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它,在紫砂泥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著國人心中的“底色”,

令無數壺友著迷,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奉為摯愛——朱泥。

什麼是朱泥?原礦呈金黃色或淺黃綠色的泥料,

明代稱之為“石黃泥”,清代稱為“朱泥”(其氧化鐵含量較其他紫砂泥高,在14%~18%之間)。

原礦深埋於宜興丁山鎮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成泥後稱“朱泥”。


朱泥的質感

其質感來源於泥料的提煉及合適的窯燒,二者缺一不可

朱泥與紅泥有著本質的不同,從成品分析,朱泥壺的結晶度比紅泥高出許多,燒成收縮率也比紅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紅泥10--13%)由於收縮率大,使朱泥壺在燒成後壺體表面產生出或多或少的皺摺,這些皺摺在經久使用後,又只能看到而手卻感覺不到,所以在玩壺高手中有

“無皺不成朱”的說法。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朱泥壺的“難”

泥料特殊——製作朱泥壺,首先從打身筒時就要掌握泥料的燥性程度,其次打身筒的方向順序、收口的幅度與泥片厚薄的均勻度都必須熟練而巧妙地掌握,否則坯壺就會開裂或脫把、脫嘴等(因為朱泥收縮率大,整體拉力也隨之增大,成型過程中稍有不慎,這些毛病都會出現)。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產生開裂——在製作朱壺過程中,要使壺身、壺蓋、壺嘴、壺把都保持基本厚薄均勻,若是壺嘴短的還可以達到,壺嘴長的要控制各處厚薄一樣就很困難(泥料本身在燒成過程中的規律是一致的,厚薄不一,其收縮就不相同,收縮比越大的泥料,其收縮差距就越大,所以製作朱泥壺的全過程中,其壺嘴是一個難關)。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制壺週期長——朱泥製作至少必須在四天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週期中不僅需要嚴格操作程序,而且要不時檢查有可能出現毛病的一些部位,如發現毛病要及時彌補修改,若不可以修的地方就要換下來(如換壺嘴),否則成品率就會更低。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燒成嚴格——朱泥由於其性質特殊,所以在整個燒成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特殊要求。首先,烘乾時間必需要比紫泥的烘乾時間長(因朱泥密度高、氣孔極小,水分不易散發出來,只能用時間來克服這個問題),甚至高溫帶時間也必須拉長而緩慢升溫,因為朱泥在燒成結晶過程中比較活潑,特別在最高溫度時相當劇烈,這是高結晶度泥料的特性;再則,冷卻過程也必須十分緩慢,稍有過快就會出現驚破而前功盡棄。

朱泥:紫砂中演繹完美的中國紅,詮釋國人心中的“底色”


歡迎大家在今日頭條繼續關注“二熊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