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也緊缺金屬資源,為什麼二戰德國大量裝備衝鋒槍而日本不能?

劍膽琴心蜘蛛俠


德國緊缺金屬資源,在戰爭初期是不存在的,到了戰爭後期。由於盟軍的封鎖,德國無法獲得足夠的礦石資源,金屬資源變得緊張,但是供給軍工生產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日本也只是相對的金屬資源緊張,對於其主要對手中國而言,日本的各類金屬產量也是當時的中國望塵莫及的。

德國二戰時期的鋼鐵產量,1940年2154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德國就鋼鐵產量而言產量,其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只落後於美國,遠超英蘇。

而日本的鋼鐵產量就顯得很小了,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鋼鐵產量為644萬噸;1938年至1944年,日本歷年的鋼鐵產量為719、737、752、757、800、884、650萬噸,與德國比就差的太遠了。

而二戰中,製造大量子彈以及彈殼所需的銅,德日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差距。1940年至1944年五年戰爭期間,德國消耗了精煉銅約134.2萬噸,而日本僅消耗了約16萬噸的精煉銅,兩者之間的差距更是巨大的。

銅的數量和製造彈藥的工藝,決定了子彈的生產數量。由於缺銅,德國在二戰期間就將成熟的覆銅工藝用於子彈生產,節約了寶貴的銅資源。採用覆銅鋼殼子彈生產技術,德國在1944年一年就生產了52.8億發子彈,1939-1945年德國共消耗子彈210億發。

而日本在本身就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生產工藝還不過關,沒有覆銅工藝,只能生產銅鋅合金子彈。從1937到1945年的八年時間裡,日本共計生產消耗彈藥80億發,如果看平均值,德國每年大約有四十多億的消耗量,而日本僅僅為十億的消耗量。

從德日的彈藥產量來看,彈藥的產量,的確關係著士兵槍械的使用。但這也僅僅只是一個小的影響因素,其中更關鍵的因素是作戰對手的武器裝備。德國面對的對手,都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無論是英國還是蘇聯,這兩個國家都裝備著大量的衝鋒槍,德國也必須裝備衝鋒槍應對,否則就會被對手火力壓制。

然而日本卻不用擔心這一點,日本面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尤其是前期的中國軍隊,還有冷兵器裝備,差距實在太大,日本憑藉當時的裝備就能壓制。當日本的對手的變成美國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也開始裝備衝鋒槍,只不過當時為時已晚,來不及研究和大規模生產裝備了。

所以說金屬資源短缺,但德國和日本的短缺不在同一個量級上;而兩國所面臨的對手,更不在一個量級上。對沖鋒槍的需求,也是因情況而定,對於這種單兵武器,就是再缺資源,也不會缺士兵手中槍械。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其實資源問題導致日本缺乏衝鋒槍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日本下水軍艦那麼多,他不應該缺造衝鋒槍那點資源。資源是一方面原因,但是並不是什麼特別主要的原因。

我們從日本當時的戰場看一下,他在亞洲作戰,他的對手是咱們還有東南亞那些盟軍。日軍一個步兵班,有一挺機槍,剩下全是三八大蓋或者是九九。編制放大一點,一個小隊有兩具擲彈筒。這個級別的輕武器方面,日本是遠遠壓過咱們的,甚至是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面對美國那些殖民軍,都佔據優勢的。而且,馬潤剛來太平洋戰場的時候,也是和鬼子對著拉大栓,差距不大。

也就是說,日本在亞洲範圍內,他的輕武器並不落後,說他輕武器落後,那也得是在馬潤完全換裝加蘭德步槍之後的事情了,而那會兒,離戰爭結束也沒多久了。

另外呢,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理念也是有一定問題的。我們看百式衝鋒槍,這衝鋒槍居然帶著兩腳架和刺刀,這是不有點缺心眼了?而且,它的標尺射程居然達到了1500米。這些特點,都是鬼子機槍才有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對於衝鋒槍的定位是不是就是輕機槍呢?那麼,他步兵班裡有步槍有機槍,這衝鋒槍是不也有點多餘了?

