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如何評級?

餘世鋮


現在好像不論學什麼,都是要考個級的。不然就不能證明自己的水平了。這是我們現在的評測方式,那麼古時候,人們怎麼評價書法的好壞呢?

我們經常會看到對王羲之的書法評價:妙入神品。或是誇某人的書法“幾入化境”等等。這個化境當然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境界,我們就不去較真兒了。但“神品”,就有點說法了。我們先說說魏晉時期的官員的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然後,大概就知道書法評價的方式了。

《邁世之風》在介紹王羲之仕途生涯的部分,說到了人物的評價問題。品第人物就是給某人做鑑定。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很盛行。比如說對曹操的評價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個評語也許是後來帝王神話的產物,是曹操稱雄的讖語。

從重量級人物那裡獲得一個好的評語,以利於仕途的升遷,當時很重要的一個事情。這是由於當時的官僚選拔制度造成的。在兩漢時候,官員選拔是察舉制、舉孝廉。那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大孝子”,魏晉時候改成了九品中正制,隋唐後則是科舉制。對自己的評價,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大家都非常在意。

說一下九品中正制。九品是九個級別,中正是考評的官員叫中正官。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

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電視劇《知否知否》能看出來仕宦家族的婚姻都很看重彼此的門第,也很在意個人和家族的名聲。因為都於個人的仕途升遷密切相關。這裡對王羲之的評語,經常見到的就是“貴鑑”、“清貴”,總是帶著一個“貴”字兒,這表示出他門閥大家的出身,“鑑”是鑑別的鑑,是說王羲之有很強的識人能力。

3、定品:就是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具體怎麼個九品呢?這個好說了:先分三大檔,上中下;然後在每個檔位中,細分三小檔,上中下;這樣整體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級別。

在當時的書法中也就有書法評論家,自任書法中正,把書法作品分了個三六九等。南朝的梁朝,庾肩吾《書品》就最先以級評書,採用的類似九品中正制的方式。將書作分成上中下三等,三等中又各有上中下三級,共計三等九級。王羲之的作品,在他的分級中,並不都是上上之品。庾老先生分的還是挺細的,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排名。也可見王羲之當時雖然很被認可,但還沒有到被神話的程度。王羲之這尊神,是唐朝太宗造就的。

書法的評級,後來有了些浪漫的色彩。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將書品分成"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和"佳品"。這五品中除神品外,其餘都有上下之分,共計五品九等。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碑刻,分了類似的六品十一等,即:神、妙、高、精、逸、能。





寫寫畫畫胖墩羊


書法考級最高最權威級別是中國書法家協會考級中心的專業3級(也就是10級),6級以上證書是逐級給你的。難度相當大,,舉例:專業1級(相當於8級),必須有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證才可以直接報考。其它所謂什麼級別都靠邊站。硬筆字一樣。書法最權威最高獎是書法的蘭亭獎,因為參賽的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其以上,而且好多書法家還不敢投稿。關於是否要寫繁體字,曾經讀過一篇關於此的文章(啟功著),應該是根據個人喜好,當然一般繁體字筆畫會多點,所以還是寫繁體的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