却已经兵困民穷,到了绝境,连军粮都征集不到了。在秦魏少梁之战后,秦献公受伤身死,秦国俘魏国丞相公叔痤。

秦人的疯狂反扑,也使得魏国将注意力从中原事务中转向河西。魏惠王料理了齐国、楚国、赵国之后,立即派遣准备大军进攻秦国。此前魏惠王为了先解决中原方向,甚至在河西地区筑长城防御。

(魏惠王前期魏国国力一流)

魏国的国力在当时仍然是第一流的,虽然在桂陵之战中有损失,但是魏国依然四面开战不落下风。所以,魏惠王修筑城墙的防御动作不应当看做魏国怕了秦国的表现。

魏国还没有伤筋动骨,秦国已经元气大伤了。魏国想要河西之地,甚至会起意灭亡秦国,尽占渭河平原。如果秦国继续与魏国在河西纠缠,魏国一旦所有兵力攻击秦国,秦国有覆亡之忧。

秦孝公继位后,释放了魏国丞相公叔痤,并与魏国耦合,将秦献公收复的河西之地全部送给魏国,避免了魏国发动灭秦大战。同时示弱于魏,以示没有东出中原之心,促使魏国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原争霸事物上。

之后秦孝公下诏求贤,卫鞅入秦,与秦孝公君臣同心变法强秦。二十年后秦国富强,魏国却开始衰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齐国在马陵之战消灭了魏军主力之机,发动伐魏之战,偷袭河西之地,一战收复了河西故地,并迫使魏国迁都大梁。


(商鞅徙木立信)

魏国以前四处欺凌他国,被齐、秦两国连续击败后,精锐魏武卒尽丧。韩、赵两国趁机伐魏,收复了部分被魏国攻占的领土。魏国迫于秦国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同年秦国将国都从栎阳迁至新都咸阳,攻守之势异位。

秦晋三百年河西之争落下帷幕,而接下来的,是更加惨烈的天下之争。秦国战神白起崛起,韩、魏两国首当其冲,多次失利,魏国西丧于秦七百里,韩国则争割于秦。

自秦夺取河西之地后,天下大势,逐渐向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式发展,战争越打越大,秦国越来越强。终于在秦国收复河西一百多年后,统一了华夏,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而知而行的历史


秦孝公作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自有其胆略和智慧。在洒满秦魏两国无数战士热血的河西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孝公暂时放缓了对河西之地的进攻,既有为秦国变法强大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因素。

秦国丢失河西之地

所谓河西之地,是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的区域,因为位于黄河西岸,故称“河西之地”。此处是陕西、山西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便展开对此地的争夺。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等到了春秋末年,河西之地被秦国控制在手中,秦晋两国隔黄河相望。

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变法之后,实力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秦国却是内乱不断,国君频繁更换。在这种背景下,魏文侯把斗争目标瞄准了秦国,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军越过黄河,占领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并在此筑城防守。秦军对此自然是不干的,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在此发生激战。只是大战的结果,少梁仍旧被魏国掌控。秦国无法,只得修补繁庞故城(今韩城东南),筑籍姑城(今韩城东北),借此和魏军抗衡。

只是魏军并不满足,在公元前413年,又大败秦军,魏军一直打到秦国的郑(今陕西华县)。后来,繁庞故城也被魏军攻破。此时,河西之地的北部都被魏军掌控。而让秦国更忧心的是,名将吴起被魏文侯任用,开始率军攻秦。

在吴起的经营下,魏国占领了蒲津关,此关东控黄河古渡口,向西度过洛水便可直达秦国腹地。后来,整个河西之地都被吴起拿下,秦军没有办法,只得沿洛水构筑防御阵线,以防魏国继续西进。魏国把河西之地设为西河郡,吴起担任太守,“秦军不敢东向”。

