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

曼巴星


诸葛亮不去曹营或东吴,最根本的是寻找利益的最大化和人格地位的最优化。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样,寻找真心能赏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般的谋臣那样的地位。

1、道理很简单,上杆子不是买卖。年轻时,诸葛孔明好《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人象他后来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什么隐居南阳躬耕陇亩,什么因徐庶推荐很生气等等,都是表面现象。他是在等待,在观察,静观天下局势。一个不关心时事的人,能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隆中对》吗?他每时每刻都在等机会,都在观察各路英雄,只是没有他欣赏的明君。刘备要不是态度诚恳,低三下四,又有皇家血统,他不会选择的。如果他主动出击,上杆子去曹营,去东吴,后来到不了在蜀国的地位,只会泯灭在众多谋臣之中,不会受到重视。郭嘉的结局是最好的证明,尽管郭嘉的结局还不算坏,但也只是一个曹操可以对你发火的谋臣而已。这个道理正象女孩谈恋爱。一般的应该是耐心冷静观察喜欢她的男孩。如果她真心喜欢一个男孩,也不要冒然显露出来。要让男人珍惜你爱护你,矜持是要有的。上杆子人家不一定珍惜你。诸葛亮也是这样的道理。

2、曹营的环境不适合他生存。曹操是了不起的人物,”唯才是举“的历史意义是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但曹操的性格多疑,为人也奸诈,动不动给你来个下马威,这肯定不是诸葛亮需要的,也达不到他的预期,他的志向高远,怎么能屈尊呢?最起码的尊重都不能保证,诸葛亮自然不会去。曹操的谋臣都非常能干,也非常了得,但结局都不算好,荀彧那么有才华、有功劳,最后都被逼自杀,其他的谋士不受待见,之间又不团结,都是悲剧。吃人家的饭不容易,寄人篱下更难受,不分割权力,不掌握主动,不掌握话语权,最后的结局从古自今情况都是一样的。诸葛亮的高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变成生产力,掌握主动权,把饭碗和前途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他为什么不去东吴?道理相似,他平民出身,没有望族背景,没有跟随大人物,和孙权没有际遇,在东吴的环境也不会比曹营好多少。

3、跟随刘备创业,当合伙人。创业再难,只要创业成功,那是创始人,有股份有地位,有权力,有名望,这些都有可能。但要给人打工,收益不好,感觉也不好。连司马懿和子孙都另立门户,单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古到现在也没有变过,听别人的吆喝,没有自己说的算痛快。最后借用东吴的力量,抵御曹操,三分天下,刘备诸葛亮并没有出资,或出资很少,靠东吴财力大赚一把,挤出一片天地来,原始股暴涨,可惜最后关老爷情绪化用事,毁掉好局。在三国博弈中,诸葛亮是个大赢家。

4、我们看小说,看故事,都是看热闹,都没有摸清中国人生存的道理和算盘。诸葛亮的人生选择大有学问。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184年,黄巾起义,诸葛亮3岁。

190年,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诸葛亮8岁。

194年,刘备领徐州牧,诸葛亮13岁。

198年,袁术在寿春称帝,诸葛亮17岁。

199年,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诸葛亮18岁,“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战爆发,到200年10月,袁绍败给曹操,诸葛亮19岁。

207年,曹操大破乌桓,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诸葛亮26岁。也是在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卧龙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回到题中,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而是选择了暂居新野还是寄人篱下的刘备?

此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意气风发,野心勃勃,想进一步把“企业”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虽爱才,但是此时的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这几个哪个的名气又比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这些智囊团,已经和曹操征战杀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赖。

而且此时的曹操集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距离统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时曹营再招揽人才,最大的职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县,很难进入到影响集团发展战略的高层阶级。

所以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虽自称“卧龙”,但是曹操并无招揽之心,以他现有的实力,足以踏平江南。

从诸葛亮自身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去曹营应聘,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首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何等人物?出将入相级别的人物,诸葛亮自诩惊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单单是一个谋士,而是贤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屠城等手段令诸葛亮作呕,在诸葛亮眼中曹操是“汉贼”,而诸葛亮一心向汉,以匡扶大汉为己任,自然不会投靠到曹操麾下。

再次,诸葛亮的朋友圈向来集中在荆襄一带,家族也和荆州的刘表交情甚好,在江南诸葛亮有更多的士族资源和人脉可以发挥。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姿态是真的打动了诸葛亮,良禽择木而息,士为知己者搏,虽然此时刘备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赵,但是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支匡扶汉室的潜力股,刘备值得诸葛亮辅佐。

正是因为诸葛亮放弃了曹操那边的捷径,选择了刘备,三国历史无论历经多少年仍然在后人心中保留着不可磨灭的地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那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白衣青象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可谓英明神武,神机妙算,若不是他在《三国演义》里辅佐刘备,刘备可能都熬不到赤壁大战。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给刘备打工呢?以诸葛亮的才能,投靠刘备是不是属于明珠暗投呢?

