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動防禦系統的成熟,未來坦克是否會撇棄厚重裝甲設計?

魑魅涅槃


從俄羅斯T95、T14等“下一代坦克”的設計模式來看,減重將可能是下一代坦克的主要改進方式。一方面通過智能化、信息化,將車組成員集中到同一個乘員艙內。同時配備自動裝彈機、遙控武器站,通過先進的觀瞄系統將炮塔無人化。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厚重的裝甲主要佈置在乘員艙周圍——至於其它地方,就“皮薄餡大”吧:反正有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系統這類概念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蘇聯誕生的。而首次使用,是在1980年代時的阿富汗戰場上:儘管擁有T-72、T-64等先進主戰坦克的陸軍沒有看上主動防禦系統,但前蘇聯海軍步兵採購了250套“德洛茲德”(蘇聯第一套實用化的主動防禦系統),將其裝備到T55D主戰坦克上。在實戰中,這些加裝了主動防禦系統的T55D在合適的戰場條件下成功攔截了80%的火箭彈。

“德洛茲德”主動防禦系統的套路已經成了當今世界上所有“硬殺傷”主動防禦系統的攔截模式:炮塔兩側安裝的毫米波探測器捕捉到目標後,控制系統解算目標彈道,繼而由攔截彈發射器發射107mm攔截彈在離坦克7-10米的距離上引爆來襲目標。不過這套主動防禦系統明顯具有很大缺陷:只能防禦炮塔正面60°區域射來的火箭彈,而對炮塔脆弱的側後方根本無法兼顧。

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前蘇聯第二代主動防禦系統“競技場”迅速成型。俄軍發現,在“競技場”主動防禦系統與“窗簾”光電防禦系統搭配使用時,坦克的戰場生還率提高了3.5倍。這是個不小的進步,也凸顯出主動防禦系統的前景!在“競技場”成功量產後,它迅速被推廣到了俄軍大多數新生產的BMP-3、T-72、T-80UM1、T-90等步戰車、主戰坦克上。

而在此處出現的“窗簾”光電防禦系統,實際上採用是另一種主動防禦系統的套路了。它系軟殺傷主動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的是使用激光制導的反坦克武器。在探測器檢測到照射坦克的激光束之後,炮塔正面轉向激光來襲方向。同時,炮塔正面的光電致盲儀開始通過大功率的爆閃將敵方的反坦克導彈發射手致盲,兩側的煙霧彈發射器將會投擲煙霧彈以屏蔽激光束。即便導彈成功發射,失去了激光束的制導後會造成失的。

當今世界上的主動防禦系統,其採用的殺傷方式無非三類:硬殺傷防禦、軟殺傷防禦和綜合性防禦。綜合性防禦便是將硬殺傷、軟殺傷綜合到一起,俄軍將“窗簾”和“競技場”兩套主動防禦系統疊加使用,便成了一套軟硬皆備的綜合性主動防禦系統。

美軍也計劃在現有M1系列主戰坦克和M2系列步兵戰車身上加裝主動防禦系統

總體來說,加裝各種主動防禦系統是未來坦克的設計趨勢。除了俄羅斯以外,美國、以色列和中國等國同樣為各自的坦克研製、裝備了主動防禦系統。而下一代坦克,顯然是離不開這些東西了。不過主動防禦系統同樣有很大的缺陷難以彌補:難以防禦動能穿甲彈、俯衝攻擊狀態的反坦克導彈等。它的防禦同樣有盲區。


主動防禦系統的優化方向

現役主動防禦系統,主要是針對水平發射的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等中低速殺傷彈使用。這類反坦克彈藥不太依靠速度進行殺傷,而是依靠戰鬥部及戰鬥部前端的金屬藥罩對坦克進行破甲。金屬藥罩在戰鬥部爆炸後會迅速形成金屬射流刺入坦克裝甲,這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反坦克導彈的殺傷方式。

而難以防禦的反坦克彈種有兩種:一是速度動輒數馬赫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這樣的彈藥存在目標小、速度快等防禦難點,這讓雷達系統難以發現、及時做出反應。

二是攻頂的反坦克導彈、航彈以及榴彈,這樣的彈藥來襲方向近乎垂直,攻擊的是坦克最為薄弱的頂部裝甲。不過與其說這些彈種難以防禦,不如說現有坦克主動防禦系統難以兼顧到頂部裝甲的主動防護——這是全世界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的通病。

因此在日後的主動防禦系統優化性設計中,將會重點對這兩個彈種及頂部裝甲的主動防禦進行優化。同時,再進一步增加探測系統的精度、適當延長作用距離和攔截彈的精度、威力;以及在強電磁干擾條件下提升主動防禦系統工作的穩定性。這是相當有必要的。