而後來,日本才將標尺射程改到100米,迴歸到正常衝鋒槍應該有的樣子,兩腳架也去掉,但是刺刀還在。

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理念有問題,他的戰場也和歐洲不同,那麼就造成他在衝鋒槍這一塊發展非常遲緩。1928年的時候,日本才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衝鋒槍,當時拿的藍本是德國的MP18和美國的湯姆遜,對著這兩個開始流口水,一邊流口水一邊研究。

而後來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侵華,這個時候日本在軍費方面就比較緊張,拿不出太多錢出來去研究衝鋒槍,這就直接導致衝鋒槍的發展變得非常遲緩,在一二八事變之後,日本軍費開始膨脹,這才有錢繼續研發。

而等到了1940年,百式衝鋒槍定型了,但是裝備數量還是少。這就是日本人思想的問題了,他們覺得這東西有點多餘,沒啥意義。從戰術思路、戰場環境、敵我火力對比,再到武器成本考慮,都覺得這東西有點多餘。這槍確實有點貴,一把成本頂上三把三八大蓋了。

而到馬潤裝備一堆衝鋒槍,給日本打的懷疑人生了,這會兒日本開始大規模生產衝鋒槍了,但是有點晚了,這會兒已經1944年了。經費有限、資源有限、產能不足,這就直接導致日本在衝鋒槍上沒太多建樹了,總共生產了那點。


軍武文齋


從德國的地理環境上來說:德國地處歐洲大陸,這是工業化革命的發祥地,德國周邊的捷克、法國都是軍工生產大國,武器裝備的水平普遍都處於發展階段,步兵武器的機槍、衝鋒槍更是一個普遍追求目標。這樣的地理環境和對手實力的壓力下,德國要發動戰爭就必須要裝備性能更好的武器裝備,這是一個因素。從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來說:整個亞洲範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具備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武器裝備實力,除了日本,亞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設計出一支步槍來,都是購買的,或者是仿製的。因此,日本的槍械武器和亞洲這些國家比就已經是夠現代化的了,它們自然不重視衝鋒槍的研製。



從資源上來說:二戰時期德國資源並不富裕,66%的石油、60%以上的鐵礦石、80%以上的鋁礬土、30%以上的橡膠都嚴重依賴進口。二戰時期,德國就是想買也未必能買到,因此,希特勒就去掠奪。歐洲國家的資源基本都是探明的,也是已經開採的,加上德國二戰前期進攻順利,捷克等國家被快速佔領,就連軍事強國法國堅持了四十多天,所以,為德國獲得資源提供了保障,最起碼德國進攻蘇聯以後是有優勢的。反觀日本,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孤懸海上的一個島國,資源極為匱乏,又不和其它國家有陸路交通,日本陸軍和海軍本來就相互看著不順眼,如果不是侵略它國,它們兩就得打起來。

日本所在的亞洲二戰時期還處於待開發狀態,即便是主戰場上,很多的資源開發也非常落後,日本侵略後需要勘探開發,這也導致日本在資源獲得上不如德國方便。當然日本也沒有德國那樣的實力開闢更大的戰場。但資源並不是日本不製造衝鋒槍的主要原因。日本的另外一個臭毛病也是一個因素,就是武士道精神。日本並不是什麼傳統的武術之鄉,都是學別人的,日本人也都是小胳膊小腿,而且是男女都是羅圈腿,即便這樣還是搞什麼武士道精神,導致它們盲目自信,有點自信的過頭了。它們認為拼刺刀更突顯作戰精神,這也是它們不搞衝鋒槍的原因。



日本並非不製造衝鋒槍:它們也搞出了一款名為百式衝鋒槍的產品。百式衝鋒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日本衝鋒槍的研製並不晚,1930年就開始了,這也說明它們不是為了節省資源不研製衝鋒槍,只不過沒搞出來罷了。1935年在抗日主戰場上日本見識到了衝鋒槍的威力,於是加緊研製,並於1940年定型,這就是百式衝鋒槍。


百式衝鋒槍參照德國MP18衝鋒槍設計,並根據日本的構想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把直彈匣換成彎的,有兩個彈匣模式,一個30發,一個50發。百式衝鋒槍共生產了3萬支左右,主要是裝備了日本的挺進隊,特種作戰部隊。百式衝鋒槍是不合格的,毛病比九二重機槍還多,日本也為傘兵研製了可以摺疊的百式衝鋒槍以及其它的變形。百式衝鋒槍也和歪把子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南部十四手槍(王八盒子)和九四式手槍一樣光榮入選二戰“爛槍”系列。
日本百式衝鋒槍也是帶刺刀的,歪把子也帶刺刀,它們特別偏愛刺刀,這也反映出日本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本衝鋒槍裝備數量少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技術問題,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研製技術水平差是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日本二戰前對於陸軍武器裝備並不重視,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海軍在和陸軍的競爭中處於優先地位。日本在戰前對所要入侵的目標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偵察,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結合戰鬥機完全處於優勢地位,結合強大的海軍必然能實現南進計劃。日本沒想到美國對日本下手,二戰時期美國是給日本提供石油等資源的,美國的把日本逼到了偷襲珍珠港的地步,美國插手後,日本就困難了,主要是資源斷了,也就沒有時間和資本在搞衝鋒槍了。



