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疫情”流言粉碎的20小時:職工宿舍死亡,警方穿防化服勘查鑑定真相

“他是從外地回到學校的,兩天了……”“他好像有感冒症狀……”“他的死會不會和疫情有關哦?”……1月31日,位於四川綿陽的一所大專院校內,一名60歲的職工被保安發現在宿舍死亡。隨後,擔心他的死亡與疫情有關的流言開始悄悄流傳。

2月5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死者在死亡兩天前確係從外市回校,但是進校時體溫正常,然後沒再外出。事發後,轄區警方迅速趕到現場,立即對樓幢進行封鎖。同時,為消除恐慌,綿陽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民警深入死者所在房間進行勘查,並提取血液進行檢驗,最終確定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從死者被發現身亡到流言傳出,警方迅速介入,通過現場勘查、科學鑑定,20小時及時得出科學權威結論,讓流言還沒傳開就被粉碎在“搖籃”中,消除了可能引發的恐慌……

一則“疫情”流言粉碎的20小時:職工宿舍死亡,警方穿防化服勘查鑑定真相

民警穿防化服現場勘查。圖據紅星新聞

職工身亡:

剛從老家趕回綿陽兩天 未離開學校

60歲的老方(化名)是四川綿陽某大專院校的後勤部職工,平時住在職工宿舍。1月31日上午,學校保安一直未見老方的身影,便給老方打電話,但多次撥打均無人接聽。

老方是四川另外一個城市的人,他是前兩天從老家趕回學校的。學校雖沒有開學,但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各地管控開始嚴格,老方擔心到時無法及時趕回學校,於是在1月29日就乘坐班車到綿陽,趕回了學校。

學校一名保安回憶稱,當時老方進校時,根據學校規定,進入人員必須測量體溫,保安也專門給老方測量了體溫,屬於正常溫度,而且進行了登記。在學校保安的印象中,自從老方進入學校後,白天就待在辦公室,到了飯點就自己煮飯吃,直到1月31日聯繫不上時,老方一直沒有離開過學校。

聯繫不上老方後,保安心中有些擔心,於是來到老方宿舍,發現房門緊鎖,在門外呼喊也沒人應答。情急之下,他踹開了房門,這才發現老方躺在床上,已經沒有了呼吸。隨即,保安撥打了110報警。

流言傳出:

警車救護車進校,有人擔心“會不會和疫情有關?”

接到報警後,綿陽市公安局城南分局轄區派出所告知保安,立即通知120急救和疾控部門,同時民警也迅速趕到現場。與此同時,派出所還及時將情況上報給上級和轄區黨委、政府。

2月5日上午,轄區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疫情期間的相關要求,在接警時,民警詳細詢問了該職工生前是否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以及其活動軌跡。由於該職工是從外市進入綿陽,因此,他們要求保安通知120和疾控部門。

1月31日下午時許,1 派出所民警和120急救人員相繼趕到現場。民警到達現場後,立即對該職工所住的樓幢進行了封鎖,嚴禁無關人員進出。隨後,120救護車趕到學校,醫護人員身穿防護裝備,對該職工進行了初步檢查,發現已無生命體徵。

然而,在疫情期間,警車、救護車進入學校,讓周邊群眾非常謹慎。2月5日上午,該校旁邊的一名群眾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近段時間常在網上看到某小區出現警察、救護車、防護人員等,都是有關疫情的,而該學校還沒開學,突然出現民警、醫護人員等,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猜測。

而學校保安也因和老方一直相處,且老方確係從外市回綿陽,心中也有些擔心:“老方的死會不會和疫情有關?”

於是,老方從外市回來兩天就死亡、老方生前有咳嗽等感冒症狀……一些流言開始悄悄傳出。

粉碎流言

民警穿防化服勘查,科學鑑定死因:一氧化碳中毒

在流言開始傳出的同時,醫護人員和警方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他們對真相的調查,也正在與流言賽跑!

120急救人員對老方進行初步檢查後,初步判斷老方的死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沒有關係。但是,由於老方是從外市趕回學校,一些群眾的猜測和恐慌心理仍無法消除。

據轄區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派出所民警沒有相關裝備,於是通知綿陽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由專業人員對老方死因進行鑑定。

“我們接到電話後,非常謹慎,根據疫情期間的要求,我們準備了防化服、防毒面具等裝備前往。”綿陽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政委趙翔5日介紹說,當時由他帶領一名民警和一名法醫前往,到達現場後,將裝備穿戴好,並對現場進行了消毒,然後才進行現場勘查。

趙翔介紹,在現場,他們發現死者房間窗戶完好,死者的鞋子在衛生間,而熱水器安裝在室內,再經過法醫對死者屍表檢驗情況分析,通過兩個小時的勘查,當天下午3時許,初步結論為死者的死亡原因與疫情沒有關係。

“但是,為了消除猜測和恐慌,我們提取了死者的血液,然後立即送往檢驗。第二天(2月1日)早上9時許,鑑定結論就出來了,死者為一氧化碳中毒身亡。”趙翔說,通過科學權威的鑑定,從警方趕到現場,到得出鑑定結論,20個小時就確定了死者的真實死因,從而及時消除了群眾猜測和恐慌心理,“更是將可能出現的謠言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20小時,真相及時粉碎了流言。

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