诸葛亮有可能去曹操地方效力吗

诸葛亮有没有可能去曹营效力?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曾经让人给诸葛亮带过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

六七斤的当归,当归是一种中药材,在三国那个时代,当归的价格并不便宜。

当然咯,曹操给诸葛亮送当归,并不是因为当归的价格高,而是因为当归的字面意思,当归当归,诸葛亮啊,你是不是该回到我曹操身边来啦?

这说明曹操是动过招揽诸葛亮的心思的,所以说,诸葛亮去曹营效力的道路是畅通的。

给刘备打工一点也不委屈诸葛亮

刘备这么穷酸,三天两头被打成光杆司令,创业至今,光投资人都换了好几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老板,诸葛亮这样的高端人才,为什么要给刘备打工呢?

是不是诸葛亮有什么把柄被刘备抓住了?

当然不可能了,那个年代又没有什么艳照门、小视频的,更何况以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相貌,充分说明了诸葛亮是个爱事业胜过爱美人的人。

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这一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無月之前的文章《陆逊被困八卦阵,黄承彦为何出手相救?诸葛亮一句话说明玄机》,里面对诸葛亮这段婚姻的动机有过详细的分析。

诸葛亮投靠刘备,恰恰体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目光远大,和心机之深远。

诸葛亮的心机

刘备的创业一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是很缺人,而且非常缺高端人才。

而刘备本身又是一支潜力股,刘备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个人IP,而且还成功地给自己塑造了“仁义之君”的人设,在当时的三国,刘备虽然势单力薄,却是一个流量王,因为他抓取了民心。

因此,诸葛亮分析:

  1. 投靠刘备,以刘备自身的能力,加上他一直以来的积累,以及他广泛的民意基础,刘备其实存在很大的翻盘可能,未来充满无限想象;

  2. 刘备的集团急缺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以诸葛亮的能力,此时去投靠刘备,很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上快速攀升;

  3. 刘备集团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替刘备运筹帷幄的话事人,这是一个二把手的位置,诸葛亮自认为可以坐到这个位置,这是去曹营绝对不可能得到的待遇,因为曹操手下的能人太多了,人多的地方勾心斗角也特别厉害。


  4. 刘备的人设非常符合仁人君子的设定,投靠刘备,是能名垂千史,青史留名的,诸葛亮不但要身前的利,还要身后的名啊,这笔买卖划得来。

  5. 诸葛一门三兄弟,大哥和三弟已经分别去东吴和曹魏了,剩下诸葛亮去刘备那刚刚好,因为三兄弟在诸葛亮的分析下,已经确定了未来是曹刘孙三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三足还缺一足, 正好轮到诸葛亮登场了。


于是乎,诸葛亮放弃了曹操的邀请,而是通过一系列包装和推广,成功让刘备主动上门,三顾茅庐将诸葛亮给请了去,这之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平步青云,赢得了身前身后名。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根据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的东吴大臣张昭被数量才划设折服,想留下诸葛亮为他的主公效力,但是却被诸葛亮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到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气量有些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这已经是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的事情了。

所以说当时为什么诸葛亮不去选择孙权呢?是因为他明确的知道孙权会有自己更好的选择,不会对他言听计从,而刘备当时手下并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所以在最后的各种决定中很可能对他言听计从,进而信任他。同样,如果在落魄时候跟随刘备的话,刘备会更会感激他。对于他而言,在他落魄的时候帮助他,在以后的发展中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而且就算孙权能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可以看出当时孙权对于人才也是非常的渴求,但为什么他当时没有在刘备之前发现诸葛亮呢,可以看出孙权当时已经有谋臣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对人才军师这些方面并不是那么的渴求,而刘备则不一样,刘备当时手底下什么人都没有。急需有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所以通过这些来比较的话,可以说他选择刘备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对于他自己来说,当然他在那么小的地方也非常关心天下的事情,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也比较明确。他也很可能已经为自己以后的道路做出了一些规划,甚至分析了曹操,孙权,刘备这几个人物,最终选择刘备。可见他当时是分析了各个方面,为自己作下了最好的决定。