以上是以上是兔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德國,由於國土面積有限,決定了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石油、鐵礦石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德國軍隊卻是全球率先將衝鋒槍真正投入實戰的軍隊,這與軍方眼光和作戰需求有關,與資源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一戰時期,德軍就率先裝備了32發蝸牛狀彈鼓供彈的MP-18衝鋒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軍隊無處不在的塹壕戰中,德軍組成突擊小分隊,常將數把MP-18集火射擊,往往就能撕開協約國軍隊的防線,令對手對其強大的火力印象深刻。二戰前期,德軍就組建了由坦克、裝甲運兵車所組成的裝甲部隊,德軍研發裝備的MP -38/40衝鋒槍裝備給了裝甲兵、裝甲擲彈兵以及傘兵部隊,摺疊後的MP-38/40衝鋒槍全長僅0.62米,32發彈匣供彈,因此特別適合上述兵種使用。
但德國步兵配備的衝鋒槍數量並不多,主要是以5發毛瑟手動步槍+MG-34/42通用機槍組合為主,因為兩者都發射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為主,只有班長才有資格裝備一把發射9毫米手槍彈的MP-38/40衝鋒槍。當然,德軍也是全球率先裝備自動步槍的軍隊,即發射7.92毫米短步槍彈2發彈匣供彈的STG-44,此槍先以衝鋒槍MP-43命名,投入東線德國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官兵普遍對此槍讚譽有加。
此外,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也裝備了12萬餘支7.92毫米的G-41半自動步槍,以及40餘萬支G-43半自動步槍,特別是採用10發彈匣供彈的G-43,裝上觀瞄器材德軍是將其當狙擊槍使用的,有效射程800米,且射擊精度極高。
網絡上關於日軍由於資源不足,未大量裝備衝鋒槍此說其實經不起仔細推敲,因為日本海軍擁有不亞於英國海軍的實力,戰時擁有10餘艘大型艦隊航空母艦以及大量的護航航空母艦,包括全球最大噸位排水量7萬餘噸大和級戰列艦,以及其他大量戰列艦、重型和輕型巡洋艦和千噸級的潛艇。戰時日軍研發並少量裝備了50發彈匣供彈的南部式和30發彈匣供彈的百式衝鋒槍,發射8毫米的手槍彈,之所以日軍未大量裝備衝鋒槍,與其陸軍的戰術有關、與傳統性格有關,包括軍部的那幫老朽的戰略眼光缺失等因素有關。
因為日本陸軍傳統上非常強調精準射擊的槍法+勇猛的拼刺技術,兩者的有機融合,讓身材矮小的步兵,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身材高大的俄國軍隊,特別是兇殘的白刃戰中完敗俄軍;日軍對於5發栓動步槍+拼刺和軍刺衝鋒,事實上已經到了非常疵迷的程度。

侵華日軍裝備的就是6.5毫米三八式步槍、7.7毫米九九式步槍,6.5毫米歪把子輕機槍、6.5毫米96式輕機、7.7毫米99式輕機槍,、以及7.7毫米九二式重機槍,外加50毫米擲彈筒以及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等。

就是這些外界眼中並不先進的日軍步兵武器裝備,照樣給抗戰軍隊造成極大的損失,原因是日軍步兵的槍法、拼刺等個人技戰術性能出色、作戰協調配合到位,加上武士道精神灌輸下為天皇而戰的勇猛頑強的作戰風格等。

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作風頑強的日本陸軍遭遇了火力輸出遠在其之上的美海軍陸戰隊的沉重打擊,三八式和九九式5發手動步槍肯定玩不過美軍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加上其他15發彈匣供彈的M-1卡賓槍、20/30發彈匣供彈的M-1湯姆遜衝鋒槍和30發彈匣供彈的M-3衝鋒槍等,日軍步兵槍械和美軍步兵槍械兩者之間明顯存在有技術代差。吃足美軍自動槍械火力苦頭的日軍要求裝備衝鋒槍時,軍部那幫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不如步槍一彈一中的老朽,依然要求量產的百式衝鋒槍裝上刺刀,可以像步槍那樣拼刺刀;要求在槍口下端裝兩腳架,可以當輕機槍來使用;還要求將百式衝鋒槍的標尺射程提高到1000米,於是,就誕生了二戰奇葩的百式衝鋒槍。