此时,魏国控制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国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直接威胁秦国国都。守可以凭借黄河天险,阻止秦军东进,保卫国都安邑的安全。可以说,魏国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秦国时刻在魏国兵锋威胁之下。

只是后来吴起受到魏武侯猜忌,不得不跑到楚国去,使得魏国少了一员良将。而魏文侯在占领河西之地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位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使得秦国并没有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秦献公夺回部分失地

等到秦国内乱逐渐平定之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父亲)即位,开始对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广郡县等,使得秦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到了秦献公晚年,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想要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先是打败了魏军,又打败了魏、韩联军,并在接下来的石门之战中,斩杀魏军六万人。公元前362年,秦国又趁魏国和赵、韩两国大战的时候,派兵攻击少梁并大败魏军,夺回了繁庞故城,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此时,齐国又开始在东边攻击魏国,而安邑远在太行山以西,难以控制东边的局势。同时,为了避开秦军的威胁,魏惠王决心将国都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的策略改为西守东攻,控制韩、赵,与齐争夺中原霸主。

只是虽然秦军大胜,但魏国在与韩、赵两国的交战中获胜,秦国这次有偷袭的意味。韩、赵失败后重新屈服于魏国,开始联合对付秦国,于是秦国只好停止了东进的步伐。但秦军这次起码控制了少梁、繁庞故城,收复了部分失地。该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魏国虽然迁都大梁,但通过兴修水利,使得农业获得极大发展。在军事上,继承吴起当年的“武卒制”,魏国又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魏国仍旧处于中原霸主的地位。而秦孝公为了彻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开始任用商鞅变法,无暇东顾。

因此,秦孝公虽然有把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的意味,但却有更深远的谋划。此时的魏国依旧强大,秦国变法需要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秦孝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河西之地。

秦国彻底夺回河西之地

商鞅看到了魏国是秦国的的心腹大患,而且战略主动权也掌握在对方手中。

(魏国)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商鞅在主持变法之外,还出使魏国,十分“热心”地建议魏国国君称王。这个建议正好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并且很快付诸行动。魏惠王的忘乎所以,直接使得其他国家孤立了魏国。

等到魏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后,秦国又开始伐魏。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抗。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卬是旧识,便写信把他骗到秦军营中。

吾始与公子饮,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没有戒备便去赴约,却在宴饮上被商鞅当场俘虏。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遭受秦军突然攻击后惨败。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去世。不久,商鞅也被车裂。即位后的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俘虏魏将龙贾,歼敌4.5万人。魏国被迫把河西之地,归还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开始占领魏国河东郡。魏人张仪于此时进入秦国,把公孙衍给挤跑。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联合魏国攻打楚国,如果魏国胜利,则必会听命献上河西之地以北的土地;如果魏国战败,秦军取得这些地方也会更加容易。

最终,魏国虽然胜利,但也筋疲力尽。公元前328年,秦国进攻魏国,索要土地。魏国不答应,秦惠文王扬言要联合楚国攻打魏国,被吓怕了的魏惠王,最终把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

至此,秦国获得了河西、上郡之地,几代秦国君主的夙愿得以实现。秦国从此占据天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

也正是当初的秦孝公审时度势,选择了暂时忍耐,没有和魏国在河西之地死磕。反而是走起了深彻变法加借刀杀人的双重手段,才换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使得秦国变法大成,最终锻炼出一支钢铁洪流的军队,从而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气与实力。

否则,一直和中原霸主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最终会被生生拖垮,也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的事了。因此,所谓的“拱手相让”,不过是暂时的表象,秦国几代君主,始终都牢记都要收复河西之地。对河西之地百余年的争夺,最终以秦国大胜画上句号。


历史钩沉


首先,了解一下河西之地的地理位置:

河西之地,位于今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陕西省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等县。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平均海拔在500到700米左右,自北向南地形逐渐降低。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耕地主要分布于黄土塬上以及河流两岸平原地区。河西之地土质肥沃,易守难攻。