可以看出刘备当时为了请诸葛亮,也是下了一番很大的功夫的,关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三国演义那个小说写的非常的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做了很长的铺垫,专门分出了一张来说,刘备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带着他的兄弟去拜访诸葛亮,又是如何在一次两次之后只见到他的朋友和家人,而没有见到诸葛亮。

更是说了第三次,如何在小睡片刻让刘备等人。在门外等了很长时间才见上面。而这些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一步步的来推出诸葛亮,他是如何异于常人,做了这么多的铺垫,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上,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刻画它,类似于神仙人物一般。而在三国志中对这一段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历史上的史书对人们的评判都是比较公正的,而且,没有作者的个人思想在里面影响,而小说却不是这样的,小说需要去丰富他这个人物的形象角色。


牧之文化


先给结论,因为曹操不需要诸葛亮,也不认可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成年后隐居在南阳山林中,自称卧龙。

而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比诸葛亮年长26岁。

也就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诸葛亮才16岁。

你们想想一个16岁的诸葛亮,在曹操看来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后来曹操先后打败了吕布,袁术,袁绍,刘琮,统一了北方,拥兵百万准备南下进攻东吴孙权。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还是在山林中隐居,没有辅佐过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的存在。

毕竟古代不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诸葛亮想要赢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公元201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年曹操已经46岁,身边有谋士荀彧,程煜,郭嘉,贾诩。

武将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以及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五子良将。

曹操一心想统一长江南北两岸,这是当时天下之大势所趋。

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强混上二流谋士的待遇,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曹操的核心决策层。

这一点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为他自比卧龙,以管仲,乐毅为偶像,他能够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吗?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迟迟没有去投奔曹操,因为曹操不会重用他,他也不乐意去。

直到刘备的到来,让他看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刘备是汉室后裔,不管这个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码这块招牌在世人看来是够响亮的,这是刘备自身的一点优势。

利用这个身份刘备笼络了许多顶尖的人才,比如关羽,张飞,赵云。

刘备虽然兵不过千,但他经历了许多失败依然坚持恢复大汉的理想,这是让诸葛亮比较佩服的一个优点。

刘备相对于曹操,弱了不止一个档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差距,诸葛亮到刘备阵营才能受到重用。

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套战略方针,就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汉中。

以荆州和益州为依托,发展自身势力,等待时机北定中原,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的计谋,对刘备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确实为刘备争取了更多的地盘和利益,实现了当时在隆中的天下布局。

如果诸葛亮带着这一个计划去找曹操,曹操可能会嗤之以鼻,甚至会认为诸葛亮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总之,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人注定不会成为一个阵营中的盟友,只能做敌人。

—End—



冷月钩沉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的一生被人们传颂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中说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也,然而古往今来,一直有许多人不明白,诸葛亮投靠了刘备?而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呢?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霸主,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曹操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比之刘备要强千万倍,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曹操为人双面性格。曹操的性格很复杂,虽然曹操求贤若渴,但是曹操心狠手辣。期初曹操的根本想法是匡扶汉室,但是真正称霸北方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使儿子曹丕遭到了这一点,曹操因为战乱砍到人民流离失所,无所安定会伤心流泪。也会出台政策安抚人民,发展生产。但是也因为自己父亲的死而迁怒所有人,大肆杀戮,屠杀十几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他可以听到人才来投,兴奋地袜子都不穿的跑去迎接,也会因为下属的一句话而迁怒于人,杀死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由此可见,曹操性格多样,而孔明品德高尚,事必躬亲,对待下属以及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曹操不适合做主公。