國平軍史


德軍普通連隊衝鋒槍的數量並不多,主要槍型還是98K和MG–34/42通用機槍,因為這兩槍子彈通用,而MG–34/42又是連排作戰單位的核心支援武器,所以MP–38/40在德軍連隊當中配備並不多,也就十多支的量不能再多了,到了二戰後期盟軍從東西線接近德國本土,德國黨衛軍的某些王牌部隊營連級作戰單位才基本上裝備STG–44突擊步槍,而其他部隊仍然是步機槍和衝鋒槍混裝。


從戰術上來說,德軍班排小隊使用衝鋒槍用於近戰和巷戰,一個排就3~4挺MG–34/42機槍,在巷戰當中班排要分成3~4人的戰鬥小組,10多個戰鬥小組機槍是難以全面火力支援的,而配備衝鋒槍之後戰鬥小組火力密度會大大提高,通用起到了近距離火力支援和持續壓制的作用。另外,歐洲在當時已經是工業化社會了,城市化程度很高,有城市當然就會有街道和樓房,在這種環境下作戰,衝鋒槍短小精悍近距離火力壓制的能力要比機槍好的多,而老式步槍打一發子彈拉動一次槍栓,根本不適宜巷戰,有可能第一發剛打出去敵方的衝鋒槍密集的子彈掃過來就丟了性命!

MP38與PPSh41對攻,巷戰當中誰先開火誰就佔了上風,並且PPSh41的71發彈鼓供彈顯然要比MP38的32發彈匣供彈更持久。

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工業產能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武器的產能甚至要比英國多30%左右,所以希特勒野心膨脹才敢發動世界大戰,在佔領西歐之後,原來法國、比利時、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這些軍工企業都被德軍佔領用於武器裝備的製造,而這些國家二戰之前就是聞名遐邇的武器生產國,比如:捷克的ZB26輕機槍...德國也利用了這些國家的工業產能為己所用,不但佔領了這些國家的武器庫,還製造了大量的武器。


德國二戰結束使用的9×19毫米子彈

另外,就拿衝鋒槍來說,MP–38/42使用9×19毫米手槍子彈歐洲很多國家都能生產,德國佔領後也不需要增添製造設備,召集工人就能製造,所以各種口徑的子彈沒有缺乏,不影響到德軍打仗的需求。

德國可以通過各種變通擁有大量的衝鋒槍及其彈藥,但衝鋒槍和彈藥製造的問題具體到了日本則變得矛盾突出,日本二戰時期雖然也佔領了大片的侵略區,戰略資源也很豐富,但這些地方除我國東北外,其他地方沒啥工業基礎,從礦藏→冶煉成金屬→再進行機械加工成為槍械,這是一個工業投入和擁有大批工業人口才能做到的事情,這對於戰時的日本是難以辦到的事情,沒有機械加工裝備,產能太低和缺乏大批的工業人口只能看著大批的金屬礦沒法加工出來槍械。

所以,日本知道戰爭結束才製造出來3萬支“百式衝鋒槍”但數量太少杯水車薪。

另一個問題就是彈藥生產問題,“百式衝鋒槍”使用怪異的8毫米口徑,戰爭期間日本不但缺乏製造武器的鋼鐵,銅更是缺乏,因為二戰期間的子彈殼都是黃銅製造的,當時雖然已經有噴漆的鋼殼子彈(M43)但日本沒有,仍然需要大量的黃銅來製造彈殼,“百式衝鋒槍”後期型射速800發/分鐘、戰鬥射速也得200發/分鐘,彈藥消耗量太大了!一個步兵攜帶彈藥最多250發,要是使用衝鋒槍根本拖不到戰鬥結束...沒了子彈,其他人用的步槍子彈它還不能用,也就成了“燒火棍”。


鬼子1943年後的一個步兵班,只有一挺99式輕機槍,其他人仍然拿著“三八大蓋”。

當時鬼子一個甲種中隊有180人(相當於加強連),“三八大蓋”步槍裝備數是139支,如果衝鋒槍裝備量是步槍的十分之一(14支)子彈的生產數量就要增加至少一倍,而日本從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到1945年8月份投降一個才製造各種口徑子彈21億發,這麼點數量已經讓日本處於研製“鋼鐵飢餓”(包括其它有色金屬)...裝備大量的衝鋒槍實在是力所不及的事情。
“百式衝鋒槍”居然也安了一把刺刀。