晋国的核心势力范围主要在河东一带,而秦国主要在渭河平原一带,秦穆公时期秦国势力已经发展到洛水流域。秦晋中间就夹着一个河西之地。秦国得到河西,可以与晋国以黄河为界,不仅有利于防守,而且可以得到河西大片的沃土,在古代土地就是生产力,拥有土地就拥有实力。晋国取得河西,则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纵深,对其中原与楚国争夺霸权更有利。所以从地缘角度来讲,秦晋对河西的争夺是必然的。

其次,关于河西之地归属的发展: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晋公子夷吾逃到秦国请秦穆公护送回国,答应回国即位后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也就是允许秦国把河西小国纳入其势力范围。可回国即位后却反悔不让河西之地。秦穆公虽恼怒却无可奈何。

公元前645年,爆发了著名的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众叛亲离被俘虏,这才答应割让河西之地。之后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兵灭掉位于今陕西韩城的梁国,把秦国的疆域扩大到了黄河西岸。这才与晋国隔河相望。秦改梁国之地为少梁,此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两百多年后,秦魏之间也为了少梁进行过多次争夺,最终为秦所有,当然这是后话。秦穆公在位将近四十年,在和晋国相争一直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后期决定矛头向西,短短两年间就占领西部大片土地,史称“开地千里,遂霸诸戎”。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后,分在河东的魏国在魏文侯和翟璜的治理下国势增强,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对外方面,任用乐羊进攻中山国、吴起进攻秦国河西。

从公元前419年开始到公元前332年之间在将近八十年时间里,秦国和魏国围绕河西这片土地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初期魏军在吴起带领下连续占领秦河西之地。

直到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之后,内修法度、废除活人殉葬制度,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将国都从雍迁至靠近河西的栎阳,主动出击,屡次打败魏国,开始在河西与魏国相抗,为了应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公元前361年左右,魏国在秦魏边境修建了魏长城以拒秦,秦献公虽然屡次打败魏军,但是仍无法打破战略均衡。

最后分析一下秦孝公这么做的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国内的制度与以之前半农半牧的部族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秦献公之所以能够夺回河西之地,靠的是发动战争。但是接连几次的战争已经消耗了秦国绝大部分的国力,在最后那场战争当中,虽然秦军取得了胜利,甚至还俘虏了当时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可是秦献公也因为那场战争身亡,秦国在本身就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又经历了国丧,整个国家更加的贫弱不安定,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一次失败,如果继续对魏国发动战争,战场之上的胜负难以预料,如果秦国失败,就得给魏国割地赔款。

2、为了能够让魏国相信秦国的和平之心,秦国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变法图强。秦献公在位的时候发动了几场战争,让闻名天下的魏国军队节节败退,把魏国占领的秦国国土收回了大半,这是让魏国不能够忍受的耻辱。而在当时的天下,每个人都清楚函谷关对于战争形势走向的影响,所以秦国夺回了函谷关的情况之下,魏国绝对不会放任秦国就这样休养生息,所以如果想要魏国真正的相信秦国的休兵政策,就必须拿出绝对的诚意,就必须要摆出绝对弱者的姿态。因此,秦孝公经过深思熟虑,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父亲夺回的河西领土有拱手让给了魏国,目的只是为了让魏国能够对秦国罢兵,给予秦国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给秦国留出能够招揽人才的空闲。

秦孝公如此做法给秦国带来的是之后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秦变为强秦。




山海经之悦


秦穆公后,秦国频繁更换国主,在秦孝公父亲献公前,君臣关系不协调和睦,晋国又强大起来,夺回了河西之地。所以并不是秦孝公拱手相让的。反而从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开始重新强盛起来,秦孝公成为春秋霸主。


谈昆明


战国初期,秦国远没有魏国强大,秦献公为了提高国力,发动对魏战争,夺取河西之地函谷关,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最后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招揽人才,壮大国力,在战国末期称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