2.曹操选人才依赖大家族。在曹操麾下的将领谋士,基本都是大家族出身,有名望。比如荀彧、司马懿等等,都是大家族出身,而且曹操仰仗自己家族的将领居多,如夏侯惇,夏侯渊,自己的儿子、侄子等。所以在曹营几乎没有其他落魄士族上升的空间。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纵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应该也不会被曹操重用。所以要想有更广阔的舞台以及能得到重用的机会,投靠刘备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单单只投靠了刘备而不去投靠孙权呢?三国曹操曾经评价孙权有句话说“生儿当为孙仲谋”可见孙权的才智以及谋略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孙权呢?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前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的大臣就想留下诸葛亮为东吴所用,但诸葛亮知道后还是婉言拒绝了。因为虽然孙权爱惜人才,可能会重用诸葛两,但是以孙权的度量,当时已经有周瑜,应该不会对诸葛亮的所有计谋的言听计从,而且周瑜素有妒才之嫌,要是诸葛亮留下辅佐孙权,肯定会与周瑜有所对抗,而当时周瑜手握东吴全部兵马,所以诸葛亮若与周瑜有分歧,孙权也不会采纳诸葛亮的计谋。所以诸葛亮不会留在东吴。

而反观刘备方面,不管是在政务上,还是生活上,刘备全权交由诸葛亮负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让诸葛亮感觉到自己遇到了伯乐,而且刘备是“三顾茅庐”请出的诸葛亮,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管是品德还是待人处事,都跟自己的态度相同,而且刘备还是正统汉室之后,所行之事,顺应天命。所以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缸历史


大家好,我是雪峰居士。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其实我也纳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自己慢慢琢磨出以下理由:

首先来看看曹操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公元189年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表示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正式步入创业期。我们再来看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初出茅庐为公元201年,时年21岁;其曹操创业时,诸葛亮9岁。

从以上可以分析出,曹操创业时诸葛亮年纪还太小。

再来看看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全国局势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亡。从此中国北方再无威胁曹操的诸侯;此时曹操手下可谓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才逐渐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公元208年,兵临荆州,著名的赤壁大战爆发。

从以上可以得知,诸葛亮弱冠之年后,曹营已经没有合适的位置。


曹操阵营、孙权阵营、刘备阵营

其时,三方实力:

  • 曹操阵营:文,“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徐庶”等等、武,“徐晃、张辽、许褚、典韦、夏侯惇、乐进、于禁”等等;

  • 孙权阵营:文,“张昭、张纮、顾雍”等等、武,“程普、黄盖、韩当、太史慈”等等、文武,“周瑜、鲁肃”等等;

  • 刘备阵营:文,“孙乾、简雍、糜竺”等等;武,“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从以上三大阵营实力对比上来说,曹操其时是全国性的大集团公司,孙权就是覆盖全省业务的大公司,而刘备还是一个依靠他人存活的小微企业。

诸葛亮本身

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是他对天下局势是非常关心的,不然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怎么会有《隆中对》流传千古。《隆中对》如果没有对时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做不出来的,因为读的圣贤书再多不会运用也是白搭。

另外,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忠君重义之人。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本身对选择曹操、孙权和刘备是做了权衡的,而且结合自身的抱负,选择了同样重义气、以匡复汉室为目标的刘备为老板。

结论

雪峰居士曰,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原因有三:

1、曹操创业时诸葛亮年纪太小,失去了成为创业班底的机遇;然刘备求贤如渴艰难求生之际,正是诸葛亮意气风发准备实现抱负之时,双方可谓一拍即合,成为创业班底。

2、曹操阵营、孙权阵营人才济济,诸葛亮在其处不能尽显才华还要忙于政治斗争,与平生理想抱负不符。

3、刘备出身于草根,灭黄巾后得以施政,以皇叔之名义打匡复汉室之旗号,广播仁义使其仁政爱民重情重义之名传四方,符合诸葛亮本身的择业选择。



雪峰居士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辅佐曹操,而选了弱小的刘备?磊落故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诸葛家族长远布局,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诸葛家族到了诸葛亮这一辈,有三个人非常杰出,被称为“一龙、一虎、一狗”,分别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当时汉室倾颓,诸侯四起。诸葛家族经过分析,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便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家。为了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兴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分别投向其中一家,诸葛谨报效东吴,做了孙权的谋士,是为虎;诸葛诞投奔魏国,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将军,是为狗;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成为刘备蜀汉两朝丞相,杜甫《蜀相》诗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家族的布局煞费苦心,将来不管是魏蜀吴哪一个最终一统天下,诸葛家族都有一脉延续下去。但想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诸葛家族“龙虎狗”在三国分别成为一方势力,结果却满盘皆输。诸葛亮的后代随着蜀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因为东吴的权力斗争,惨遭灭门之祸;诸葛诞被被司马氏夷灭三族。

