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大師的時代

這是一篇遲到的文章,金庸先生不知不覺已經離開我們一年多,可是江山再無金庸先生。在2019年湖南春晚上,一眾年華逝去金庸劇中老花旦一副當年劇中扮相,熒屏上玩票一把。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史上最帥令狐沖“呂頌賢”和最美小龍女李若彤,可惜,“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時間,這個最無情的使者不僅帶走了金庸大師,還帶走我們的回憶。呂頌賢那已如風化果皮的臉上一道道淺溝低壑和李若彤仙氣不在的老態,無情地告訴我們金庸先生的時代真的走,同時也在諷刺文壇後繼無人。


期待大師的時代


期待大師的時代


也許,走的不止是金庸先生的時代,就連我們90後的童年,70後的青年時代都告別我們。我的小學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度過的,那是一段我極為快樂的時光。儘管,那是父母高壓政策下的暗度陳倉,但是有一種彷彿偷學武林秘籍的快感,每當父母走過我的房間時,那一本本厚得如辭海字典的金庸合訂本被我眼疾手快地塞到床底,然後故作鎮定地看教科書。現在看來,小學的自己還真聰明,初中讀書去了柳州,這些好日子便一去不復返了。真是個遺憾。

我的師兄莫老水曾經很不屑地說過,有些人看了兩天淫穢小說,上街看到一個漂亮女孩便認為是自己老婆,看兩天《水滸傳》便把自己當成宋江,看兩天《紅樓夢》便把當成賈寶玉。但在我看來,這並不壞,至少快樂是真實的。古龍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秘密只要不損害到公益和他人,任何人都無權逼他說出來。”同理,任何人的閱讀都會產生屬於自己的秘密,甚至會隨著人的境遇和閱歷的改變。在童年時代,也許有人把自己當令狐衝,到了青年時代卻把自己認為是林平之,老了認為自己是風清揚。這些都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都有自己心中的人物。

我是一個奇怪的人,話多朋友多卻非常孤獨,行事我行我素常常惹人非議,要在金庸先生筆下找個人物與我相似,自我審視應該不存在。反倒是古龍先生筆下人物的行為我倒不少。吾兄拔益老爺就不止一次旁敲側擊,古龍先生雖然成功,但是早死。那些人物在他看來,大約也只能活在小說裡,但是我活在現實中。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還可以拿起筆,在電腦前敲擊出一些朋友和讀者愛看的文字,這就是我的世界和堅持。拔益吾兄不止一次地拿鞠覺亮版本的郭靖扮演者來取笑,郭靖是大智若愚的存在,可是李亞鵬演的是真傻。這句話出自吾溫良謙厚的拔益兄之口,讓我莞爾之餘不禁心驚。

期待大師的時代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面前,不難想象任何一個導演執導筒時都要如履薄冰,於媽除外,那是一個混進革命內部的投機分子,正如寧財神說什麼段子都像葷段子,他拍什麼片都像宮廷內鬥,不時引用些月亮圍繞地球轉的天文知識。他與其說翻拍經典,不如說是掛羊頭賣狗肉,銷售自己的那一套不便評價的套路。相比之下,張紀中導演還有三分風骨,至少拒絕長相堪比外星人的馬雲全額投資的優厚條件,抵制了他出演風清揚的要求。你看,人家馬雲看《笑傲江湖》就把自己當成風清揚,這本身沒有錯,但是你要做十三億人民的風清揚,那就是有點過分了。這說明中國的藝術工作者還是有氣節的,最起碼沒有向資本妥協。在此說一句,馬雲出演下桃谷六仙中的任何一個,我覺得都很無縫對接。(馬雲怪叔叔反正有得是錢,有錢想圓武俠夢,不久前也自掏腰包請大腕拍了個《功守道》,這就好嗎,別拿經典開刀,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

期待大師的時代


當年,央視熱播張紀中版《笑傲江湖》,我最喜歡的就是桃谷六仙,喜歡他們的胡攪蠻纏,喜歡他們的每一句對白。相對於珠玉在前李添勝版的桃谷四仙,我就缺乏印象。儘管,李添勝版的場景很舒服,也是我看的第一部《笑傲江湖》,但是那個長像蝻蛇的任盈盈,讓我不禁遐想萬綺雯(香港第一美腿,馬小玲的扮演者)出演該多好。或者把許晴調轉過來和呂頌賢搭戲也不錯。可惜,我不得執導筒。

期待大師的時代


“呂頌賢過後無令狐沖。”這是當年觀眾們的心聲,也是對演員本身最大的褒獎。也許,他在當時已經是大眾心中的令狐沖,由於原著小說珠玉在前,觀眾心中都有一個令狐沖,但呂頌賢真正表現出了最大的共性——瀟灑,重情還有幾分玩世不恭的慵懶。可惜,人會變月會圓,沒有人可以永遠是令狐沖,也沒有人可以是永遠的小龍女,因為令狐沖是不老的,小龍女是不老的,至少在小說和讀者心中永遠不老。

作為演員用自己的青春去呈現一個人物,當年華老時,追憶青春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在DVD前回放過去的浮光掠影,這就是最大的幸福。要是仍然認為自己依然是令狐沖和小龍女,那不僅不尊重自己,更不尊重原著和觀眾。畢竟,令狐沖永遠是一個俊朗不凡灑脫慵懶的青年,絕不是一個臉上起褶子的老漢,這隻能讓我想起勞德諾。

這是一個大師逝去的年代,在2018年裡很多大師離開了我們,李敖,金庸乃至二月河這些華語世界的泰斗。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個夢工廠自動化的年代,翻拍是電視產業的一條重要生產線,翻拍的金劇越來越多,間隔越來越短,當我們看到周芷若變成滅絕師太(周海媚出演新倚天中滅絕老尼)。這是一個衰退的時代,特技和佈景主導一切,但忘記是藝術永遠是人的精氣神的展現,只有深挖人性才有真正的佳作。

也許,一切都是商業,一切都是噱頭,哪怕罵聲一片賺錢就好。金庸先生走了,古龍先生駕鶴已遠,巨匠們通過文字造就一個又一個明星,但他們走後娛樂圈的明星們似乎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戲子終歸只是戲子,但願華語世界能多出一些巨匠,讓我們不要再看那些早已爛熟於心的故事。但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