衝鋒槍是子彈消耗量很大的自動武器,通常用於城市近距離作戰,並不講究精確瞄準射擊,比如說:蘇德戰爭當中的幾次大規模城市戰,雙方軍隊都大量的使用衝鋒相互對射,作戰方式就是往對方隱藏的大概其方向潑子彈,也根本來不及瞄準...衝鋒槍手估計每天下來能打出去300~500發子彈,消耗高出步槍手一倍以上,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對於槍械也是破壞性使用,所以蘇聯在製造PPsh/PPS的時候槍的零件很少,十個工時不到就能製造出來一支,英國的“司登”衝鋒槍,美軍的M3幾乎都是這樣,也就是說衝鋒槍及其子彈是大規模戰爭當中的消耗品,也只有大國的工業產能才能消耗的起。

二戰本來就是拼消耗的戰爭,德國和日本由於資源貧乏本不具備發動戰爭的資格,但正是由於資源貧乏他們才鋌而走險,最後落一個國破家亡的結果。


皇家橡樹1972


首先說,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不缺乏金屬資源。至於說為什麼德國大規模裝備衝鋒槍而日本沒有,這也不是金屬資源方面的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更多是兩國在軍事思想和戰術要求上不同導致的。畢竟,一種武器如果軍隊真的需要,那是砸鍋賣鐵也是要造出來的;反之,就算是軍工能力再富裕,也不會去製造軍隊不需要的武器。

德國人對沖鋒槍的喜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開始了。畢竟他們的MP-18是世界上第一款衝鋒槍。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這段時間,儘管德國人在很長時間裡被限制了軍備的發展。但是他們的軍事思想還是緊跟世界步伐,不但大力發展衝鋒槍,即便是步槍都是朝著短步槍發向發展。至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由於交戰距離的縮短和巷戰的要求,德國人對沖鋒槍喜愛就更一發不可收拾。

相比之下,日本軍隊由於沒有接受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的“洗禮”,所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們依然保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日俄戰爭時期的軍事思想。具體在單兵武器上,他們堅信射程越遠越好,至於說射擊速度,他們認為通過準確射擊完全可以彌補射速的不足。實際上,日本海軍陸戰隊在30年代曾經裝備過從瑞士進口的MP-28衝鋒槍,但是日本軍隊在評估以後,認為衝鋒槍命中率太低,浪費子彈。

所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之所以出現德國大規模裝備衝鋒槍而日本沒有的情況,和金屬資源的關係並不大。關鍵還是看軍隊有沒有提出相關要求。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軍隊也要求儘快裝備衝鋒槍。這就是百式衝鋒槍的由來。但是一種武器從設計到裝備部隊,即便是在戰爭時期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結果,還沒等百式衝鋒槍大規模裝備部隊,戰爭就結束了。


洗耳翁


最近剛看了相關資料,簡單聊一下。德國重視衝鋒槍還是追溯到德國的裝甲部隊閃擊戰,當裝甲部隊快速突擊的時候,距離100米左右是防護盲區,敵人步兵很容易接近己方坦克對其造成威脅。於是裝甲部隊需要一種短小火力猛的自動武器,然後mp38 和後來的mp40衝鋒槍就誕生了,主要裝備裝甲部隊。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時,裝備衝鋒槍的裝甲步兵把企圖靠近的波蘭步兵打的無可奈何。後來隨著戰事發展,衝鋒槍逐漸向其他軍種普及,德軍步兵班會裝備1-2把mp40 ,其實裝備數量也並不高。日本方面,一直都不太重視衝鋒槍的研發,經費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直到諾門坎戰役後領教了蘇軍火器的厲害後才逐漸醒悟,但是日本人把衝鋒槍當作步兵支援武器射擊距離在1500米,分明就是一個機槍的標準,最可笑的還配刺刀,後來又改成100米殺傷距離,這把槍就是百式衝鋒槍。軍方對這個衝鋒槍並不重視,只生產了少量測試槍支,研發一直斷斷續續 ,後來再太平洋麵對自動武器佔主流的美軍,日本又想起這個槍,可惜時運不濟這把槍到戰爭結束都沒列裝部隊。(歡迎關注虎符視頻)





虎符視頻


德軍是最早大規模使用衝鋒槍的軍隊,而且德國資源不足是相對而言,金屬產量可不低

風暴突擊隊在一戰時期取得相當戰績,但德軍後繼乏力,無法把一時優勢轉化為勝利。喬治·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時帝國軍的風暴步兵就是以一戰德軍的風暴突擊隊為原型。