曹营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了不过是“锦上添花”,何如向刘备“雪中送炭”

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曹魏方面人才济济,谋士方面有荀彧、韩嵩、沮授、田丰、郭嘉等等,特别是郭嘉这个鬼才,才能韬略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就要从头做起,并且作为一个南方人,必定受到已经稳定的北方利益集团的排挤,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反观这个时候的刘备,仍然连一块稳定的地盘都没有,还是托庇于刘表门下。这一年,曹操北征乌丸,刘备劝说刘表袭取许都,刘表不听。刘备除了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分,以及关羽、张飞这些猛将,手中没有几张好牌,特别是缺少有全局眼光的谋士,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于是当徐庶推荐了诸葛亮之后,刘备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看刘备诚意够了,便出山辅佐刘备,君臣二人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此举对于刘备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果然得到刘备的重用,被任命为军师,君臣相得,言听计从,成为一段佳话。


磊落故人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我们从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南阳归隐,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和当时众多割据诸侯一样,招揽天下豪杰名士,为自己效力,壮大自身实力。从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见其求贤若渴的态度。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诗足可见曹操对贤士的心里渴求。

诸葛亮当时在卧龙岗归隐,没有向外面推销自己,没几个人知道其谋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礼贤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进曹营后,由于对曹操欺骗他的行为感到不爽,也没有把诸葛亮推荐给曹操。

2.无人举荐,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点一样,那就是自尊心很强,好面子,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举荐诸葛亮,曹营里其他人又都不认识他,由于没人举荐,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营,这样不会引起曹操的重视,说不定,曹操都不一定会见面。比如,益州别驾张松,求见曹操不得,热脸贴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里子和面子都挂不住,传出去影响名声。诸葛亮不想重蹈覆辙。

3.利弊权衡,利大者优先

曹操手下谋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阵容已经很豪华,实力都不俗。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荐成功,获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个谋士而已,话语权有限,弄不好还容易被排挤。而反观刘备这边,三顾茅庐,拜为军师,这地位、权利和荣耀,杠杠滴,何乐而不为呢。

诸葛亮这等聪明人,在利弊权衡之下,当然会选择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开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强,性格多疑,谋士只可提建议,决策权还是曹操定,属于强势自我型主公。

刘备织席贩履出身,历经磨难,性格温文尔雅,有难题商量着办,属于温和民主型领导。

诸葛亮虽久居卧龙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未来的工作开展,选择跟着刘备打天下,更稳妥和合适。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传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贤士,名声很重要。诸葛亮既然已经选择了跟随刘备,就要从一而终,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骂名强。

想想吕布的故事,认丁原、董卓为父,后相继杀了他俩,其不忠行为为天下所不齿,被张飞破骂为三姓家奴,这等羞辱可是奇耻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为魏将,被关羽水淹七军后降蜀,后又降吴,后又降魏,为了活命一辈子不受待见,被人耻笑,郁郁而亡。





小诸葛历史观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顶尖人才,号卧龙!卧龙、雏凤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关注天下大势,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诸葛亮有辅佐明主、定国安邦的大志向!在主公的选择上,诸葛亮有自己的要求!

一者在身份问题上,东汉时期是非常注重门第出身的,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被选为盟主,就是因为出身好!曹操是官宦之后,灵帝时期官宦专政,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很不被人瞧的起的!诸葛亮或许不太在意,但肯定是有影响的!

二者能不能被重用的问题!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正是曹操打乌丸的那一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帐下谋士如云,诸葛亮二十多岁的年纪,投奔曹操,能不能被重用?即使重用,也必在荀彧贾诩等人之下,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自比管仲乐毅,岂会甘心居于他人之下!要做就要做第一谋士,第一文臣,这是诸葛亮的志向,而在曹操这,他实现不了!

三者诸葛亮在南阳,曹操在北方,没听过诸葛亮的名声,要不然以曹老板的个性,绝对会把南阳姓诸葛的都绑到魏国去的,直到夏侯惇在博望坡失败后,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就问荀彧诸葛亮的才能,荀彧告诉曹操:诸葛亮的才能胜己十倍!所以曹操错过了招揽诸葛亮的的机会!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自此开启了一帆风顺的创业生涯!曹操要是早知道,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招揽诸葛亮,即使招揽不到,也会像徐庶一样不会让刘备得到!

喜欢的欢迎关注留言,相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