現有裝甲防護設計體系應用在坦克上的結果


不過就現代坦克的設計來看,主裝甲的日漸增厚是難免的。破甲彈能打出破甲深度1000mm+RHA的成績,脫殼穿甲彈也因為加工工藝、彈芯材質和設計的變化,擁有了2000米距離上擊穿800mm+RHA的優秀成績。現代坦克採用的多為複合裝甲,但這仍然需要添加防崩落襯層、間隙裝甲、爆炸反應裝甲等防禦手段。有人甚至認為,在材料工程學未能突破現有瓶頸前,坦克的防禦手段只能如此。

現有材料的抗穿係數圖

同時,現代坦克對於機動性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的。因此現代坦克的發動機功率逐漸提高,同時動力包體積減小;手動變速箱更換為自動變速器;傳統的操縱桿駕駛更換為方向盤甚至是將履帶更換為適合公路行軍的雙銷掛膠履帶等等,這都是彌補裝甲厚重造成重量變大、進而造成機動性下降的方式。

儘管傾斜設計、複合裝甲讓坦克的防禦性能上升, 但坦克的裝甲設計還是越來越厚

減小坦克裝甲的重量有多種道路。一種是降低坦克的被彈面積。比如瑞典的S型主戰坦克,無炮塔的設計讓它的裝甲得以集中佈置。減少了被彈面積的同時,還將正面裝甲給增厚了。又比如俄羅斯的T-14主戰坦克,通過無人炮塔的設計,它的炮塔正面投影面積較以往的俄系坦克還略有下降。第二種是採用新型材料的裝甲,比如目前新興的石墨烯。

其實降低裝甲總重量、卻提升防禦能力的方式並不止使用主動防禦系統這一條道。而在主動防禦系統完全成熟、可以為坦克提供無死角的防護後,坦克設計師確實可以減少坦克的裝甲佈置。不過保留一定量的裝甲,仍然是有必要的。即便是再高端的主動防禦系統,同樣存在著不足。


主動防禦系統全面代替厚重裝甲的可行性

若要將主動防禦系統安裝在坦克上,從而將裝甲控制在一定量範圍內,這在目前顯然並不是一條正經的道路:反坦克彈種的日趨豐富、主動防禦系統的缺陷和現有材料工程技術瓶頸就擺在這。

反應裝甲一直在進步,圖為烏克蘭新型反應裝甲的防禦原理剖面圖

說到底,只有在主動防禦系統保證百分之百攔截來襲彈、無死角確保攔截來襲彈之後,坦克裝甲的設計才有可能作出讓步。未來的世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主動防禦系統,坦克是否能真正卸下厚重的裝甲呢?

也許未來的坦克,還真的可能將石墨烯等新型防彈材料作為主裝甲,將格柵裝甲佈置在發動機艙、車體等周圍以攔截破甲彈等武器。而傳統的爆炸反應裝甲,或許會被電磁裝甲所替代——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主動防禦系統的故事可能才剛剛開始。不過坦克的裝甲,同樣會存在——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防護系統性能的提升會引起反坦克手段的進步。至於擯棄傳統的厚重裝甲,也說不定。沒準到了那會坦克的重甲並不能卸下,隨著裝甲材料、發動機的更新,坦克的裝甲還將會越來越厚。


塹壕中的大遊民


主動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型導彈類反坦克武器,時速大約在400~600公里左右,飛行速度較慢,載具從單兵、汽車到武裝直升機不等。如果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足矣普及,只代表威脅坦克的武器少了一部分,反坦克火炮類的武器依然有效,坦克上的裝甲會以防備炮彈類武器的威脅為主。


筆不意馳


重甲依然會存在,只不過會轉換形式,複合裝甲必然也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未來坦克發展火力,機動,防護,信息將是未來發展重點。其中防護依然會以主裝甲+附加裝甲+主被動防護系統的三重防護,其中主被動防護無異於最亮眼的,但是目前技術來看仍然有不足,目前主流防禦系統的防禦方向僅僅只有車體周圍,而底部與頂部依然存在防禦盲點,而且由於防禦彈在單方向上其實很少,面對多批次的攻擊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巷戰的突然性也對防禦系統的反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反應速度,反應靈敏度,以及抗飽和攻擊度都需要提高。

同時作為做後一道防線的主裝甲同樣重要,畢竟主動防禦都有用盡的時候,這時候主裝甲將是車體成員的最後保障。同時主裝甲的發展將必然向複合裝甲方向前進,以最輕的重量取得最佳的防禦效果,從而取得防護與機動的平衡。


隨風入夜暗影無形


我覺得主動防禦形式應該成為主流,皮。並且輪式戰車在數量上和品質上有可能超過現在的坦克,首先是大型汽車的輪胎防爆胎的發展和技術一旦突破,大型汽車的感覺就是陸地巨獸的可能,現在自動防禦體系需要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全地形的通過,一定安全的防禦,子防禦系統。拋棄護甲的未來戰車,就是那種陸地巡洋艦,或一系列大小各一的產品,分門別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