一戰後期德國大量生產裝備的MP18衝鋒槍,在一戰後大量這種衝鋒槍作為“剩餘物資”流入中國,在中國大放異彩,當時被暱稱為“花機關槍”。

風暴突擊隊的另一樣法寶,毛瑟C96自動手槍在中國知名度更是無以復加,盒子炮、駁殼槍、二十響。

所以德軍是個極其重視衝鋒槍戰術的軍隊,在二戰時期,MP40衝鋒槍作為班長的標配主武器來使用,在防禦戰時作為近距離火力補充,在進攻戰時,德軍要求班長作為全班士兵的表率,負責帶隊衝鋒。

另一方面,德國缺乏資源是相對而言,其最緊缺的是橡膠等產地在歐洲之外的資源,金屬方面最緊缺的是各種稀有金屬,比如鎢、鉬、銻、鉻等,這些能夠改善鋼材質量的稀有金屬可以說拿來給空軍座渦輪增壓器都不夠,其次是有色金屬,比如銅、鎂、錳等。

但是普通鋼材方面,德國是向來不缺,德國本身魯爾和薩爾地區的煤炭和鐵礦石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煤炭,德國為了彌補石油的缺口還興建煤化油工廠,生產提煉煤化油。在鐵礦石方面,還有法國的洛林以及瑞典提供。二戰時期,德國鋼產量只比美國這個開掛的國家低,在主要參戰國裡面排第二,是日本4倍還多,怎麼可能缺鋼鐵?德國的鋼產量穩壓英國和蘇聯,只是美國太變態了。所以德國拿點鋼鐵生產衝鋒槍還有困難??


五嶽掩赤城


德國主要是武裝陸軍,靠陸軍攻城掠地。所以陸軍坦克大炮戰車機槍衝鋒槍投入大。而歐洲主要是陸地。海洋國只有英國,恰恰英國不僅是海峽阻擋了德軍,更是海空軍比德國強,德國的弱項使其無法戰勝英國,強項陸軍又過不了海峽,有力使不上。

英國的阻擊,終於等來了巨無霸美國的參戰。德軍死翹翹也。

日本的重點投入在海軍,因為他是海洋國,配套的是空軍。陸軍雖然人員龐大,但投入相對遜於海空。他航空母艦就造了十幾艘,幾百艘戰艦,自然鋼鐵投入陸軍就少了。


光明嶺


首先要說明提問中的一個誤區。二戰期間各國都缺乏金屬,但德國並不是沒有來源:直到1944年9月,瑞典一直向德國大量供應優質礦砂尤其是鐵礦石。瑞典停止供應礦砂後八個月,德國戰敗投降。

德國是全球首個研製出實用衝鋒槍的國家。(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是意大利陸軍上校B·A·列維裡於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衝鋒槍。該槍為雙管自動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於該槍射速太高,精度很差,又較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並不實用,該槍實戰中大多當輕機槍用。)mp18衝鋒槍在一戰末期投入戰爭。當時,德軍為塹壕戰需要,專門組織過塹壕衝鋒隊,士兵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衝鋒槍。

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中,衝鋒槍的優點體現的淋漓盡致!德國,蘇聯敏銳的意識到衝鋒槍的戰術價值,開始投入力量研製先進的衝鋒槍!1938年,德軍裝備了標誌性的mp38。該槍幾乎成為了德軍的符號,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出鏡。

日本軍隊傳統上強調近戰白刃格鬥,步槍槍身較長,並配備質地優良的刺刀。衝鋒槍因為槍身較短,拼刺不佔優勢,不入高層法眼。

日本重視海軍,鋼鐵資源優先保證海軍需要。陸軍不得不強調精確射擊以節省彈藥。

日本是後起工業國,其本身工業就不能滿足大量彈藥供給。如果象德國蘇聯那樣使用衝鋒槍消耗彈藥,日本軍工產能會被壓垮(1940年至1944年60個月,德國生產彈藥983萬噸,月均16.38萬噸,日本1937年至1945年彈藥生產量不過400萬噸左右,月均大約只有4萬多噸)!

日軍的對手更加落後,不要說衝鋒槍,連步槍都配不齊!一個士兵只有五六發子彈。許多部隊還在用刀矛戰鬥!火力密度和歐洲戰場根本無法相比。因為沒有足夠強的對手,日本軍隊裝備衝鋒槍的動力始終不足。

直至今天,衝鋒槍的生產研製大國,依舊還是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